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典作品該如何重譯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今天,經典作品該如何重譯

「鑑於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馮唐譯本《飛鳥集》出版後引起了國內文學界和譯界的極大爭議,我們決定:從即日起在全國各大書店及網絡平臺下架召回該書。」2015年12月28日,浙江文藝出版社社長鄭重在其認證微博上如此表示。

此前幾天,關於青年作家馮唐翻譯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各種聲音,頻頻見諸報端、微信和網際網路。一時間,因馮唐譯《飛鳥集》而引發的經典作品翻譯問題,再度成為業界的熱點話題。

「凝練」與「媚俗」,眾說紛紜

提到《飛鳥集》的譯者,讀者不約而同都會想到著名文學史家、作家、翻譯家鄭振鐸。早在1929年,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翻譯家冰心也曾翻譯過包括《飛鳥集》在內的多部泰戈爾作品,但目前市面上流傳較多的還是鄭振鐸譯本。

2015年下半年馮唐翻譯的《飛鳥集》出版,因為其中一些充滿個人色彩的譯句,馮唐以及馮唐譯本被推到風口浪尖,眾讀者對此褒貶不一。李銀河認為,馮唐版《飛鳥集》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中文譯本」。有網友說,「馮唐的翻譯並不差,其中很多翻譯很傳神」。也有網友說,馮譯更凝練,鄭譯更雅,各有千秋。甚至有網友比較了馮唐譯本和鄭振鐸譯本,認為鄭譯本有些句子有點生硬,但是通俗動人;而馮譯本有些譯句多了詩意,但有些翻譯太個人化,讀起來一下子覺得「這個泰戈爾」添了些憤世嫉俗的感覺。

譯林出版社原社長李景端對馮唐譯本感到相當遺憾,認為「這種翻譯出格了」。「馮唐的翻譯違背了翻譯原則,語言媚俗。一部作品,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由不同譯者呈現出不同的翻譯風格,這一點也不奇怪。但是馮唐不顧經典名著本身的學術屬性,完全走市場化道路,超出了出版底線。著名翻譯家楊絳先生曾經將譯者、作者和讀者的關係稱作『一僕二主』,認為譯者作為『僕人』要為作者和讀者兩位主人服務。所以,譯者不能只顧討好讀者、吸引眼球。」李景端補充道。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國際翻譯家聯盟前副主席黃友義分析說:「從目前的討論看,大家的注意力沒有離開追求再創作的個性和遵循信、達、雅的翻譯傳統這兩條主線。」作家創作作品要追求個性,同樣譯者翻譯也是再創作過程,也會追求個性。黃友義認為:「有個性,就會有爭論。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譯著的個性是否大大超越了原著的個性,從而背離了原著的思想信息和創作背景。」

「翻譯沒有『信』,譯文難『達』『雅』」

「我是中文超簡詩派創始人,詩歌長度通常比唐詩七絕五律還短。據說《飛鳥集》也是濃縮得不能再濃縮的詩集,我想仔細見識一下。」馮唐在其博文《翻譯泰戈爾〈飛鳥集〉的27個剎那》中如此記載。他坦言:「在翻譯過程中,我沒有百分之百尊重原文,但我覺得我有自由平衡信、達、雅。」

對於「信、達、雅」的標準,黃友義想起美籍華人張振玉教授的觀點。「張振玉曾經翻譯了《最美英文抒情詩》。在其自序中,他對翻譯界最著名的理論『信、達、雅』有一番精闢的解讀。張振玉認為,『信』不是單純追求原作表面形式的信,翻譯得吃透原文的精髓,譯者必須準確理解原文、忠實傳達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才能實現『信』和『達』的目的。至於『雅』,則是有了『信』和『達』之後的一種藝術水平的體現。」黃友義總結為:翻譯沒有「信」,譯文難「達」「雅」。

「我們今天翻譯幾十年、上百年、幾百年以前的作品,首先有一個歷史和現實的關係問題。譯者身處今天的文化環境中,要認真體會和理解原著及作者在那個時代的思維習慣和社會環境。」按照黃友義的說法,如不揣摩當時的社會背景,譯者就不一定能準確掌握原著的意思,甚至會覺得原著表達的內容不可思議。作為再創作者,譯者既要深刻了解原著的創作時代和環境特點,也不能忽視時代的變遷和語言的變化。

黃友義邀請讀者思考一下:《飛鳥集》原著所使用的表達方式在當時的社會中屬於哪一種風格、哪一個流派、哪一個階層?其語言屬於通俗還是儒雅?同樣,讀者也可以考慮一下:馮唐的譯文是否與原著完全吻合?其譯文是否真實再現了原著的風格、流派和社會階層?譯文語言是否屬於當前的流行風格?

以黃友義從事翻譯事業40年的經歷來說,他感到在翻譯界,詩歌的翻譯往往爭議最大。「不同的譯者為同一部著作的譯文風格而爭論不休是十分常見的事情,這是學術上的一種常態。也許圍繞《飛鳥集》的討論對將來的詩歌翻譯會有積極作用。」

翻譯立法是解決之道?

