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體中的這種微量元素,竟來自於宇宙大爆炸?

2020-12-19 虎嗅APP


李海寧: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


今天我向大家講述的是天上的星星告訴我們的關於遙遠星光的秘密,以及生命物質起源的故事。


像每一個媽媽一樣,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只要看一眼我的兒子,就會覺得什麼都不是事兒了。


但是作為一個學天文的媽媽,我在他的身上還能看見一件很奇特的東西,那就是130億年前的宇宙,你相信嗎?


他的身體裡和我們一樣,由很多種元素構成。


其中最主要的有6種,包括水裡面的氫和氧、有機物裡的碳、牙齒和骨骼裡的鈣,以及蛋白質裡面的氮,還有給我們細胞供能的磷。


別看我的兒子只有2歲,可是他身體裡的這些元素,其實已經在宇宙的時空裡穿越了百億年的時間。是不是覺得我在講一個科幻小說?


恆星產生了所有元素


故事要從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講起,那時候的人們只知道大爆炸產生了氫、氦和鋰,對於其他元素從何而來一無所知。


這個時候一個叫弗雷德·霍伊爾的英國天文學家站了出來,他說:「是恆星產生了所有元素。」


他發表了一篇文章,但是在學術界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



於是他找來了三個非常厲害的幫手,這四個科學家努力了好幾年的時間。


終於在1957年的時候,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他們給出了一套完整的恆星如何合成元素的理論。


恆星的內部就是一個高溫、高壓的宇宙熔爐,我們在元素周期表上所能看到所有的元素都是在這裡產生的。


別看這篇文章沒有抓人眼球的標題,也不是發表在Nature上,卻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很可惜得獎的不是霍伊爾,但是他非主流的觀點確實刷新了我們對於宇宙起源的認知。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恆星裡的宇宙熔爐從130億前年就開始生產各種各樣的化學元素。


那這麼多的元素究竟是如何穿越了百億年,最後來到太陽系進入我們的身體中呢?


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大約在137億年前,「砰」的一聲,宇宙大爆炸了。



宇宙爆炸大約3分鐘的時間產生了大量的氫、一些氦和極其微量的鋰。


這鍋大爆炸「濃湯」開始冷卻,冷卻大概到2億年的時候,宇宙裡出現了第一代恆星,它們開始製造新的化學元素。


這些恆星非常明亮而龐大,它們用極其壯烈的方式——超新星,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而它們所生產的這些化學元素被噴射到四面八方,並且遺傳給了下一代恆星。


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的恆星,可謂前僕後繼,使得我們宇宙當中化學元素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地增加。


直到有一天,恰好能夠形成太陽系的生命了,我們就出現了。


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魔法爐》裡那段十分經典的獨白:「為了我們能夠活著,數十億、數百億乃至數千億的恆星死去了。


我們血液裡的鐵、我們骨骼裡的鈣、我們每一次呼吸的氧,所有這些都是從地球誕生很久之前的星星的熔爐裡煉製出來的。



這是一張大家都很熟悉的元素周期表,有沒有人一看到它就覺得頭大呢?


天文學家非常人性化,他們發明了一張特別的元素周期表,我們把所有比氦重的元素全部稱為金屬。


注意是所有比氦重的元素,不僅僅是我們日常概念中的金屬,這些金屬元素的總和,就叫作金屬含量。



隨著宇宙不斷地變老,金屬含量這個「雪球」也越滾越大,每一代新誕生的恆星,它身體裡的金屬含量都會比它的祖先上一代稍微多一點點。


一直到今天,這些「小鮮肉」恆星們,它們已經繼承了成千上萬代恆星的遺產,所以它們體內的金屬含量已經是130億年前老祖宗的200萬倍。


如果有一天你恰巧碰到一個金屬含量很低的恆星,那麼恭喜,你看到了宇宙的極早期。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我們能看到最早的恆星嗎?


