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日。三十而立,浦東從農田遍布變為如今高樓林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市委黨史研究室採訪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者、參與者、執行者,推出《奇蹟:浦東早期開發親歷者說》。上觀新聞推出相關口述文章,憶當年篳路藍縷,也是從歷史維度,為浦東開發開放再出發提供新的視角。
【口述前記】
袁濟,1932年10月生。1959年—1994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常務副系主任、科研處副處長、實驗室處長、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校長助理。1992年—2012年任上海杉達學院常務副校長、董事會副董事長、校長、黨委書記。袁濟是上海杉達學院創辦人,推動並見證了上海杉達學院的誕生與發展。現任上海杉達學院董事會常務董事。
口述:袁濟
採訪:年士萍 胡迎
整理:胡迎
時間:2019年12月4日
如果沒有浦東開發開放,也不會有杉達大學。浦東這塊熱土對杉達大學的成立、發展都非常重要。上海敢為人先的城市氣度和大量優質的教育資源,為杉達提供了深厚的根基。
都想多做點事
我們這一輩人總覺得做的事情太少,都想多做點事。
金橋開發公司舉行開業典禮時,交大翁史烈校長和我應邀參加,我當時是校長助理負責學校科技開發工作。典禮上金橋開發公司總經理朱曉明同志對我說,要給我們兩間房子。他希望交大的科技公司進駐金橋,起到帶動作用。
1992年初,小平同志發表了振奮人心的南方談話,這對知識界起到動員作用。所以我給曉明同志提了建議,可以邀請最好的學校聯合起來支持浦東開發。當時清華、北大都開始做有關科技研發、成果轉讓的項目,交大也經常與他們交流切磋。我想三校如果能聯合起來支持浦東,一定會產生推動作用。我就去聯繫,結果講成了,三所大學決定進駐浦東,聯合成立上海杉達高科技公司。
「杉達」是「三大」的諧音,指三所大學。杉樹剛直挺拔、成才快還防腐;達有發達、兼濟天下的意思。公司就在金橋開發區註冊,金橋很感謝這三所學校,在公司基礎建設上也給予我們很多幫助。
註冊了公司以後,我們碰到一個問題,拿出什麼樣的產品比較好呢?當時交大有很多老教授對我說,我們現在都要退休了,但自問還是有用之才,是不是能辦所學校?當時,三所學校退休的教授、副教授有近800人,800位教師辦所學校條件是相當好了。另外我們了解到,日本的很多私立大學都會從一流高校聘請退休老師去他們那裡工作。
請退休的優秀教師來我們創辦的學校執教,也可以算作高校知識分子延長工作年齡、繼續發揮作用的有效途徑。如果他們一到60歲就退休回家了,還是很可惜的。於是我們把三校準備辦一所大學的想法告訴了朱曉明同志,他說行。曉明同志認為金橋既然是一個開發區,必然有強大的集聚效應,教育配套、醫療配套都應該跟上,這個理念當時是很超前的。於是他給我們批了土地用於學校註冊,但像辦校的許可、校舍、經費等條件,我們都不具備,怎麼辦呢?
克勤克儉,奮力起步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只有公辦的高校。要申報一所全日制民辦大學,國家教委不會批准的。我們當時提出辦學的想法,上海教衛黨委非常重視,讓我們趕快上報。後來我們才知道,上海已經在考慮打破單一公辦教育體制,試點民辦學校。
1992年6月26日在籌備會議上,我們提出創辦「杉達大學」的設想,得到三校領導及市教衛黨委的肯定。8月11日,市高教局正式下文,同意籌辦「杉達大學」,學校可於當年在全國範圍內按國家高考語數外三門成績直接面向社會招生。整個過程僅僅用了45天,創下了新中國高校教育史上辦學審批速度之最。新辦一所民辦學校,實現體制上的巨大突破。幸虧我們註冊在浦東,中央有政策上的照顧,開發區內的事項上海可以作主。如果不是這樣,辦校的設想就無法實現了。
另一個難題,校舍到底在哪裡?文革後,為彌補本行業職工在文化上的短板,不少行業成立了職工大學。上海紡織業就有近10所職工大學,其中最好的一所,教室、圖書館、食堂、招待所一應俱全。我們去看的時候,這所學校的歷史任務差不多已經完成,空在那裡。我們就把紡織職工大學租下來,雖然只有20畝土地,但教育設施齊全。
校舍問題解決了以後,時任市高教局局長、教衛辦主任王生洪同志來找我,問我們準備請誰來做校長?這個問題我們還沒有想過,所以就請市裡面推薦一位真正熱心教育的人來做校長。生洪同志就推薦了李儲文同志,他認為如果請李老來做校長,辦學資金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了,李老在這方面非常有影響力。
