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2020-12-17 奇點先驅

引言:經過天文學家幾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裡同樣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隨處都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天體,最常見的就是恆星與行星了。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不一定,有可能出現大行星圍繞小恆星轉的現象。

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如此大的質量所產生的引力足以將八大行星牢牢地束縛住,甚至連太陽系邊界的柯伊伯帶也被認為受到太陽的引力束縛。

那麼宇宙中是否存在著質量或者體積比恆星還要大的行星呢?根據恆星的定義,首先它的質量要達到一定的程度,這個程度是以宇宙中最大質量行星為界限的。也就是說,宇宙中不存在一顆行星的質量比恆星大,即使是質量最小的恆星也比質量最大的行星大很多倍,這樣恆星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吸引行星圍繞著它公轉。但如果是在體積方面的話,宇宙體積最大的行星未必比體積最小的恆星小,甚至還要大很多。

經過天文學家長時間的研究發現,恆星與行星之間還存在一種叫「褐矮星」的天體,這種天體嚴格意義上既不屬於恆星也不屬於行星,因為它的質量在兩者之間。褐矮星的質量一般比木星質量大13~80倍左右,然而這樣的質量依然無法使它內部發生氫核聚變而演化成恆星。曾有研究發現褐矮星內部存在氘核聚變反應,但是這種反應最多只能夠持續1億年的時間,根本不符合恆星的標準。

儘管褐矮星的質量也不比恆星大,但是個別褐矮星的體積遠比體積最小的恆星大得多。目前天文學家們觀測到最小體積的恆星比木星還要小,但是它的質量比木星大90倍左右。因此在這樣的恆星系統中,我們會看到體積大的星球反而圍繞著體積小的星球。這種現象看起來有些反常,但可以用質量大小進行解釋。

當然以上討論的現象還只是存在理論上的可能,到現在為止天文學家仍未在宇宙中觀測到有大天體圍繞小天體運行的情況。由此看來,宇宙中大多數天體的體積和質量都是成正相關關係的,質量越大體積越大。但是對恆星來說這條規律不一定適用,因為恆星的發展也分為不同階段,位於主序階段的恆星一般遵循「質量越大體積越大」的規律,一旦恆星的發展脫離了主序階段,那麼就有可能出現「質量越大體積反而越小」的現象。

實際上這種現象也不能稱為「反常」,因為這種人類看起來是「特例」的現象在銀河系萬億個恆星中比比皆是,只不過它們的存在顛覆了人類以往的認知。人類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就需要做好認知被顛覆的準備。

