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主恆星,行星還能存在嗎?

2020-12-17 冬哥譜科

一顆行星能在沒有恆星的情況下漫無目的地漫遊宇宙嗎?

在我們舒適的小太陽系中,我們認為一切都圍繞著太陽轉,這是可以原諒的。主要是因為我們宇宙中的每一個角落裡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太陽轉的,但這是否意味著宇宙中的每一個行星都需要一個溫暖的身體來依偎?一顆行星能在沒有恆星的情況下漫無目的地漫遊宇宙嗎?

當然。但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行星也可以在其他幾個情況中存在。它們可以圍繞死星運行,比如說,或者由於一種宇宙彈弓事件,它們可能以非常快的速度穿越宇宙。科學家研究認為,它們甚至可以圍繞黑洞運行。但在我們討論我們的自由輪行星近親之前,讓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恆星通常是如何支持行星的。

首先,恆星和行星通常是由同一團物質形成的。當星雲(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大星雲)崩塌時,核心形成一顆熱恆星。當物質在圍繞核心的軌道上粘在一起時,外盤開始形成行星。物質要麼與新生的行星相撞,要麼與它們粘在一起,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軌道就變成了一條霍夫軌道:行星可以自由而清晰地運行。

我們不太確定沒有恆星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但科學家們確實知道,一些沒有太陽的遊蕩行星(也被稱為逃逸行星)在出生後脫離了恆星。其中一些行星實際上正以每小時近4800萬公裡的速度在宇宙中彈射!

那麼,當一顆行星沒有恆星指引方向時會發生什麼呢?這些超高速行星(稱為超高速行星)的產生方式與超高速恆星相同。當雙星系統離黑洞太近時,其中一顆恆星被消耗掉,另一顆則被發射到宇宙中。當一個被彈射的太陽的行星可能跟隨它並繼續繞軌道運行時,黑洞太陽的行星可能只是被射出軌道。

附近的氣態巨星也會導致行星脫離太陽軌道,墜入太空。芝加哥大學的兩位科學家研究了一顆行星是否會戲劇性地從其太陽系分裂出來,並被送入寒冷的開放空間大氣中,在冰凍的海洋中仍有生命存在。他們的發現?一顆比地球大三四倍的行星可能有足夠的熱量將海洋液體保持在幾公裡厚的冰面下;海洋可能持續數十億年。然而,維持生命的類型幾乎肯定是微生物。

