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2020-12-17 硬核科普

關於宇宙的浩瀚神奇,僅僅一個問題,就能讓你連帶引起其他的問題。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

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它們的不算真正的恆星,但也不能夠被稱為行星,畢竟它的質量仍然比行星大,並且就像任何典型的恆星一樣,為處於其系統的中央。那反過來呢?像木星跟土星這樣,有類似恆星物質所組成的巨型氣態行星,因為它們的質量不夠大,也無法成為恆星。大概要一百顆類似木星的行星,才能夠形成一顆渺小的輕恆星。

而據天文學家所知,這類的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那麼恆星是由什麼東西所組成的呢?只有大約2%的恆星,是由氦和氫以外的物質所構成。這兩者在恆星的活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告訴你一個冷知識,儘管金屬不利於恆星的壽命,但富含金屬的恆星,有可能吸引到行星圍繞著它們運行。

恆星是太空中,會從巨大的氣體和塵埃雲出現的那種星星。由於內部的引力緣故,所以才會造成這些雲開始收縮,並且在某一個時刻,其質量變得極為巨大緊密,並造成氫聚變反應。然後燦爛的原始恆星,很快就會從中出現。

恆星可以有多大?

目前的我們所知道最大的恆星,是一顆名為WHO G64的發光超巨星。它可能比太陽還要大上171倍呢。它同時有巨大的塵埃雲,所包圍著,光需要一年才能穿過這個塵埃雲。在夜空中,你所能夠見到的最亮的恆星是天狼星,它之所以如此明亮,是因為它距離我們很近,其大小是太陽的兩倍,亮度也比太陽亮25倍。但科學家們所知最亮的恆星,距離地球有16萬3千光年。所發出來的光芒,大概有近九百萬的太陽,加在一起的總和。

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

至少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通常都會有行星,通常的也會有類似地球的行星,沒有恆星的行星,比沒有行星的恆星還要多。某些行星,會被其他的行星的引力,甩出他的星系,而成為了流浪行星。就像是如果木星引力把地球,給甩出太陽系這樣的情況。

恆星會移動嗎?

就像衛星繞著行星轉,行星繞著恆星轉一樣,恆星本身也會繞著星系的中心轉。太陽以每小時八十萬多公裡的速度,繞著銀河系轉。每兩億三千萬年,繞行一圈。

恆星會閃爍嗎?

只有它們高興的時候才會閃一下。我們會看到恆星閃爍,是因為我們透過地球的大氣層看到它們的。空氣不是靜止的,它不停地在移動並且有氣流,從而會扭曲遙遠的恆星的光線。我們有時候在夜空可以見到的行星,則不會那麼頻繁的閃爍。這是因為他們離我們更近的關係。

恆星的生命循環是如何結束的呢?

太陽恆星會開始慢慢耗盡氫,並且膨脹成巨大的紅巨星,而紅巨星的核心最終會再次耗盡資源,然後膨脹並冷卻。接著這顆恆星,會變成一顆由星雲所環繞的白矮星。而白矮星會繼續冷卻,直到變成黑矮星。這只是其中一種恆星周期的結束方式,而較大的恆星則會直接爆發,變成超新星。

那超新星又是什麼呢?

當一顆巨大的恆星到達了它的極限,它就會坍縮,然後伴隨那裡的物質一起爆發,這時候它就會變成超新星。超新星的是一種罕見而且極其明亮的現象,它會留下巨大的星雲,甚至是黑洞。

所有的黑洞都是因為恆星而產生的嗎?

只有一些是因為,超大質量恆星爆發成為超新星而形成的。其他的黑洞的則是因為,有兩個密度非常大的星體,比如說中子星之間的互相撞擊,而形成的。此外呢,還有一些超重的黑洞。對於天文學家來說,它們的起源至今仍是個謎團。有一種理論認為,當比較小的黑洞合併成一個的時候,便會形成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如果即將坍縮的恆星,大到無法變成白矮星,只有小到不能成為黑洞的話,它就有可能會變成中子星。中子星的直徑其實只有幾米,但質量卻相當於一顆恆星,這使得中子星的密度極高。

宇宙之中有多少顆恆星了?

