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讀不讀名著更重要的……

2020-12-22 騰訊網

[摘要]「與其擔心小朋友被名著『荼毒』,不如擔心他們根本沒興趣吧。」文化工作者小木笑言,自己從小就很愛看書,但除了「紅樓」和「三國」外,另兩本名著都是看了開頭便沒再往下看。

宋溪供圖

本周,商務印書館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北京閱讀季·書香企業」親子讀書會。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的親子閱讀,目的在於讓孩子們從小愛讀書、讀好書。在少兒閱讀領域,名著經典向來被視作不可或缺的重頭戲。而近日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提出,「四大名著」其實並不太適合孩子閱讀。

成人世界的經典是否同樣適合孩子?家長到底要不要「出手」幹預,怎麼挑選?一邊鼓勵孩子閱讀,一邊擔憂不良影響,這份焦慮如何化解?

「與其害怕孩子被名著『荼毒』,不如擔心他們根本沒興趣」

「女兒纏著我不停地講故事……絞盡腦汁勉強搜颳了一個「蔣幹中計」。等她睡著之後,妻子很認真地對我說:『……騙來騙去的故事孩子聽多了不好。』」不久前,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撰文表達了由為六歲女兒講故事引發的思考。稱妻子的話「一語驚醒夢中人」,讓他意識到許多名著經典可能並不太適合孩子閱讀。

「社會複雜,人心難測,孩子總有一天要走出溫室獨自面對這一切,難道不應該讓孩子從書中對真實的社會有所認識嗎?」秦春華的文章刊發後,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三學生高澤林抒寫了自己的心聲。學生與學者的「對決」,迅速引發社會熱議。不少民眾紛紛「現身說法」,回憶起少時的閱讀感悟。

「與其擔心小朋友被名著『荼毒』,不如擔心他們根本沒興趣吧。」文化工作者小木笑言,自己從小就很愛看書,但除了「紅樓」和「三國」外,另兩本名著都是看了開頭便沒再往下看,長大後也不太喜歡。

在小木看來,父母做得比較好的是從未刻意禁止她看什麼,唯一不太建議的是《聊齋志異》,小木認為這本包含很多「重口味」故事的名著確實不適合小孩。「但也只是建議,並沒有從書柜上拿走,我想看還是能看到。」

自己也到了為人父母的年紀,小木認為,對待孩子的閱讀,家長可以幹預,但應該是推薦式的,而非「你只能看我們指定的這幾種。」若不想看的話也別硬塞,「如果強迫孩子在不能接受的時候看,可能會讓他對這本書有負面印象,長大之後也沒興趣再讀了。」

至於名著的負面影響,小木吐槽,「父母親戚和班級同學間的撕X才會對孩子有影響吧?如果一個小朋友能熟讀理解《三國演義》,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那簡直……前途無量好嗎?」

當然,父母的「粗放管理」也不是全無改進空間。因為母親從事心理學研究,有不少翻譯過來的案例集。「逮啥看啥」的小木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接觸到了性別倒錯、異裝癖等案例。她建議,大人的專業書或其他「特殊內容」的書,最好還是分開放置。「比如我那會兒看到『露陰癖』之類的案例,因為年齡小,完全是獵奇地在看,再大一點兒可能就會害怕。」

「名著『陰暗面』很隱晦,無需擔心孩子承受力」

「電視、遊戲之類,對孩子來說肯定比看書更吸引人。以前我們家沒有電視,電子產品設了密碼,他也打不開。」為了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安貞醫院心內科醫生喬巖可謂煞費苦心。如今兒子小喬就讀於北京某重點中學初二,成績優異,涉獵廣泛,尤其對閱讀興趣濃厚。

兒子年紀小時,喬巖對於書籍的挑選主要參考其他家長、同事的推薦,以及搜尋在國際上獲獎、有良好口碑的兒童文學。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會主動找書,或要求購買一些書籍來看,喬巖幾乎有求必應。兩年前的暑假,小喬津津有味讀完了《西遊記》。還給爸爸分析,因為明朝皇帝沉迷道教無心管理朝政,老百姓都覺得道教不好。而《西遊記》宣揚佛教,有點貶低道教,所以在明朝特別盛行。