由於限於我們現在的觀測能力,第一代恆星對我們來說,就像黃帝堯舜一樣,只是一個傳說。


而我們現在能夠直接觀測到的最古老的恆星,其實是它們的直系後代,這些恆星還來不及攢多少金屬,所以我們叫貧金屬星。



別看這個名字不怎麼樣,但是它們對於宇宙演化的意義可一點都不「貧」。


如果說現在的宇宙有100歲,這些貧金屬星出生的時候,宇宙還沒有上學,所以在它們的身體裡隱藏了許多宇宙「嬰幼兒時期」的重要信息。


這也是為什麼天文學家親切地稱它們為「宇宙化石」。


關於我們人類生命元素的起源還有很多的疑問,比如說我們水裡的鐵、骨骼裡的鈣。


第一次產生在宇宙是什麼時候?


人類生命元素起源


宇宙早期的化學成分跟今天的我們之間,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提取這些貧金屬星的化學成分就成為我們獲得答案的唯一途徑。


如果現在讓你去提取一顆恆星的化學成分,你打算怎麼做呢?


顯然我們不能把星星搬回實驗室或者辦公室來研究,所以天文學家要用望遠鏡來觀察它們。


一說到觀星,天文愛好者應該激動了,每個人的腦海裡都會出現各種美輪美奐的星空。



不過我眼中的星星跟大家想像的星空都不一樣,這就是我看到的星星,這其實是一條二維的恆星光譜。


你們看到的橫向的每一層是我們眼睛中所能看到的不同顏色的星光。


而這些豎線則是炙熱的星光穿過較冷的外層大氣時,在特定的波長產生的吸收。


也就是說,這每一條暗線,都是某一個元素在星光裡給我們留下的特定信息。


給大家看一張圖,是不是二維光譜和這個圖有幾分相似呢?



這個圖是人類的基因圖譜。所以說恆星光譜隱藏了恆星的基因一點都不為過,可是我們該怎麼來提取這些基因呢?


這就要用到天文研究上更常見的一維光譜了。



看到這個光譜大家有什麼感覺?


很單調,甚至有點密集恐懼的味道。


不過我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們,這已經是我找到最好看的一條一維光譜了。


千萬別小看它,它的作用非常的大。


我們通過測量這個裡面譜線的強度,不僅可以知道這顆恆星製造了哪些元素,製造了多少。


通過結合它外層大氣的情況,我們甚至可以知道這顆恆星的年齡、體重、出生地。


以及最近是不是和附近的恆星發生過激烈的衝突。所以說,恆星光譜是我們刺探恆星的秘密,提取行星DNA的一大神器。


我還記得第一次跟我的導師討論研究課題的時候,他給了我兩條光譜讓我選,你是要做和太陽差不多的年輕恆星呢?還是要去研究貧金屬的古老恆星?



我選了貧金屬星,而且當時我對我自己這個決定非常滿意。


我很好奇這些古老的星星究竟隱藏了多少宇宙早期的秘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我知道恆星光譜分析當中,最耗時費力、最容易讓人崩潰的就是測量譜線。


貧金屬星的光譜裡線這麼少,我可以省掉很多測量譜線的時間。


不過很快我發現我的如意算盤打錯了,因為像太陽這樣年輕的恆星很好找,但是貧金金屬的古老恆星非常難求。到底有多難找?我帶給你們看看。



比如在太陽附近隨便劃拉一把,能找到這麼多的恆星。


可是藍色的全部都是年輕的恆星,只有紅色的才是我要找的貧金屬星。 



紅色在哪裡?


只有這些,我第一次知道的時候,也是我第一次切身體會到什麼叫作「整個人都不好了」!


不過我也還算走運,遇到了一個很得力的助手,就是我們國家設計並且建造的郭守敬望遠鏡。


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觀星能手,它只要眨一下眼睛,就能拍下3000多顆恆星的光譜。


所以,它花了5年的時間,獲得了超過900萬條的天體光譜,我當然也趁機大撈了一把。



正是基於這一次貧金屬星橫財,我得到了我的第一個貧金屬星驚喜。


我發現了一顆極其古老的超級貧金屬星,這顆星的年齡差不多有130億歲,老的幾乎和宇宙不相上下。


在當時的恆星界,它的年老程度已經排進了世界前20。


可是很奇妙的是,我在這顆恆星的光譜裡面居然探測到了氫、碳、鈣、鐵,這些元素可都是對我們人體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所以,我再一次意識到,我們身體裡面的這些元素,遠比我們整個人類的進化歷史要古老的太多太多。


因為我研究的這些貧金屬星,它們都很遙遠。


憂鬱的貧金屬星


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它的光譜,就需要用到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


大家猜一猜,在北半球最適合天文觀測的地方在哪裡?


