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10:4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徐賢飛
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的收官之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前不久,作為我省曾經26個欠發達縣市之一的武義,在縣委十四屆八次會議上通過《關於扛起建設「重要窗口」使命擔當 做深做實「三篇文章」的決定》,要求全縣黨員幹部做深做實「加快後發趕超、深化下山脫貧、拓展』後陳經驗』」這三篇文章。
筆者仔細閱讀這份決定,覺得意韻深刻。它既體現了基層黨委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準確把握,也生動展現了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務實擔任精神。
俞源村 圖片來源武義旅遊
一 這是三篇「老文章」
首先,這是三篇「老文章」。
改革開放以來,武義因其「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受高山深谷阻礙,發展速度見緩,成為了我省26個欠發達縣市之一。到本世紀初,依然有不少農民居住在高山之上,面臨著脫貧。歷任武義縣委縣政府針對當地實際,在全國率先探索「下山脫貧、異地發展」的扶貧之路,其開拓性的實踐,得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肯定。
山區貧困有了下山脫貧,山外村莊治理也因經濟發展,村民對村級財務不公開、村務管理混亂狀況不滿,上訪不斷,倒逼出了「後陳經驗」。2004年6月18日,武義縣白洋街道後陳村創造性地設立了與村黨支部、村委會並列的第三種權力機構——村務監督委員會,開啟了村務民主管理實踐探索的序幕。2010年,這一制度創新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治村之計」上升為「治國之策」。
站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門檻」上,眺望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到來的特殊日子裡,武義縣委依然緊緊抓住「三篇文章」,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準確把握。「三篇文章」源自於習近平總書記對武義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歷屆縣委縣政府對武義發展面臨問題的開拓實踐。在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基礎上,在戰術層面進行再深化再拓展,「老文新作」體現了武義縣委縣政府務實的作風。
在海拔900多米的千丈巖景區,位於武義縣下山脫貧村原董源坑村。近幾年,該景區依託自然山水,著力打造「雲端小鎮」,去年遊客達到40萬人次,旅遊年收入1000萬元。朱翬 攝
二 「三篇文章」有哪些新寫法
其次,「三篇文章」怎麼寫出新寫法。
時空巨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嚴峻複雜的發展環境和外部挑戰,面對轉型升級中的陣痛和爬坡過坎中的煩惱,武義現在的「三篇文章」必須要有適應新時代的新寫法。
加快後發趕超,武義要用好「後發優勢」。優勢論是「八八戰略」的精髓,用好後發優勢是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優選路徑。在工業、全域旅遊、服務業、農業、項目招引、區域協調發展等多個方面,武義都排摸出自身的「後發優勢」,借力前行。
尤其區域協調發展上,武義縣抓住入選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的契機,發揮「一城三園」(縣城、東部創業園、中部養生園、南部生態園)的空間布局優勢,同時利用「下山脫貧」的聯動效應,建立要素有償統籌機制,調動東北部負責「賺錢養家」、中南部負責「貌美如花」的積極性,推動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在縣域層面有效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深化下山脫貧,武義要建設「小縣大城」。自上個世紀90年代,武義持續進行了20多年的下山脫貧工作,下山脫貧的方法路徑也隨著時代發展逐步升級。最初的1.0是怎樣讓農民從山上搬到山下,給予宅基地;2.0是不搬家搬人,引導農民外出打工創業,像候鳥一樣還要回家。
最近,武義出臺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區村莊集聚搬遷安置辦法》,提出了下山脫貧3.0。通過縣城內部區域協調,用足土地墾造、復墾和指標轉換等土地政策,讓下山脫貧的農民人、房、地一起進城,讓農民徹底脫離土地,搬到城裡當市民。今年該縣要完成22個自然村2600多人的下山搬遷。
通過中南部山區人口往縣城聚集,以及全面推行居民服務管理工作機制,讓外來建設者享受居民待題,從而吸引外來建設者成為武義人,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建設「小縣大城」。與此同時,隨著中南部山區人口的減少,以及東北部的補償機制,保留住的綠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銀山。
拓展「後陳經驗」,武義要打造武義特色的縣域治理樣板。武義重新定義了「後陳經驗」,稱之為「權力受到約束、村務全面公開、群眾有效監督、自我能夠糾偏」。並將起引升為「權力受到約束、政務全面公開、群眾有效監督、自我能夠糾編」的做法,都可稱之為「後陳經驗」。如今,武義通過深化居民服務管理、進一步落實「民情檔案」「雙民代辦」「一管三帶」聯繫服務群眾機制,以及強化「基層治理四平臺」建設,規範「全科網格」等,逐步把「後陳經驗」貫穿到基層社會治理的各領域、全過程,以發源地擔當擦亮「後陳經驗」這張金名片。
武義茶園 網友「旅行光影中」 攝
三 「三篇文章」綜合集成一盤棋
筆者發現,這「三篇文章」互相滲透,內在邏輯嚴謹,串起一盤武義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的大棋局。
加快後發趕超,是不斷鞏固、挖掘、培育和激化新的後發優勢,以轉型升級加快優質發展,以區域協調發展助推均衡發展,以「兩山」轉化推動綠色發展,進而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
深化下山脫貧,聚集的是以人民為中心,基本路徑是建設「小縣大城」,方式方法是高效聚集人口中和資源,優化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進而實現群眾高品質生活。
拓展「後陳經驗」,核心在於源頭治理的理念深化運用到基層治理各個領域,讓「權力受到約束、政務全面公開、群眾有效監督、自我能夠糾編」成為常態,進而實現社會高水平治理。
這「三篇文章」,每篇都是對過去發展成果、發展經驗的總結,也蘊含著深刻的時代內涵和實際階值。多年來,武義聚集破解發展困境,主動承接周邊發達地區的產業溢出和輻射帶動,在全國率先探索「下山脫貧、異地發展」的扶貧之路,首創「後陳經驗」並最終上升為治國之策,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跨越趕超的路子。
在新時代新發展格局之下,大環境發生改變,但武義發展面臨的問題本質上沒有改變,依然處於後發縣市、不少依然群眾居住在高山之上、基層治理也有待提升。在越來越錯綜複雜的形勢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盤根錯節,武義縣委縣政府做深做實「三篇文章」,綜合集成、迭代升級、久久為功,在「老方子」裡添「新藥」,在置身於建設「重要窗口」的大邏輯中考量、推進武義發展,用「三篇文章」串起全縣一盤棋,抓好具有乘數效應的關鍵環節,體現了工作的系統性、連續性、協同性,極其出彩。
值班編輯:薛文春
值班主編:徐賢飛
16009156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