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所有的黃金都來自恆星嗎?

2020-12-11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3日消息,人類對黃金的迷戀有久遠的歷史,而當我們知道這種貴重金屬來自於恆星之後,對它的迷戀又加深了一層。

在一個遙遠的星系,兩顆中子星相互環繞,似乎正在上演一場芭蕾舞,既是終極的毀滅,又是不可抗拒的新生。這兩個天體都是大質量恆星的遺留,很可能來自於一個早已成為超新星的雙星系統。它們的質量都令人難以置信,其中子擠壓得如此之緊密,以至於核心都變成了鑽石。可惜,這場舞蹈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兩顆中子星終將碰撞,釋放出難以想像的能量並發射出引力波,疾速穿過時空結構。

兩顆中子星在宇宙深處碰撞(想像圖)。除了產生引力波,這樣的事件還能產生許多重元素,包括金。

13億年後的2017年,天文學家通過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了這些時空漣漪。愛因斯坦曾預測,宇宙中應該充滿由大質量物體引力所導致的微弱漣漪,其來源有一些便是中子星合併事件。然而,在LIGO之前,從這類事件中尋找時空結構中的擾動是十分困難的。當探測到引力波的消息傳出後,全世界媒體都想知道中子星相撞時還會發生什麼。天文學家解釋稱,在恆星毀滅和引力波之外,這樣的事件還會在瞬間產生我們已知的所有重元素。在一些媒體看來,這一解釋的最關鍵信息是:黃金來自外太空。

鍍金的歷史

在大質量恆星劇烈毀滅過程中形成的眾多元素中,「金」應該是最能激發人類想像力的元素,這並不奇怪。

從生物學的角度,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如碳、氧、鉀和硫等,應該是最受歡迎的幾種元素,但我們與黃金有著古老的情感聯繫。幾千年前,古人可能在溪流中看到某個閃閃發光的物體,於是就撿了起來,人類與金子的故事由此開始。這種金屬看起來似乎很有趣,但由於質地太軟,所以不是很有用。考古學家在保加利亞發現了一顆6500年前的金珠,還在黑海發現了一枚近3000年前的金幣。英國最古老的黃金製品被發現時埋在巨石陣之下,其中部分陪葬品屬於一個來自歐洲的神秘人士。

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面具是地球上最著名的古文物之一。它主要由黃金製成,並飾以寶石,重達10.23公斤。

古埃及人在其首都底比斯以南的地方擁有巨大的金礦,使他們能夠將圖坦卡蒙的木乃伊用黃金包裹起來。其他古代文明很少擁有這樣的財富。當這具木乃伊被打開時,考古學家發現了兩把匕首。一把由隕鐵製成,另一把由純金製成。

黃金被視為珍寶,儘管只能用於裝飾或交易,除此之外沒什麼用處。但黃金的稀缺性使它令人嚮往,不變的本質使它分外誘人:與銀會變黑、銅會變綠、鐵會生鏽不同,黃金永不改變。黃金似乎是不朽的,堪稱眾神給予人類的禮物。

這枚來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第一帝國)的金幣大約是在公元前420年鑄造的,用來紀念大流士二世。

20世紀的科學才揭開了這個謎團。鐵、銀和銅會因氧化反應而生鏽或變色。氧原子總是渴望電子。鐵會把兩個或三個電子給氧,結果就會氧化(生鏽)。其他元素也會成為氧氣的受害者。但黃金不是,它是所有金屬中最不活潑的,因為它拒絕與氧共用電子。

基本的事實

與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重元素一樣,地球上並沒有多少黃金可供發現。如果把人類歷史上開採的所有黃金收集起來,變成一個立方體,那麼它的邊長只有約21.3米。這大約是183000噸黃金。聽起來很多,但熔化後只能填滿三個半奧運會遊泳池。2018年,巴裡克黃金公司(全球最大的金礦開採公司,總部位於加拿大多倫多)在內華達州的金礦加工了數百萬噸礦石,僅提取了400萬盎司(125噸)黃金。

