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化肥農藥減下來

2020-12-22 大眾網

  閱讀提示

  近年來,我國農業增長過分依賴化肥農藥,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耕地基礎地力下降、農藥殘留超標、環境汙染加重,而農作物的產量並沒有得到大幅提升,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下降的情況。2015年,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承擔的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先後在襄汾縣、聞喜縣等地落地實施,表現出良好的減施增產效果,為我省現代農業的綠色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化肥農藥過量,問題頻現

  5月8日,在襄汾縣襄陵鎮屯南村的千畝示範田裡,小麥正抽穗揚花,使用了化肥農藥減施技術的小麥長勢喜人。襄汾縣襄陵鎮農豐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福榮看著自家的小麥高興地說:「以前一畝地化肥用量上百斤,農藥打上好幾次,產量才有700多斤。現在化肥、農藥都減下來了,產量卻上了千斤,真是沒想到!瞧今年這小麥的長勢,肯定又有好收成。」

  雖然,我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佔世界約22%的人口,但是在為世界糧食生產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消耗著全世界化肥總量的33%—35%。而我國單位面積農藥用量是美國的2.3倍,歐盟的2倍,單位面積殺蟲劑用量是美國的14.7倍,歐盟的9.3倍,遠高於發達國家。由於化肥農藥大面積過量使用,引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地下水源汙染、土壤板結退化等一系列社會和環境生態問題。因此,農民常常抱怨,買化肥的錢越來越多,土地肥力卻越來越差,農藥越用越多,有害生物的危害卻沒有減少。

  針對以上問題,我國政府做出化肥農藥雙減的戰略決策。2015年,我國在農業推廣領域啟動了《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2016年,我國又在科研領域啟動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作物化肥農藥減施科研專項》。在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黃土高原小麥玉米油菜田間節水節肥節藥綜合技術方案」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方小麥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項目資助下,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土壤有害生物研究團隊對汾河平原兩熟區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進行了集成研究與示範。

  4年來,研究團隊深入臨汾市襄汾、洪洞、堯都、曲沃、翼城、侯馬,運城市聞喜、鹽湖、臨猗、永濟、新絳、稷山、河津等典型一年兩熟區,經過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走訪和對重點農戶調研,對小麥生產存在的問題和化肥農藥使用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安排相關試驗10多項,並在此基礎上集成了適合我省推廣應用的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

  針對問題所在,對症施策

   常言道,小麥七分種三分管。要推進現代種植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充分認識小麥的生長發育特點和需肥規律。研究團隊發現,近年來,隨著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以及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區域作物種植結構、種植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襄汾縣為例,單一的小麥玉米種植模式持續了近30餘年。由於一年兩種兩收,時間緊、工作量大,耕地長期不進行深耕,耕層深度僅12cm—13cm。另外,由於一年多次農業機械的碾壓,耕作層下15cm—30cm形成了很厚的犁底層,極大地影響著土壤水肥的運轉。

  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董晉明說:「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加厚活土層,增強耕層的蓄水保肥能力,並對雜草和地下害蟲有機械殺傷作用。因此,深耕和休耕可以達到化肥農藥減施,減少農業面源汙染的目的,又可增強作物抗旱、抗倒伏、抗早衰的能力,從而獲得高產穩產。」另外,大部分麥農種地完全依靠化肥供應養分,以施底肥為主,在小麥和夏玉米播種時,多數農戶採用每畝各一袋40kg~50kg複合肥,用撒施的辦法施入,對中後期追肥和葉面噴肥並不重視。

  研究團隊還發現,由於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收穫機械南徵北戰、跨區作業,糧種遠距離調運,加之機械化高茬收割、淺耕免耕、硬茬播種、秸稈還田等農耕技術的應用,使本區域小麥病蟲草害的發生和危害較20年前增加了25%—30%。而針對病蟲草害的頻發,各地的防治方法基本上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針對單蟲單病進行化學防治,沒有從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加強預防。小麥種子包衣或拌種技術應用雖達60%—70%,但應用既防病又治蟲的多功能高效種衣劑不足40%。加之,拌種劑生產廠家由於市場競爭成本的限制,有效成分含量不足,造成中後期病蟲害頻發,增加了防治次數和用量。董晉明說:「農民種地喜歡跟著習慣走,誤認為多施肥就能多產糧,見到病蟲就打藥,成本增加了,產量卻難以再上新臺階,還背離了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我們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對症施策,用簡單易學的方法引領農民科學種田。」

