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著的青年

2020-12-15 央視網

讀名著的青年

原標題:

  編者按:10月13日,人民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俠客島」先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文章《我的文學情緣》,14日,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全文刊登該文。

  在這篇文章裡,習近平嘮家常般地談起他的文學閱讀史。從孩提時「嶽母刺字」的刻骨銘心,到為官寧德時對壽寧知縣馮夢龍的心有靈犀,從梁家河窯洞裡手不釋卷讀《浮士德》,到古巴首都哈瓦那兩度憑弔海明威,雕刻時光般的講述,把人帶入了一段文學滋養、理想激蕩的時空之旅。

  深情的回憶和親切的講述,透露出習近平對文藝事業的深厚感情,對文藝創作的熱切期待。如果說《講話》是總書記從黨和國家層面對文藝工作做出定位和提出要求,那麼這篇《我的文學情緣》則更多地從他個人閱讀欣賞經驗角度,印證了文學藝術給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兩者互為表裡,深化著我們對文藝創作時代使命的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兩年以來,文藝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對文藝創作的關注和努力更加升溫。文藝如何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更加有益於世道人心,怎樣以文化的方式塑造中國獨特的國家形象,以文化自信和中國精神助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要扛起肩上的重任,中國文藝還需進行有闖勁、有韌性的不懈探索。

  青年應該讀書。青年應該讀好書。青年應該讀大師名著。

  這些話已經稱得上是老生常談了。老生常談,必因問題常在。在這個「博客」火不過「微博」、「視頻」火不過「小視頻」的年代,「皇皇巨著」明顯不夠時髦,難討年輕人喜歡;即便是年輕人立志要做一個「文青」,他依然可以選擇做一個聽流行樂的文青、看商業片的文青、玩單反的文青、在Starbucks喝Espresso的文青……肯做一個讀書的文青就已經謝天謝地了,還非要人家讀大師名著?——「得寸進尺了啊?」

  儘管如此,今天老生還是談了。談的緣起是,前兩天,媒體披露了身為「文青前輩」的習近平青年時的書單。

  讓我們看一看這份書單吧:

  司湯達《紅與黑》、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復活》、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萊蒙託夫《當代英雄》、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惠特曼《草葉集》、馬克·吐溫《競選州長》《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傑克·倫敦《海狼》《荒野的呼喚》《熱愛生命》、海明威《老人與海》、巴爾扎克《人間喜劇》、雨果《悲慘世界》《九三年》、羅曼羅蘭《約翰·克裡斯朵夫》……

  這份從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記錄中整理出的書單,只是他閱讀書目的一部分;會上他提到的中國的作品也暫且不論,因為帶著「洋味」的外國文學或許更對當代文青的口味。單說這些外國文學經典,幾乎每一本都構成了藝術價值和書本實體的雙重「重磅」。老派文青之間只用閱讀量說話,而如此之多的重磅書目堆疊在一起,如同一輛轟隆前行的重甲戰車,將那些淺薄孱弱的閱讀量連著自詡的「文青矜持」逐一碾碎——鄙人不才,也在被碾碎的行列之中。

  這些大師、這些名著,每一個以文青自名者都如雷貫耳,每一個認真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不會陌生。大家都清楚這是人類文學藝術的瑰寶,是一筆至高無上卻又唾手可得的財富。一次次銘記於心、一次次捧在手上,但還是一次次半途而廢、一次次「明天再說」。

  是太難讀嗎?有這個因素,比如《悲慘世界》是行文細密的大部頭,《浮士德》堪稱半本正文半本注釋,俄羅斯文學更是像西伯利亞的凍土一般厚重冷硬——即便如此,對學生而言,學校裡任何一本教材,恐怕都要比這些「閒書」中最難啃的再難啃十倍。然而教材難啃卻不得不啃;至於經典名著,許多人則找不到非啃不可的理由:我就打發一下時間,幹嘛那麼辛苦呢?

