未來的某一天,宇宙中的氫被消耗太多,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2020-12-11 量子探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釋放著大量的熱量,在太陽的內部,每一秒都有4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以光線和熱量的方式被釋放了出來。

宇宙中恆星內部都在進行著聚變反應促使氫聚變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可能會越來越少,當氫元素的消耗到一定程度後,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物質比例

首先,我們要先搞懂宇宙中物質的比例,人類肉眼可見的普通物質可以被稱為「普通物質」,它們只佔宇宙總質量的5%,有90%以上的物質和能量是人類肉眼觀察不到的,並且因為這些不可見物質不會和電磁力產生作用,所以現代科技無法證明觀察到它們,只能用其他的證據間接證明暗物質的存在。

人類可以觀察到的所有天體結構,包括黑洞這樣暫時無法觀察的天體,加在一起其實只是宇宙總質量的5%。

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從化學元素的角度來看,宇宙中的各種化學元素比例並不均勻,宇宙中的化學元素豐度和地球上不同,宇宙中最多的化學元素是「氫」,也就是恆星的主要組成部分。

把宇宙中全部的化學元素加在一起,那麼有90%的元素是氫,9.7%的元素是氦,其他元素瓜分了剩餘的0.3%,宇宙中氫原子的數量是其他所有原子加在一起的一百倍,因此宇宙中的氫原子含量是遠超人類想像的。

其實從太陽中的質量比例也可以看出來,太陽本身佔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而太陽內部的主要元素同樣是「氫」,除了氫和氦以外,太陽中的重元素來自於一個已經死亡的恆星。

宇宙中存在的氫元素含量很充足,但是宇宙中的恆星數量也十分的多,在銀河系中就至少存在1200億顆恆星,這些恆星都在不斷的消耗內部的氫元素,宇宙中的氫元素不會被消耗完嗎?

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隨著溫度的降低,宇宙開始慢慢的冷卻下來,一開始宇宙中幾乎全部都是氫元素,大片大片的氫元素在引力的影響下慢慢聚集,形成了最原始的星雲,最初的恆星也隨之出現。

在引力的作用下,氫原子聚集在一起,密度越來越高,最終核心區域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開始進行「熱核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核聚變」,多個氫原子聚變為一個氦原子,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在恆星演化到某個階段後,氦元素也開始發生聚變,產生「碳」和「氧」兩種元素,這些元素在一定的溫度下也會聚變形成新的元素,直到聚變形成鐵元素,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就無法繼續了,但是超新星爆發可以製造出更重的元素。

當然,鐵元素仍然可以聚變產生新的元素,但是條件十分苛刻,在恆星中無法形成,也就是說其實宇宙中的一切元素都是由氫元素聚變而來,目前宇宙的年齡是137億年,在這麼漫長的時間中,氫元素仍然可以保持90%以上的豐度,就足以證明恆星對於氫元素的消耗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氫元素被消耗完,會發生什麼?

雖然恆星對於宇宙中氫元素的消耗很少,但是日積月累下,未來的某一天,宇宙中的氫確實可能會不斷減少,但是並不可能全部消失,肯定會有一些「邊角料」殘留下來,就像是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帶」一樣,宇宙中仍然存在很多氫元素,但是因為含量較少,並且分布的比較稀薄,無法再形成新的恆星了。

但是,氫元素不是憑空消失,而是轉化為了氦元素,在宇宙中的氫元素被消耗到無法形成新的恆星時,宇宙豐度最多的元素就變成了氦元素,同時宇宙中的其他元素會更加充足,而氦元素可能會演變成新的「恆星」,只不過比起現在宇宙中的大多數恆星來說,質量和密度都會更高,因為氦元素更重,發生核聚變反應需要更高的溫度和密度。

幸運的是,目前宇宙中的氫元素含量還很充足,人類正處於這個宇宙中最適合生命存在的階段,至少在數百億年甚至是上千億年內,宇宙中的都會不斷的有新的恆星誕生,至於宇宙未來的演化,需要人類長時間的探索和計算才能得到結果。

恆星對於氫元素的消耗,其實也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多,以太陽為例,當太陽走到生命盡頭後,並不是全部的氫元素都被消耗光了,而是太陽內部核心的氫元素被大量消耗,導致引力失衡膨脹為紅巨星後,太陽表層的大量氫元素會離開太陽,形成一團星雲。

而宇宙中的大質量恆星,會在壽命達到盡頭時,發生一場「超新星爆發」,大量的氫元素被噴發出來,在一個區域形成星雲,可能會誕生出新的恆星,雖然對於人類來說,恆星消耗的氫元素很多,但是對於宇宙的氫元素總數來說,只是很小一部分。

