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real!這是嘻哈圈常被說唱愛好者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它表達了當下年輕人保持真實,不造作的生活態度。
而球鞋文化作為嘻哈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中國新興的潮流電商平臺上是否也可以「Keepreal」呢?
上線之初,得物(毒)APP主要是以幫助年輕人了解球鞋文化和潮流資訊為主,2017年,其上線了交易業務。在其後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得物(毒)APP就火爆了球鞋圈,目前已是中國領先的潮流電商服務平臺。但與此同時,其也常因平臺品鑑不過關造成假貨流通以及商品成色參差不齊等問題備受詬病。
有消費者在網上提問:得物(毒)APP的線上鑑定功能靠譜嗎?今天我們就來分析看看。
鑑定師18秒鑑別真假?
2020年的第一天,曾經的「毒」APP正式更名為「得物APP」。從「毒」到「得物」,不僅巧用了諧音,同時也增強了其商品交易平臺的屬性。這意味著,品控已然是平臺不可忽視的一環。
為了進一步杜絕假貨,得物APP推出了線上鑑別服務。截至發稿前,得物APP已鑑定超過了5000餘萬件商品。客戶通過提示選擇類別再上傳圖片即可找到線上鑑定師鑑別真假。
值得注意的是,得物APP上的熱門鑑定師的日均鑑定量都非常大,很多甚至都在日均999+件。有媒體統計,得物APP上的知名鑑定師「weeeellll「平均每天鑑定4851雙鞋,如果按照每天工作24小時推算,鑑定一雙鞋的時間平均僅為18秒。
賣家拼圖可過驗?
有網友質疑,鑑定師在如此飽和的工作下,是否會出現看走眼的時候?如果自己通過得物APP鑑定後的商品依然為假貨,平臺是否會承擔相應的責任?
對此,《證券日報》記者採訪了得物APP相關負責人,對於線上鑑別師是什麼樣的考核制度?如何保證線上鑑別的權威性?得物APP方面並未作出回復。
但對方表示,得物APP會對鑑別師的鑑別結果負責。如出現鑑別失誤的情形,將退還用戶支付的鑑別服務費,並賠償雙倍鑑別服務費,但無法就其他額外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希望客戶理解。
據記者了解,得物APP的首次鑑定免費,以後每次收取5元,雙倍賠償就是10元。
有得物APP的用戶向記者表示,自己曾嘗試過使用拼圖過驗的方法。意為將假貨和正品存在偏差的部分替換為正品提交到得物APP上進行線上鑑定。甚至很多售賣假貨的線下商家也通過這個方法過驗了很多球鞋,並向消費者出示在得物APP線上過驗的證明來矇騙消費者。
對於此類現象是否存在,截止發稿前,得物APP方面尚未對此作出回應。
無法線上鑑定?
資料顯示,得物APP目前可鑑別的品類有球鞋、服裝、配飾、手錶、奢侈品。可鑑別的球鞋品牌涵蓋阿迪、耐克、萬斯、李寧等知名品牌十餘個,可鑑別的服裝和配飾品牌涵蓋supreme、palace、vlone等十餘個;可鑑別的手錶品牌涵蓋mido、浪琴、天梭、卡西歐等十餘個。
然而,1月22日,有用戶投訴稱在得物APP上購買了SupremeXLacoste的聯名帽衫。隨後,該用戶找了得物APP上的四位品鑑師,但均得到了無法鑑定的答覆。
對於這種「窘況」,得物APP相關負責人表示,線上鑑別不同於線下實物鑑別,受制於照片的拍攝角度、光線、圖片質量等諸多因素影響,且無實物鑑別的人工感官分辨,造成鑑別有難度,可能存在「無法鑑別」的情況。
得物APP還表示,目前線上鑑定和線下鑑定是兩個分開的業務。顧客在購買得物APP上的商品時使用的是線下鑑別。線下鑑別團隊有幾百位資深「球鞋潮品專業人士」積累了多年商品研究和鑑別查驗的經驗。他們對海量一線球鞋服飾商品進行系統性研究拆解、資料收集、數據比對、技術引入、檔案管理等,形成了現在的得物APP「多道鑑別查驗工序」。鑑別團隊也在努力提升球鞋潮品鑑別的規範化和標準化。之前他們已經和「鑑定國家隊」中檢集團奢侈品鑑定中心、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通過引入外部技術力量進一步提升鑑別能力。
但據統計,自2020年以來,在投訴平臺上對於得物APP因為鞋盒破損、衣服氧化泛黃、線頭、汙漬等成色和新舊問題引發的投訴已超過百餘起。
得物APP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第三方交易撮合平臺,得物APP平臺區別於傳統電商平臺,在傳統電商的基礎上通過「多重鑑別查驗」的平臺品控方法實現了商品的正品保障。
根據有關法規,電商銷售主體即商品賣家需承擔7日無理由退貨等義務。賣家在入駐得物APP平臺時,得物APP運營團隊會積極引導告知賣家支持7日無理由退貨服務。此外,用戶如需退換貨,得物APP客服將提供必要的溝通協助,處理用戶有關需求。
但考慮到得物APP特殊的C2B2C商業模式,賣家供貨,平臺鑑定;買家只能看到品牌、款式、尺寸、價格。得物APP作為買家與賣家的中間商,其實很難協調賣家與買家之間的退換貨問題。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希紅市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