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繞白矮星運行的巨行星

2020-12-24 科學網

 

近日,英國華威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團神秘的氣體。這個氣盤含有極有可能來自這顆行星的氫、氧和硫混合物。這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與白矮星有關的巨行星的證據。

白矮星是類太陽恆星爆炸殘餘,在近距離內,巨行星的大氣層被剝離,在白矮星周圍形成了一個氣體圓盤。而這個獨特的系統暗示了太陽系在遙遠的未來可能是什麼樣子。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自然》。

該研究負責人、華威大學的Boris Gansicke說:「這是一個偶然的發現。」

不同尋常之處

白矮星由一些恆星演化而來。質量與太陽差不多的一些恆星在燃料枯竭後會首先膨脹為紅巨星,最後演化成一顆白矮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行星能在恆星轉變為白矮星的過程中倖存下來。

而這顆名為WDJ0914+1914的白矮星似乎有些不同尋常。

研究小組檢查了大約7000顆斯隆數字巡天項目觀測到的白矮星,發現其中一顆與其他的都不一樣。通過分析來自該恆星光線的細微變化,他們發現了微量的化學元素,其數量是科學家以前從未在白矮星上觀察到的。

他們在數據中發現了非常微小的氫峰值,同時也發現了氧和硫峰值,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

「我們認為在這個星系中一定有什麼異常的東西,並推測它可能與某種類型的行星遺蹟有關。」Gansicke告訴《中國科學報》。

為了更好地了解WDJ0914+1914的特性,研究小組用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甚大望遠鏡上的X射線發射器對其進行了分析。通過研究光譜細節,研究小組發現這些元素是從一個氣體盤中旋轉進入白矮星的,而不是來自恆星本身。

智利瓦爾帕萊索大學的Matthias Schreiber計算了這個系統的過去和未來的演變。「我們花了幾周時間進行了艱難的思考,最終弄清楚製造這樣一個圓盤的唯一方法就是一顆巨大行星的蒸發。」Schreiber說。

如果真的有這顆行星,那它將是目前已知的第一個經歷了恆星衰變的「倖存者」。

第一個倖存者

研究人員發現,探測到的氫、氧和硫的含量與在海王星和天王星等巨大的冰凍行星的深層大氣中發現的含量相似。如果這樣一顆行星的軌道靠近一顆熾熱的白矮星,來自白矮星的極端紫外線輻射會剝去它的外層,其中一些剝離下來的氣體漩渦會形成一個圓盤,並吸積到白矮星上。

這就是科學家在距離巨蟹座約1500光年的WDJ0914+1914周圍所看到的—— 一顆圍繞白矮星旋轉的蒸發行星。此前,科學家從未發現白矮星周圍存在巨行星的證據。這可能是眾多此類恆星軌道上的第一顆。

通過將觀測數據與理論模型相結合,來自英國、智利和德國的天文學家團隊能夠更清晰地描繪出這個獨特系統的圖像。

白矮星很小且非常熱,溫度高達28000攝氏度,是太陽溫度的5倍。相比之下,這顆行星是冰冷和巨大的,同時它近距離環繞白矮星運行,10天就能繞其運行一周。白矮星發出的高能光子正逐漸蒸發行星的大氣層。大部分氣體逸出,但也有一些被吸入一個圓盤,以每秒3000噸的速度旋轉著進入白矮星。正是這個圓盤使得原本隱藏的行星變得可見。

華威大學的Odette Toloza說:「這是第一次能夠測量圓盤中氧和硫等氣體的數量,這為研究系外行星大氣的組成提供了線索。」Toloza開發了計算白矮星周圍氣體圓盤的模型。

「這一發現也為了解行星系統的最終命運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Gansicke說。

45億年後

這顆行星圍繞白矮星運行,距離只有1000萬公裡,是位於該白矮星半徑的15倍,而這個距離原本應該在它變成紅巨星時的內部深處。這顆行星不同尋常的位置意味著,在主恆星變成白矮星後的某一時刻,這顆行星離它更近了。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新的軌道可能緣於引力與系統中的其他行星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意味著不止一顆行星可能在其主恆星的劇烈轉變中倖存下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WDJ0914+1914讓人們得以一窺太陽系遙遠的未來。「我們今天看到的白矮星曾經是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Schreiber告訴記者。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它們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燃燒核心的氫。一旦燃料耗盡,它們就會膨脹成紅巨星,體積會增大數百倍,吞噬附近的行星。

以太陽係為例,這將包括水星、金星,甚至地球,它們都將在大約50億年後被變成紅巨星的太陽吞噬。最終,太陽會失去外層,只留下一個燃燒殆盡的核心——白矮星。這樣的恆星殘留物仍然可以作為行星的宿主,而許多這樣的恆星系統被認為存在於我們的星系中。

