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企鵝版 |
不久前,「四大名著」是否適合青少年閱讀的話題,引發社會討論。事實上,關於名著的討論由來已久。很多討論都繞不開的一個問題是:怎樣的作品可以稱為名著?就此問題,本報採訪了多位專家。
讀者群相對廣大
小酌時有感而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身處異鄉不禁感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即使不是文學愛好者,也可能會脫口說出「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這句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裡的經典對白。
這些作品憑藉巨大的讀者群,成為公認的名著。美國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指出,名著的讀者最多,名著靠時間積累起了大量讀者。
以「四大名著」為例,它們普及程度高、讀者群體廣大。中國版本圖書館近日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根據2013年至2016年8月CIP數據統計,重複出版排名前10位的均是名著。其中,《西遊記》出版525種、《紅樓夢》出版492種、《水滸傳》出版485種、《三國演義》出版484種。
再以作家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為例,根據出版社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9月《平凡的世界》累計銷售至少300萬套。
有啟發性影響力
「一部文學作品能否被稱為名著,還在於它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和社會問題,人們是否能從文學作品中觀照社會和歷史,然後進行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黨聖元向本報表示,著作要成為名著,就應該有原創性,並且要能達到一定的思想深度,進而啟發讀者進行思考。
莫提默·J.艾德勒也認為,名著最有影響力,因為名著最有啟發教益,含有獨特的見解,是言前人所未言,道前人所未道。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文學創作上給人諸多啟示。中國作家莫言坦承,他的文學創作受到過馬爾克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啟示。而馬爾克斯自己也承認,他的創作也受到卡夫卡《變形記》的啟示。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程光煒向本報表示,文學名著可以分為文學經典和文學史經典;前者藝術生命力很長,而後者相對來看可能藝術性稍弱,但是在文學史上影響力很大,特別是在歷史轉折時期。比如,劉心武1977年發表的小說《班主任》,開傷痕文學先河,具有較大影響。
當然,名著並非專指文學作品。黨聖元表示,其他一些理論性、研究性的作品要想成為名著,應該能以思想性和原創性推動所在學科領域的發展。
時間上有延續性
「儘管不同的讀者、不同時期的讀者對名著的判斷標準有所差別,但是名著應該存在共同性的東西。莫言的作品、賈平凹的作品現在也還在被人研究,過了二三十年了,這些作品仍然沒有過時。」程光煒說。
名著在時間上往往有延續性,很多作品流傳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孫子兵法》成書於約2500年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鍾少異認為,孫子戰略思維的一些基本取向,如「重根本」「貴有備」「求全勝」等,對於妥善應對國家安全的長期複雜態勢具有借鑑價值。義大利埃尼公司總裁貝爾納貝評價《孫子兵法》,認為這是一本關於戰略的全面的教科書,今天仍能運用到人類的各種活動中去。
黨聖元表示,一個學科、一個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就是由一部部名著、一篇篇名作構成的。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之所以這麼豐富、燦爛,就是因為每個階段、每個時代都有高水平的名著出現。「名著在藝術和思想上的成就雖然屬於它的誕生時期,但是名著也可能超越歷史、超越時間空間,在誕生幾千年之後仍能給人新的啟發,能被不斷解讀。而暢銷書就不同,很可能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銷聲匿跡。」
談及暢銷書,黨聖元認為,在讀者群是否廣大這方面,暢銷書與名著也是有區別的。黨聖元表示,暢銷書可以在一個時段之內積聚起不少讀者,而名著在一定時間段之內很可能是不暢銷的。
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也提到這一點,他認為名著的讀者是通過時間匯聚起來的,而不是一時的,名著不是一兩年之內的暢銷書,而是經久不衰的。
黨聖元認為,與暢銷書不同,名著也有可能在誕生時期沒有受到重視,經過一段時期才能被人重新發現、解讀。東晉時期陶淵明的山水詩就是在唐朝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詩興起之後才被人重新發現的。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