作者:凱特·克什納

知識採摘園編譯整理

相關焦點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如此大的質量所產生的引力足以將八大行星牢牢地束縛住,甚至連太陽系邊界的柯伊伯帶也被認為受到太陽的引力束縛。那麼宇宙中是否存在著質量或者體積比恆星還要大的行星呢?根據恆星的定義,首先它的質量要達到一定的程度,這個程度是以宇宙中最大質量行星為界限的。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十億顆尚未被發現的「流浪行星」我們往往認為恆星系統中的行星有序運行,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但天文學家不時發現線索,暗示存在不走尋常路的行星,也就是所謂的「流浪行星」。它們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孤獨地在銀河系中流浪。流浪行星的數量超出所有人的預計。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
  • 恆星可以變成行星嗎?
    你可能會猜到,通常,行星需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來儲備,以便能夠從一小塊空間碎片演變成一個具有固體表面的、完整的空間物體。然而,有時行星可以打破宇宙創造的規則,可以直接來源於一顆垂死的恆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有一天我們的太陽也能變成一顆行星嗎?
  • 行星形成核心吸積理論是唯一正確的嗎?很難解釋恆星周邊存在
    無論哪種方式,海王星和土星之間的行星都應該是罕見的。此外,變得足夠大以引起失控積聚的核主要形成在「雪線」之外,在此「雪線」氣體變成冰並粘在一起以幫助行星生長。在雪域之外尋找亞土星(如果存在的話)並不容易。大多數搜索都集中在靠近恆星的行星上-沒有近距離的軌道,天文學家將看不到足夠的過境或探測到可以確認行星存在的恆星擺動。
  • 一顆行星能比它的恆星大嗎?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一般來說,一顆巨大的恆星被較小的行星圍繞,這是宇宙中恆星系統的標準。然而,太陽系有許多的恆星系統,會不會有一些行星比它們所圍繞的恆星還要大呢?那麼,行星能有多大?我們知道的最大的一個行星是什麼?首先,讓我們定義一個點。
  • 神秘行星圍繞兩顆恆星旋轉,你見過嗎?專家:宇宙神秘,見怪不怪
    神秘行星圍繞兩顆恆星旋轉,你見過嗎?專家:宇宙神秘,見怪不怪文/曦軒宇宙是浩瀚無邊的,宇宙中有數不清的星系,有無數的天體,有恆星、行星等等。現在我們看來九個太陽就是九個行星,一顆行星圍繞九顆太陽旋轉這只能出現在神話傳說當中。不過隨著人們對於宇宙的深入研究,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現象,雖然沒有發現九個恆星,但是雙恆星體系還是很常見的。科學家用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一顆行星圍繞兩顆恆星轉動的奇特現象。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太陽系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從體型來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爭氣的就是木星了,它的半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如果把太陽比作籃球那麼大,木星就像個桌球,地球則像顆小米粒。放眼整個宇宙,大多數星系跟太陽系差不多,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行星大,才能約束周圍的行星,共同構成一個星系。
  • 宇宙引力是怎麼回事,行星個頭比恆星大300倍,還得繞恆星旋轉
    然而在宇宙無數個星系中,似乎所有的恆星都要比它的行星要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說一個結論,就是行星一定是圍繞的恆星旋轉的。其實通過我們中學所學習的知識,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就拿太陽系中的地球和太陽為例子好了。牛頓經典力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最終的受力分析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 行星磁層和恆星耀斑的相互作用,為何能決定一顆行星的宜居性?
    對於沒有磁層保護的行星而言,它的大氣層就將在受到侵蝕之後發生光化學變化,而X射線和非熱輻射則會共同將整顆行星包圍起來。正爆發強烈恆星耀斑的紅矮星向圍繞其運行的行星噴發了大量輻射反之,對於擁有磁層這個保護屏障的星球而言,不僅可以避免受到恆星耀斑的影響,更能讓星球自身的大氣層不被破壞。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故事要從2004年哈勃首次觀測到HD 106906 b說起,當時人們對它所在的恆星系統知之甚少。同樣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保羅·卡拉斯(Paul Kalas)是論文的作者之一。在與《今日宇宙》的郵件交流中,卡拉斯透露了更多關於HD 106906 b有趣的背景故事:有間接證據表明恆星周圍存在塵埃盤,類似於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一項研究顯示,與我們所在銀河系的恆星相比,有更多的不受約束自由飄蕩的行星存在,它們與任何恆星都沒有聯繫。美國宇航局即將推出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計劃預計將發現大量的此類行星。流氓行星的藝術概念圖。研究者認為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這樣遊蕩的行星比恆星還要多。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
  • 恆星邊緣存在環形結構,專家稱這可能是形成行星的必備條件?
    行星是如何形成一直是個謎題,並沒有科學家能夠完整的拍到這一形成的過程,目前科學家主流的一個觀點認為恆星是在星雲中形成的。他們認為每個星雲都是恆星的搖籃,龐大的星雲會孕育大量的恆星。星雲中的一些塵埃雲則是形成恆星的主要物質。
  • 行星最初是如何圍繞恆星形成的?
    20個新的原行星盤,由高角解析度項目(DSHARP)合作的圓盤子結構成像,展示了新形成的行星系統的樣子。行星形成理論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缺乏驗證。一顆年輕恆星被原行星盤環繞的景象。圍繞類太陽恆星的原行星盤有許多未知的特性,但它們都表現出紅外輻射。虎斑貓的星星沒有。原則上,氣體坍縮會形成被原行星盤包圍的原恆星。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坍縮後,行星竟然能正常生存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有些天體之間存在「傳承」的關係,比如小質量恆星的演化到了末期後會逐漸演變成白矮星,大質量恆星的演化到了末期後會逐漸演變成中子星甚至是黑洞
  • 行星系統的性質和恆星形成的環境有沒有聯繫呢?
    這些系統內行星的軌道和物理性質有很多都與太陽系內的行星不同,勾勒出了一幅更複雜,也更完整的行星形成全貌。除了對行星本身的研究外,已經有不少文章對行星系統和「宿主」恆星之間的性質關係進行統計研究。既然恆星大部分都不是單獨形成,而是在星團裡集中、批量形成,再隨著歲月流逝逐漸散落到銀河各處的,那麼行星系統的性質和恆星形成的環境有沒有聯繫呢?
  • 已知最大的行星,個頭比最小恆星大了300倍,卻還得圍繞恆星運行
    那麼有沒有一個行星系統中行星的質量和體積超過恆星的情況呢?這是肯定沒有的,因為恆星的質量通常都比行星大很多,木星的質量相當於地球的318,雖然木星已經很大,但是需要80顆木星物質加起來形成的星球,才能激發內部的氫核聚變,形成一個最小的恆星——紅矮星。
  • 沒有恆星,沒有問題:放射性可以使原本結冰的行星變得可居住
    放射性而不是星光產生的熱量可能會使行星變暖,從而使液態水存在於其表面。不太近,但不太遠。長期以來,這就是描述行星為了維持生命而應與恆星相距多遠的規則。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挑戰了這一說法:研究人員計算,如果行星受熱而不是通過星光而是通過放射性衰變加熱,它可以在其表面保持水和其他液體。他們推測,這為許多行星-甚至是不受星系束縛的自由漂浮世界-打開了可能的生命。放射性同位素,例如鈾238,th 232和鉀40胡椒,它們的地殼和地幔。
  • 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為何被降級為矮行星?還能恢復行星嗎?
    行星的標準是什麼?既然把冥王星開除,肯定是冥王星沒有達到行星的標準,那麼,行星的標準是什麼?行星是指自身不發光,環繞恆星進行公轉的天體。恆星的自傳往往和行星的公轉相一致。隨著冥王星被降級,對行星的定義也進行了更新,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1. 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2. 質量必須足夠大,來克服固體引力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近似球體。3. 在公轉軌道上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可以清空軌道上的其他天體。
  • 銀河系恆星數千億顆,為什麼發現的行星只有幾千顆,哪種更多?
    太陽系本來不是一個星系,只是一個恆星系統,為了敘述方便,在這裡把太陽系外行星成為系外行星。在上世紀早期,由於觀測手段的限制,人類還沒有發現系外行星的存在。一直到了1990年,人類才第一次觀測到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