1933年的聖高登斯雙鷹金幣是最稀有的美國硬幣之一。當時鑄造的44.5萬枚金幣中,大部分被熔成金條,現在只剩下13枚。

因為密度和重量較高,大部分黃金都下沉到了地球的核心。據澳大利亞地質學家伯納德·伍德(Bernard Wood)估計,世界上99%的黃金就埋藏在我們腳下數千公裡深處。他還估計,地核中蘊藏著1600萬億噸的黃金。伍德的計算顯示,如果所有這些黃金都被帶到地球表面,將會形成一層閃閃發亮、厚約40.6釐米的金屬層。與地球的總體積相比,這些黃金並沒有多少。實際上,地核中的黃金含量約為百萬分之一,而鉑的含量是金的6倍。可以說,黃金是非常稀有的。

「黃金道釘」(Golden Spike)最初由美國實業家利蘭·斯坦福釘入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於1869年在猶他州奧格登附近連接了聯合太平洋鐵路和中央太平洋鐵路。目前,這枚道釘在史丹福大學的康託藝術中心展出。

金色的太陽

1859年的一個晚上,化學家羅伯特·本生(Robert Bunsen)和古斯塔夫·基爾霍夫(Gustav Kirchhoff)在德國曼海姆(距離他們工作的海德堡大學實驗室約16公裡)工作時,看到一場大火在熊熊燃燒。他們將新改進的分光鏡推到窗口,並在火焰發出的明亮光芒中迅速檢測出了鋇和鍶元素。分光鏡是他們發明的一種可以將光分解為不同波長的設備,可用於識別化學元素。本生寫道,「同樣的分析模式肯定也適用於太陽和明亮恆星的大氣層。」19世紀下半葉,科學家利用這種強大的工具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發現。

在1868年8月18日的日全食期間,幾位天文學家使用分光鏡檢測到一種新的元素——太陽中的氦。後來發現,這是宇宙中第二豐富的元素。碳、氮、鐵和周期表上所有較重的元素——包括金——最終都被確認在太陽大氣中以氣態存在。

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對巖石和礦物的收集演變為地質學。查爾斯·萊爾(Charles Lyell)、詹姆斯·赫頓(James Hutton)和偉大的化石收藏家瑪麗·安寧(Mary Anning,英國早期化石收集者與古生物學家,第一具魚龍骨架的發現者)等人清楚地證明,地球的年齡遠比許多當時神學家所認為的6000年要久遠得多。萊爾和赫頓認為,地球必定有幾百萬年甚至幾十億年的歷史。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是什麼讓太陽和星星能維持如此長的時間呢?

德國物理學家尤利烏斯·馮·邁爾(Julius Robert von Mayer)強烈支持隕星為太陽提供熱能的理論。他計算出,在缺乏外部能源的情況下,太陽只能照耀約5000年。他在1848年提出,數十億顆落在太陽上的隕石為太陽提供了燃料,從而使其發出巨大的熱量。據推測,這些物質還給太陽帶來了重元素。

在1878年7月29日的日全食期間,美國氣象局的氣象學家克利夫蘭·阿貝提出,日冕是許多為太陽提供能量的隕石。

在1878年的日全食中,美國氣象局的第一位氣象學家克利夫蘭·阿貝(Cleveland Abbe)認為,在日全食中見到的日冕實際上是一群流星正在撞擊太陽。然而,科學家很快就證明了日冕由極為稀薄的氣體構成,並表明隕星無法作為太陽能的來源。

最終,科學家計算出太陽含有將近2.5萬億噸黃金,足以填滿地球的海洋。儘管如此,這也只是每萬億個氫原子中有8個金原子——與太陽的質量相比微不足道。那麼,黃金是如何出現在太陽和地球上的呢?

金色的科學

千百年來,鍊金術士們一直在努力將一種元素轉化為另一種元素。他們在尋找能把鉛和汞等賤金屬變成金子的「賢者之石」。甚至偉大的艾薩克·牛頓也對鍊金術著迷。事實上,一些歷史學家稱他為「最後一位偉大的鍊金術士」。然而,創造這些元素的大自然偉力顯然超出了這些早期實驗者的掌握。

金的光譜顯示了這種元素的獨特「指紋」,通過這些光譜學特徵便可以識別它的存在。

自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以後,重元素的起源便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正是在這項開創性的工作中,質能方程E=mc^2首次出現。一開始,這個方程對我們理解宇宙的重要性並不明顯,但如果將它應用於計算太陽巨大的能量輸出時,就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它不僅解釋了為什麼太陽和其他恆星可以發光幾十億年,而且有助於揭示重於氫的元素究竟如何形成。