以下的數字其實只是科學家的預判,但在可觀測宇宙之中,大約有兩千億個星系。儘管星系有所不同,但一個普通星系,大約可以容納一千億顆恆星。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關於恆星,小夥伴們還有什麼想法。歡迎給我留言。科普如此有趣,讓我們下期內容再見。

相關焦點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太陽系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從體型來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爭氣的就是木星了,它的半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如果把太陽比作籃球那麼大,木星就像個桌球,地球則像顆小米粒。放眼整個宇宙,大多數星系跟太陽系差不多,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行星大,才能約束周圍的行星,共同構成一個星系。
  • 恆星可以變成行星嗎?
    你可能會猜到,通常,行星需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來儲備,以便能夠從一小塊空間碎片演變成一個具有固體表面的、完整的空間物體。然而,有時行星可以打破宇宙創造的規則,可以直接來源於一顆垂死的恆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有一天我們的太陽也能變成一顆行星嗎?
  • 如果沒有主恆星,行星還能存在嗎?
    一顆行星能在沒有恆星的情況下漫無目的地漫遊宇宙嗎?在我們舒適的小太陽系中,我們認為一切都圍繞著太陽轉,這是可以原諒的。主要是因為我們宇宙中的每一個角落裡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太陽轉的,但這是否意味著宇宙中的每一個行星都需要一個溫暖的身體來依偎?一顆行星能在沒有恆星的情況下漫無目的地漫遊宇宙嗎?當然。但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行星也可以在其他幾個情況中存在。它們可以圍繞死星運行,比如說,或者由於一種宇宙彈弓事件,它們可能以非常快的速度穿越宇宙。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當時,科學家並不知道這個恆星系統的中心實際上是雙星系統,也不知道視野中的一顆背景星其實是一顆系外行星。他們只知道的是中心恆星是一個巨量紅外輻射源,由此可推斷周圍有一個溫暖的塵埃盤。2004年哈勃拍攝的HD 106906, 以及HD 106906 b行星 (圖中標註為b),當時科學家們以為它只是一顆更遙遠的背景星。
  • 宇宙引力是怎麼回事,行星個頭比恆星大300倍,還得繞恆星旋轉
    然而在宇宙無數個星系中,似乎所有的恆星都要比它的行星要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說一個結論,就是行星一定是圍繞的恆星旋轉的。其實通過我們中學所學習的知識,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就拿太陽系中的地球和太陽為例子好了。牛頓經典力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最終的受力分析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十億顆尚未被發現的「流浪行星」我們往往認為恆星系統中的行星有序運行,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但天文學家不時發現線索,暗示存在不走尋常路的行星,也就是所謂的「流浪行星」。它們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孤獨地在銀河系中流浪。流浪行星的數量超出所有人的預計。
  • 行星最初是如何圍繞恆星形成的?
    一顆年輕恆星被原行星盤環繞的景象。圍繞類太陽恆星的原行星盤有許多未知的特性,但它們都表現出紅外輻射。虎斑貓的星星沒有。原則上,氣體坍縮會形成被原行星盤包圍的原恆星。八顆年輕的金牛座恆星,由球體成像,顯示圓盤、環和對稱的、未受擾動的結構。這8個圓盤的年齡從100萬年到1500萬年不等,它們都圍繞著質量小於等於2個太陽的恆星。然而,對原行星盤的最佳描繪來自阿爾瑪。
  • 已觀測到的恆星有數千萬顆,但行星只有數千顆,為何都說行星更多?來...
    對於已觀測到的恆星有數千萬顆,但行星只有數千顆,為何都說行星更多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人類觀測宇宙,的確是恆星的數量多於行星數量之現象,但說宇宙中行星的數量會比恆星的數量更多,這種說法是正確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一項研究顯示,與我們所在銀河系的恆星相比,有更多的不受約束自由飄蕩的行星存在,它們與任何恆星都沒有聯繫。美國宇航局即將推出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計劃預計將發現大量的此類行星。流氓行星的藝術概念圖。研究者認為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這樣遊蕩的行星比恆星還要多。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