更加有趣的是,地球上之所以有生物誕生,並且有多姿多彩的自然環境,就是因為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讓更多的新元素誕生,人類也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球上的生物其實都是「太陽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為什麼恆星消亡後又會形成新的恆星?
    我們都知道,目前的太陽內核正處於最初級的由氫到氦的反應,假如太陽是第一代恆星的話,那麼它的成分就應該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元素,但事實卻證明太陽還包含了一些更重的元素,這就意味著,太陽中的這些較重元素來自於上一代的恆星,也就是說,太陽至少是第二代恆星。那麼問題就來了,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
  • 宇宙中最極端的恆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太陽其實是一顆挺無聊的恆星。「已到中年的」太陽,它的核心仍在燃燒著氫,對當前相對嬌俏的尺寸也沒什麼不滿意。儘管它會繼續保持這種狀態約50億年,但我們的太陽最終還是會耗盡氫,然後繼續消耗核心更深處的氦。這時候,太陽會在短短幾億年時間裡膨脹成為紅巨星。
  • 宇宙中為啥有如此多的氫?要出現比氫更重的元素,則需中子的參與
    在宇宙中,有超過3/4的化學組成或者在可見空間充滿了大量的氫氣。那麼,我們會問:為什麼宇宙中有如此多的氫氣呢?為什麼大爆炸會創造出最原始的化學元素與氦的混合物?概括地講,要出現比氫更重的元素,則需要中子的參與,但中子不常有。
  • 回顧氫的前世今生,它在宇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萬物之源
    最初的宇宙誕生的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氫和氦再進行一系列演化,才有了後來其它的元素出現,而其中氫元素髮揮得作用最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氫就是元素之源,是萬物之源。沒有最初大量的氫元素,就不會有後來多達118種元素的誕生,更不會有後來多彩的宇宙,不會有生命的誕生。
  • 如果最初宇宙中只有氦、氫和少量鋰,那麼其它化學元素從何而來?
    通過化學鍵,簡單物質的原子可以產生更複雜的物質,例如,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可以形成水,如果沒有這些,那麼地球上就不可能有生命。迄今為止,已知的化學元素有118種,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最初,自然界中是沒有化學元素的。新生宇宙就是一種膠子和夸克的混合物,後來它們逐漸融合成質子和中子。
  • 宇宙中所有的黃金都來自恆星嗎?
    愛因斯坦曾預測,宇宙中應該充滿由大質量物體引力所導致的微弱漣漪,其來源有一些便是中子星合併事件。然而,在LIGO之前,從這類事件中尋找時空結構中的擾動是十分困難的。當探測到引力波的消息傳出後,全世界媒體都想知道中子星相撞時還會發生什麼。天文學家解釋稱,在恆星毀滅和引力波之外,這樣的事件還會在瞬間產生我們已知的所有重元素。在一些媒體看來,這一解釋的最關鍵信息是:黃金來自外太空。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關於宇宙的浩瀚神奇,僅僅一個問題,就能讓你連帶引起其他的問題。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
  • 驚喜:宇宙中第三常見的元素與你所認識的不一樣!
    沒有元素、沒有原子、沒有原子核,這個初生的宇宙溫度太高了以致於這些都無法出現。只有後來這個宇宙發生了擴展和冷卻,才能夠形成穩定的物質。 隨著時間流逝,第一個原子核熔凝在一起沒有馬上炸開,產生了氫及其同位素、氦及其同位素,還有極少量的鋰和鈹,而後者會放射性衰變成鋰。這個宇宙開始時,按原子核數量來算,有92%的氫,8%的氦以及大概0.00000001%的鋰。
  • 新星和超新星是剛出生的恆星嗎,Ⅰ型和Ⅱ型超新星有什麼不同?
    那麼為什麼人們把這種「老」去的恆星叫做「新」星呢?這是古人的誤會,那時的人們沒有多少天文知識,只是突然發現本來沒有什麼的天區突然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星星,這種「新」出現的星星,人們就把它當作了「新星」。現在的科學已經對宇宙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知道了所謂的「新星」就是恆星死亡時的爆發,而且這種爆發有幾種。
  • 宇宙中可能存在直徑有1光年的恆星嗎?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盾牌座UY」(UY Scuti)一直佔據著「已知體積最大恆星」的位置,然而近年的觀測數據卻表明,宇宙中還有比「盾牌座UY」體積更大的恆星,這顆恆星就是距離我們大約2萬光年的「史蒂芬森2-18」(Stephenson 2-18)。「史蒂芬森2-18」的直徑大約是太陽的2150倍,其體積大約是太陽的100億倍。
  • 如果4光年外的恆星發生爆炸,地球會怎樣?
    恆星遍布宇宙,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存在1000多億顆恆星,它們之間平均相隔4光年。如果4光年外的恆星發生爆炸,是否會波及到地球?地球上的生命還能倖存嗎?恆星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氫彈」,它們的內部時刻在進行氫核聚變,四個氫原子核通過質子-質子鏈反應或者碳氮氧循環,結合成一個氦原子核。