喬巖認為,名著的「陰暗面」相對來說已經很隱晦了,無需為孩子的「承受能力」過多擔心。「《紅樓夢》談情愛,跟現在網絡文學、電視劇比,那不是小巫見大巫嘛。至於暴力、計謀等等,孩子也不能跟社會現實絕緣吧。」

閱讀為孩子帶來了顯著的成長與轉變,令喬巖印象深刻的是幾年前小喬跟著媽媽逛街,在路邊買了本《兒童文學》,其中有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回憶夭折的妹妹,極為真摯感人。「孩子以前有點獨生子女的那種『自私』,跟他聊過再要個弟弟妹妹,他一直很排斥。看了那篇文章,他跟他媽媽說『再生個小妹妹吧』,還說以後要多交朋友、做有意義的事,我們都沒想到影響這麼大。」

如今,伴隨孩子知識面的拓展,很多問題拋出來,喬巖已經「招架無力」了。他認為自己能做的,就是幫忙提供解決的渠道。比如看了《星際穿越》,爺兒倆一起在網上選了《從一到無窮大》、《上帝擲骰子嗎》等好幾本經典科普讀物。「遇到不太了解的書,可以看看讀者評論。也會選些跟課程相關的,現在考試對閱讀量都有要求。少讀網絡文學那些口水書就好,經典書籍還是開卷有益的。」

「負面內容在討論中,就有了正面價值」

北京四中語文高級教師連中國表示,非常能夠理解文學教育工作者們對少兒讀名著提出意見的苦心。但經典名著時代久遠,其情節內容不能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是非。「比如李逵嗜殺的一面,表現了施耐庵的英雄觀。可我們看這個並不會學壞,因為現代法律社會和施耐庵那個時代已經是兩個文明體系了。看完了武松打虎,孩子們也不會認為鼓勵大家去打老虎。」

連中國認為,包括名著在內,沒有一本書是100%「好」得沒有任何問題。但即便存在負面內容,也都是可以看的,更重要的環節是閱讀中的討論。「我們民族的偉大和局限都在裡面,負面內容在討論中,就有了正面價值。」

一兩年前,連中國上小學的女兒讀《西遊記》。一會兒嘀咕「應該給神仙開會,讓大家管好自己的寵物。」一會兒又感慨,「孫悟空只不過推倒了人參果樹而已,憑什麼油炸人家,鎮元子真該殺!」連中國敏銳地抓住孩子隨口之語,和女兒討論了很久。「我說你想殺鎮元子,他可以請辯護律師。女兒激烈反對,說這麼壞的人怎麼還要辯護?我就給她講,法制社會每人都有請律師辯護的權利。」

家長們總是擔心讓孩子提前接觸到「汙濁」,連中國笑言,現實帶給孩子的汙濁更多。書本中的不完美和爭議,恰恰可以幫助人們反覆認知,在不斷討論中激濁揚清。於孩子內心深處設置一道屏障,使孩子對未來世界的侵蝕有一定的抵抗力。「我們現在覺得『三國』裡有陰謀,那是因為我們不愛陰謀了。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名著是我們腳下輝煌的臺階,站在更高處我們可以回頭發現、審視問題,名著的作者也會高興的。」

時刻關注孩子的感悟和問題,無疑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連中國看來,家長應為孩子創造讀書的氛圍,不是簡單地要求「這個考試要考,你得讀」,自己卻在一邊玩手機。「教育的意義在於跟孩子有效地、反覆地說,這是一個持久的過程。」(文/魏婧)

