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巨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第二代生命...

2020-12-17 騰訊網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

銀河系中90%的恆星都將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參宿四一樣,任何在它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都會被它吞噬,最終他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

這顆名為wd1856b的白矮星則很罕見,它距離地球80光年是一個三星系統的一部分,而倖存的系外行星被稱為wd1856B體積與木星相當,而最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這一顆行星的體積要比他的母恆星大7倍。

研究人員認為為了避免在原恆星演化為一顆紅巨星時被淹滅,wd1586B最初繞該恆星公轉的距離一定比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還要遠,後來在殘存的行星系統中與其他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將wd1586B甩入了更近的軌道。

現在它與白海星的距離大約是水星與太陽距離的1/20,公轉周期大約是34小時,儘管白矮星不再進行核聚變,但他們仍在數10億年內保持高溫,與這顆行星經歷了類似的旅行最終會進入白矮星的宜居帶,這可能為恆星死亡很久之後行星系統上誕生第2代生命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利用大型太空望遠鏡,我們可以驗證那些原本位於宜居帶的行星,在他們主星死亡後是否依然還在,甚至於還可以檢測生命是否能夠在這些行星上倖存下來,樂觀的講,生命在被給予合適的條件之後,或許能夠擁有比一般情況更長遠的發展時間和空間。

