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無疑問的說,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在同等條件下,都使用化肥農藥或者都不使用化肥農藥的前提下,有責任心肯定比沒有責任心產量高。
種子、化肥、農藥等的確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但責任心(幹好幹壞)也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不能用前者去否定後者,也不能用後者否定前者。
分田到戶前,良種、化肥、農藥使用量比較少是糧食產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除此而外,大鍋飯,尤其到後來,生產積極性不高也是重要原因。那時候,一個生產隊三四百口人,一百多個勞力在田裡幹活,全靠一個生產隊長用廣播筒喊大家出工,或者敲鐘催大家出工,早到地裡的人要等其他人到差不多了才開始幹活。
分田到戶後,因為土地是個人的,多打糧食除了交公糧,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生產積極性比較高,全家老少一起上,天剛亮甚至天不亮就到地裡幹活。而且,相比之下,精耕細作肯定比大鍋飯要好。如果不承認這一點,不是唯物主義。
提問者問:現在農民種田如果不使用化肥農藥光靠責任心能提高產量嗎?這個問題本身有問題。化肥、農藥、種地積極性和責任心都是糧食增產的因素,缺一不可,為什麼要把它們對立起來呢?這個問題的畫外音就是:只要有化肥農藥,誰都可以提高產量,責任心對中號莊稼糧食增產沒有一點作用。這顯然是錯誤的。糧食產量光靠責任心肯定不行,但只有化肥農藥沒有責任心也不行。
生產積極性和責任心對糧食產量有沒有作用,我們用一組數字比較一下就很清楚了。1957年,我國糧食總產1.95億噸,到分田到戶前81年,我國糧食總產3.25億噸,23年時間增加了1.29億噸,平均年增加0.056億噸;1957年,人均糧食304公斤,到1981年,人均糧食324.8公斤,23年時間增加了20.4公斤,年平均增加不到1公斤;而分田到戶後第二年84年,糧食總產突破4.07億噸,人均糧食390公斤,比1981年增加65公斤。年均增加32公斤。兩年時間,不算人口增長,化肥農藥使用量也不會增加太多吧,那麼,糧食產量增速這麼快,除了化肥農藥種子,就是積極性和責任心了。
總之,糧食產量的提高,不僅要靠種子、化肥、農藥的使用,但種地的積極性責任心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