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2020-12-25 冥維空間

上個世紀20年代以前,人們心中那個「靜態的宇宙」幾乎已經成型,然而哈勃的發現改變了這一切,「純靜態的宇宙模型」已經被兩個新生的理論所替代,那就是——「大爆炸宇宙模型」和「穩恆態宇宙模型」。

我們可以有兩個選擇:可以選擇「大爆炸宇宙模型」,它要求宇宙有一個創生的時刻,它的過去和未來有著天壤之別,有著有限的歷史和未來,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穩恆態宇宙模型」,它有著永恆的歷史和未來。並且有連續的物質產生,「大爆炸宇宙模型」可以解釋氫和氦的豐度,而「穩恆態宇宙模型」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它本質上卻回到了永恆宇宙的保守觀點。

我們都知道宇宙不可能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著實讓人們感到迷惑不解,到底宇宙是起源於那個轟動一聲的爆炸,還是它一直就這樣,也會永遠保持這個樣子呢?

圖解:宇宙不可能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辯論呢?

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科學界也被分裂了,1959年《科學新聞》快報進行了一項調查,要求33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公開他們的立場,結果顯示11位專家支持「大爆炸宇宙模型」,8位支持「穩恆態宇宙模型」,其餘14位要麼不確定、要麼認為這兩個模型都是錯的。

在宇宙的真相方面,兩種模型都堅信自己是最強有力的競爭者,但雙方都沒有得到大多數科學家的廣泛支持,「大爆炸宇宙模型」最大的優點是能夠解釋紅移和膨脹,因為它本身就要求宇宙是動態演化的,「大爆炸宇宙模型」還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只是當時還沒有被發現,「大爆炸宇宙模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時標困難」。

「時標困難」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兒子的年齡比爸爸大,這樣的謬論。」根據哈勃的計算,宇宙的年齡應當是18億年,而當時地質研究已經估計出一些地球上的巖石年齡為34億年,這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不是宇宙的年齡出了差錯,就是地球巖石的年齡計算有誤,由於地球的年齡計算是通過同位素標記來計算的,這樣的方法到目前為止也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那麼問題就很可能出在宇宙年齡的計算上了。

例如,如果遠處星系的距離比哈勃估計的大,那麼到達那個星系所需要的時間就比按目前距離估計的時間要長,這將意味著宇宙的年齡比現在估計的要大,或者如果星系退行的速度比哈勃估計的要慢,那麼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夠到達該星系,這同樣意味著一個更加古老的宇宙。哈勃作為那個時代最受重視的天文學家,以精準和勤奮為名,很難想像他的測量結果會出現問題,然而哈勃的測量還是出了問題。

第一個發現哈勃估算宇宙年齡有誤的天文學家

沃爾特·巴德Wilhelm Heinrich Walter Baade,1893年3月24日—1960年6月25日)。出生於德國,在德國上完了大學,但他的主要研究全部都是在美國完成的,1931年二戰結束以後,巴德來到美國並開始了在威爾遜天文臺的工作。天文望遠鏡都是有使用時間限制的,想要進行更多更細緻的觀測,就勢必需要更多的望遠鏡使用時間,因此望遠鏡的使用時間是每個觀測天文學家都想要爭取的寶貝,很難想像一位天文學家能夠幾乎獨享一臺天文望遠鏡,但是巴德卻做到了。巴德能夠獨享望遠鏡,不是因為他的本事比別人大、他的錢比別人多,也不是因為他是臺長家親戚,而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當美國加入二戰後,天文觀測和主要觀測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陷於停頓,因為戰爭來襲,即便是天文學家也要獻身祖國,即使不上戰場也要完成後勤保障任務,巴德作為一名來自德國的公民,在美國自然是不能和軍隊以及戰爭沾上一毛錢的關係的,不被抓起來限制人身自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在其他天文學家都忙於二戰的時候,巴德自然獲得了更多的天文觀測時間,二戰時天文臺附近的城市洛杉磯進行了暫時燈火管制,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光汙染,這對天文觀測而言更是如虎添翼。

巴德在二戰時對銀河系的「天琴RR型星」進行了大量觀測,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天琴RR型星」是一種類似於「造父變星」的變星,它的亮度和周期之間也存在著關係,但是由於其亮度比較小,仙女星系的「天琴RR型星」無法被1000英寸的胡克望遠鏡所觀測,但是巴德計算,如果一切正常的話,那麼在1948年建成的200英寸的海爾望遠鏡中,必將首次觀測到仙女星系的「天琴RR型星」,但是當巴德第1次使用海爾望遠鏡的時候,仙女星系的「天琴RR型星」卻依然沒有出現,這也讓巴德開始懷疑哈勃計算的仙女星系的距離出現問題