相關焦點

  • 孩子不愛讀經典名著怎麼辦?
    是的,如果孩子不愛讀經典名著怎麼辦呢?那就不讀。這是因為:第一,這說明這本經典名著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孩子讀不下去,說明這本書並不適合他讀,或者說並不適合他這個年齡段讀。那麼,可以先放一放,等孩子長大了,能理解書中的內容了,有所感悟了再讀。
  • 讀名著的青年
    青年應該讀大師名著。  這些話已經稱得上是老生常談了。老生常談,必因問題常在。  留給青年的一個問題:不是「讀名著的好處都有啥」,而是「在青少年時讀名著的好處都有啥?」更準確點說:「只有在青少年時讀名著才能得到的好處,都有啥?」  「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足見印象深刻。人們總是對青少年時候第一次接觸的事物刻骨銘心,最初的相遇往往奠定了一個人在某個方面的底色,所以第一次的邂逅是很重要的。
  • 扔掉吧,有的名著讀不懂,就不要讀了,半途而廢不丟人
    扔掉吧,有的名著讀不懂,就不要讀了,半途而廢不丟人文/八鬥影視在現在這樣的年紀雖然網際網路盛行,但是在很多人眼裡,看書還是非常重要的,書是人類進化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標誌那麼首當其選的就是被大家廣為傳唱的名著,世界名著,中國的名著大多言語的都是古文。熱愛文學熱愛專研的人是找到寶藏,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會覺得是遇到沙漠了。你有沒有讀一本名著,有放棄的經歷呢。無數次的翻開,興趣卻一次比一次減少,讀不下去吧,是真的讀不下去,放棄吧,又覺得放棄是不好的。
  • 評論:名著「死活讀不下去」說明時下風氣浮躁
    近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網上搞了個「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在對近3000名讀者的意見進行統計之後,得出結論:《紅樓夢》高居榜首,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盡數在列,此外還有《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瓦爾登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世界名著躋身前10名。
  • 今天如何讀名著:經典名著的精神跨越古今
    當下,讀名著是否依然有時代價值?在採訪中,多位受訪者對本報記者表示,名著是經過時間過濾仍然閃爍著思想光輝的文字作品,是經過歲月淘洗仍不褪藝術光澤的經典論著,閱讀名著仍然是提升個人素質水準、提升民族精神境界的最有效途徑。
  • 孩子不願意讀名著怎麼辦?
    但是當小萍媽媽建議女兒閱讀一些課外名著時,小萍卻總是拒絕。如何引導孩子閱讀名著等好書呢? 黃斐老師觀點:如今圖書市場魚龍混雜,市面上湧現大批的網絡小說。雖然其中不乏品質精良、文筆優美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讀物文筆粗糙,依靠描寫黃暴場景來吸引孩子的眼球。相比網絡小說,名著或名家著作稍顯晦澀難懂,孩子們自然更加願意閱讀網絡小說。
  • ...節目「名人讀名著」上線:聽高曉松讀《白痴》,麥家讀《老人與海》
    讀書節目「名人讀名著」上線:聽高曉松讀《白痴》,麥家讀《老人與海》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6月28日晚上,一檔讀書節目「帶本名著創未來——名人讀名著」在線上啟動。該節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單位發起,邀請百位知名作家、文化人、學者、文藝工作者在線上讀名著。此次名人所讀的名著主要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因為這套書的封面為黃底星花的網格圖案,所以被讀者親切地稱為「網格本」,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套系統介紹外國文學的叢書。該節目還舉行了啟動首發式。
  • 「兒童不適合讀四大名著」 是不是危言聳聽?
    原標題:「兒童不適合讀四大名著」 是不是危言聳聽?日期:[2016-09-27] 版次:[A02] 版名:[評論] 字體:【大中小】 人人都應當閱讀經典,一直以來,人們也希望孩子能夠讀一些經典,特別是四大名著,更被認為是經典的優選讀本。
  • 文學名著一本讀
    孩子不喜歡讀書?不知道誰推薦的書單靠譜?孩子不喜歡我給他/她買的書?通通不是!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文學名著一本讀》就是解決家長難題的文學寶庫。1.這13部經久不衰的文學名著,不僅是百年來中外文化的精髓,更有利於塑造青少年的性格、世界觀與精神世界。
  • 孩子讀世界名著的啟蒙書,馬英九鼎力推薦