之前, Schreiber 和Gansicke等人曾發表論文,詳細描述了如何發射出足夠多的高能光子蒸發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就像在WDJ0914+1914周圍看到的一樣,一些行星大氣中的氣體最終會落到變成白矮星的恆星上,並將被未來的外星天文學家觀測到。

「很少有天文學家思考圍繞垂死恆星運行的行星的命運。這一發現有力地證明,宇宙一次又一次地挑戰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超越既定的觀念。」Gansicke說。(來源:中國科學報 唐鳳)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789-8

 

相關焦點

  • ——記首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巨行星的發現
    ——記首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巨行星的發現科學家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首次發現了一顆與白矮星相關的巨行星。這顆行星近距離地繞著白矮星(類似太陽恆星的熾熱殘骸)運行,導致其大氣層被剝離並在恆星周圍形成氣體盤。人們一直好奇,在遙遠的未來太陽系會是什麼樣,歐南臺的這一獨特發現也許會給我們答案。
  • 首次發現行星繞死亡恆星穩定運行,科學家醒悟:地球或能擺脫宿命
    首次發現一顆行星繞著白矮星繞行,白矮星也被稱為死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大小相當於木星,稱為WD 1586 b。這顆巨大的系外行星每隔34小時就會在非常近的軌道上繞著恆星殘骸滑行,恆星殘骸的大小大約相當於地球。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巨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第二代生命...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生命創造條件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銀河系中90%的恆星都將面臨這樣的命運,就像參宿四一樣,任何在它附近軌道運行的行星都會被它吞噬,最終他們會耗盡所有的燃料,並重新坍縮成白矮星。
  • 繞古老雙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現身
    繞古老雙星運行的系外行星現身質量相當於木星13倍巴西研究人員發現天鵝座中存在一顆巨型系外行星,該天體圍繞著一個由一顆活恆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運行。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巴西天文學家發現了首顆圍繞古老雙恆星(其中一顆恆星已經死亡)運行的系外行星存在的證據,該系外行星的質量約為木星質量的13倍。新發現發表於近日出版的《天文學雜誌》。
  • 科學家首次發現恆星死亡後中心充滿「奶油液體」!
    恆星死亡後,到底會變成什麼樣,按照常理來說,它們會換成另一種形式存在,比如紅巨星,白矮星。但是近日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一些神秘的現象,他們發現恆星死亡後中心充滿了「奶油般地液體」!這個發現立刻在科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眾多天文學家已經沸騰了:這到底是什麼?
  • 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異類雙星系統
    內容簡介:文章關注了一個由一顆脈衝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解釋了該系統形成的過程,脈衝星的脈衝周期和系統的運行周期。經過數十年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了系統軌道方向的變化,並將之與廣義相對論聯繫起來。
  • 科學家發現圍繞「三星系統」運行的行星,這代表宇宙是被定製的?
    天文學家發現繞「三星系統」運行的行星,難道宇宙真是被「創造」出來的嗎?準確的說三星系統在銀河系中並不罕見,但三星系統還存在行星需要有相當的條件,比如天狼星和它的伴星,一顆約相當於太陽質量的白矮星在距離天狼星約30個天文單位的距離繞行,看上去似乎很遠,但在恆星系中這個距離並不遙遠,兩顆恆星形成時會將兩者之間物質抽吸徹底,將沒有足夠的物質形成行星,更不要說宜居行星了!因此天狼星雙星系中沒有行星!
  • 科學家首次在宇宙中發現繞雙星原行星盤排列錯誤!
    從這樣一個圓盤中出現的行星通常也圍繞著恆星的赤道運行,就像我們太陽系的行星一樣。在早前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年輕恆星最初都被原行星盤所包圍。構成行星的圓盤通常圍繞著恆星的赤道旋轉,但現在科學家們發現,這樣的圓環可能會發生劇烈的偏離,轉而環繞恆星的兩極。這項新的研究表明,世界可能存在著圍繞著成對恆星的極軌道,這可能導致季節與地球非常不同。並且,先前的計算機模擬表明,在原行星盤形成之後,它們所收集的任何額外的物質都會使它們失去平衡。
