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行星能比它的恆星大嗎?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2020-12-13 藍瓷回憶

一般來說,一顆巨大的恆星被較小的行星圍繞,這是宇宙中恆星系統的標準。然而,太陽系有許多的恆星系統,會不會有一些行星比它們所圍繞的恆星還要大呢?那麼,行星能有多大?我們知道的最大的一個行星是什麼?

首先,讓我們定義一個點。當我們談到"大"時,我們實際上指的是一個物體的體積,而不是質量。一顆行星要成為一顆恆星,它必須超過一定的質量,即0.08太陽質量或太陽質量的8%。在這一閾值以下,該天體被歸類為棕矮星,因為它沒有變得足夠大,無法在其核心發生核聚變。質量比棕矮星小的是行星、小行星和塵埃。那麼,恆星的最小質量是0.08M,是否也有上限呢?理論上,一顆恆星的最大質量約為150M,模型顯示它將失去穩定性。不過,有趣的是,確實存在一些看似與該理論相矛盾的恆星,比如我們所知的最大質量的恆星,R136A1,估計約為300M。

無論如何,僅僅因為一顆恆星是巨大的,並不意味著它就是大的。現存的一些密度最大的恆星,即中子星,為10-29M,直徑只有30公裡。雖然這些恆星體積很小,但它們有足夠的質量來容納一個龐大的恆星系統,其範圍將遠遠超出我們的太陽系。我們已經發現了中子星周圍的系外行星,但是,由於發現它們所使用的探測方法,我們只能定義它們的質量,而不是他們的半徑。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的小行星可以跨越數百公裡,更不用說跨越數千公裡的行星了。

白矮星是另一種可能有較大行星圍繞其運行的小型恆星。白矮星是紅巨星的殘餘物,它們的質量不足以在超新星爆炸中成為中子星。相反,它們在行星狀星雲中脫落了外層,留下了恆星的核心,這就是所謂的白矮星。白矮星中不會發生核聚變,這意味著它們的光度僅來自儲存的熱輻射,這使得它們成為非常暗淡的恆星,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只會變得更加暗淡。

那些在恆星從主序到紅巨星再到白矮星的演化過程中倖存下來的行星,很可能比白矮星的殘骸還要大。由於白矮星昏暗的性質,微小的半徑和較低的質量,所以還沒有這樣的外行星被證實。

科學家認為,主序星構成了宇宙中的大多數恆星。這些可能是非常大的物體,因為核心反應產生的內部壓力使半徑很大。我們必須在棕矮星和紅矮星的分界線周圍尋找恆星,才能找到足夠小的主序星來承載足夠大的行星。褐矮星和主序星之間的區別在於恆星核心是否發生核聚變,因為它發生在0.08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之中。我們也相信行星和褐矮星之間的分界線大約是13個木星質量。

我們最有可能找到一顆擁有大行星的小恆星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紅矮星VHS1256-1257的周圍尋找,它的系外行星是少數利用直接成像發現的系外行星之一。它的主星足夠暗,系外行星離恆星足夠遠,這顆系外行星大到只需用一臺強大的望遠鏡就能看到。但不幸的是,這意味著雖然這顆系外行星的質量已經確定,但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它的半徑。然而,這是我們所知的最有可能的候選之一。同時,由於誤差的存在,很有可能其中一個或者兩個都是棕矮星,所以我們不能說這是一個真正的恆星和行星系統。

雖然我們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一顆行星比它的恆星大,但我們有一些很有可能的候選者。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還有一些我們還沒有發現。