  組裝配套技術,農民點讚

   通過4年多的試驗研究與示範,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土壤有害生物研究團隊集成組裝出一套符合當地生產應用的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項目組陸俊姣博士介紹說,這套技術主要是從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根據目前機械化作業流程,保留和利用了土地深耕深松、秸稈還田、作物輪作等中華優良傳統農耕措施;在此基礎上,選用優良抗病蟲抗逆性強的品種,採取以產定肥,氮肥適度後移等措施;將小麥主要病蟲防控重點放在播種和穗期兩個時間節點上,播種期以種子包衣高效複合病蟲兼治型種衣劑為核心,以提高小麥包衣率為目標,預防各種病蟲的發生和危害;穗期以小麥蚜蟲為主防對象,嚴格掌握防治指標,充分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制作用,在自然天敵無法控制的前提下,根據當地穗期並發病蟲,選擇最佳配方一次施藥,兼治多種病蟲,用藥量以控制危害為目的,杜絕見蟲就治和盲目防治的陋習。

  使用了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馮福榮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我們合作社有300多畝土地種小麥,以前化肥、農藥都沒少用,每畝地生產成本近600元,一畝地的小麥能收700斤—800斤,每畝地年純收入200多元。現在用了這項新技術以後,一畝地的成本沒有增加,小麥能產900斤—1000斤,每畝地年純收入400元—500元,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實惠!」

  目前,該項技術在運城市聞喜縣東鎮鎮示範面積1000畝,在臨汾市襄汾縣襄陵鎮示範面積1000畝,表現出良好的化肥農藥減施增產效果。5月8日,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與臨汾市植保植檢站、襄汾縣農業農村局合作,在襄汾縣襄陵鎮屯南村共同舉辦了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示範現場觀摩會,全縣的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200餘人參加了觀摩會。襄汾縣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站長王全亮說:「襄汾縣有65萬畝左右的小麥麵積,近年來,在保證農藥化肥零增長的前提下,產量卻一直沒有新突破。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應用,給我們的小麥種植指引了新的發展方向。今年,我們將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的示範引領作用,使該項技術在襄汾縣推廣應用到五六萬畝,促進小麥生產提質增效,助力農業農村轉型升級發展。」