對,就是在夏威夷。


說到夏威夷你們會想到什麼?


陽光、沙灘、海浪、搖曳的草裙舞,我第一次去觀測的時候也是帶著這樣的憧憬出發的。


不過當我從大本營下車的時候,我驚呆了!



我是不是到了一個假的夏威夷?


於是我想我可能還是做一個安靜的天文學家好了。


通常我們需要在剛才這個海拔2800米的大本營適應一到兩個晚上,然後就可以開赴4200米的莫納克亞山頂進行觀測了。



這個山頭上聚集了世界上許多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望遠鏡,其中一個就是我最經常使用的昴星團望遠鏡。


這個望遠鏡的口徑有8米,可能這麼說你不會知道它有多大,請注意左下角,這兩個看不清的東西是兩輛SUV。


所以可以想像一下,這個望遠鏡是一個怎樣的龐然大物。



我們進行觀測的時候,通常會從當天的下午5點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的7點,都在這個叫作「觀測室」的地方待著。


我們在這裡控制望遠鏡,挑選要觀測哪個星,並且檢查我們得到的觀測數據。


不要看這個房間似乎不怎麼豪華,它的價格可是高到讓你驚訝——每晚8萬美元。


我第一次去的時候也覺得特別新奇,這麼貴的地方我得好好轉一轉。


可是我發現了,我在房間裡溜達的時候,一位觀測助手老是盯著我看,我當時很納悶。


後來我一問才知道,頭一天晚上有一個美國小夥子,他也是第一次來觀測。


他很興奮,在海拔4200米的觀測室裡,他有一次突然很使勁地起立,導致他後半夜的觀測都是躺著完成的。


在這裡,我遇到了我第二個貧金屬星驚喜。


有一次觀測,碰到第二天的天氣不是特別好,看不見任何的星星,所以只能停止工作,開始聊天。


到了凌晨3點鐘,我感覺到了有點要尬聊的跡象。


一晚上8萬美元就這麼浪費了,實在是太可惜了,我們來玩一下前一天的光譜數據吧。



在分析過程當中,我發現有一條光譜有點問題。


大家注意看左下角6700埃的地方,這本來不應該有任何譜線。


我們進行了反覆地排查,最後證明這不是數據的錯誤,而是一條真實存在的、非常強的Li吸收線。


可能有人要問了,不就是探測到一個Li嗎,有必要那麼激動嗎?


Li元素對於我們人體來說,它是一個微量元素,但它也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動力元素,它是唯一一種產生於宇宙大爆炸的金屬元素。


雖然說我們的恆星內部其實可以合成Li,但是恆星合成的Li壽命非常的短,幾乎不能夠存留多久。


所以說現在我們手機裡供能的Li和新能源汽車電池裡的Li,甚至是地球上最大Li礦的Li,全部都來自於大爆炸的最初3分鐘。


對於恆星而言,Li元素也是一個微量元素,所以通常我們在光譜當中,只能看見很弱的Li吸收線,或者是根本看不到。


而經典的理論和以往觀測數據也告訴我們說,尤其貧金屬星的Li含量極低。


所以這才解釋了,為什麼我在貧金屬星光譜裡看到這麼強的Li吸收線會如此意外了。



在後來的一年半的時間裡面,我們又陸續找到了好幾顆這樣奇怪的貧金屬星。


這些傢伙的Li含量遠比正常值要高出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當我發現這個事實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我可以挑戰經典理論了。


可是有一個做理論的合作者告訴我說你別得意太早了,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來解釋這些Li從哪裡來。



