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貶值預期下,必然選擇貸款買房。
我理解很多人的想法,錢既然要貶值,與其貸款後拿著現金,不如全款買房,因為現金會貶值。
最好的選擇是用大部分的錢,加上貸款,選擇購買更市中心,更優質的房子,這才是上上策。
所以我建議你,既然有全款購買小房子的能力,不如適當貸一些款,選擇購買一套相對更舒適的房子。
貨幣貶值預期如何應對?
貨幣貶值,指的是錢的購買力下降,原本15塊錢一斤的豬肉,現在要30塊錢才能買到,2塊錢一斤的大米,漲到了5塊錢一斤。
貨幣貶值經常和通貨膨脹聯繫在一起。
應對貨幣貶值的方式只有一種,把錢換成資產。
很多人會說可以消費,其實消費也是在買資產。
你買的一瓶水也是你的資產,只不過水可能會有保質期。
如果可以把水保存到明年,一瓶水的價格從2塊漲到了3塊,你的資產就保值升值了,如果你把水3塊錢賣掉,就順利的應對了通貨膨脹,也解決了貨幣貶值的問題。
資產的種類各式各樣,房子只是其中一種。
還有很多人會選擇做投資去應對貨幣貶值,投資本身也是在購買資產,不管是買房,買黃金,買股票,甚至珠寶、字畫等藝術品,其實本質邏輯是一樣的。
當然,購買消費品、電子產品等不保值的商品,是沒有辦法應對貨幣貶值的。
為什麼要貸款?
其實,關於貸款應對貨幣貶值,這個問題其實不能單純的來看。
只有當貨幣貶值率>貸款利率的時候,貸款才是划算的。
很多人會問貨幣貶值率怎麼了解,是居民物價指數,CPI嘛?
顯然不是,CPI是物價,並不是資產價格,沒法代表總體通脹水平和貨幣貶值水平,這才有了很多人覺得房子漲幅那麼大,CPI不準確。
如果非要參考一個貨幣貶值率,其實掛鈎M2是最準確的。
廣義貨幣,M2,是全市場有多少錢的總和,每年M2的增量,代表又往市場投放了多少錢。
錢多了,如果生產力沒有跟上,資產還是那麼多,那自然就通貨膨脹了。
其實,從M2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至今,房貸利率從來沒有超越過貨幣增長量,這才有了最近十年,貸款買房都是划算的一說。
當實際通脹率,即M2增長率>貸款利率的時候,其實貸款購買資產原則上是抵禦貨幣貶值的最佳方案之一。
為什麼房產能應對貨幣貶值?
最近的十餘年,這麼多資產大類裡,我們看到了房產的漲幅相對較大,而且是穩步上漲,這和銀行貸款也有很大關係。
開發商建房,需要貸款,購房者買房,依然需要貸款。
也就是說,樓市裡大量的錢是銀行的錢。
銀行擔心開發商和購房者不還錢,從某些方面給了樓市更寬鬆的貨幣環境。
房產之所以能保值的主要原因,其實是流動性和交易屬性相對弱。
很多人好奇,房產的交易屬性弱?資金流動性差?
確實如此,房產本質上對應的是居住需求,也就是說大量的人口決定了大量的房子是用來住的。
買賣需求是穩定的,交易比例佔總樓市比例其實是相對低的。
並不像股票這類資產,成交量那麼密集和活躍,即便是炒房團,房地產交易的頻率也是一兩年換一次手。
大量的自住用房,其實不在交易範圍內,這導致房地產的總市值上升不需要大量資金推動,而可以解決存量貨幣的去向。
簡單的說,100萬的房子,漲到了300萬,如果你不賣房,那麼你的紙面財富多了200萬,或者說資產多了200萬。
房產以市值的形式,消耗了大量的貨幣存量,以免貨幣真正的進入流通領域,導致物價瘋漲。
當CPI只有3%,M2卻有8%的時候,我們需要思考,那5%的貨幣去哪兒了,那麼多年多印的錢,流入了哪裡?
哪一個資產市場,可以承接如此多的貨幣,只有樓市。
樓市的槓桿並不僅僅體現在貸款上,還體現在少量樓房交易,撬動整個樓市的市值上。
未來,什麼樣的房子才更保值?
很多人說,未來的樓市不太會漲,泡沫滋生,可能會出事。
但如果貨幣依然會貶值,購買力依然會下降,那麼樓市即便不漲,也很難下跌。
如果說股票上漲的邏輯是需要背後的上市公司進一步發展,那麼樓市上漲的邏輯則是需要多印錢。
工資漲了,房子不漲,就是變相的貶值。
當然全國的房子那麼多,供需卻不是很平衡。
很多小地方是沒有年輕人和勞動力人口的空城,買房需求弱,房子就自然會跌。
很多大城市,周邊的人口還在不斷湧入,光買房的剛需就很旺盛,房價自然還會漲。
貨幣的貶值,或者說錢的不斷印刷,導致了資金總要找到去處,樓市是必然的資金流向之一。
只不過從全地區流入,變成了個別城市的流入,從普漲變成了個別地段的上漲。
所以,現在買不買房其實不是重點,想買房的應該知道買什麼樣的房子更合適。
當樓市出現分化,一定是房子中的優等生才會脫穎而出,尤其是居住用房。
學區、交通、地段、配套、醫療等資源,是決定一個地區房子價值的生命線。
有買房意願的,儘量多考慮怎樣買到更有競爭力的房子,而不是糾結該不該貸款。
貸款只是借用槓桿,讓你買房的可選擇面更大一些。
我們不是要去炒房,而是要讓自己選擇的房子更有競爭力,更保值。
貸款不貸款,除了貸款利率和貨幣貶值情況,還要考慮自身的還款能力。
如果自身有充足的還款能力,應該考慮貸款後能否買到更具有價值的房產。
我是白貓,一個金融領域的觀察員。
關注我,讓財富積累更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