圖解:天琴RR型星·計算方法

巴德找到了哈勃當年計算仙女星系距離所產生的錯誤:哈勃對仙女星系具體的測量一直使用的都是「造父變星」,這是因為「造父變星」有一個非常有用的性質,那就是它的亮度變化的周期與其絕對亮度是成正比關係的,因此怎樣測量「造父變星」的周期就能夠獲得絕對亮度,並根據測量得到的亮度推算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

圖解:仙女星系的「天琴RR型星」

之前人們認為恆星基本上都是類似的,只是質量大小有所不同,但巴德發現恆星的大家庭中存在兩個不同的家族,巴德把它們分別稱為——「星族一」和「星族二」。

較老的恆星屬於「星族二」,在這些恆星瓦解之後,其碎片變成新的、年輕的恆星,也就是「星族一」的成分,「星族二」的恆星所含的氫、氦以外的元素非常低,往往只有「星族一」含量的百分之幾,這就導致「星族一」的恆星和「星族二」的恆星它們在性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圖解:年輕的恆星

哈勃萬萬沒想到的是「造父變星」其實也不止一種,經典的「造父變星」質量較大,屬於「第一星族」,還有一類「造父變星」叫做「第二型造父變星」,比較老且比較暗弱,屬於「第二星族」。平均而言,「第二型造父變星」的絕對星等,比經典「造父變星」暗了1.5等。

當時哈勃可不知道「造父變星」有種類型,因此他就犯了這樣一個錯誤——用本地較暗的「星族二」的「造父變星」與仙女星系相對明亮的「星族一」的「造父變星」作比較,這就導致哈勃錯誤地估計了仙女星系的距離。即,哈勃估計的距離要比實際的距離要近一些。

巴德找到了哈勃的失誤,並對仙女星系的距離重新進行了計算,最終得到的結果是仙女星系的距離應當是哈勃計算距離的兩倍,這個數字可不僅僅是兩個星系的距離那麼簡單,到仙女星系的距離已經被用於估計我們到其他星系的距離,所以仙女星系的距離加倍就意味著到其他所有星系的距離都要加倍,所有星系距離的加倍,意味著宇宙的年齡計算也要修正,此時大爆炸模型下的宇宙年齡更改為36億年,當時計算地球最古老的巖石年齡為34億年,到此,「兒子的年齡比爸爸大的問題」得到了部分解決。「大爆炸宇宙模型」終於去除了成功路上的一塊重要的「絆腳石」。

圖解:銀河系內的一顆造父變星:船尾座rs,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

宇宙的年齡被再次增加了

認真的巴德第1次就將宇宙的年齡增大了18億年,但是他的修正之路依然沒有停止,在巴德的眼中,過去的一切測量數據都應當被再三檢查,反覆檢驗,這樣的懷疑精神一直延續到巴德的學生那裡,他的學生艾倫·桑德奇(Allan Rex Sandage,1926—2010美國著名天文學家)修正了巴德導師的測量,結果宇宙的年齡被再次增加了。

之前我們說到測量仙女星系的距離所使用的是「造父變星」,但測量更遠的星系就不能使用「造父變星」了,在那麼遠的距離上已經無法檢測到「造父變星」,現在我們可以使用「Ia型超新星」但那個時候還沒有發現這樣的超新星,那麼在那個時代如何測量遙遠星系的距離呢?

圖解:超新星爆發模擬圖

天文學家基於這樣的一條假設來測量遙遠星系的距離,那就是——仙女星系中最亮的恆星與其他任何星系裡最亮的恆星一樣亮,因此如果找到了一個遙遠的星系,這個星系中最亮恆星的視亮度只有仙女星系中最亮恆星的視亮度的1/100,那麼該星系的距離就被認為是仙女座星系的10倍,因為亮度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儘管恆星的亮度差別很大,但用這種方法來測量距離不是沒有道理的。比如,人的身高差異很大,但是如果我們隨機選取1萬個成年男人的樣本,那麼在這1萬個男人中,最高的身高在不同的樣本中也基本上是接近的,差不多都應當在兩米左右,這個方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茫茫宇宙總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在幹擾著我們的觀察和判斷。

艾倫·桑德奇發現原來我們一直認為是某個星系中最亮的恆星,其實是別的東西,它不是恆星,而是巨大的雲團,科學家一直在拿比恆星還要亮的雲團與仙女星系最亮的恆星做比較來計算距離,而每個星系中最亮的恆星的亮度其實要比科學家之前的判斷要暗一些,這樣星系的距離又要變大,同時宇宙的年齡也要增加。艾倫·桑德奇經過重新的計算將宇宙的年齡增加到了55億年,後來科學家也在不斷地修正計算出來的宇宙年齡,並最終將宇宙的年齡確定在100億年到200億年之間