比如說這顆貧金屬星的邊上住了一個鄰居,它很喜歡收藏Li,貧金屬星靠近它的時候。


順便順走了一點;或者是有一顆帶了很多Li的小天體,恰巧經過這顆貧金屬星,被它一口吃進了肚子裡。


我帶著非常忐忑的心情,把我所有能用的數據翻了一個底朝天,不過結果很好,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他們所說的這些過程。


這下我很高興,因為我終於可以給觀測學家製造一點麻煩了。


很快,我們的發現被Science News報導了,為此我還高興了好幾天。


我以前總是開玩笑說,這些貧金屬星都是一些憂鬱的小星星,因為它們所缺乏的Li元素,不僅可以造電池,還是一種抑制抑鬱症和緩解情緒的主要藥物成分。


現在這些貧金屬星突然得到了這麼大一批Li,它們的心情會好多了嗎?


我不知道,但是我能確定理論學家該鬱悶一陣子了。


我和貧金屬星相伴已經有十年了,最開始的時候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我處理一兩百顆恆星就可以了。


但是十年下來,我處理了近千萬顆恆星的數據,測量了上億條譜線的強度。


今天我知道了,即使在最古老的恆星當中,我們也能探測到對於人類生命來說非常重要的氫、氦、碳、氮、氧、鈣、鐵、鋰等等元素。


而我們之前一直以為只能在地球上合成的磷,最近幾年也在近百億歲的古老恆星當中被發現了。


所以我仍然很好奇,我們的宇宙究竟在什麼時候達成了第一次化學上的成熟,形成了生命?


為什麼總有人說,只能在像太陽這樣的年輕恆星附近才能發現有生命的行星系統?


會不會在宇宙的極早期就已經形成了我們所不知道的最早的生命呢?


當然,所有這些謎團都需要更多的貧金屬星來幫我們解答。


而支持我在這條通往130億年前的宇宙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的。


還有一點,就是我一直相信,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年老的小星星,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帶給我出乎意料的新驚喜。