我那個時候還不認識李老,就到辦公室去找他,請他做新學校的校長。儲文同志人很實在,他回答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他對教育還是很有感情的。李老曾經在西南聯大做過學生服務社的負責人,他說如果中國從上到下、從官到民都重視教育,那麼中國的文明昌盛指日可待。
但李老又說,我沒有做過教育工作,做校長不合適。我還是希望李老加入到我們的辦學隊伍中,就對他講了一件事情。我說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的墓志銘談到了三條,第一條是參加了獨立宣言的起草;第二條是起草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案推進了政教分離;第三條就是創辦了維吉尼亞大學。傑斐遜認為自己對國家的貢獻就這三條,並沒有講自己做過總統。李老聽了,說我也參加,但是我不做校長。我說您做董事長那也很好。
李老馬上又給我介紹一位愛國人士,瑞興集團的古勝祥先生。古先生心系教育事業,聯繫上以後他說,你們需要什麼?我們要了通訊、快速印刷、計算機、語言實驗室等基本設備,隔了一年就全部到位。李老後來還跟我建議,校長就到交大請一位。我們最後請到了楊槱院士做我們第一任校長。
在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調整,裁撤所有私立大學40年後,經評估核准,由北大、清華、上海交大部分教授發起舉辦的全國第一所具有學歷教育資格的全日制民辦大學就這樣辦起來了。
我們在紡織職工大學校舍待了兩年,後來對方不允許我們繼續租了。這一難關又是朱曉明同志幫助我們解決。1994年6月,金橋開發公司以捐贈40餘畝土地並低價轉讓舊有用房的方式,支持杉達辦學。此舉圓了杉達師生的校園夢,結束了學校初創時期沒有校舍的歷史。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校舍,我們又在古勝祥先生、曹光彪先生的捐助下,先後建起古勝祥教學樓和光彪綜合教學樓。
學校慢慢發展起來之後,還有一小段插曲。楊槱院士做了5年校長,交大提出能不能請楊老回去,為造船系再培養出一位學科帶頭人。當時正好謝希德先生從復旦退下來,我們就準備邀請謝先生出任校長。謝先生問,楊老師很好,你們怎樣安排?我們告訴她,楊老要回交大造船系培養帶頭人。謝先生就同意了,她說,一是參加探索,第二也為中國民辦大學做一點事情。謝先生做校長,影響一下子就大了。時任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周禹鵬同志知道了,說給10畝土地作為見面禮感謝先生做杉達的校長。這樣一來,學校在浦東共擁有50餘畝土地,這是我們的立足之本。
以誠信對待社會
杉達的辦學理念有三條,以誠信對待社會,以嚴謹教育管理取信於社會,以較高的教育質量回報社會。
第一條就是講誠信。我們學校安排專人督促畢業生按時歸還銀行助學貸款,走好踏入社會第一步。杉達畢業生的按期還貸率持續保持在100%。建校初期,居然發現10多個學生考試時夾帶學習資料。按照當時教育部規定,作弊是要被開除的。但我們覺得把學生推向社會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讓學生明白做人不能作弊,學校應該擔負起一定責任。因此我們採取「中止學習」的處理辦法。凡是作弊被發現,學生一律「中止學習」不少於半年,但保留學籍。也就是說,犯了錯誤的學生,不能來學校上課,但可以問同學借筆記,把相關的功課學好後,學校會給予一次參加期終考的機會。小年輕也都要面子的,痛定思痛,回去就卯足一股勁,爭取儘快回到學校。
1996年開始,新加坡著名愛國華僑、企業家莫若愚先生和夫人在學校設立了「智瑾獎助學金」,專門資助品學兼優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有名學生因為家庭變故生活上比較困難,得到了資助。一段時間後,這名學生的生活條件稍有改善,就主動提出終止領取助學金,把助學金留給更需要的同學。莫若愚先生非常感動,親自帶著當時價值不菲的筆記本電腦從新加坡趕到上海,將電腦獎勵給這位學生。他說,中國只要有5%這樣的誠信青年,國家就大有希望了。這件事情在校園中傳為美談。莫若愚先生過世後,我們學校凡是享受過「智瑾獎助學金」後來留校的教職員工,每年都去祭掃,一直延續到現在。一所學校應該以這種誠信、感恩的氛圍感染學生、教育學生。
以嚴謹的管理取信於社會
我們辦校還堅持一項原則,以嚴謹的教育管理取信於社會,就是要做到公平。學校對違紀學生的處理決定都是要上會的。不論是誰要進校,我們都不收贊助費,這個口子不能開,杜絕一切利益交換。
當時浦東給我們學校土地、給我們優惠支持,我們也想有所回報。採取什麼方法呢?民辦學校還是有一定自由度的,我們和市招辦、考試院商量,只差錄取線一分的浦東考生。但實際上,所有報考杉達差一分的學生,我們一視同仁都招進來。這樣就不會違背公平的原則。