  所以說,「道理我都懂,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很多時候,是因為道理並不是真懂。

  習近平說到的兩句重點:「我看文學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是讀到的東西」。

  留給青年的一個問題:不是「讀名著的好處都有啥」,而是「在青少年時讀名著的好處都有啥?」更準確點說:「只有在青少年時讀名著才能得到的好處,都有啥?」

  「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足見印象深刻。人們總是對青少年時候第一次接觸的事物刻骨銘心,最初的相遇往往奠定了一個人在某個方面的底色,所以第一次的邂逅是很重要的。古人在為青少年打造初次的文學邂逅上頗有心得,據傳梁武帝蕭衍,為了創作童蒙識字讀本《千字文》,命人從王羲之手書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同的漢字,又命親信文臣周興嗣將之編纂成一篇文質兼美、朗朗上口的文章,周興嗣為創作這篇文章,竟一夜白頭;而匯聚文海佳篇、冠以「觀止」之名的《古文觀止》,其編寫的初衷也是作為童蒙教材,「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而這樣一部童蒙之作,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古文散文選本之一,被魯迅奉為可與《昭明文選》比肩,「一樣的不可輕視」。古人在童蒙文學讀本上傾注如此大的心血和寄託,因為他們懂得,要為一片純白的頭腦刷上文學的底色,非得用第一流的文字不可。

  武俠小說裡,練功講究「築好根基」,閱讀也是如此。以歷經時代揀選之經典來打下根基,夠深刻,夠紮實,夠大氣,如此才能有包羅萬象、兼聽則明的大氣派,有了公認的標杆,再去接觸各種旁門分支,就可以在比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口味,以「曾經滄海」的眼界批判性地選擇、吸收。反之,根基尚未鞏固就劍走偏鋒,則有「誤入歧途」乃至「走火入魔」之虞。是為青年正應讀經典的原因之一。

  正如前面所說,經典之書,大師之作,往往厚重難「啃」,這也符合常理,「無限風光在險峰」嘛。閱讀經典,對人的專注力、理解力、移情能力甚至精力,無疑都是一種挑戰。而諸般能力皆處巔峰的青少年時期,則是攀登經典「險峰」的大好時節。至今尤記我大學時初讀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情景,因這部巨著有著時空頻繁跳躍、魔幻與現實的無序交錯,甚至連人物名字都如故意刁難人一般混雜錯亂,我為了「破解」這部小說,甚至在書的封二自己手繪了一張人物關係圖和事件年表,一邊時刻參閱,一邊隨著閱讀進度的推進不斷添加刪改,讀罷一本小說,仿佛做了一場大學問。時至今日,再次翻開那本畫著思維導圖的《百年孤獨》,追逐馬爾克斯的天馬行空,常常感到有心無力。同時也萬分慶幸自己當初「讀下去」的決定,當年留下的足跡,讓今天的我再次走進馬貢多成為了可能。青春苦短,一分一秒都不該浪費在爛書上。在最恰當的時期做最適合的事,是為青年正應讀經典的原因之二。

  青少年時期是最適合讀書吸納新知的時期,而如今青少年的課業負擔也日益沉重。越是時間不夠用,越是要把寶貴的精力用在刀刃上。讀書最怕選錯書,虛擲光陰,浪費精力。而大師經典,無不是經過了多年時光的淘洗、歷代讀者的揀選,讀了不吃虧不上當,還有積累下來大量的分析評論讀後感可作為參考。同時,經典之書往往還是「源頭之書」,是眾多相近書籍的母體或原型,堪稱「書中之書」。讀通一本,足可舉一反百、觸類旁通。在面對浩瀚書海而又時間有限時,先讀「書中之書」不失為一種高效之選。像讀罷一部《悲慘世界》,基本已可對19世紀法國社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而通讀一本《百年孤獨》,對其影響下後來者作品中,乍看「玄之又玄」的風格技法也已然見怪不怪。大師名篇之凝練精到,說是一本頂十本並不誇張。網上有高論曰「買貴貨其實更省錢」,正確與否暫且不論,「讀經典更省時」倒是不錯的,是為青年正應讀經典的原因之三。

  其實,青年讀經典,就算是一時半刻未能徹底消化,也不需擔心。對待新知像猴子一樣先把食物搶進頰囊再慢慢咀嚼消化,也不失為「多吃多佔」的妙招。帶著滿腦子的乾貨一邊消化一邊成長,總好過「一窮二白」就貿然上路,在未來的時光中,這些都會慢慢成為你成長的養料。待到可以人前談當年時,一張口都是融會貫通的大師經典,或者一張口都是文物般的老段子和過氣的一時之作,眼界內涵,高下立判。

  閱讀本是一件樂事,但快樂也有短暫與長久之分、「傻樂」與「怡然」之別。青年讀名著經典如品釅茶,初覺苦,但回甘悠長。所以我要說,年輕人對自己好一點,讀點好書很有必要;或者也可以說,閱讀如人生,記得認真系好第一粒扣子。