「當前,翻譯界面臨的最大問題還遠不是《飛鳥集》所引發的討論這麼簡單。」黃友義強調,翻譯報酬低、翻譯作為再創作不被認可、翻譯處於一個產業鏈的末端得不到應有的理解,是職業翻譯們的普遍困惑。「同時,翻譯市場不設門檻、缺乏質量監督和評價機制,翻譯作品泥沙混雜、翻譯公司競相壓價也是現實。作為再創作,翻譯需要時間和空間等必備條件,但使用翻譯的單位,包括一些出版單位,卻不予理解和支持,也是影響翻譯質量的原因。」黃友義說,人們經常批評那些「離譜」的翻譯作品,並嘲笑所謂的翻譯人員,殊不知絕大部分「離譜的翻譯」根本就不是職業翻譯所為,而是略懂一點兒外文的「二把刀」。「翻譯人才職業化的培養、評價機制在我國才剛剛開始建立。一個經常依靠非職業人員從事的專業,出現爭議和問題完全在情理之中。」

一些翻譯界人士認為,從事翻譯工作需要有制度可循。律師辦案有律師法,會計算帳有會計法,醫生行業也有若干相關法律法規,而翻譯業卻完全沒有專門的法律。黃友義代表翻譯界呼籲翻譯立法已經多年:「由於翻譯工作分散在各個行業當中,我們國家沒有一個部門能夠統管各行各業的翻譯工作。沒有統管部門,翻譯立法也就寸步難行。我倒是希望,《飛鳥集》譯文事件能夠引起人們對翻譯事業的關注,推動翻譯立法,進而促進中國的整個翻譯業健康發展。」(記者 劉彬)