當E=mc^2出現在腦海中時,大多數人會想到第一顆原子彈,以及原子分裂,即核裂變的過程。1920年,當時在英國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的亞瑟·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爵士認為,氫聚變成氦可能是太陽的動力來源。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式表明,這個過程中會釋放出難以置信的能量。

質子-質子鏈反應是太陽核心中氫聚變為氦的鏈式反應。微小質量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可以由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來描述。

在愛丁頓等人著手探索核聚變將近20年後,德裔美國物理學家漢斯·貝特(Hans Bethe)描述了如今廣為人知的質子-質子鏈式反應。這是恆星內部將氫融合成氦的幾種核聚變反應中的一種。太陽核心是一大團氫原子「湯」,每個氫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它們不停地快速運動。大多數時候,電磁力會排斥任何碰撞。當你試著把兩塊磁鐵相似的磁極粘在一起時,就會感受到這種排斥。然而,當碰撞發生後,質子就會融合在一起。當4個質子最終融合時,氦就形成了,釋放能量並使太陽發光。

太陽含有的氫還足夠維持這個聚變過程約50億年。最終,氦也會開始聚變,形成由碳、氮和氧(第8號元素)組成的最終產物。在更大質量的恆星中,更強的引力會產生更多的壓力和熱量,氧以外的元素也會聚變。不過,這個過程只能持續到鐵(第26號元素)在巨星(典型巨星的半徑為太陽的10倍至100倍)的核心形成,屆時核聚變將停止。最後,恆星的核心會坍縮,然後在超新星爆發中反彈。

1868年約瑟夫·諾曼·洛克耶(Joseph Norman Lockyer)在太陽大氣中發現氦的分光鏡。

當恆星的外層被拋向太空時,會發生快(R-過程)、慢(S-過程)兩種形式的中子俘獲反應。由於中子不帶電荷,因此它們能比帶一個正電荷的質子更容易進入原子核。中子俘獲便是原子核與一個或多個中子撞擊並形成重核的核反應。在兩種情況下,自由中子穿透附近的原子核,被爆炸中釋放的元素「俘獲」。慢中子俘獲(之所以叫「慢」,是因為在俘獲其他中子之前,放射性物質就會衰變成其他元素)產生了大約一半比鐵重的元素。但元素周期表上還有許多重元素。要產生這些元素,就需要巨大的恆星在碰撞時進行快中子捕獲過程。

在天文學家確定了2017年引力波的來源之後,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就在以接近30%光速向太空膨脹的「物質風暴」中探測到了鍶。包括該元素在內的許多元素都是由快中子俘獲反應形成的。在這些恆星的合併中,每秒鐘會有1022個自由中子穿過1立方釐米的空間。

如此高密度的中子為現有元素快速捕獲自由中子創造了條件。鍶、釷、鈾,甚至金都能在一瞬間形成。然後,這些元素會進入太空深處。在宇宙近140億年的生命周期中,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多次,足以播下星雲的種子,最終形成像太陽系這樣含有金元素——以及所有其他重元素——的恆星系統。

黃金標準

黃金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每臺手機和電腦裡都有這種元素。我們把黃金塗在太陽鏡和太空人的護目鏡上。在電子產品和服裝中,也經常用到金線。國家之間用黃金來償還債務。我們用黃金製作珍貴的物品,從珠寶到宗教器物等。我們把黃金鑲嵌在牙齒上,甚至用它製成馬桶。醫生會給病人注射含有黃金的藥物,來幫助緩解類風溼關節炎。你甚至可以吃到鍍金的巧克力。