相關焦點

  • 已知最大的行星,個頭比最小恆星大了300倍,卻還得圍繞恆星運行
    恆星和行星都是宇宙中的常見天體,不過通常恆星的質量都比行星大得多,因此有著較強的引力,所以在一個有恆星和行星的系統中,通常都是行星圍繞恆星轉的,比如在我們太陽系中,太陽是唯一的恆星,它自己就集合了整個太陽系99.86%的可見物質,因此是太陽系中的絕對統治者,所有的星體都在圍繞太陽運行
  • 行星最初是如何圍繞恆星形成的?
    一顆年輕恆星被原行星盤環繞的景象。圍繞類太陽恆星的原行星盤有許多未知的特性,但它們都表現出紅外輻射。虎斑貓的星星沒有。原則上,氣體坍縮會形成被原行星盤包圍的原恆星。非常年輕的原恆星M17-SO1,早在2005年就被地面上的斯巴魯望遠鏡拍攝到,顯示了圍繞著一顆新形成的恆星的原行星盤的特徵,但是當時的儀器無法解決內部特徵。隨著原恆星的成長,它們會變熱,同時它們的圓盤在揮發性物質蒸發之前競相形成行星。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從體型來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爭氣的就是木星了,它的半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如果把太陽比作籃球那麼大,木星就像個桌球,地球則像顆小米粒。放眼整個宇宙,大多數星系跟太陽系差不多,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行星大,才能約束周圍的行星,共同構成一個星系。
  • 一顆行星能比它的恆星大嗎?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一般來說,一顆巨大的恆星被較小的行星圍繞,這是宇宙中恆星系統的標準。然而,太陽系有許多的恆星系統,會不會有一些行星比它們所圍繞的恆星還要大呢?那麼,行星能有多大?我們知道的最大的一個行星是什麼?首先,讓我們定義一個點。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
  • 比恆星大300倍的行星被發現,科學家宣稱它是宇宙中最大的行星
    在一陣大爆炸過後,一些宇宙塵埃就慢慢的開始自行的生成一些行星了。當然宇宙星辰的形成是在以億年為單位計算的時間裡演變的。在眾多的宇宙星辰之中,也只有地球是有生命的,目前為止是這樣說。可能有的行星上面也有生命,但是我們人類目前也只是知道地球,自己的家園。因為人類的科技還不足以支撐人類對宇宙之中的其他行星進行一個細緻的探究。
  • 如果沒有主恆星,行星還能存在嗎?
    一顆行星能在沒有恆星的情況下漫無目的地漫遊宇宙嗎?在我們舒適的小太陽系中,我們認為一切都圍繞著太陽轉,這是可以原諒的。主要是因為我們宇宙中的每一個角落裡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太陽轉的,但這是否意味著宇宙中的每一個行星都需要一個溫暖的身體來依偎?一顆行星能在沒有恆星的情況下漫無目的地漫遊宇宙嗎?當然。但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行星也可以在其他幾個情況中存在。它們可以圍繞死星運行,比如說,或者由於一種宇宙彈弓事件,它們可能以非常快的速度穿越宇宙。
  • 神秘行星圍繞兩顆恆星旋轉,你見過嗎?專家:宇宙神秘,見怪不怪
    神秘行星圍繞兩顆恆星旋轉,你見過嗎?專家:宇宙神秘,見怪不怪文/曦軒宇宙是浩瀚無邊的,宇宙中有數不清的星系,有無數的天體,有恆星、行星等等。現在我們看來九個太陽就是九個行星,一顆行星圍繞九顆太陽旋轉這只能出現在神話傳說當中。不過隨著人們對於宇宙的深入研究,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現象,雖然沒有發現九個恆星,但是雙恆星體系還是很常見的。科學家用克卜勒望遠鏡發現了一顆行星圍繞兩顆恆星轉動的奇特現象。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一項研究顯示,與我們所在銀河系的恆星相比,有更多的不受約束自由飄蕩的行星存在,它們與任何恆星都沒有聯繫。美國宇航局即將推出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計劃預計將發現大量的此類行星。流氓行星的藝術概念圖。研究者認為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這樣遊蕩的行星比恆星還要多。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
  • 宇宙引力是怎麼回事,行星個頭比恆星大300倍,還得繞恆星旋轉
    然而在宇宙無數個星系中,似乎所有的恆星都要比它的行星要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先說一個結論,就是行星一定是圍繞的恆星旋轉的。其實通過我們中學所學習的知識,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就拿太陽系中的地球和太陽為例子好了。牛頓經典力學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最終的受力分析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研究表明甘氨酸的形成可以早於行星和恆星的形成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1-19 16:18:57 甘氨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胺基酸
  • 恆星可以變成行星嗎?
    你可能會猜到,通常,行星需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來儲備,以便能夠從一小塊空間碎片演變成一個具有固體表面的、完整的空間物體。然而,有時行星可以打破宇宙創造的規則,可以直接來源於一顆垂死的恆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有一天我們的太陽也能變成一顆行星嗎?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沒有人見過這顆行星的真面目。目前我們也只是根據一群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的軌跡作出推斷。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如果一顆流浪行星闖入太陽系,將導致地球進入一條不具有宜居性的致命軌道。如果它的體積足夠大,距離足夠近,甚至會把地球驅逐出太陽系,讓地球也淪為一個流浪兒。此外,闖入太陽系的流浪行星還可能與地球相撞,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滅頂之災。
  • 圍繞矮恆星運行的行星有望幫助發現地外生命
    網易科技訊 5月3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矮恆星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非常常見,它們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只是由於此類天體通常黯淡無光,因此較難被儀器探測發現。他們鎖定了環繞該恆星軌道的宜居範圍(對於液態水來說既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的溫度區間),然後從中找到了3顆行星,藉助的儀器是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的TRAPPIST望遠鏡,這也是該矮恆星名稱的來源。這是人類首次發現有行星圍繞「超低溫」矮恆星運行,此次發現有望為地外生命的存在提供線索。
  • 行星形成核心吸積理論是唯一正確的嗎?很難解釋恆星周邊存在
    但是隨著系外行星發現的爆炸式增長,我們發現圍繞其他恆星的世界很難解釋。現在,在西雅圖美國天文學會冬季會議上發表的兩項新研究正在挑戰行星形成的領先理論,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土星沙漠根據巖心吸積理論,嬰兒恆星周圍碎片盤中的卵石和巖石會聚集成行星大小的巖心。在恆星附近,不會有太多物質,只會形成小的巖石行星。
  • 行星磁層和恆星耀斑的相互作用,為何能決定一顆行星的宜居性?
    正如大家所知,根據恆星的光譜分類來看,我們的太陽是一顆G型主序星。並且,當我們的太陽處於活躍時期的時候,也會像其他M型恆星一樣出現較大幅度的活動起伏。尤其是當它們出現超級恆星耀斑爆發活動時,甚至還會對圍繞其運行的行星、以及該行星上可能誕生的生命帶來不可逆性傷害。
  • 首次發現行星繞死亡恆星穩定運行,科學家醒悟:地球或能擺脫宿命
    在圍繞白矮星如此近的軌道中找到完整的行星,引發了關於它如何到達那裡,以及它如何在恆星演化成白矮星時倖存的問題。研究人員認為,行星離它的宿主恆星很遠,並且在恆星演化之後遷移距離更近。他們的模擬表明,當恆星變成白矮星時,行星被拉近了。
  • 行星獵人發現一顆巨大的系外行星在年輕恆星周圍「開闢出一條小徑」
    該團隊之前曾使用ALMA以這種方式使用研究另一顆恆星HD 163296。去年,天文學家通過研究一氧化碳氣體的運動並注意到原行星盤中的奇怪「扭結」,在HD 163296附近發現了多個行星。 「這是尋找系外行星的一種迷人方式,」南昆士蘭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Jonti Horner說道。
  • 科學家發現3800光年外的「三體世界」,行星正在被恆星折騰
    當行星過境時,科學家發現了KOI-5的異常,來自夏威夷的天文臺、加州理工的帕洛瑪天文臺等等各方的數據均表明,有一顆天體處在KOI-5當中,但是無法確定是一顆行星,還是該系統的第四顆恆星,也無法確定這個天體繞哪顆恆星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