相關焦點

  • 省審計廳第二青年理論學習小組開展 「學理論、讀名著」心得體會...
    省審計廳第二青年理論學習小組開展 「學理論、讀名著」心得體會交流活動來源: 時間:2020/11/26/ 14:07 責任編輯:省審計廳 >11月25日,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第二組按照小組學習計劃安排,組織開展了「學理論、讀名著」心得體會交流活動。
  • 今天如何讀名著:經典名著的精神跨越古今
    如果說好書是一盞明燈,那麼古今中外的名著,就是最璀璨的燈火,照亮無數人的心靈。但在電子閱讀、碎片化閱讀的今天,讀名著似乎成為一件艱辛的事情——古典名著與當代生活脫節、節奏拖沓、語言晦澀……當今時代,還要不要讀經典名著?怎樣確認經典?我們該怎麼讀?
  • 2019年中考語文名著複習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19年中考語文名著複習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營造出一種對坐晤談的氛圍,讀來如聽長者交心,語重心長,情辭懇切,流淌著先生對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赤誠關懷。
  • 比讀不讀名著更重要的……
    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的親子閱讀,目的在於讓孩子們從小愛讀書、讀好書。在少兒閱讀領域,名著經典向來被視作不可或缺的重頭戲。而近日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提出,「四大名著」其實並不太適合孩子閱讀。成人世界的經典是否同樣適合孩子?家長到底要不要「出手」幹預,怎麼挑選?一邊鼓勵孩子閱讀,一邊擔憂不良影響,這份焦慮如何化解?
  • 文學名著一本讀
    如果有一本書,既符合教育部的閱讀指導,又能讀遍多部經典作品,不就解決了家長們的選書難嗎?你別說,還真有!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文學名著一本讀》就是解決家長難題的文學寶庫。1.這13部經久不衰的文學名著,不僅是百年來中外文化的精髓,更有利於塑造青少年的性格、世界觀與精神世界。
  • 四大名著適合兒童讀嗎?
    那天和他聊天,發現他確實是飽覽群書,其中四大名著都已經看完了,很是讓人吃驚。回想自己上小學的時候,也就只看過一本刪減過的《諸葛亮》而已,到上高中時都還沒有讀完四大名著,真是慚愧。回家後我就一直在想,小學生讀四大名著,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他們適合讀這些小說嗎?這個問題,確實不能一概而論。
  • 名著閱讀已經進教材:孩子為什麼要讀名著
    昨天,我把部編教材要求孩子在初中階段要讀的書,整理給大家。發出來後,引起大家熱烈討論。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參與和支持。但從朋友的討論中,有不少朋友有疑惑。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有二點:為什麼讀名著,讀這些名著有用嗎?既然是為了考試,那麼為什麼老師不把知識點梳理概括,讓學生背呢?
  • 名著:世界十大難讀名著出爐,四大名著皆在榜,紅樓第一無異議!
    每個國家都有很多文學作品享譽世界,有的因為簡單易懂聞名世界,有的則因為佶屈聱牙,一直被大家束之高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被評為難懂的世界名著,究竟有多難懂吧。如果你感興趣,也可以收藏起來,留著慢慢研究哦。
  • 孩子不願意讀名著怎麼辦?
    但是當小萍媽媽建議女兒閱讀一些課外名著時,小萍卻總是拒絕。如何引導孩子閱讀名著等好書呢? 黃斐老師觀點:如今圖書市場魚龍混雜,市面上湧現大批的網絡小說。雖然其中不乏品質精良、文筆優美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讀物文筆粗糙,依靠描寫黃暴場景來吸引孩子的眼球。相比網絡小說,名著或名家著作稍顯晦澀難懂,孩子們自然更加願意閱讀網絡小說。
  • ...節目「名人讀名著」上線:聽高曉松讀《白痴》,麥家讀《老人與海》
    讀書節目「名人讀名著」上線:聽高曉松讀《白痴》,麥家讀《老人與海》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6月28日晚上,一檔讀書節目「帶本名著創未來——名人讀名著」在線上啟動。該節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單位發起,邀請百位知名作家、文化人、學者、文藝工作者在線上讀名著。此次名人所讀的名著主要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因為這套書的封面為黃底星花的網格圖案,所以被讀者親切地稱為「網格本」,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套系統介紹外國文學的叢書。該節目還舉行了啟動首發式。