    給孩子做好名著啟蒙,真的是件太重要的事兒了。可是很多家長都困惑,一本磚頭厚名著,成年人讀都費勁,何況孩子?,激發出興趣,哪怕以後讀大部頭也不是事兒。孩子讀起來更輕鬆,理解起來更容易,也更方便記憶這些人物和情節。
  • 四大名著適合兒童讀嗎?
    那天和他聊天,發現他確實是飽覽群書,其中四大名著都已經看完了,很是讓人吃驚。回想自己上小學的時候,也就只看過一本刪減過的《諸葛亮》而已,到上高中時都還沒有讀完四大名著,真是慚愧。回家後我就一直在想,小學生讀四大名著,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他們適合讀這些小說嗎?這個問題,確實不能一概而論。
  • 名著要讀,「二流書」也要讀:「二流書」,一流價值
    目前,許多青年人面臨著讀名著讀不進去的問題,特別是一些中小學生,一本《三國演義》,拿起放下無數次,「螞蟻啃骨頭」般地死磕,結果到中學畢業也不知道裡面到底寫了什麼。那麼名著要不要讀?除了名著其他名不見經傳的作品要不要讀?名著一定要讀,而且要真正讀好。
  • 你會給你讀小學的孩子讀四大名著嗎?給家長列一些不建議讀的書單
    為繆繆和她的家人……而我這裡想談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隨著中國家長和教育界對兒童閱讀的越來越重視,常常會有家長找我們館長或找語文老師要所謂的書單,然後在每年的春季開學季,4.23,6.1,6.18,9月開學季等節點,朋友圈就會有家長在曬給自家孩子購買的書目,其中看到很多家長驕傲地曬出:我家孩子二年級了,已經看四大名著了。
  • 為什麼不讓孩子讀原版「四大名著」,看完你就明白了
    「孩子幾歲開始聽四大名著好呢?」「我家孩子才4歲,現在聽四大名著能聽懂嗎?」提到四大名著,好多家長都會有類似的疑問。不給孩子接觸吧,它是中小學新課標指定讀物,語文考試經常神出鬼沒的來那麼一兩道題目。這些敏感情節,更讓家長擔心是否會影響孩子的三觀。那麼,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讀\聽名著?說實話,讓孩子從小接觸四大名著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四大名著」影響著孩子語文成績。
  • 看原聲電影、讀英文名著
    但是,關於英語科目的學習,除了補習班之外,有些家長還「逼」孩子看英文電影,讀英文原版名著。  放鬆和學習兩不耽誤,這是不少家長和孩子暑期的選擇。  可是,初三生真的適合看英文原版名著嗎?暑期看電影學英語真的對提高成績有幫助嗎?
  • 怎樣教孩子讀名著?名師支招:陪孩子讀懂名著的多種色彩
    叢書主編、北京八中高級語文教師翁莉認為,親子共讀首先是學業的需要,名著經過歷史、文化、種族的考驗,流傳至今,讓我們看到了作品的閃光點,但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不一定看到這點,尤其是成年人咀嚼起來內涵豐富的名著,比如《四世同堂》,對於閱歷淺的孩子讀來說,讀起來有困難難。
  • 名著閱讀已經進教材:孩子為什麼要讀名著
    昨天,我把部編教材要求孩子在初中階段要讀的書,整理給大家。發出來後,引起大家熱烈討論。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參與和支持。但從朋友的討論中,有不少朋友有疑惑。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有二點:為什麼讀名著,讀這些名著有用嗎?既然是為了考試,那麼為什麼老師不把知識點梳理概括,讓學生背呢?
  • 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其中,對《書裡書外》的指導強調:「這裡的書,應當是文學名著或者理論經典。」原本,在筆者看來,中學生是應當讀名著的,這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共識。可是,作文收上來,有一篇讓筆者一驚,有喜歡,也有反省。《閱讀是自己的》這篇文章,記敘了自己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有幾十部乃至上百部吧,但沒有一本是語文老師眼裡的名著。
  • 「小時候不小心翻開過幾本名著,讀了一陣挺茫然」?名著進階讀法
    中國人都知道:生子當如孫仲謀,交友如魯達,信心如唐僧,讀書就讀四大名著。然而,孩子到底該不該讀四大名著呢?市面上西遊記版本給孩子看過幾套,孩子並不感興趣,或者過不了我這一關。今天推薦的這本《給孩子講西遊記》拿到時,首先吸引了我自己,這裡面的知識很多是我不知道的,孩子湊過來看圖片就會問我圖片裡面的細節。測評之後,我認為這一本厚厚大大精美的冊子至少讀到12歲,大兒子今年初一學校要求七年級必讀《西遊記》,剛好也做補充讀物。
  • 中青報:讀名著拿學分有積極意義
    1月7日《中國青年報》報導,讀10本學校推薦的名著並通過考試,可以得到兩個學分——這是西南大學推行的一項新規定。這個規定一經頒布,就引發了爭議。贊成者和反對者都不在少數。  名著不僅是精美的文學大餐,更飽含歷史、社會、風土人情等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