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張愛玲怎麼會「嫁給」胡蘭成,那是你沒有讀懂《沉香屑:第一爐香》。
就來說說這個《第一爐香》。別擔心,我這篇文章也不長,一爐香的工夫足夠了。
欲望,還是愛?很多人沒有讀懂
一個叫葛薇龍的女孩子,19歲,全家逃難來到香港。因為香港物價飛漲,父母要回上海去,葛薇龍想繼續留在香港,於是她去找同樣也在香港,但早和他家斷絕來往的姑媽,想讓她資助自己完成在香港的學業。
故事,就從葛薇龍站在姑媽家半山豪宅的走廊上,等待她姑媽回家開始。
張愛玲喜歡把她寫的故事放在香港,這和她個人的經歷有關。1939年張愛玲考取了倫敦大學,因為戰事的原因,改入香港大學,在那裡度過了三年的時光。
簡單的類比是幼稚的,《第一爐香》的故事是葛薇龍的,不是張愛玲的。
葛薇龍或許是這樣,只是或許
葛薇龍的姑媽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呢?年輕的時候,她拒絕了哥哥們給她安排的門第相當的婚姻,自作主張嫁給香港數一數二的富豪梁季騰做小,成了梁太太。梁季騰死後給她留了一大筆現款,半山的豪宅和已經逝去青春的容顏。
梁太太用青春為代價換來了富貴的生活,我想就算放在今天,這也是有些女孩子的夢想吧,要不你就無法解釋,哪裡來的那麼多的「三兒」呢?
葛薇龍覺得她這個姑母「是個有本領的女人,一手挽住了時代的巨輪」。
但在文章的一開始,她並不想重複她姑母的道路。她單純的想完成自己在香港的學業,低聲下氣向名聲不好的姑母求助。
她想:「只要我行的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禮相待。外頭人說閒話,盡他們說去,我念我的書,將來遇到喜歡我的人,自然會明白的。」
多幼稚的一個孩子,她高估了自己對物質和虛榮的抵抗力,她也低估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其實,會讀書的人,尤其是已經做了父母的人,讀到這裡應該得到一個啟示或者教訓:在你的孩子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一定不要讓她脫離你的視線,更不要低估一個女孩子,對物質的渴望和對虛榮心的追求。
如果連這點意識都沒有,還讀書幹嘛呢?
說到這裡,有一個事很有趣。
張愛玲的散文裡說自己——「直到16歲,我沒有單獨到店裡買過東西,沒有習慣,也沒有欲望。」張愛玲說,「對於我,錢就是錢,可以買到各種我想要的東西。」,但也僅此而已。張愛玲喜歡錢,喜歡自己賺錢,但是她不熱愛錢,更不拜金。
可是,她卻能把拜金的人寫的特別好,這大概是因為,她是貴族出身的大家小姐,身邊太多這樣的人。
張愛玲是大小姐出身
徹底的物質主義者梁太太,收留葛薇龍,既不是因為親情,也不是發善心。她收留葛薇龍是因為「她永遠不能填滿她內心的饑荒。她需要愛,許多人的愛。」
梁太太雖然有錢,但是她老了,單純作為女人對男人的吸引力,已經從她身上消失了。為了獲得更多男人的愛,她需要年輕的葛薇龍當誘餌。這是她收留葛薇龍的原因。
梁太太是一個「蜘蛛」,而葛薇龍是她捕獵男人的「網」。
搬進了梁太太別墅的葛薇龍,開始被安排各種的應酬,直到此時,她還沒有放棄自己的初衷。她「夜裡補上時間念書念到天亮」,她和傭人說:「我在外邊應酬,無非是礙在姑母的面上,不得不隨和些,我念書,那是費了很大的力氣,不能不念出些成績來。」
這個時候,如果有個愛她的父母,或者是愛她的姑母,她應該是能完成自己的心願的。就算沒有這一切,葛薇龍還是努力堅持著。
葛薇龍可能是這樣的
但當她這樣說的時候,傭人的一番話徹底的打垮了她。
「念畢業了又怎麼樣呢?姑娘你還是中學,香港統共只有一個大學,大學生還找不到事呢!事也有,一個月五六十塊錢,在修道院辦的小學堂裡教書,淨受外國尼姑的氣,那真犯不著!」
這樣看來,造成葛薇龍最後命運悲劇的,不光是她的姑母。她生活的環境,她自己的選擇,社會也要負上一部分責任。因為如果像現在,女子讀書有很好的出路,那她或許更有堅持下去的理由和動力。
儘管有各樣的理由,畢竟人還是可以選擇的。
拿張愛玲自己來說,她從父親家逃出來,她媽媽和她說:跟著你爸爸呢,自然是有錢的,跟著我,是沒有錢的,可張愛玲選擇跟她媽媽。
她媽媽還對她說:「如果要早早嫁人,就不必讀書了,用學費來裝飾自己;要繼續讀書,就沒有餘錢兼顧到衣裝上。」
張愛玲放棄了嫁人,而選擇了苦讀。
在這裡,張愛玲和葛薇龍面臨同樣的社會環境,但是她做出了和葛薇龍不一樣的選擇。原因在於她們對待金錢的態度不同。
年輕時候的張愛玲和好友炎櫻
為什麼又說《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對自己命運的一個預言呢?
