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瀚海狼山
看戰鬥機降落,經常會看到此時戰機會抬高機頭,以一定的上仰角著陸。其實不論是小巧的戰鬥機還是龐大的客機和運輸機,降落時都是需要一定的仰角。這樣可以起到迎風減速的作用,並且讓承受飛機主要重量的主起落架先接觸跑道。任何飛機著陸,都需要一定的速度和仰角範圍。如果著陸速度過大,或者迎面風速過大,那麼飛機往往會在主起落架接觸地面的瞬間再彈跳飛起來。這樣就會錯過最佳的著陸位置,而且可能損害主起落架。此時必須立即復飛,不能當即再壓低機頭強行著陸。在主起落架正常接觸地面後幾秒鐘,前起落架才接觸地面,此時飛機的自重才由機翼承擔,逐步轉換成完全由起落架承擔。前後三點起落架完全在地面上滾動時,飛機的降落才算是基本完成。當飛機從主跑道拐彎上了滑行道。降落程序才算是完成了大半,安全落地了。
絕大部分飛機,除了非常特別的像是海鷂這種前後輪再加上機翼兩邊的兩個小腿輪的自行車式起落架外,其餘絕大多數現代飛機,都是三點式起落架,本質上就是一個三輪車。一般兩大後輪或者兩套後輪在飛機重心附近,承受飛機的主要自重和降落時的額外衝擊力;而比較小的前輪只承受一小部分重量。
過去一些比較老式的飛機,4個發動機都安裝在後機身的尾部附近,因此重心比較靠後,為防止飛機突然來個「後蹲」,尾部摩擦地面,還專門在飛機的尾部安裝一套可以摺疊的安全小輪。不過當代大多數客機是發動機吊掛在主機翼下面,已經很難再出現機尾突然下沉的現象。因此這個多餘的小後安全輪已經很少見了。如果觀察的仔細一點,就會發現很多戰鬥機降落時,都會從尾部彈出一個減速傘來減速。在飛機跑道上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把傘拋掉。
蘇聯時代和目前俄羅斯時代設計的戰機,幾乎每種都有這種減速傘。而誰誰家由於長期師承蘇式飛機設計思想,各種戰鬥機也大多有減速傘。減速傘一般設計在飛機的尾部。單垂尾飛機在垂尾的基座後方,雙垂尾的飛機則一般在尾梁位置安排減速傘艙。減速時彈出,有時候減速傘是一個單一的圓形傘,中間一般有氣流穩定孔。而蘇27系列的各種飛機,則多採用形狀更複雜的多片狀減速傘。減速傘拋在跑道上後,由地勤馬上拖到主跑道之外,不影響後續的飛機降落。
而拋掉的減速傘,經過檢查沒有破損,摺疊後會再次裝填到飛機的傘艙內重複使用。蘇式戰機為何多採用減速傘?瀚海狼山認為在於過去蘇式飛機著陸速度普遍較高,而且跑道普遍較短。如果不採取減速效率高而且成本低的減速傘,就很容易在順風下衝出跑道造成事故。其實所有蘇式戰機的起落架上也都有剎車片。但是高檔飛機剎車片價格高昂,而且如果高頻率起降,剎車片溫度升高後效率會迅速下降,還不能直接用水冷卻。
美式戰鬥機很少用到減速傘減速(現在個別外銷型號在客戶的要求下也會安裝減速傘),倒是當年的太空梭有大型減速傘。這就在於大多數美國空軍基地的跑道普遍都在3000米以上,甚至有些是4000米,普遍有過去蘇式跑道的2倍長了。可以自然迎風減速到安全範圍。而且美式飛機似乎更喜歡攔阻索和攔阻鉤,因此很多型號乾脆取消了減速傘。大多數民航大飛機也沒有減速傘。這是因為民航機的跑道夠長,飛機機翼本身有減速板。民航機的降落速度大多數低於戰鬥機,機輪較大,剎車片效率高。有些機型甚至有發動機反推裝置,因此大型民航機和運輸機也不需要減速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