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引導學生讀好書、讀經典,全面提高素質」,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日前正式發布。《指導目錄》遴選了300種古今中外優秀讀物加以推薦,名著閱讀再次成為教育界和圖書市場關注的焦點。
如何使年輕讀者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名著、辨別譯本,挑選出最適合自己閱讀的經典?常年深耕這一出版領域的譯林出版社誠邀知名作家、世界文學資深專家、南京大學教授餘斌總結提煉其數十年的閱讀、寫作、教學成果,全新打造了外國文學通識讀本《譯林世界名著講義》,將於近期面市。
「名著講義」共21講,全是必讀的經典
《譯林世界名著講義》共21講,餘斌引領讀者精研世界文學史上人人必讀的經典:《荷馬史詩》《神曲》《堂吉訶德》《哈姆雷特》《傲慢與偏見》《簡·愛》《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變形記》《了不起的蓋茨比》《老人與海》《麥田裡的守望者》等。解讀作家生平、作品內容、人物分析、文學流派、歷史定位……乾貨滿滿,每一篇都像是一堂妙趣橫生的文學課。此外,更附有名家點評、中譯本出版小史和原版插圖,增加文本豐富性和可讀性,給讀者更全面的閱讀感受。
據了解,餘斌以被譽為「難以超越的一本張愛玲評傳」《張愛玲傳》得名,在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與此同時,對外國文學的研究心得也備受學生青睞,風靡南京大學。他多年開授《外國文學史》及《西方文學名著精讀》課程,「從1990年留校任教開始,一直在教外國文學」,課堂筆記常年作為報考南大中文系的必備考研資料在考生中廣為流傳。很多南大學子回首校園時光,總是憶及隨餘老師讀書的經歷。作家劉勃曾在文章中回憶,「他講課大抵只說家常話,也無文藝理論裡常見的『大詞』,但旁逸斜出,倒時有雋語。我於是聽得入神,抬槓也忘了,下課時去打擾他抽菸,便都是老老實實提問請教了」。「餘老師的電腦經常壞掉,存稿便損失大半,於是把文章傳到網上備份。我就這樣在網上讀他的文章,不知不覺自己也成了一個寫書、教書的人。」
讓作者告訴你經典該「讀什麼,如何讀,為什麼讀?」
在餘斌看來,「文學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恰在於它們經過了時間的檢驗,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可以讓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讀者常讀常新」,「無數中國讀者的經驗也可以證明,西方文學經典成了與自己的人生水乳交融的一部分」。他曾在與好友葉兆言的訪談《午後的歲月》中,共同回憶起青年時代勤翻常談的書,雨果、巴爾扎克、海明威、託爾斯泰……這些早已進入世界經典文學之林作家的作品。名家名著塑造了他們的世界觀、價值尺度和文學標準,外國文學的積澱成為一代學者的文學與思想啟蒙。
著名作家葉兆言作為最熟悉餘斌的老友,閱讀完《譯林世界名著講義》初稿後說:「餘斌的外國文學修養,我一向是佩服的,他為學生撰寫的世界名著講義,值得信賴。」
在《譯林世界名著講義》這樣一本具有「導讀」性質的通識讀本中,餘斌重點回應了讀者面對外國文學作品最為困惑的問題,即讀什麼,如何讀,為什麼讀?他鼓勵讀者「擱置對經典的刻板印象」,以「懸置有用無用的放鬆心態」直接進入名著的世界。他甚至直言:再好的導讀也代替不了閱讀名著本身。我只希望我的講解不構成「遮蔽」或少些「遮蔽」,而揮開「煙幕」的最佳途徑,仍然是,你自己去讀。
值得一提的是,《譯林世界名著講義》特地在每一講的最後部分,簡要梳理名著作品的中譯本出版小史,介紹名著被引介到中國的過程。如「神曲」譯名受到日本學者、作家森鷗外的啟發,第一本以戲劇形式完整呈現的白話文譯本《哈姆雷特》(《哈孟雷特》)出自于田漢之手,《傲慢與偏見》第一個中譯本出版當年即被列入清華大學「文學與人生」課必讀書目,茅盾曾經翻譯了三章《簡·愛》且未發表。此外,專業而權威的譯本梳理也極具實用性,將幫助讀者面對五花八門的名著的中譯本不再「選擇困難」,便於他們更好地進入世界經典文學之林。
「經典譯林」又添兩名新成員
餘斌在《譯林世界名著講義》所附的譯本介紹中,也多次推薦了譯林出版社的「經典譯林」系列叢書。「經典譯林」作為國內世界名著類叢書中的翹楚,基本涵蓋文學史上的核心名著,以專業選目、權威譯本、過硬編校質量收穫讀者首肯,堪稱圖書市場最受歡迎的世界文學名著書系。
據悉,近期,「經典譯林」新增加了兩個新成員:加繆代表作《局外人 鼠疫》和狄更斯代表作《雙城記》,都是這兩本經典名著首次入選該系列。此外,「經典譯林」不久前還推出了兩本法國19世紀的名家名作:《義大利的冬天:米什萊散文選》和《梅塘之夜》。前一本作者米什萊是著名歷史學家,被羅蘭·巴特讚譽為「給歷史與自然解謎的歌者」;由著名法語翻譯家徐知免精心翻譯,譯筆清新、典雅、雋永,其名篇《雲雀》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後一本在法國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包括六部中篇小說:左拉《磨坊之戰》、莫泊桑《羊脂球》、於斯曼《背包在肩》、塞阿爾《放血》、埃尼克《大七之戰》和阿萊克西《戰役之後》。該書的出版被看作是自然主義文學流派誕生的標誌,由著名法語翻譯家餘中先主譯並作序解讀。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
【來源:揚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