談到杉達與浦東的關係,又有一段插曲。浦東校園擴充時,當地農民動遷的非常快,300多畝土地15天就動遷完了。我們還準備買下毗鄰學校的一座社區公園,作為學生活動場地和學校綠化配套,並繼續對周邊居民開放。同時我們承諾,當地居民子女報考杉達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不收取任何贊助費。一開始當地政府以每畝8萬元的優惠價向學校收取土地款,沒想到周邊居民聯名給鎮政府提建議,要求將地價再降下來一點。最后土地價格調整為每畝5.6萬元,學校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後來了解下來,很多居民之所以出面反映情況,都是因為子女享受到傾斜政策而考進杉達。當地居民給予我們學校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信任與支持,學校與浦東是在互幫互助中共同發展進步的。
杉達創辦初期,師資隊伍中有不少是來自上海各個高校的退休教師。有一次古勝祥先生問我還要什麼東西嗎?我就講要小型麵包車。老師們住的比較分散,來學校上班不方便,學校應該用車接送他們。古先生就捐給我們5部麵包車。當時上海高校沒有接送老師上下班的,我們開了這個先例。尊重老師不是空口講的,必須付諸行動。我們學校副教授及以上骨幹教師配置一人一間的辦公室,講師配兩人一間的辦公室。李儲文同志還講過一句話,教師的待遇就高不就低,學費的水平就低不就高,這一條我們一直在堅持。
以較高的教育質量回報社會
杉達成立時是一所大專院校,但我堅持教師必須要請一流水平的。學校的好壞取決於教師。假如我們請的都是一本院校水平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絕對不止大專水平。不同水平教師的教學習慣、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模式還是有所區別的。把最優秀的教育資源用在教育學生上,中國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所發展。想方設法把最好的教育資源集中到學校,這所民辦大學一定能夠辦出名堂。
杉達創立之初,數學學科不用大專教材,按照本科水平授課,但是需要補考的學生還是按照專科的水平來要求。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也儘量堅持英語小班化教學。學生基礎不夠,我們就把學時加倍。1994年杉達第一屆兩年制專科畢業生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是80.4%,六級通過率是20.1%,領先於國內同類院校。辦教育,就是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拓展空間,而不是算一本經濟帳。追逐金錢的人,是辦不好教育的,只有真正熱愛教育的人才能把教育辦好。
1994年和1995年,杉達從兩年制畢業生中選派11名學生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插班學習。這些學生經過努力,全部獲得了就讀大學的本科文憑和學士學位,而且部分學生的畢業成績還是位列前十名的。2000年開始,我們學校在專科班嘗試中外合作辦學,開展全球教育項目,學生考取英美高校並完成本科學習,更有學生繼續深造,獲得諾丁漢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等學校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只要我們的教師優秀、學生努力,哪怕起點不如別人高,學生照樣可以成材。
杉達創辦之時,外媒就有報導:「中國政府一經決定開放浦東,就伴隨有私立大學的誕生,這充分證明了上海有著深厚的文化和經濟底蘊。」事實確實如此。2002年3月,我們學校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上海第一所本科民辦高校。我們充分相信,杉達學院將和其他民辦學校一起,在上海教育發展的大潮中,沿著正確的航道,駛往理想的彼岸。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伴讀公事、伴君行事。
伴公汀是一個時政記者部落。我們擁有一批熟識的官員、基層公務員和專家朋友。從時事政情、政策發布,到公務人員關心的話題和愛好,都可能寫進我們給你的「伴公汀專報」。
搜索微信公眾號「伴公汀」,或加微信號「jiefangshizheng」就能找到我們。歡迎關注,歡迎轉發,歡迎點讚,歡迎吐槽,更期待你的參與。來稿請投:shxw@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