卡爾·薩根曾說過一句名言:我們是由恆星物質構成的。事實上,我們周圍的世界也是如此。下次當你欣賞手上的金戒指或脖子上的金項鍊時,請記住,它們的確是來自星星的禮物。(任天)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的鐵和黃金是怎樣產生的?真的存在黃金星球嗎?
    不是所有恆星都能產生鐵和黃金,只有大質量恆星才可以。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主要合成氦元素,當氦元素發生核聚變時,其釋放的能量比氫聚變釋放的能量更高,內層氦聚變放出的能量引起太陽膨脹,有機會超過太陽引力的束縛而爆炸,這就是氦閃(流浪地球上設定的太陽末日就是氦閃)。氦聚變主要合成碳和氧,很難合成更重的元素。
  • 黃金是怎麼形成的?宇宙中有全是黃金的星球嗎?
    在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天體和宇宙結構,可以說是無奇不有,各種奇葩天體,比如:黑洞,中子星,白矮星。即便是常見的星系,恆星,行星,各自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就拿恆星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太陽是恆星,但同樣是恆星,最小的恆星可能只有太陽質量的7%~8%,而目前發現的最大恆星是R136a1恆星,質量達到了太陽質量的256-265倍。
  • 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為什麼恆星消亡後又會形成新的恆星?
    我們都知道,目前的太陽內核正處於最初級的由氫到氦的反應,假如太陽是第一代恆星的話,那麼它的成分就應該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元素,但事實卻證明太陽還包含了一些更重的元素,這就意味著,太陽中的這些較重元素來自於上一代的恆星,也就是說,太陽至少是第二代恆星。那麼問題就來了,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
    對此我有一個簡單的回答,我說:「宇宙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她換了一個問題:「那我們已知的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呢?」那時候,我被困在車裡,沒有辦法上網。但是當我一回到家能夠搜集資料的時候,我找到了答案並且認為我應該和你們分享它。為了充分的回答這個問題,你們首先需要知道一些基礎的背景知識。準備好了嗎?
  • 未來的某一天,宇宙中的氫被消耗太多,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釋放著大量的熱量,在太陽的內部,每一秒都有4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以光線和熱量的方式被釋放了出來。宇宙中恆星內部都在進行著聚變反應促使氫聚變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可能會越來越少,當氫元素的消耗到一定程度後,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 大質量恆星在宇宙中很多,太陽只是一顆小質量恆星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一個國際天文學家研究小組在鄰近的星系中發現了一顆「驚人」的大質量恆星。這一發現是在巨大的麥哲倫星雲的恆星形成區域中形成的,這個區域被稱作箭魚座30區域,它對我們理解恆星如何將原始宇宙轉變為我們今天生活的宇宙有著深遠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並不是所有星雲都進化成恆星
    在宇宙的最初幾十億年中,星系像新生嬰兒一樣成長-把氣體變成恆星,有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星系,顯然已經完全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看法。淬滅的銀河怪物在早期宇宙中發現如此龐大的星系本身本身有點令人驚訝-儘管並非聞所未聞。這個被稱為XMM-2599的星系的恆星質量是銀河系的五倍。像這樣的銀河星系在早期宇宙中是罕見的,即使在星系正經歷高潮的時候。大多數星系根本沒有時間證明那麼多新恆星。
  • 宇宙中可能存在直徑有1光年的恆星嗎?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盾牌座UY」(UY Scuti)一直佔據著「已知體積最大恆星」的位置,然而近年的觀測數據卻表明,宇宙中還有比「盾牌座UY」體積更大的恆星,這顆恆星就是距離我們大約2萬光年的「史蒂芬森2-18」(Stephenson 2-18)。「史蒂芬森2-18」的直徑大約是太陽的2150倍,其體積大約是太陽的100億倍。
  • 地球上黃金的出現竟是恆星的隕落,難怪那麼值錢
    黃金是被炸出來的,就像炸爆米花一樣!地球黃金的來源圖:黃金黃金地球長出來的嗎?顯然不是,地球上黃金儲備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它在地球上的數量是具有上限的。它不像石油一樣是隨著地球演化慢慢「長」出來的。圖:元素周期表鐵元素在金元素之前,在以上的反應中,我們發現不到「金」的身影,那金元素從何而來呢?宇宙中的質子和原子主要都集中黑洞、中子星、恆星、行星身上。
  • 宇宙中最極端的恆星