  本報記者 範 珍

相關焦點

  • 玉米種植新技術在山東測產 減施農藥化肥產量增加5%以上
    減農藥,減化肥,玉米至少增產5%,為什麼?10月10日、11日,來自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山東省土肥總站和山東省農技總站等單位的專家,分別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和濟寧市汶上縣對山東農業大學承擔的「魯西夏玉米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課題進行測產驗收。
  • 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優秀範例徵集結果公示
    食品夥伴網訊  12月23日,從全國農技推廣網獲悉,根據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和《中國農技推廣》《中國植保導刊》雜誌社《關於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優秀範例徵集活動的通知》(中農協函〔2020〕48號)要求,活動組委會組織有關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評審,評選出化肥減量增效優秀範例58個,其中示範企業22個、創新產品
  • 化肥農藥對土壤的危害不敢直視!_化肥綜合_中國化肥網
    自工業革命,人類改變傳統種植方法,追求「化學」 模式來生產糧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以為可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但事與願違,統計數據顯示:經過數十年使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後,農作物產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大的減少,此外,還導致了現今世界各國水源汙染、土地流失、河道淤塞、海洋汙染、生態變遷和疾病叢生等嚴重環境問題和經濟損失等局面。
  • 「土代表」黨永富:防治化肥農藥汙染土壤,要有系統性解決方案
    1、南都:中國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的現象很嚴重,你認為是為什麼?黨永富:化肥是糧食的「糧食」,農藥能殺死害蟲、雜草,對提高糧食產量起了巨大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化肥、農藥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等問題,帶來了成本的增加和對土壤、水、大氣的汙染。
  • 我國化肥農藥利用率最新數據公布,說說數字背後的事
    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有什麼好處?效益超乎你想像我國是化肥農藥使用大國,提高兩率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經濟生態效益顯著。一是節本增效。據專家測算,化肥利用率提高1.4個百分點,相當於減少尿素用量70萬噸(實物量),減少生產投入約14億元。農藥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相當於減少農藥使用量近3萬噸(實物量),減少生產投入約17億元。二是提質增效。通過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的同時,提升了作物品質,創響了綠色品牌,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三是減排增效。
  •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節肥又節藥農業效益高(田間追蹤高質量·節約型農業)「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化肥和農藥都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科學施用這些農業投入品,不僅能提升農業效益,也能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能不能種出好蔬菜?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能不能種出好蔬菜?這個問題,能不能須從兩個方面講,一是能種出好蔬菜;二是還真種不出好蔬菜。一、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可以種。過去還真是這樣做的。施肥都是農家肥,包括漚制的柴草糞土、人及畜禽糞便等。通常都是經堆集發酵好了施用,尿液則兌水可直接澆菜用。
  • 華農大副校長:要提高農藥化肥價格讓農民用不起
    提高農藥化肥價格,農民用不起  昨日上午,民盟5組政協委員分組討論「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一開始,張寶文拿出幾頁講稿,就開始細數當前國內農業發展問題,講糧食安全和勞動力流失。  他接著談到農藥、化肥使用的問題時,掀起了委員們第一輪踴躍發言。張寶文說,一方面,全國每年用的化肥高達4700萬噸、農藥140萬噸,另一方面,每年產生的近7億噸秸稈大都浪費了,畜禽糞便也汙染環境,沒有得到很好的循環利用。  全國政協委員吳信才馬上插話道,這和勞動力不足有關,農藥、化肥使用方便,不費力。
  • 如果你是農民,什麼情況下才會保證不施用化肥,不噴灑農藥?
    也不考核長出來的是不是歪瓜裂棗,果子是否被蟲子咬的都是蟲眼,而蟲口奪糧的莊稼,也不好看,產量還低,唯一條件就是讓我不施用化肥不噴灑農藥,然後他能給我保證基本收益,我保證都聽你的,化肥和農藥一點不用,還給你認真種植管理!
  • 爛水果做環保酵素替代化肥 培育櫻桃未檢出農藥殘留