「大爆炸宇宙模型」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

由於沃爾特·巴德艾倫·桑德奇這樣神一樣的隊友的助攻,「大爆炸宇宙模型」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也就是「時標困難」已經不是問題了,但是「大爆炸宇宙模型」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比氦更重的元素合成問題。儘管伽莫夫阿爾弗赫爾曼都盡了很大的努力,但依然沒有找到除了氫和氦以外,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機制。這次送上神助攻的是「大爆炸宇宙模型」的敵對陣營,最大的貢獻者正是提出「穩恆態宇宙模型」的霍伊爾,你也許會問霍伊爾不是反對大爆炸理論嗎?怎麼會被對手送上助攻呢?

其實核合成問題是「大爆炸宇宙模型」「穩恆態宇宙模型」這兩個理論共同面臨的問題,「大爆炸宇宙模型」需要解釋宇宙開始的時候,基本粒子是如何轉變成不同豐度的、較重的原子的,「穩恆態宇宙模型」也需要解釋星系退行時不斷生成的粒子是如何轉換成較重的原子的。

霍伊爾分析了不同類型的恆星的演化過程

恆星會經歷一個非常漫長的穩定時期,通過將氫聚變成氦來產生熱能,並通過輻射光能來耗散掉這些熱量。恆星自身的引力與核聚變引起的向外壓力相互抵消,恆星達到平衡狀態,進入一種相對穩定的時期,這個時期稱為恆星的主序星階段,主序星階段的時間長短主要與行星的質量有關,恆星質量越大需要與引力相平衡的核聚變也就越多,恆星的主序星階段也就會越短,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它的主序星階段大概會維持100億年,質量等於太陽質量5倍的恆星,主序星階段的時間就只有7,000萬年,而1/5太陽質量的恆星,主序星階段是1萬億年,這比我們目前知道的宇宙的年齡還要大。

霍伊爾的研究從恆星進入晚年開始,也就是主序星階段結束以後,當氫燃料即將耗盡的時候,由於燃料短缺,恆星必然會降溫,溫度的下降會導致向外的壓力下降,引力的作用會變得更強,恆星開始收縮,這樣引力坍縮導致恆星核心的密度和溫度升高,此時恆星的燃料就會進行一次升級,由氫燃燒變為氦燃燒,由三個氦原子聚合成為一個碳原子,碳原子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終究也會有燃燒完的一天,恆星的核心會再次冷卻,恆星會再次因為引力而坍縮,坍縮後的壓力和溫度會升高,恆星就會使用其他的燃料。比如氦燃燒完就變成了碳燃燒,碳燃燒的結果是生成氧16,氖20和鎂24,恆星的晚年就在這樣地燃料短缺、壓縮、升溫、升壓、燃料升級燃料,再次短缺這樣的循環中度過,這樣的死亡無疑是壯麗的,特別是部分恆星在其死亡的最後一刻會成為一顆「超新星」,僅它的亮度就能夠達到100億顆恆星的亮度,並能夠將恆星內部合成的重元素拋灑到宇宙空間中成為組成下一代恆星、行星還有你和我身體的元素。

霍伊爾著手分析了不同類型的恆星的演化過程,經過幾年的專門研究,他成功地完成了對不同恆星在其接近壽命終點時所發生的所有溫度和壓力變化的計算過程,最重要的是,霍伊爾還制定了每個恆星在瀕臨死亡時的核反應,給出了極端溫度和壓力的不同組合是如何導致一系列中等質量和重原子核的產生,每種質量的恆星都可以作為不同元素的融爐,因為恆星在其壽命完結和死亡的過程中,內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霍伊爾的計算甚至可以說明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幾乎所有元素的準確豐度,可以解釋為什麼氧和鐵是常見的,而金和鉑金是罕見的,如此一來宇宙「元素豐度」的問題,算是得到了部分解決——比氦更重的元素大多來自於恆星內部的核合成。