  • 木星作為一顆氣態巨行星,它的地表是什麼樣子?科學家給出解釋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木星作為一顆氣態巨行星,它的地表是什麼樣子?科學家給出解釋。自人類科技探索以來,走出地球,去探索宇宙,發現到了宇宙的浩瀚,存在著無數的星球,無數的星系。科學家們對宇宙當中的星球還是非常好奇的,那麼相對來說,研究得比較頻繁的就是太陽系,就處於太陽系當中,當然也是因為我們科技技術的有限,能夠觀察到的宇宙範圍也是非常有限的。
  • 科學家發現一顆圍繞金星運行的小行星
    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利用Zwicky瞬變設施(ZTF)帶來了一項有趣的發現。ZTF是一種基於帕洛瑪天文臺的測量相機。研究人員利用它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名為2020 AV2,它完全在金星軌道內運行。科學家表示,這顆小行星如果想脫離目前軌道,唯一的方法是通過與水星和金星的引力相遇而被拋出目前的軌道。
  • 超脹外行星還是帶環巨行星?靜待韋伯望遠鏡佳音!
    不久前,當它們首次被發現時,這些與太陽系內行星明顯的差異,實在令人驚奇。 這三顆巨行星於2012年被發現並於2014年被定義為超脹天體,它們繞克卜勒—51運行,本圖是關於它們的藝術構思中的最好示例。它們離地球大概2600光年遠。 圖源:美航局/歐航局/L. Hustak/ J. Olmsted/ D. Player/ F. Summers (STScI)/ Hubblesite.
  • 「宇宙之舞」拖曳時空 雙星系統首次證實相對論參考系拖曳
    它描述了物質間引力相互作用,並首次把引力場解釋成時空的彎曲。  現在,理論和科學儀器的進步,導致與廣義相對論有關的更深遠研究都可以被證實。譬如2016年引力波的發現;2019年超大質量黑洞的第一張圖像發布。  但遺憾的是,參考系拖曳並沒得到驗證。
  • 科學家使用X射線測量黑洞的旋轉速度,結果發現了一個規律!
    天文學家第一次使用X射線計算黑洞不可思議的旋轉速度,每131秒繞黑洞旋轉一圈。這個數據計算讓科學家懷疑黑洞的速度是否和它的年齡有直接關係!在2014年11月份時,此時科學家們正在研究3億光年外的銀河系中的星系,就在研究的時候他們清晰的看到了這一幕,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將經過它的一顆恆星硬生生的撕碎,這件事讓科學家們驚嘆不已,也為此為這件事附上了一個名字,叫潮汐破壞耀斑,這次撕碎恆星的過程讓距離其3億光年外的我們清晰的看到。捕捉到了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射線。這足以顯示光的強度,以便我們能看到它。
  • 科學網—雙星互繞7分鐘轉一圈
    一項日前發表於《自然》的研究發現,兩顆白矮星以非常快的速度相互旋轉,而人們並不知道它們最終是會撞在一起,還是一直相互繞軌道運行。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Kevin Burdge和同事從茲威基瞬態觀測設施的約2000萬組數據中篩選出白矮星對發出的信號。茲威基瞬態觀測設施使用的是一種觀測天體亮度快速變化的天空測量方法。
  • 這裡發生了白矮星合併?
    我們當下發現的白矮星質量在0.3~1.2 個太陽質量範圍內也確實佐證了這一點。 天文界普遍認為,W+4135這顆天行者在白矮星的行當裡,算得上是個上了歲數的老恆星了。 除了繞轉運動外,白矮星的主要活動就是冷卻。因為沒有核反應的發生,我們能夠憑藉白矮星的冷卻速度和它的光度等信息推斷處它的年齡。通過前後三次調用望遠鏡對這顆白矮星的觀測,這樣推導出的年齡卻相對年輕。
  • 新發現!海王星外天體又增100顆,這或有助於科學家找到第9大行星
    隨後科學家們尋找感興趣天體的更多圖片。根據伯恩斯坦的說法:假定我們在六個不同的晚上發現了一些東西。實際上對於那裡的外海王星天體,我們在25個不同的晚上發現了它們。意思是在圖像中那個天體應該出現的地方,它其實不能被算上是一個點。另一個尋找真正外海王星天體的方法是堆疊圖片,創造出一個更清晰的圖像。這有助於從假的天體中識別出真的天體。
  • 美英科學家首次發現含碳量極高的系外行星
    但科學家最新卻發現一顆碳元素含量極為豐富的太陽系外行星,其含量在氧元素之上。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8日刊登報告說,這顆去年發現的系外行星代號為WASP-12b,它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美英科學家利用最新技術分析其大氣中的元素成分,結果發現碳元素與氧元素的含量比例大於1,這是行星研究中前所未見的。
  • 白矮星在遙遠的過去常常以較低的質量發生爆炸
    研究白矮星的科學家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發現。該團隊正在研究小而緻密的白矮星爆炸現象。其中一些爆炸產生了明亮的,短壽命的耀斑,稱為Ia型超新星。科學家們說,超新星的類型是天文學家的信息宇宙學標記,它們有助於證明宇宙正在加速擴張。
  • 科學家發現圍繞寬雙星運行的原行星盤軌道會嚴重傾斜
    研究小組發現,圍繞大多數緊湊型雙星系統運行的原行星盤具有幾乎相同的軌道平面。 然而,當一個原行星盤繞一對寬的雙星軌道運行時,軌道平面往往嚴重傾斜。科學家認為,觀察結果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行星的形成和複雜的環境。科學家說,他們已經知道雙星的軌道會扭曲並傾斜圍繞它們的盤。這就導致了一個圓盤相對於其主星的軌道平面不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