相關焦點

  •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炸出所有物質,那麼原材料來自哪裡?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炸出所有物質,那麼原材料來自哪裡?在很久很久以前,由於古人缺乏科學知識,他們認為宇宙是天圓地方。地球在宇宙面前連沙粒也算不上。如此浩瀚無垠的宇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學家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學說,不過目前最流行的一種就是「宇宙的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宇宙是在138.2億年前,由一個質量和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奇點發生了一場驚人的大爆炸。自此之後,氣體、塵埃等物質被釋放到了宇宙的各個角落中去,時間和空間也在此過程中誕生。
  • 宇宙揭秘: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如何被發現的?
    我們都聽過大爆炸,但我們要如何知道真的就是如此?畢竟沒人曾在場親眼目睹。如果這個問題難以回答,那就試試這個吧:宇宙創世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在「創世紀」中,神說「要有光」,接著「就有了光」,「神於是創造了天地」。但如果一切都是從此刻開始,那麼神是如何創造萬物的?在時間出現之前,就有時間存在嗎?這個問題已讓科學家和哲學家還有一般大腦思索了5000多年。
  • 宇宙背景輻射真的宇宙大爆炸遺留的嗎?
    現代主流物理學認為: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背景輻射之一,為觀測宇宙學的基礎,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誕生於宇宙大爆炸時刻。利用傳統的光學望遠鏡,觀察恆星和星系之間的空間(背景)是一片漆黑。這種光的電磁波譜在微波區域最強。現在的物理學家堅信:宇宙背景輻射是一種大爆炸遺留下來的。他們認為:「宇宙微波背景是我們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當宇宙剛剛380,000歲時刻在天空上。它顯示出微小的溫度漲落,對應著局部密度的細微差異,代表著所有未來的結構,是當今的恆星與星系形成的種子」。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的?宇宙是如何來的?
    現有的宇宙觀認為我們的宇宙是來源於大爆炸,無數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於是有了各星系,各個行星,各個恆星以及其它的一切物質。但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什麼樣的?這就誰也說清了,但這並不能阻擋科學家去尋找答案。    英美等國的宇宙學研究專家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分別發現了比現在宇宙還要古老的恆星,其壽命居然超過了138億年。
  • 罕見的大爆炸化石——宇宙時間膠囊!
    所以探究氣體雲,有助於了解宇宙和恆星的演化奧秘。 科學家們預計在宇宙黑暗的溝渠中會遇到許多奇怪的東西:暗物質颶風、尖叫的星雲和吞噬彼此的食人星系,這些在我們這個奇異的宇宙中都是司空見慣的。然而,有一件事是天文愛好者通常不希望看到的,那就是未開發的「房地產」。
  • 是什麼引起了宇宙大爆炸?天文學家的回答讓我們感到意外
    在整個場景中,喬治斯意識到,在某個時候,宇宙要小得多,因此,它隨後的膨脹可以追溯到一個單一的點,從這個點上看,宇宙爆炸了。大約140億年前,宇宙中所有的質量都集中在這個單一的點上。02我們如何得知大爆炸的發生?CMBR是一種幾乎均勻的電磁波背景,可以在整個宇宙中看到。它是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熱量,充斥著整個天空。
  • 這種「化石」純氫氣雲是宇宙大爆炸的時間膠囊?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科學家們預計在宇宙黑暗的溝渠中會遇到許多奇怪的東西:暗物質颶風、尖叫的星雲和吞噬彼此的食人星系,這些在我們這個奇異的宇宙中都是司空見慣的。Keck Observatory)工作的天文學家們第三次認為,他們找到了一個巨大的星際氣體雲,在宇宙數十億年的演化過程中,這個氣體雲似乎一直沒有受到影響。根據即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的一項研究,這片名為LLS1723的雲團沒有發現任何比氫更重元素的可見蹤跡。氫是已知最輕的元素,據信是宇宙大爆炸後不久就存在的第一種元素。
  • 宇宙大爆炸不曾發生過?
    恰恰相反,普朗克數據並不支持最簡單的暴脹模型,還使得該理論一直存在的基本問題變得更為嚴重,這使得天體物理學家有新的理由去考慮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其他競爭理論。自那之後的數年中,普朗克衛星和其他探測器收集到了更為精密的數據,使這種狀況變得越發明顯。然而,即使是現在,宇宙學圈子都還沒有冷靜、誠實地對待大爆炸-暴脹理論,也未對暴脹是否真正發生的質疑給予足夠的關注。
  • 我們身體中的碳氧氮鈣……來自星塵?
    事實上,不只太陽,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所有恆星,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這似乎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實,但我們還需要記住的是,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恆星的毀滅和誕生,就不可能有人類的存在。這是因為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鐵、骨頭中的鈣、肺中的氧……都來自於星塵。
  • 宇宙大爆炸是一切的開始嗎?或許並不是!
    功於在過去幾年中出現的一種探索宇宙背景的不尋常的方式。在這種觀點中,空間和時間的本質可以存在於宇宙的範圍之外,但是在一種混亂的狀態下我們無法識別。大爆炸不是一個艱難而快速的開始,而是一個深刻變革的時刻 - 與我們大多數人想像的完全不同。