但是有一個問題還讓我們忽視了,之前我們講到比氦更重的元素的合成路徑是伽莫夫阿爾弗赫爾曼三人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這個「坎」對霍伊爾依然存在,他雖然在恆星氦燃燒階段提出氦燃燒可以生成碳,但霍伊爾所見,幾乎沒有什麼可行的途徑使得氦能轉化成為碳,如果氦轉化為碳的途徑不存在,那麼後續的一切核合成全部都稱為無稽之談了,所以伽莫夫阿爾弗赫爾曼面臨的問題,霍伊爾也還是要解決的,那麼重元素的合成之路到底應當如何解決呢?咱們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霍伊爾提出「碳的激發態」,使用的是「人擇原理」
    宇宙元素豐度問題是「大爆炸模型」和「穩恆態模型」共同關心的問題:伽莫夫的「大爆炸模型」能夠解釋氫和氦的豐度,但是比氦更重的元素是如何產生的,讓伽莫夫一籌莫展。相比之下「穩恆態模型」卻不能解釋氦的豐度,因此從重元素的核合成這一點來看「大爆炸模型」和「穩恆態模型 」不相上下,但只有「大爆炸模型」可以真正解釋氦的核合成。令「穩恆態模型」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對於像鋰和鈹這類元素的原子核合成的計算,這些元素比氦重也比碳輕,計算表明它們不可能在恆星的內部合成,但是可以在大爆炸瞬間與氫轉化為氦的過程中同時完成。
  • 中科院領銜國際團隊「放大」宇宙,首次看到暗物質高清圖!
    在最近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結果中,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通過一種全新的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度獲得了宇宙暗暈中全尺度暗物質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暗物質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物質,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在最近發布在《自然》上的一篇研究中,科學家終於讓暗物質「顯形」了。
  • 暗物質可能並非難以觀測的粒子,而是誕生自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
    「是的,這個想法很瘋狂。」約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學的宇宙學家 Marc Kamionkowski 說,其研究團隊曾在 2016 年發布了一篇吸引眼球的論文,對這一可能性進行了探索。「但不一定比其它任何事情更瘋狂。」已知黑洞的質量圖表不過,對原初黑洞的這方面思考在 2017 年遭遇了挫折。
  • 鬼魅般的嘶嘶聲音,是大爆炸遺蹟還是「鴿子糞」
    宇宙誕生初期的量子漲落是大爆炸確實發生過的最佳證據,就是我們常說的微波背景輻射。它的發現有個有趣的故事,這這一切,都要從一些讓人討厭的鴿子糞開始講起。時間回到1965年,當時兩位研究者正用一臺奇形怪狀的望遠鏡掃描天空,試圖尋找有趣的無線電信號。
  • 史上最完整3D宇宙地圖!從地球穿越到宇宙邊界,解密138億年歷史
    宇宙迄今一直不斷擴張,過去科學家一直無法確定其膨脹的速度,而這份最新公開的3D地圖其中一項突破即是,解釋了宇宙在每個時間段的膨脹程度。參與該計劃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羅斯(Ashley Ross)指出:「我們想知道導致宇宙膨脹的神秘事物──暗能量──是如何隨時間拓展的。」
  • 宇宙大爆炸不曾發生過?
    這顆衛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繪製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圖譜——所謂的CMB,是指130多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剛剛結束時發出的光。科學家告訴在場的記者,這張新的CMB圖譜證實了宇宙學家35年來一直非常重視的理論——宇宙起源於大爆炸,並在隨後經歷了一次短時間內的超加速膨脹,即暴脹。
  • 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麼樣子?|贈書
    現代科學已經測算了宇宙的年齡,並認為大爆炸是宇宙的開端。但大爆炸又是怎樣發生的?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麼樣子?或者說,宇宙究竟有沒有開端?本文節選自《多元宇宙是什麼》,贈書規則參見文末。PS:你可以單獨訂閱「圖書推薦」了——請點擊上方 #圖書推薦 話題,點擊右側「訂閱話題」按鈕即可。
  • 宇宙到底源自大反彈還是大爆炸?看科學家如何爭議
    這一直是用來解釋宇宙形成的主流科學理論。然而今年上半年,《科學美國人》雜誌搞了點事情。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撰文表示,宇宙源自一次大反彈而非大爆炸,暴脹理論無法令人滿意。此舉無疑在學界扔下了一枚重型炸彈。包括4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33位科學家立即聯合籤署了一封公開信,對其進行駁斥。宇宙到底源自大反彈還是大爆炸?這場爭論的雙方都是知名科學家。
  • 「太空人史努比」登陸晴空塔,免費入場跟史努比一起漫遊宇宙吧
    晴空塔合作推出「FIRST BEAGLE IN SKYTREE ! -アストロノーツスヌーピーと宇宙を知ろう-」期間限定展覽、周邊及餐點等一系列充滿宇宙太空元素的活動,熱愛史努比的人這項資訊可別錯過囉!▋一起探索宇宙!