相關焦點

  • 行星磁層和恆星耀斑的相互作用,為何能決定一顆行星的宜居性?
    表面溫度太高的紅矮星看上去是橙色的行星磁層和恆星耀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互作用不管是站在研究系外行星的層面,還是發現外星生命這個立場,科學家們對恆星活動和行星磁層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都是至關重要。因為,所有行星都會遭受來自母恆星的輻射,其中包括、但不局限於恆星耀斑。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生命創造條件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銀河系中90%的恆星都將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參宿四一樣,任何在它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都會被它吞噬,最終他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太陽系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從體型來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爭氣的就是木星了,它的半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如果把太陽比作籃球那麼大,木星就像個桌球,地球則像顆小米粒。放眼整個宇宙,大多數星系跟太陽系差不多,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行星大,才能約束周圍的行星,共同構成一個星系。
  • 如果沒有主恆星,行星還能存在嗎?
    一顆行星能在沒有恆星的情況下漫無目的地漫遊宇宙嗎?在我們舒適的小太陽系中,我們認為一切都圍繞著太陽轉,這是可以原諒的。主要是因為我們宇宙中的每一個角落裡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太陽轉的,但這是否意味著宇宙中的每一個行星都需要一個溫暖的身體來依偎?一顆行星能在沒有恆星的情況下漫無目的地漫遊宇宙嗎?當然。但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行星也可以在其他幾個情況中存在。它們可以圍繞死星運行,比如說,或者由於一種宇宙彈弓事件,它們可能以非常快的速度穿越宇宙。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坍縮後,行星竟然能正常生存
    恆星之所以擁有著和行星不一樣的命運和歸宿,是因為它們內部存在強大的驅動力——核聚變反應,也就是說核聚變反應的情況決定了恆星的形態。前段時間英國《自然》期刊上出現了一篇天文研究論文,一支來自美國的天文團隊在觀測宇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顆特別的白矮星,因為這顆白矮星的不遠處存在一顆體積和質量都和木星相似的行星。
  • 太陽系曾經可能是雙行星系統,為何現在只有一顆恆星,另一個呢?
    在整個太陽系當中,太陽就是它的中心,所有的星體和物質都圍繞著太陽進行旋轉,卻有一些科學家表示,在整個太陽系當中很有可能會存在兩顆太陽這樣的恆星,太陽系其實是一個雙恆星系統,這也就意味著在太陽消亡之後很有可能我們會找到它的替代品,那麼另外一顆太陽到底在哪裡呢?
  • 比恆星大300倍的行星被發現,科學家宣稱它是宇宙中最大的行星
    人類目前的探知,也只是限於經過一些科學儀器對宇宙之中的行星好恆星分布進行計算和統計而已。還沒有能力運載人類去登陸那些行星或者是恆星。大家都知道,在一個星系之中最大的肯定是恆星了。因為其他所有的行星都是要圍繞恆星來運轉的。恆星的質量必須要大,這樣才能夠有足夠的引力來吸引行星圍繞其繞行。那宇宙之中會不會有比恆星還要大的行星呢?別說還真有。
  • 科學家確認行星HD106906 b的軌道,或能解釋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
    科學家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確認了一顆名為HD 106906 b的行星軌道,這顆氣態巨行星在距離地球300光年的南十字座,也是其恆星HD 106906周圍唯一發現的行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因為其在遠離恆星的位置上才被科學家關注,最初發現這顆行星時一度認為其軌道正在脫離恆星,在通過14年持續觀測後才確認了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
  • 首次發現行星繞死亡恆星穩定運行,科學家醒悟:地球或能擺脫宿命
    在圍繞白矮星如此近的軌道中找到完整的行星,引發了關於它如何到達那裡,以及它如何在恆星演化成白矮星時倖存的問題。研究人員認為,行星離它的宿主恆星很遠,並且在恆星演化之後遷移距離更近。他們的模擬表明,當恆星變成白矮星時,行星被拉近了。
  • 科學家發現3800光年外的「三體世界」,行星正在被恆星折騰
    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已經服役十多年,KOI-5是很早就發現的三恆星系統,位於天鵝座方位,距離地球3800光年,在NASA的第二次行星搜尋任務中,科學家發現恆星KOI-5A存在一顆行星,並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
  • 冥王星之後,第九行星有了新線索,科學家發現一顆軌道異常的行星
    2013年,科學家在距離地球336光年外一個雙星系統HD106906的軌道外發現了一顆巨型氣態行星HD106906 b,它的質量估計為木星的11倍。發現系外天體並不稀奇,但奇怪的是這顆行星距離自己的母恆星足足有738個天文單位,也就是相當於738個地日距離。
  • 恆星可以變成行星嗎?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規模的建造過程類似於塵埃顆粒和冷粒子滾雪球般的建造過程,這不僅孕育了我們的藍色星球,而且還孕育了銀河系中最接近它的鄰居。你可能會猜到,通常,行星需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來儲備,以便能夠從一小塊空間碎片演變成一個具有固體表面的、完整的空間物體。然而,有時行星可以打破宇宙創造的規則,可以直接來源於一顆垂死的恆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有一天我們的太陽也能變成一顆行星嗎?
  • 31光年外,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本來不應該存在的行星,怎麼回事?
    浩瀚的宇宙存在無數的恆星,而每一顆恆星周圍基本都會有數量不等的行星環繞,形成一個恆星系。科學家猜測,直徑為10萬光年的銀河系,存在的恆星可能多達千億顆以上,而恆星系的數量自然也可能會有千億個以上。恆星,行星共同組成了一個穩定的恆星系統,數不盡的恆星系統共同組成了這個宇宙。
  • 宇宙引力是怎麼回事,行星個頭比恆星大300倍,還得繞恆星旋轉
    然而在宇宙無數個星系中,似乎所有的恆星都要比它的行星要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說一個結論,就是行星一定是圍繞的恆星旋轉的。其實通過我們中學所學習的知識,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就拿太陽系中的地球和太陽為例子好了。牛頓經典力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最終的受力分析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如果一顆流浪行星闖入太陽系,將導致地球進入一條不具有宜居性的致命軌道。如果它的體積足夠大,距離足夠近,甚至會把地球驅逐出太陽系,讓地球也淪為一個流浪兒。此外,闖入太陽系的流浪行星還可能與地球相撞,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滅頂之災。
  • 如果一顆行星繞黑洞運行,它的時間將比普通行星慢數千倍!
    研究人員說,在這些奇異的行星中,CMB會以黑洞陰影邊緣的明亮恆星的形式出現。其實科學家們在2017年首次發表了這一想法。現在,他們已經證實了這個數字。為了接收到足夠強的CMB光,行星的軌道必須非常靠近黑洞的視界,但是通常如此近的物體很快就會被吸進去。然而,如果黑洞快速旋轉,則有可能形成緊密的穩定軌道。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巨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第二代生命...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銀河系中90%的恆星都將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參宿四一樣,任何在它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都會被它吞噬,最終他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
  • 科學家發現一顆奇怪的行星,運行軌道怪異,連天文學家也沒見過
    而到了近現代以來,伴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天文學家對於宇宙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各種神秘的星體不斷被發現,無論是行星還是恆星,都是千奇百怪的,正應了那句話,「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過,前段時間天文學家們卻發現了一顆令他們驚掉下巴的行星,雖然閱星無數,但是科學家們卻表示,像「HR5183b」這樣的行星,他們也都是頭一次見過,這也表示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真的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