  • 宇宙起源於宇宙大爆炸,無窮小的奇點為何會爆炸出如此浩瀚的宇宙?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又是廣闊宇宙中的一員,但對於宇宙我們了解的知之甚少,關於宇宙的起源,至今還沒有誰能準確地解釋,只能說宇宙起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宇宙是一個物質世界,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目前最主流的理論是宇宙來自大爆炸,但為什麼能爆炸出這麼大的宇宙呢?
  • 到底是什麼觸發了宇宙大爆炸?兩種理論遠遠超乎我們想像!
    從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很難看見完整的宇宙。這點與我們站在地球上的感覺是類似的,我們看見周圍是平的,就以為全世界都應該是平坦的,事實上我們站在一個圓形的星球上。對應到宇宙情況或許也是如此,因為我們往外最遠只能看見130億到140億光年,宇宙應該還要更大,如果真的更大,宇宙或許有不同形狀。
  • 宇宙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嗎?
    時間和空間是在一瞬間突然產生的,因此,不要問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未曾有過「大爆炸之前」這樣的時期。 為什麼說宇宙是在一次大爆炸中創生的?其直接證據來自三方面的觀察結果:第一,也是最直接的,宇宙現在還在膨脹;第二,宇宙中處處瀰漫著熱輻射,它是宇宙大爆炸時產生原始熾熱火球暗淡下去的餘輝;第三,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宇宙化學元素可以描繪宇宙從產生到發展的軌跡。物質的存在,就是空間,因為一定有「東西」佔用了「地方」!物質的運動,就是時間,因為一定有了存在狀態的不斷變化,也就是說存在的狀態不再是某一時刻的唯一靜止,而是有了「動感」!
  • 從宇宙大爆炸到文明的出現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按照時間順序,為我們列出了與人類起源有關的十大事件。  宇宙創生時的「大閃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起源  宇宙學家們此前已經可以認定,我們的宇宙誕生於大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時間與空間,一切自此開始。大爆炸後最初的一二十萬年裡,宇宙還處於嬰兒時期。
  • 跟宇宙大爆炸有什麼神秘關聯?
    一般這種情況的產生,我們都知道是信號被幹擾了,或者說是沒有信號了。但是你知道嗎?其實這個雪花屏和滋滋聲其中的一部分是來源於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的產物。電視機的雪花屏幕跟宇宙大爆炸的神秘聯繫是什麼?你現在看到了這個電視機雪花屏,是一種從宇宙誕生第一秒一直延續至今的,唯一可觀測的宇宙大爆炸的痕跡。它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為何民科總否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真的一個點炸出來的!
    很多人覺得,現代科學理論裡最荒誕的理論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我們的宇宙不可能是來自於138億多年前的一場大爆炸。科學家告訴大家,這個理論並不是真理,但是所有的科學理論都只是相對的真理。這要從偉大的天文學家哈勃(哈勃望遠鏡以他的名字命名)身上說起,1922年,哈勃第一次利用大口徑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了星系的「紅移現象」,他計算出我們的宇宙正在膨脹。從這一年開始,宇宙膨脹的的觀點開始進入廣大科學家的腦海裡。
  • 宇宙大爆炸之前有什麼?
    宇宙大爆炸之前有什麼?類似於「佛祖拈花,人類茫然不解」人類的大腦的帶寬理解不了宇宙之前有什麼?但人類最偉大之處和最狂妄之處就是試圖解釋一切;以下按照人類思維來理解「奇點」之前有什麼?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一片混沌,是人所不能理解的存在;人類現存宇宙的物理規律在哪兒都不適用。不能用「無」來解釋,也不能用「有」來解釋,反正「砰」的一聲,奇點爆炸,一個「有界無邊」的宇宙誕生了,有始無終的時間之箭被射出了。
  • 「大爆炸宇宙學說」錯在哪?看看中國先人的智慧!
    自從人們用哈勃望遠鏡發現了來自宇宙的光線都普遍發生了紅移之後,哈勃就在現有科學對稱的前提假設之上,根據都卜勒效應原理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宇宙中心的星團在高速遠離我們。這是大爆炸宇宙學說的最關鍵證據,當年人們也是在此基礎上想像出了大爆炸宇宙學說。第二,熱力學第二定律,它規定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質系統都只能單調地從有序向無序轉化,並逐漸走向滅亡,而大爆炸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我們可以有兩個選擇:可以選擇「大爆炸宇宙模型」,它要求宇宙有一個創生的時刻,它的過去和未來有著天壤之別,有著有限的歷史和未來,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穩恆態宇宙模型」,它有著永恆的歷史和未來。並且有連續的物質產生,「大爆炸宇宙模型」可以解釋氫和氦的豐度,而「穩恆態宇宙模型」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它本質上卻回到了永恆宇宙的保守觀點。
  • 宇宙大爆炸留下3個遺蹟,1個在我們腳下,另1個能用收音機聽到
    進入20世紀以來,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兩大支柱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物理學,告訴了我們很多以前沒有發現的現象。而這些現象,全部都是先在紙面上推導出來的,然後再到實際的大自然中去尋找到。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的時候會彎曲,此前人類從來不知道會發生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