    這就是大多數恆星瑰麗的一生。但是就像人一樣,有些恆星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所以,接下來我們不妨快速了解一下宇宙中一些最極端的恆星。體積最大的恆星:盾牌座UY和DC宇宙一樣,有時候天文學家在描述某些真正非凡的東西時,採用的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在名字前面加上「超級」(super)一詞。像是超巨星——適合宇宙中已知最大恆星的一個類別。這顆最大的恆星叫盾牌座UY。某一天,太陽也會變成紅巨星。如果起初太陽的質量是現在的十幾倍的話,它說不定最終也可以變成紅特超巨星。(盾牌座UY也已經損失了很多質量。)
  • 宇宙中最孤獨恆星發現
    原標題:宇宙中最孤獨恆星發現 在遠離任何其他已知天體的銀河系荒漠空間,一顆獨立的恆星正在急速生長。既沒有恆星為鄰,也缺少行星做伴,這顆誕生只有100萬年的年輕恆星被美國航天局稱為「宇宙中最孤獨的恆星」。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關於宇宙的浩瀚神奇,僅僅一個問題,就能讓你連帶引起其他的問題。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
  • 每個人都由恆星物質組成,恆星如何造出各種元素?
    在這些元素中有些是人體所不可或缺的定量元素,其中包括了鈣、鈉、鉀、鎂、碳、氫、氧等11種,其餘的則是微量元素,而在微量元素之中,又有十多種是必不可少的。既然人體的一切都是由元素所構成的,那麼這些元素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宇宙中絕大多數元素都是由恆星所創造的。而恆星創造元素的過程就是聚變。
  • 宇宙中所有的恆星、行星、衛星,為何都是圓球體?這裡告訴你原因
    荒誕的地平說,至今還有人相信航天技術不僅讓我們看清了地球的全貌,也看清了宇宙其他星球的全貌,比如月球、木星、火星、太陽.....後來科學家經過總結,把宇宙中存在的天體從小到大歸為這幾類:隕石、小行星、彗星、衛星、行星、恆星、星系,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天體類別存在一個很有趣的規律,那就是比較小的天體,比如隕石、小行星
  • 宇宙恆星之最,你都知道哪些?有些恆星還沒人體熱乎?
    宇宙 廣義的宇宙定義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的宇宙定義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物質。「宇宙航行」的「宇宙」定義就是狹義的「宇宙」定義,宇宙航行意思就是在大氣層以外的空間航行。古代對宇宙的定義,有西漢的《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 宇宙中的天體大小排名:最大行星、最大恆星、最大星系都是誰?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萬億顆星系,不計其數的恆星與行星,人類一直都想弄清楚宇宙究竟有多大,可是面對龐大的宇宙,人類又顯得無能為力,不說宇宙就是人類生活的太陽系已經很大,狹義的太陽系直徑長達200億公裡,廣義太陽系半徑則長達2光年(包括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僅僅這樣的距離人類發射的旅行者1號等深空探測器飛行40
  • 我們身體中的這種微量元素,竟來自於宇宙大爆炸?
    像每一個媽媽一樣,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只要看一眼我的兒子,就會覺得什麼都不是事兒了。但是作為一個學天文的媽媽,我在他的身上還能看見一件很奇特的東西,那就是130億年前的宇宙,你相信嗎?他的身體裡和我們一樣,由很多種元素構成。
  • 恆星都誕生在星團裡,那太陽是一顆流浪恆星嗎?
    宇宙中的恆星大部分都是在星系中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誕生的,並且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集群或星團結構,那我們的太陽為什麼孤零零一個漂浮在宇宙中的?那麼太陽之前的星團去哪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宇宙中現有的開放星團推斷出來!我們下面就以離我們最近的畢宿星團為例!
  •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元素嗎?
    在自然界中,人類可以找到從1號元素氫到98號元素鉲。不過,在前98種元素中,有幾種元素的豐度極低,它們需要通過人工合成才能得到,例如,43號元素鎝,61號元素鉕,96號元素鋦。從99號元素鑀開始,都是人工合成元素,它們都要通過粒子碰撞的方式才能合成出來。
  • 宇宙中大多數行星都「無家可歸」
    就恆星來說,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每一顆恆星都有著自己獨特而多樣的出身和歷史。有些恆星巨大而明亮,有的則渺小而昏暗。談到它們的歷史,有的在幾百萬年前才形成,而有的和宇宙本身一樣年老。在這之中,它們有一個普遍的特點:恆星系統。正如克卜勒探測任務和其他太陽系外行星研究表明的那樣:如果你想找到行星,你只需要很輕鬆的選擇一顆恆星,然後觀察它的四周:你就可以發現不只一顆行星而是整個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