    水母網5月1日訊  (YMG記者劉曉陽)近日,慈善義工環保公益推廣服務基地酵素櫻桃的檢測報告結果顯示:未檢出農藥及其他任何殘留。市慈善總會慈善義工環保公益推廣服務基地目前主要製作環保酵素用於農耕代替農藥化肥,還有家庭環保酵素代替洗滌洗化洗護用品,食用酵素調理身體。
  • 上海一男子成功實踐自然農法 不施農藥化肥(圖)
    三年前,老賈開始在南匯種地,一年多前安家崇明,和許多城裡人因為厭倦城市生活才到農村「歸隱田園」不同,他是為了實踐不使用農藥、化肥的自然農作法。  從兩畝水稻田踉蹌起步  2008年,賈瑞明在上海南匯租下一塊農田。因為只有他一人種地,就租了四畝。雖然談不上五穀不分,但從沒下過地的賈瑞明對農活基本一竅不通,只能靠書本和網際網路邊學邊幹。
  • 種植水稻、玉米不用農藥、化肥等,配合養雞、養鴨能否實現?
    導讀:種植水稻、玉米不用農藥、化肥等,配合養雞、養鴨能否實現?現在農業生產上離不開農藥化肥了,不使用農藥化肥,水稻、玉米長不起來,更談不上豐收了。農家肥需要腐熟、發酵才能使用,而且肥效慢,農家肥非常緊俏,農村一家一戶禁養了,也沒有廄肥了,如果不使用農藥化肥,該使用什麼肥呢?到哪裡去弄到那麼多有機肥呢?
  • 中國農科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發布智庫報告看化肥農藥農機全球市場...
    化肥、農藥、農機是農業生產中非常重要的生產資料,為世界人口提供有效、安全的食物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近日,中國農科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發布智庫報告《海外農產品(000061,股吧)市場研究(農資類)》,重點從全球視角,對化肥、農藥、農機等主要供需形勢、貿易情況以及行業發展態勢等開展分析研究,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涉農企業走出去提供重要的參考。
  • 現在農民種田如果不使用化肥農藥,光靠責任心能提高產量嗎?
    可以無疑問的說,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在同等條件下,都使用化肥農藥或者都不使用化肥農藥的前提下,有責任心肯定比沒有責任心產量高。種子、化肥、農藥等的確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但責任心(幹好幹壞)也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
  • 畝產只有十幾斤的稻花魚,售價40一斤,如今被質疑化肥農藥殘留?
    摘要:畝產只有十幾斤的稻花魚,曾售價40一斤,如今被質疑化肥農藥殘留會不會比塘魚河魚要高?這是真的嗎?農村裡的美味那可是非常多的,其中就有稻花魚的存在,在稻子快成熟的時候,赤腳下田摸魚的做法,應該只屬於七八十年代人的歡樂了吧!
  • 不上農藥化肥限產量 有機種植葡萄受歡迎
    據三秦都市報記者了解,只因為這家葡萄不上農藥化肥限產量品質好。在莊園「秦渡八景」之一的百米葡萄觀光長廊,三秦都市報記者看到,該葡萄園總面積僅20多畝,一串串掛滿套袋戶太八號葡萄,吸引著參觀的市民。據該秦渡莊園總經理陳衛鋒透露,他們的葡萄採用有機方式種植,整個生長周期內,不用一滴農藥化肥,生物除蟲技術,全程使用生物有機肥追肥,為保證每一顆葡萄都是精品,從疏花開始就嚴格控制坐果,只留主幹胚芽,畝產2000斤,最大程度的上保證了葡萄的優異品質和口感。據了解,秦渡莊園的葡萄可能是鄠邑區戶太八號最貴的葡萄,進園採摘15元一斤,一盒賣到100多元。
  • 不用化肥農藥,還又大又甜「黑科技」種葡萄,拿了大賽第一名
    「用了新技術的大棚,不打農藥,不上化肥,每年投入3000多元,而上化肥用農藥的大棚每年投入6000元左右,兩座大棚一對比太明顯了。」崔西玉說,大棚裡有2000斤葡萄已經有人預訂了,價格是每斤15元左右。下一步她將在兩個大棚中都試用新技術。
  • 有機肥為君,化肥複合肥為臣,君臣配合好,果園增收效果好
    但即便是再好,我們種地也不能只用有機肥,因為它養分太少,滿足不了作物各個生長期的營養需求,還是要搭配化肥使用! 大家都知道化肥過量使用是絕對有害無益的!但化肥養分高見效快(只要合理使用),對農業穩產、增產還是很重要的。 目前我國的化肥的實際利用率只有30%-45%,部分地區甚至更低!
  • 環保酵素代替農藥和化肥 北京大興「生態壟」項目生機勃勃
    再通過環保酵素代替農藥和化肥,製造出更加肥沃、更有生命力的土壤,在收穫高品質農產品的同時,還處理了更多的垃圾,內循環就是「生態壟」項目最大的特點。環保酵素是「生態壟」的重要組成部分。魚雜、草莓秧、廢棄的西紅柿、牛糞……別人眼中不好處理的垃圾,對馬秀梅來說,卻是製作環保酵素的原材料。王遠徵/IC photo2021年1月9日,北京。
  • 雲南:連續3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
    新華社昆明11月28日電(記者趙珮然)記者27日從雲南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雲南省2017年至2019年連續3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測土配方施肥推廣覆蓋率達到91.2%。據了解,測土配方施肥是化肥精準減量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雲南不斷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的應用,引導農民積極施用農家肥。「十四五」期間,雲南省將全面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掌握受汙染耕地對主要種植農產品的影響,摸清耕地土壤汙染成因,對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農用地依法採取風險管控措施,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