相關焦點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生命創造條件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銀河系中90%的恆星都將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參宿四一樣,任何在它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都會被它吞噬,最終他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
  • 科學家首次發現繞白矮星運行的巨行星
    這個氣盤含有極有可能來自這顆行星的氫、氧和硫混合物。這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與白矮星有關的巨行星的證據。 白矮星是類太陽恆星爆炸殘餘,在近距離內,巨行星的大氣層被剝離,在白矮星周圍形成了一個氣體圓盤。而這個獨特的系統暗示了太陽系在遙遠的未來可能是什麼樣子。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 該研究負責人、華威大學的Boris Gansicke說:「這是一個偶然的發現。」
  • ——記首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巨行星的發現
    ——記首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巨行星的發現科學家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首次發現了一顆與白矮星相關的巨行星。這顆行星近距離地繞著白矮星(類似太陽恆星的熾熱殘骸)運行,導致其大氣層被剝離並在恆星周圍形成氣體盤。人們一直好奇,在遙遠的未來太陽系會是什麼樣,歐南臺的這一獨特發現也許會給我們答案。
  • 31光年外,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本來不應該存在的行星,怎麼回事?
    浩瀚的宇宙存在無數的恆星,而每一顆恆星周圍基本都會有數量不等的行星環繞,形成一個恆星系。科學家猜測,直徑為10萬光年的銀河系,存在的恆星可能多達千億顆以上,而恆星系的數量自然也可能會有千億個以上。恆星,行星共同組成了一個穩定的恆星系統,數不盡的恆星系統共同組成了這個宇宙。
  • 首次借射電望遠鏡發現「失敗恆星」
    據美國太空網23日報導,美國和荷蘭科學家攜手,首次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寒冷且黯淡的「超級行星」——藉助傳統的紅外觀測方法無法探測到這顆行星,最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尋找宜居系外行星。研究人員藉助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探測到了這顆褐矮星,並將其命名為BDR J1750+3809,綽號為「埃萊格斯特」位於212光年外的大力神星座內。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恆星」或「超級行星」,因為它們的大小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太小而不能被視為恆星,太大又無法被視為行星。
  • 科學家找到了第2個太陽系,8大行星1個都不少,那裡會有生命嗎?
    銀河系擁有至少2000至4000億顆恆星,而太陽只是其中之一,理論上來講,每一顆恆星都應該擁有自己的行星,在這麼大的數字面前,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推測出,在銀河系裡應該存在著很多和太陽系類似的恆星系。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利用先進的觀測設備,科學家找到了第2個太陽系,在這個恆星系裡,8大行星1個都不少,可以說是一個太陽系的「翻版」。
  • 首次發現行星繞死亡恆星穩定運行,科學家醒悟:地球或能擺脫宿命
    首次發現一顆行星繞著白矮星繞行,白矮星也被稱為死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大小相當於木星,稱為WD 1586 b。這顆巨大的系外行星每隔34小時就會在非常近的軌道上繞著恆星殘骸滑行,恆星殘骸的大小大約相當於地球。
  • 地球只有一顆天然衛星 木星的衛星為什麼那麼多?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7日消息,地球只有一顆天然衛星,但有幾十顆天然衛星圍繞著木星旋轉。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一向以衛星數量眾多著稱,並且不斷有新成員被發現。2018年7月16日,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又發現了12顆此前不為人知的木星衛星。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斯科特(Scott S。 Sheppard)領導了這項研究。
  • 又一顆可能宜居的星球被發現 生命宜居星球都需要啥「配置」?
    大小和地球相似,或存在液態水,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又雙叒叕出現了!據外媒報導,近日,NASA的TESS望遠鏡在一顆恆星周邊的宜居帶中發現了一顆大小與地球相仿的行星。該行星被稱作TOI 700d,距離地球101.5光年,也就是以光的速度要走101.5年。光速有多快?
  • 在中國科學家劉繼峰發現的藍巨星附近,科學家找到了一顆大黑洞
    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太陽質量70倍的恆星黑洞,命名為LB-1。但根據目前的恆星演化模型,銀河系中不可能存在太陽質量70倍的恆星黑洞。我們銀河系中質量最大的恆星的化學成分表明,在恆星的核心坍縮成黑洞之前,它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通過爆炸和強大的恆星風失去了大部分的質量。質量範圍內可能產生黑洞的巨大恆星,預計將在一顆完全抹去恆星核心的所謂雙不穩定超新星中結束生命。所以天文學家們絞盡腦汁想弄清楚這個名叫LB-1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 科學家確認行星HD106906 b的軌道,或能解釋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
    科學家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確認了一顆名為HD 106906 b的行星軌道,這顆氣態巨行星在距離地球300光年的南十字座,也是其恆星HD 106906周圍唯一發現的行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因為其在遠離恆星的位置上才被科學家關注,最初發現這顆行星時一度認為其軌道正在脫離恆星,在通過14年持續觀測後才確認了
  • 人類發現的最大行星有多大?會不會比太陽還要大?
    比方說木星,就是目前太陽系中已知的最大的一顆行星,此前就有科學家表示,作為一顆氣態巨行星,木星如果再大一點,它就有可能成為一顆褐矮星,甚至變成一顆恆星,當然,如果真的如此,太陽系的格局也會因此而徹底改變,地球甚至可能都不會誕生生命。
  • NASA會在克卜勒1658b的遙遠星球上發現生命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克卜勒-1658系統中發現了一顆遙遠的行星,這可能會提高該機構發現外星生命的希望,但克卜勒1658b行星上有生命嗎?NASA外行星:航天局今天證實了一顆遙遠的系外行星的存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3月6日)確認了克卜勒-1658恆星系統中的一顆候選行星,這是它首次被發現10年後的事情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現已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克卜勒1658b在10年內一直是一顆外部行星的候選行星。候選系外行星是外星世界,它們已經在太陽系之外被發現,但還需要進一步的觀測來證實。
  • 如果有一天木星變成了恆星,那麼對於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
    在八大行星中,除了像地球這樣的巖石行星,還有主要由氣體組成的氣態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與太陽相比,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如果與地球相比,它自然是一個怪物。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木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它的主要大氣成分是氫,就像太陽一樣,所以科學家也稱木星為失敗的恆星。
  • 木星作為一顆氣態巨行星,它的地表是什麼樣子?科學家給出解釋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木星作為一顆氣態巨行星,它的地表是什麼樣子?科學家給出解釋。自人類科技探索以來,走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發現到了宇宙的浩瀚,存在著無數的星球,無數的星系。科學家們在對太陽系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太陽系當中有八大行星,而這八大行星其實也是不同的,分為兩類,像我們的地球,水星,金星,火星這樣的星球被稱為是巖質行星,而像海王星,天王星,木星,土星就被稱之為是氣態巨行星。那麼這兩種行星是不一樣的,在體積上,氣態巨行星要比巖石行星大很多倍,當然這兩種行星的構成也是完全不同的。
  • 科學家首次發現恆星死亡後中心充滿「奶油液體」!
    恆星死亡後,到底會變成什麼樣,按照常理來說,它們會換成另一種形式存在,比如紅巨星,白矮星。但是近日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一些神秘的現象,他們發現恆星死亡後中心充滿了「奶油般地液體」!這個發現立刻在科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眾多天文學家已經沸騰了:這到底是什麼?
  • 日本科學家深入研究了一顆磁場繞曲的新生原恆星
    來自日本埼玉縣 RIKEN 先鋒研究機構的 Nami Sakai 和同僚們,最近對一顆新生原恆星的磁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磁場盤的紊亂狀況,不僅存在於已成為完全體的恆星中。此前有研究人員提出,磁場盤的紊亂狀況,是由來自巨行星(和 / 或伴星)的引力散射而發生的;此外「恆星群簇擁掠過的場景」,也可能導致這些「錯位失調」。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這顆名為HD 106906b的行星繞著336光年外的一個雙星系統運行。
  • 研究員:木星有希望成為第二個太陽
    根據觀測數據顯示,木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千分之一左右,是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綜合的2.5倍,所以一顆氣態巨行星,木星在太陽系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有一種觀點認為,木星很可能是一顆形成失敗的「偽恆星」。科學家表示,木星非常有可能會成為太陽系中的第二個太陽,這樣,太陽系就會因為木星的演變,而成為一個新的雙星系統。為何科學家們會這麼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