  • 宇宙中有全是黃金的星球嗎?
    在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天體和宇宙結構,可以說是無奇不有,各種奇葩天體,比如:黑洞,中子星,白矮星。即便是常見的星系,恆星,行星,各自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就拿恆星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太陽是恆星,但同樣是恆星,最小的恆星可能只有太陽質量的7%~8%,而目前發現的最大恆星是R136a1恆星,質量達到了太陽質量的256-265倍。
  • 為什麼宇宙看起來是黑色的而不是白色的?儘管太空中有無數顆星星
    於是,我們會問,既然太空中有那麼多星星,為什麼太空似乎還是如此黑暗的呢?如果宇宙是明亮的,那宇宙將是什麼樣子呢?如果宇宙是白色的,那我們還能在這新的場景中看到星星嗎?黑洞是否還會出現在這白色宇宙的背景之下呢?好了,讓我們澄清一些事情。在這裡,我們將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考慮「黑/暗」的概念。顏色是光波的可見光譜。
  • 宇宙誕生初期,為何生成氫、氦原子就停了?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今天我們就來解開這兩個問題,順便說下宇宙最初的物質比例是怎樣形成的?環顧當今的宇宙,毫無疑問,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氫和氦;畢竟,是氫與氦的核聚變為絕大多數的恆星提供了巨大的能量,照亮了整個黑暗的夜空!萬物也在這種能量的滋養中茁壯成長。但在地球上,氫和氦只佔我們世界的一小部分。
  • 宇宙中沒有氧氣,為啥星球碰撞還會燃燒?聽完科學家解釋恍然大悟
    在人類的常識中,在沒有氧氣的真空中,火焰是無法燃燒的,就連飛入太空中的探測器,在必要時,也必須用儲備在氧氣倉中的液氧來助燃,但是在宇宙的真空環境下,真的無法燃燒嗎?那麼恆星是如何在宇宙中燃燒的?小行星撞擊沒有大氣層的行星時,為什麼也會掀起巨大的爆炸?
  • 宇宙中的第一束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天文學家是這樣回答的
    事實上,當宇宙擴張並冷卻下來一些時,整個宇宙的熱度和密度就像行星的核心一樣,比如太陽核心的熱度和密度,它的冷卻程度,足以促使電離的氫原子形成。因為宇宙具有形成恆星核心的條件,宇宙中的溫度和壓強能將氫融合成氦和其他較重的元素。
  • 宇宙原初氣體可能無法有效形成恆星
    恆星形成率(單位時間內形成的恆星質量)對氣體質量的二維圖。橘黃色-白色區域是類銀河系在圖上的分布,七個綠色的球代表論文中兩個星系七個恆星形成區在該圖的分布。最右邊的雙向箭頭長度代表了恆星形成率10倍的變化(圖由施勇製作和提供)。 130億年前的早期宇宙, 氣體由氫和氦兩種元素組成,沒有或只含有少量的更重元素(天文上統稱為金屬元素)。南京大學青年千人入選者施勇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所做的最新天文觀測表明這類氣體無法有效地形成恆星,該結果於2014年10月16日發表於英國《自然》。
  • 銀河系還會有多少星星被點亮?FAST將尋找「新太陽的搖籃」
    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喻菲)科學家估算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恆星,未來還會有多少恆星被點亮?科學家計劃利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尋找「新太陽的誕生地」,更深刻地認識恆星乃至生命組分如何形成等問題。最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星際介質演化及恆星形成團組博士生左沛與其導師李菂利用3臺國外的望遠鏡,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正在誕生的星際分子暗雲。
  • 類太陽恆星中鋰的秘密:毀滅亦有新生
    來源:新浪科技氦核燃燒示意圖來源:中國國家天文臺  新浪科技訊 7月7日消息: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 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絕大多數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同一個事件,那就是大約138億年前發生的宇宙大爆炸,也就是宇宙的起源。鋰是目前已知的在宇宙早期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另外兩種是氫和氦)。一直以來,鋰元素是連接宇宙大爆炸、星際物質和恆星的關鍵元素,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
  •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元素嗎?
    舉例來說,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石頭是由氧、矽、鈣、碳等元素組成,組成水和石頭的元素也都能在人的身上找到。質子和中子結合形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外存在與質子數相等的電子,這樣就構成了中性原子。不同元素的區別在於質子數的不同,例如,氫包含一個質子,氧包含8個質子,鐵包含26個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