相關焦點

  • 經典重譯:浪費資源還是精益求精?
    對此,有人質疑,用這種眾籌的方式來翻譯和出版經典的做法是否有些草率、不夠嚴謹,是否能夠保證翻譯的質量。其實,經典著作的翻譯對於譯者來說是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即使是重譯也在所不惜,《莎士比亞全集》、《堂·吉訶德》、《老人與海》……許多經典名著的中譯本層出不窮。如何看待這種經典重譯現象?
  • 出版界那麼多外國經典重譯,這是文學的需要嗎
    在果麥和讀客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中,不少經典作品的譯者來自於一些新譯者和新作者。  今年8月,「麥芒」譯《莎士比亞悲劇集》被指抄襲「朱生豪」經典譯作,而且「麥芒」譯著多達數十部,翻譯領域涵蓋了小說、戲劇、散文、心理學、哲學等諸多領域。而如此「著作等身」的譯者竟然查不到其任何個人信息。
  • 是什麼讓經典 一再重版重譯仍歷久彌新?
    翻譯類文學作品中,經典名著譯本長銷不衰,公版書更是再版頻頻。尤其在每年的上海書展上,層出不窮的新書中,文學經典的再版書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標示了閱讀的高度,更是穩健銷售數字的一重保證。所以,在不同出版社的攤位看到一本經典名著擁有五六個中譯本並不算多,有時二三十本也不在話下。與此同時,在一些聚集著文學讀者的網上平臺,外國文學作品的評論幾乎有一半多是衝著翻譯去的。
  • 吳曉波欲眾籌重譯《國富論》 浪費資源或精益求精?
    對此,有人質疑,用這種眾籌的方式來翻譯和出版經典的做法是否有些草率、不夠嚴謹,是否能夠保證翻譯的質量。其實,經典著作的翻譯對於譯者來說是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即使是重譯也在所不惜,《莎士比亞全集》、《堂·吉訶德》、《老人與海》……許多經典名著的中譯本層出不窮。如何看待這種經典重譯現象?
  • 難忘2020|出版界那麼多外國經典重譯,這是文學的需要嗎
    在果麥和讀客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中,不少經典作品的譯者來自於一些新譯者和新作者。今年8月,「麥芒」譯《莎士比亞悲劇集》被指抄襲「朱生豪」經典譯作,而且「麥芒」譯著多達數十部,翻譯領域涵蓋了小說、戲劇、散文、心理學、哲學等諸多領域。而如此「著作等身」的譯者竟然查不到其任何個人信息。「麥芒」譯《莎士比亞悲劇集》被指抄襲「朱生豪」經典譯作。
  • |經典重譯第二季進度報告
    文/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016年12月14日,吳曉波頻道開啟了第二季經典重譯計劃  項目上線僅5個小時,就完成了眾籌目標,最終第二季的重譯經典計劃的項目啟動資金鎖定在716868元,參與者達6955人。
  • 譯論||彭文青:《三國演義》英譯重譯現象中的自我指涉
    比如Berman(1995: 57)曾分析重譯的過程與模式,認為初期的翻譯是供研究原作的介紹行文字,之後是充滿文學抱負、有瑕疵、不完整的早期譯本,然後是許多重譯本,最後出現一個經典譯本(引自田川茂,2014: 102)。
  • 行走伯羅奔尼撒——古希臘歷史的重譯、考察與讀解
    【編者按】「任何人如果讀過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請舉手。」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首先提到的名字,就是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希羅多德的《歷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關於古希臘的兩部史學巨著,對西方影響深遠。
  • 盤點永遠不嫌老的經典歌曲
    尤其是當中的李安琪,一口氣重譯了張學友《每天愛你多一些》、蘇芮的《憑著愛》、陳百強的《一生何求》等四首作品,成為了她鮮有的粵語作品。就算後期再以Angelita Li之名發片的李安琪,也都開始專注在英文作品方面了。
  • 今天如何讀名著:經典名著的精神跨越古今
    但在電子閱讀、碎片化閱讀的今天,讀名著似乎成為一件艱辛的事情——古典名著與當代生活脫節、節奏拖沓、語言晦澀……當今時代,還要不要讀經典名著?怎樣確認經典?我們該怎麼讀?從今天開始,「悅讀空間」推出「今天如何讀名著」系列,和讀者一起思考這一問題。
  • 安徒生逝世145周年 今天我們應如何閱讀經典童話?
    今天,我們該如何閱讀經典童話?是童話,但也揭露醜惡現實安徒生生於1805年,年少時便熱愛創作,一生中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童話作品,《皇帝的新裝》《豌豆公主》《醜小鴨》等均出自其筆下,受到不少讀者喜愛。《安徒生童話》(世界文學名著名譯典藏 插圖精華本)。
  • 著名法國文學翻譯家鄭克魯:挖掘被遺落的經典
    但我總想利用自己的外語優勢翻譯一些優秀的外國作品。一來是研究性的論文發表在期刊上,讀者都是圈內人,受眾寥寥,而精彩地翻譯出一本書,它的流傳會影響更多的人。二來是感到經典的東西越來越少,你不譯就沒得譯了。   問:隨後您就翻譯出了巴爾扎克的《長壽藥水》,並一炮打響?   鄭克魯:是。它當時發表在《世界文學》上,反響很好。
  • 文學經典名作,該如何鑑賞?|文學作品|小說|心理_網易新聞
    有些文學作品可以泛讀,有些作品則需要精讀,對於經典式的文學名作,就很有精讀的需要了。如何才能真正讀懂文學經典原著作品?這是人們一直探索的問題。如何才能真正讀懂文學作品原著?這是人們一直探索的問題。從哲學、科學、體制、跨文化比較、心理學等方式宏觀地去理解中西方文藝思潮,特別是鑑嘗文學作品的原著,能從比較高的角度上把握其深度和廣度,既有利於深化中文系教學內容的改革,又能推動文學批評水準的提高。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大都反映一定的人生思想、對社會重大問題的思考、人類命運出路的探索,因而文藝和哲學、科學、體制、社會變革史、心理學等密切相關。
  • 2017考研:翻譯碩士之英譯漢中的「重譯」
    我們應學會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重複作表語的名詞 (1) Peter is your friend as much as he is mine. 彼得既是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2) She became a millionaire—all by herself.
  •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究竟是不是經典?
    它是不是經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值不值得重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現代漢語詞典》告訴我們:「經」的其中一個含義,即指「經典」。「典」,指「典範性書籍」。「經典」,作為名詞,既可以「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也可以「泛指各宗教宣傳教義的根本性著作」;作為形容詞,或者指「著作具有權威性的」,或者指「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響較大的」。
  • 翻譯文學:經典是如何煉成的
    如果說馮唐重譯泰戈爾《飛鳥集》 引發的風波有什么正面意義的話,或許就是:它促使人們重新思考那些關於翻譯的話題。
  • 文學經典的再版書 是每年上海書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翻譯類文學作品中,經典名著譯本長銷不衰,公版書更是再版頻頻。尤其在每年的上海書展上,層出不窮的新書中,文學經典的再版書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標示了閱讀的高度,更是穩健銷售數字的一重保證。所以,在不同出版社的攤位看到一本經典名著擁有五六個中譯本並不算多,有時二三十本也不在話下。與此同時,在一些聚集著文學讀者的網上平臺,外國文學作品的評論幾乎有一半多是衝著翻譯去的。
  • 什麼樣的作品能稱為名著?(「今天如何讀名著」系列之二)
    很多討論都繞不開的一個問題是:怎樣的作品可以稱為名著?就此問題,本報採訪了多位專家。  讀者群相對廣大  小酌時有感而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身處異鄉不禁感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即使不是文學愛好者,也可能會脫口說出「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這句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裡的經典對白。  這些作品憑藉巨大的讀者群,成為公認的名著。
  • 經典重譯更應恪守「底線思維」
    一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需要進行這樣的翻譯,因為必須能夠實現文學經典的與時俱進範疇;另外一方面,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又必須能夠固守「底線思維」,不能夠突破文學翻譯的底線,否則,翻譯就會成為個人性質的遊戲,而與經典相去甚遠。既然如此,我們就能夠說,對於經典重譯這樣的內容來說,我們需要完成的就是如何恪守「底線思維」。  那麼,何謂「底線思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