  • 【科學】宇宙何時誕生?宇宙因何誕生?揭開宇宙誕生的謎題
    受這種瘋狂觀點的啟發,普林斯頓大學的保羅·斯坦哈特和劍橋大學的尼爾·特洛克在2001年提出了一個新的循環宇宙模型——火劫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宇宙創生是周期性的,如同鳳凰涅槃之後火劫重生。  從一開始對大爆炸時空奇點束手無策到周而復始、無始無終的火劫模型,物理學家們取得了不小的理論進展。
  • 宇宙中暗能量不斷增加,它們從何而來?能量守恆定律即將被打破?
    早在19世紀中期,曾有偉大的預言家說過一句話,大致意思是:「未來人類會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所有的舊知識體系都將被摒棄,而這也包括人類已經掌握的所有科技知識」。當時幾乎沒有人相信預言家的預言,更沒有人理解預言家所說的話語。
  • 今天向大家推薦第三百四十本書《宇宙的最後三分鐘:破解宇宙終極之謎》
    不過,隨著對宇宙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對於宇宙如何滅亡出現了第二種聲音。有的科學家提出來,宇宙不會無限擴張下去,那些相信宇宙會一直擴張的科學家,其實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引力。科學家們觀察那些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恆星,發現這些星星會出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叫做「引力彈弓效應」。
  • 銀幣上的宇宙大爆炸,紐埃2019年大爆炸理論鑲嵌隕石彩色銀幣
    宇宙大爆炸,簡稱大爆炸(英文:Big Bang),是描述宇宙誕生初始條件及其後續演化的宇宙學模型,這一模型得到了當今科學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支持。宇宙學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觀點為:宇宙是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演變而來的(根據2010年所得到的最佳的觀測結果,這些初始狀態大約存在發生於300億年至230億年前),並經過不斷的膨脹與繁衍到達今天的狀態。
  • 科學網—或許就在宇宙的某個角落
    科學
  • 宇宙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嗎?
    也許,牛頓和霍金的認識都是錯誤的,宇宙大爆炸確實存在,但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就已經有了空間和時間,空間和時間不是我們現在的宇宙獨有的,是宇宙之外,的宇宙共有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說N個宇宙共有空間和時間,這樣就可以輕鬆說明,宇宙大爆炸前後都有合理解釋,牛頓和霍金都認為空間和時間是我們這個宇宙獨有的,我認為這是個錯誤,時間和空間和多個宇宙共有的,也就是說,宇宙之外,還有宇宙,宇宙大爆炸之前就以經有了時間和空間
  • 宇宙何去何從:宇宙最初三分鐘和宇宙最後三分鐘
    這本科普讀物為197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史蒂文.溫伯格在1977年寫的一本暢銷書。此書被公認為科普讀物的裡程碑。作為一位知名的權威和專家,溫伯格在書中向世人描繪了一幅完全令人信服的宇宙起源圖,包括在大爆炸之後僅僅數秒或幾分鐘內出現的詳細過程。
  • 過於單薄的宇宙:宇宙學標準模型又出現了一道裂縫
    最近幾年,宇宙學家一直對宇宙過快的膨脹速度懷有疑慮。但一直安慰自己,那可能是儀器精度的問題。結果,在這兩年,他們用最先進的儀器和技術,測量出的結果反而讓所謂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出現了一條裂縫:應用兩種手段測量出的宇宙膨脹速度,數值上的差異無法被看做是誤差;還不止於此,現有證據暗示,我們宇宙中的物質定律,不是在各個方向上都一致的,似乎存在一個特殊的方向,在那個方向上宇宙的參數會發生變化。
  • 罕見的大爆炸化石——宇宙時間膠囊!
    飛碟君按:宇宙大爆炸發生於大約138億年前,在大爆炸後最初幾億年內,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形成,但與其相關的細節仍然是個未解之謎。因此,揭示第一代恆星的形成,就成了重構宇宙歷史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 是什麼引起了宇宙大爆炸?天文學家的回答讓我們感到意外
    如果你躺在露臺上,凝望著美麗的夜空,想知道這個美麗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那你算是去對了地方。這是亞里斯多德談論的「第一個原因」。最早的解釋告訴我們,全能的上帝創造宇宙完全是為了打發寂寞。當然,大多數人不相信這一點,對吧?幸運的是,還存在一個更加科學,更有說服力的故事:大爆炸理論。
  • 深度學習的可解釋性研究(一):讓模型「說人話」
    比如劉慈欣的短篇《朝聞道》中霍金提出的「宇宙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一下子把無所不知的排險者卡住了,因為再高等的文明都沒辦法理解和掌握造物主創造宇宙時的全部信息,這些終極問題對我們來說永遠都是不可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