  • 名著要讀,「二流書」也要讀:「二流書」,一流價值
    目前,許多青年人面臨著讀名著讀不進去的問題,特別是一些中小學生,一本《三國演義》,拿起放下無數次,「螞蟻啃骨頭」般地死磕,結果到中學畢業也不知道裡面到底寫了什麼。那麼名著要不要讀?除了名著其他名不見經傳的作品要不要讀?名著一定要讀,而且要真正讀好。
  • 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其中,對《書裡書外》的指導強調:「這裡的書,應當是文學名著或者理論經典。」原本,在筆者看來,中學生是應當讀名著的,這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共識。可是,作文收上來,有一篇讓筆者一驚,有喜歡,也有反省。《閱讀是自己的》這篇文章,記敘了自己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有幾十部乃至上百部吧,但沒有一本是語文老師眼裡的名著。
  • 孩子不愛讀經典名著怎麼辦?
    居家學習期間,老師布置了閱讀四大名著的任務。王子很快就把《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三本書看完了。輪到讀《紅樓夢》的時候,我感覺到有點不太對勁。是的,如果孩子不愛讀經典名著怎麼辦呢?那就不讀。這是因為:第一,這說明這本經典名著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孩子讀不下去,說明這本書並不適合他讀,或者說並不適合他這個年齡段讀。那麼,可以先放一放,等孩子長大了,能理解書中的內容了,有所感悟了再讀。
  • 怎樣教孩子讀名著?名師支招:陪孩子讀懂名著的多種色彩
    叢書主編、北京八中高級語文教師翁莉認為,親子共讀首先是學業的需要,名著經過歷史、文化、種族的考驗,流傳至今,讓我們看到了作品的閃光點,但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不一定看到這點,尤其是成年人咀嚼起來內涵豐富的名著,比如《四世同堂》,對於閱歷淺的孩子讀來說,讀起來有困難難。
  • 孩子讀世界名著的啟蒙書,馬英九鼎力推薦
    給孩子做好名著啟蒙,真的是件太重要的事兒了。可是很多家長都困惑,一本磚頭厚名著,成年人讀都費勁,何況孩子?,激發出興趣,哪怕以後讀大部頭也不是事兒。孩子讀起來更輕鬆,理解起來更容易,也更方便記憶這些人物和情節。
  • 讀書要讀名著,從這幾個方面入手,讓你讀過名著之後收穫更多
    讀書要讀名著,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你真的知道名著該怎麼讀嗎?引發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是,是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提問。提問者應該是一位初中生的家長,這位家長在問題描述中是這樣說的。他說由於今年的情況特殊,孩子的班主任要求學生們在課餘時間讀一本名著。題材和作者都不限,讀完之後要寫一篇關於這部作品的完整的讀後感。
  • 跟老師讀名著
    名著閱讀能力是未來中高考語文重點考察的核心能力。而閱讀習慣的培養,絕非一日之功。利用假期,將名著分為若干部分,每天讀一點,既不佔用太多時間,又積少成多,是不錯的閱讀方式。只要堅持下去,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且閱讀不僅僅要讀,還要帶著問題思考,或者自己提出問題,這樣便於理解小說的內容。
  • 扔掉吧,有的名著讀不懂,就不要讀了,半途而廢不丟人
    扔掉吧,有的名著讀不懂,就不要讀了,半途而廢不丟人文/八鬥影視在現在這樣的年紀雖然網際網路盛行,但是在很多人眼裡,看書還是非常重要的,書是人類進化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標誌那麼首當其選的就是被大家廣為傳唱的名著,世界名著,中國的名著大多言語的都是古文。熱愛文學熱愛專研的人是找到寶藏,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會覺得是遇到沙漠了。你有沒有讀一本名著,有放棄的經歷呢。無數次的翻開,興趣卻一次比一次減少,讀不下去吧,是真的讀不下去,放棄吧,又覺得放棄是不好的。
  • 教育部閱讀指導書目發布《譯林世界名著講義》教你如何讀經典
    旨在「引導學生讀好書、讀經典,全面提高素質」,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日前正式發布。《指導目錄》遴選了300種古今中外優秀讀物加以推薦,名著閱讀再次成為教育界和圖書市場關注的焦點。
  • 中青報:讀名著拿學分有積極意義
    1月7日《中國青年報》報導,讀10本學校推薦的名著並通過考試,可以得到兩個學分——這是西南大學推行的一項新規定。這個規定一經頒布,就引發了爭議。贊成者和反對者都不在少數。  名著不僅是精美的文學大餐,更飽含歷史、社會、風土人情等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