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水庫中鬧鉤的小魚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小雜魚,包括小白魚、麥穗子、船釘子之類的,還有一種是目標魚的幼魚,像小鯉魚、小鯽魚之類的。
大多數水庫都是小雜魚鬧窩,解決的辦法比較簡單:夜釣。
一到晚上,它們就安靜下來,因為它們喜光。如果白天垂釣,用青玉米作釣餌或用霧化效果不好的餌料即可。
最難的解決的是目標魚的幼魚鬧窩。這些小魚苗和它們的長輩們食性一樣,它們長輩愛吃的東西,它們也愛吃,哪怕用嫩玉米也躲不開它們。
它們還有一個它們的長輩所不具備的特點——進食動作更兇猛粗魯。所以,想通過調釣過濾掉它們的信號是不可能的,過濾掉的只能是成年魚的信號。
我的辦法是,用水泡老玉米打窩,然後用發酵老玉米作釣餌。我的多年實踐證明,該辦法是我摸索出的應對小魚苗橫行的水域的最佳辦法(這種方法不適合雜魚橫行的水域)。
至於窩料落底後窩裡有魚泡,但大魚不咬鉤的問題。
我首先想說的是,你是如何判斷出窩裡有大魚的?須知,水泡並不一定就是魚泡,水下的有機物腐敗變質後會形成沼氣,這種沼氣升至水面也會形成水泡。
所謂的魚泡其實是較難分辨的,不要以為水底冒泡就是魚泡。另外,通過魚泡來判斷大魚是否進窩也不夠準確。通常來說,大魚在窩中遊動會帶動水流,浮標會有一些反應。另外,大魚都有一定的長度,在窩內遊弋時難免會碰到魚線,浮標同樣會有反應。
此外就是最直接的表現了,比如看見大魚在窩內翻騰,釣大青魚時若窩內出現大黑尾巴,那麼它幾乎百分之百會上鉤,但三五斤重的鯉魚、草魚卻未必。
當釣點水比較深時,大魚在水面翻騰並不一定意味著它進了窩子。若通過種種跡象確定大魚進窩了,千萬不要著急,要安靜地等,一定要有耐心,切莫頻繁換餌,否則容易把大魚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