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最近有一個熱門的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父母進孩子房間之前需要敲門嗎?
下面清一色的回覆都表示父母尊重孩子的隱私理所當然,進孩子房間要先敲門徵得同意是必須做到的。
但根據ken爹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很多父母或許曾經也發誓過要尊重自己的孩子,但等安全問題、學業問題、成長問題.開始一個個橫在心頭時,他們還是忍不住想去窺探,生怕自己沒有盡到作為父母的職責。
其實關於進孩子房間需不需要敲門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家長討論的重點,也真不是一句:「父母要尊重孩子,要給孩子獨立空間」就能講清楚的。
其實很多家長都在困惑這個問題,到底孩子什麼時候才開始需要經他們允許才能進入房間?
教育孩子的觀念升級了,當父母的難度也升級了,如何兼顧尊重孩子和監護好孩子?
我們今天就從這個簡單的問題開始討論:進孩子房間之前你會敲門嗎?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兒童通過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和行動而獲得尊嚴;通過自由使用其選擇能力而獲得意志上的獨立;通過沒有幹擾獨立工作而獲得思想上的獨立。
孩子最大的特殊之處就在於,他們正處於一個獨立意志和獨立能力的塑造期。
通過學習,孩子們會迅速的建立起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與他物的關係。
而我們的家庭教育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對自我和周圍環境、群體關係的正確認知。
我們都不喜歡那種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到處騷擾別人的熊孩子。
但分析熊孩子養成背後的原因,卻主要是因為家長缺乏了對孩子「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教育,而社交分寸感和公共道德正是由這些界限產生的。
父母進出孩子房間敲門,正是讓孩子獲得界限感和規則意識的啟蒙。
進孩子的房間前,敲一下門,給孩子尊重和空間,問一句我可以進來嗎?讓孩子在自己的地盤感受到安全和掌控感,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起個體和他人的邊界意識。
很多家長表示自己正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所以才選擇分房睡,但其實如果分房之後,你依舊可以隨意的進入孩子的房間,那麼分不分房又有什麼意義呢?很多家長沒有搞清楚邊界的重要性。
現在很多人都表示:生孩子好可怕,要為孩子和家庭付出和犧牲,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事業和空間。
但其實如果你感覺孩子完全佔據了你的所有時間,其實上意味著你並沒有樹立好自己與孩子的邊界。
就像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的那樣:「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若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分離不是一種孤立或者拋棄,而是讓你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也給孩子擁有自己探索和成長的空間。
家長們需要去了解「分離」對於改善親子關係的意義,以及對於你與你的孩子作為相互獨立的個體的意義。
從進房間敲門這件事情引申出來,類似的事情還有,毛巾有沒有亂用、家長會不會把自己意願強加給孩子等等。
甚至你家的兒童房,真的都是完全按照孩子的意願布置?孩子看起來有個自己的房間,但是實際上是沒有自己的空間的。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我是為你好」,卻成為了家長最大的自私,常常無意識地強制孩子,不知不覺間,打著愛的旗號,肆意踐踏孩子的獨立空間。
如同父母有屬於自己的個人空間一樣,孩子也需要屬於自己的空間。自尊心,每個人都有。
孩子渴望被尊重、被承認,家長就應該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在得到了父母的尊重後自然也會懂得如何去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