葛薇龍的姑母梁太太,想用犧牲葛薇龍來籠絡住她的老相好司徒協。司徒協送給她姑母一個金剛石的手鐲,同時也送了葛薇龍一個。這個手鐲就像是一把物慾的手銬,想把葛薇龍銬起來。
葛薇龍這個時候意識到了危險,也想到了逃,回到上海父母身邊去,因為葛薇龍不願意變成她姑母那樣的人。但是「三個月的工夫,她對於這裡的生活已經上癮了。她要離開這裡,只能找一個闊人,嫁給他。一個有錢的,同時又是合意的丈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她不願意就這樣就範於姑母,她還要一試。為了抵抗姑母和姑母的相好,她開始了在「愛」上的冒險。
她去找一個以前追過她,沒有錢,除了玩什麼都不會,而且是個混血(書裡管這類人叫「雜種」或許只是說血統的繁雜)的花花公子喬琪。
她和喬琪約會,後來還發生了肉體關係。在發生關係那一晚,她覺得「今天晚上,喬琪是愛她的」,她當然清楚他愛她只是方才那一剎那,「可是她自處那麼卑下,她很容易就滿足了。」因此她想:「這一點愉快的回憶是她的,誰也不能夠搶掉它,梁太太、司徒協、其它一群虎視眈眈的人,隨他們愛怎麼樣怎麼樣吧。」
在這裡,我們要拿喬琪和胡蘭成做一個比較。
喬琪是個花花公子,胡蘭成有很多的女人;喬琪沒有錢,而胡蘭成認識張愛玲的時候也幾乎是他人生中最失意的時候,就在不久前他才剛剛出獄;喬琪在和葛薇龍第一次約會的時候,說我不能答應你結婚,我也不能答應你愛,我只能答應你快樂;而胡蘭成認識張愛玲的時候還有兩個老婆,沒有離婚,他和張愛玲只是寫了一紙婚書,並沒有正式結婚。
況且,胡蘭成還是個為人所不齒的漢奸!
那麼聰明如張愛玲,為什麼要嫁給胡蘭成呢?
胡蘭成
看看張愛玲是怎麼寫葛薇龍的心理的:「她知道她為什麼這樣的固執愛著喬琪,這樣自卑的愛著他。最初,當然是因為他的吸引力,但是後來,完全是他不愛她的緣故。」
胡蘭成拜訪張愛玲,給張愛玲寫了一封信,張愛玲回信寫:「因為懂得,所以悲慈。」
張愛玲在送給胡蘭成的照片上寫:「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是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寫《第一爐香》的時候,張愛玲並不認識胡蘭成,因為這篇文章,她叩開了上海文壇的大門,開啟了屬於她的時代。
在小說中,她把一切都看的很清楚,洞察一切的真相。可是這篇小說卻成了她自己悲劇的感情生活的一個預言。
葛薇龍為了逃避司徒協的金錢的「手鐲」,逃離姑母的手掌,選擇了自己一廂情願的愛,自欺欺人的把希望寄托在,花花公子喬琪將來也許會因為愛她,因為她的付出,而會做出改變,成為一個她可以依靠的人這件事兒上。
結果喬琪沒有改變,倒是葛薇龍自己,整天忙著,不是替喬琪弄錢,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按她自己的話說,她自願成了「娼妓」。當喬琪良心發現的瞬間對她說:「你也要後悔你為我犧牲了這許多!你一氣,就把我殺了,那也說不定,我簡直害怕。」
葛薇龍說:「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頭上去。」
再來看看張愛玲,她低到塵埃裡愛著胡蘭成,以為是於千萬人中剛好遇到了,她不要婚姻儀式,不怕背上和漢奸在一起的罵名,也是為著她自己以為的愛。結果怎麼樣呢?我不說大家也知道了。
張愛玲不是葛薇龍,無論對金錢的態度和人生的選擇,她們都不同。但是在相信「愛」這件事兒上,張愛玲又是葛薇龍。《第一爐香》就好像是張愛玲為自己做的一個預言,讓人惋惜的是,她沒有逃得掉這個預言。
和葛薇龍不同的是,張愛玲畢竟沒有完全的墜落下去,她給胡蘭成寫信說:「你不要來尋我,也不必信來,即便來,我也是不看的。」
徹底失望之後,張愛玲是決絕的。可即便是這樣,她一生的悲劇無可挽回的造成了。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張愛玲沒有遇到胡蘭成,她的一生會是怎樣。
或許,女人應該記住張愛玲通過梁太太的口說出來的話:「唯有一樁事是最該忌諱的,那就是:你愛人家,而人家不愛你,或者愛了你而把你扔了,一個女人的骨架子,哪禁得起這一扔?」
或者,你記得我說的話更好——聊什麼愛情呢?好好過日子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