  • 一顆行星能比它的恆星大嗎?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一般來說,一顆巨大的恆星被較小的行星圍繞,這是宇宙中恆星系統的標準。然而,太陽系有許多的恆星系統,會不會有一些行星比它們所圍繞的恆星還要大呢?那麼,行星能有多大?我們知道的最大的一個行星是什麼?首先,讓我們定義一個點。
  • 已知最大的行星,個頭比最小恆星大了300倍,卻還得圍繞恆星運行
    恆星和行星都是宇宙中的常見天體,不過通常恆星的質量都比行星大得多,因此有著較強的引力,所以在一個有恆星和行星的系統中,通常都是行星圍繞恆星轉的,比如在我們太陽系中,太陽是唯一的恆星,它自己就集合了整個太陽系99.86%的可見物質,因此是太陽系中的絕對統治者,所有的星體都在圍繞太陽運行
  • 如何測量月球的質量和太陽系其它行星的質量,遠方恆星及行星的質量
    我們就可以觀測出這顆行星的運行周期和這顆行星與中心恆星的距離,然後把這兩個數據代入到方程組中,就可以計算出這顆恆星的質量了🌹🌹🌹🌹🌹🌹🌹🌹🌹🌹🌹🌹🌹🌹🌹🌹雙星系統如果星空中有兩顆恆星相互繞轉,我們就可以根據下面的方程組計算出兩顆恆星的總質量。
  • 先有行星還是先有恆星?天文學家表示是通過原行星盤孕育的
    我們對於恆星的關注可能會比行星更多一些,可是兩個地位並沒有說誰比較重要。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形成的嗎?可能行星形成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早很多。有天文學家稱行星的形成過程早就在恆星形成的早期就開始了。克卜勒望遠鏡發射之後,我們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很多的行星,就連宜居行星都發現了不少。
  • 行星磁層和恆星耀斑的相互作用,為何能決定一顆行星的宜居性?
    表面溫度太高的紅矮星看上去是橙色的行星磁層和恆星耀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互作用不管是站在研究系外行星的層面,還是發現外星生命這個立場,科學家們對恆星活動和行星磁層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都是至關重要。因為,所有行星都會遭受來自母恆星的輻射,其中包括、但不局限於恆星耀斑。
  • 神秘行星圍繞兩顆恆星旋轉,你見過嗎?專家:宇宙神秘,見怪不怪
    神秘行星圍繞兩顆恆星旋轉,你見過嗎?專家:宇宙神秘,見怪不怪文/曦軒宇宙是浩瀚無邊的,宇宙中有數不清的星系,有無數的天體,有恆星、行星等等。我們知道每個天體都不是絕對靜止的,都會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我們生存的地球在不停的進行自轉的同時,也在圍繞太陽進行公轉。古代有許多關於太陽的傳說,后羿射日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書中說古代曾有九個太陽,他們輪流出現,照耀大地,後來九個太陽一起升空,導致大地熾熱,很多生物都因此死亡,後來後裔出現射落了八個太陽,生活才恢復了平靜。
  •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星協來自宇宙的禮物宇宙中除了有行星和恆星這種家喻戶曉的星體,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氣態天體,被稱為宇宙中的「棄嬰」,質量在行星與恆星之間木星的質量被認為是氣態行星所能到達的最大質量,要成為一顆恆星,最低質量也要有70個木星質量;在13個木星質量到70個木星質量範圍的氣態天體被歸為褐矮星。所以褐矮星既不是恆星,也不是行星,但卻介於這兩者之間,有著兩者共同的特徵,構成類似於太陽,和木星一樣有大氣層。
  • 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類地行星,位於它的宜居帶內
    類地行星真的有這麼多嗎?每五個類太陽恆星,就會有一個位於它的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在宇宙中,地球這樣的行星有多常見呢?根據一項基於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我們的銀河系裡,大約有五分之一的類太陽恆星擁有與地球大小相當的行星,並且這些行星能夠孕育生命。「這意味著,當我們抬起頭仰望夜空中成千上萬的星星時,最近的,並且在宜居帶中有擁有一顆地球大小行星的類太陽恆星距離我們可能只有12光年遠,我們甚至能通過肉眼看見它,這太神奇了!」
  • 行星系統的性質和恆星形成的環境有沒有聯繫呢?
    這些系統內行星的軌道和物理性質有很多都與太陽系內的行星不同,勾勒出了一幅更複雜,也更完整的行星形成全貌。除了對行星本身的研究外,已經有不少文章對行星系統和「宿主」恆星之間的性質關係進行統計研究。既然恆星大部分都不是單獨形成,而是在星團裡集中、批量形成,再隨著歲月流逝逐漸散落到銀河各處的,那麼行星系統的性質和恆星形成的環境有沒有聯繫呢?
  • 首次發現行星繞死亡恆星穩定運行,科學家醒悟:地球或能擺脫宿命
    它可能是經過的昏暗恆星,而不是行星。為了幫助確認這顆行星的發現,克羅斯菲爾德在1月任務結束前使用了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Spitzer的設計目的是進行紅外觀察,並觀察在可見光下不可見的物體。紅外光是幫助科學家確定物體是小恆星還是大行星的關鍵。恆星發出紅外光,但行星比恆星更冷,因此它們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