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民種田如果不使用化肥農藥,光靠責任心能提高產量嗎?

2020-12-22 劉敏KHJ

可以無疑問的說,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在同等條件下,都使用化肥農藥或者都不使用化肥農藥的前提下,有責任心肯定比沒有責任心產量高。

種子、化肥、農藥等的確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但責任心(幹好幹壞)也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不能用前者去否定後者,也不能用後者否定前者。

分田到戶前,良種、化肥、農藥使用量比較少是糧食產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除此而外,大鍋飯,尤其到後來,生產積極性不高也是重要原因。那時候,一個生產隊三四百口人,一百多個勞力在田裡幹活,全靠一個生產隊長用廣播筒喊大家出工,或者敲鐘催大家出工,早到地裡的人要等其他人到差不多了才開始幹活。

分田到戶後,因為土地是個人的,多打糧食除了交公糧,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生產積極性比較高,全家老少一起上,天剛亮甚至天不亮就到地裡幹活。而且,相比之下,精耕細作肯定比大鍋飯要好。如果不承認這一點,不是唯物主義。

提問者問:現在農民種田如果不使用化肥農藥光靠責任心能提高產量嗎?這個問題本身有問題。化肥、農藥、種地積極性和責任心都是糧食增產的因素,缺一不可,為什麼要把它們對立起來呢?這個問題的畫外音就是:只要有化肥農藥,誰都可以提高產量,責任心對中號莊稼糧食增產沒有一點作用。這顯然是錯誤的。糧食產量光靠責任心肯定不行,但只有化肥農藥沒有責任心也不行。

生產積極性和責任心對糧食產量有沒有作用,我們用一組數字比較一下就很清楚了。1957年,我國糧食總產1.95億噸,到分田到戶前81年,我國糧食總產3.25億噸,23年時間增加了1.29億噸,平均年增加0.056億噸;1957年,人均糧食304公斤,到1981年,人均糧食324.8公斤,23年時間增加了20.4公斤,年平均增加不到1公斤;而分田到戶後第二年84年,糧食總產突破4.07億噸,人均糧食390公斤,比1981年增加65公斤。年均增加32公斤。兩年時間,不算人口增長,化肥農藥使用量也不會增加太多吧,那麼,糧食產量增速這麼快,除了化肥農藥種子,就是積極性和責任心了。

總之,糧食產量的提高,不僅要靠種子、化肥、農藥的使用,但種地的積極性責任心也同樣重要。

相關焦點

  • 如果你是農民,什麼情況下才會保證不施用化肥,不噴灑農藥?
    如果我是農民,只要符合下面幾種情況,我就可以保證不施用化肥,不噴灑農藥:一、有人保底收益的情況下若是有人肯認領我的果樹、蔬菜和莊稼,保證長出的糧食和果品蔬菜,不用產量來衡量,打出多少是多少。也不考核長出來的是不是歪瓜裂棗,果子是否被蟲子咬的都是蟲眼,而蟲口奪糧的莊稼,也不好看,產量還低,唯一條件就是讓我不施用化肥不噴灑農藥,然後他能給我保證基本收益,我保證都聽你的,化肥和農藥一點不用,還給你認真種植管理!
  • 讓化肥農藥減下來
    閱讀提示  近年來,我國農業增長過分依賴化肥農藥,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耕地基礎地力下降、農藥殘留超標、環境汙染加重,而農作物的產量並沒有得到大幅提升,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下降的情況。襄汾縣襄陵鎮農豐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福榮看著自家的小麥高興地說:「以前一畝地化肥用量上百斤,農藥打上好幾次,產量才有700多斤。現在化肥、農藥都減下來了,產量卻上了千斤,真是沒想到!瞧今年這小麥的長勢,肯定又有好收成。」  雖然,我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佔世界約22%的人口,但是在為世界糧食生產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消耗著全世界化肥總量的33%—35%。
  • 華農大副校長:要提高農藥化肥價格讓農民用不起
    隨後談到食品安全時,民盟中央副主席、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發問:「三聚氰胺能檢測了,會不會有一天發明出四聚氰胺呢?」  提高農藥化肥價格,農民用不起  昨日上午,民盟5組政協委員分組討論「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一開始,張寶文拿出幾頁講稿,就開始細數當前國內農業發展問題,講糧食安全和勞動力流失。
  •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節肥又節藥農業效益高(田間追蹤高質量·節約型農業)「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化肥和農藥都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科學施用這些農業投入品,不僅能提升農業效益,也能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 「土代表」黨永富:防治化肥農藥汙染土壤,要有系統性解決方案
    黨永富:化肥是糧食的「糧食」,農藥能殺死害蟲、雜草,對提高糧食產量起了巨大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化肥、農藥過量施用、盲目施用等問題,帶來了成本的增加和對土壤、水、大氣的汙染。3、南都:你曾經說過,國內一些糧食主產區,為保證糧食產量,每年僅施化肥和磷肥鉀肥,數十年基本不使用有機肥,為什麼農民不願意用有機肥?
  • 農民種田不掙錢甚至虧本,誰是最大的獲利者?
    每一年,種地,不管農民掙不掙錢,甚至在特殊年份,農民種地甚至虧本,總有從農民種田的過程中的獲利者。從種到田間管理,再到收莊稼,分別是經營種子的、經營花費農藥的,還有幫你收割莊稼「麥客」,聯合收割機手等。當然最大的獲利者是城裡人。為什麼這麼說?聽我慢慢給你道來。
  • 你認為糧食價格在什麼位置上才能使農民種田不虧本
    ~~現在以農村普通耕地,以水稻和小麥一年兩熟為基準,來計算單位面積的所需要的生產投入和產量產生經濟收益,達到基本平衡的情況下,才能斷定糧食價格在什麼範圍內,才能使農民種田生產糧食不虧本。現在假設一位專業農民,一人一年能夠種植三畝土地,冬春季種植小麥,夏秋季種植水稻,單產量平均每季以1000斤來計算(水稻產量高,小麥產量低)。~~①每畝每年的生產投資。在一般的情況下種植水稻和小麥的農業生產投資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 上海一男子成功實踐自然農法 不施農藥化肥(圖)
    三年前,老賈開始在南匯種地,一年多前安家崇明,和許多城裡人因為厭倦城市生活才到農村「歸隱田園」不同,他是為了實踐不使用農藥、化肥的自然農作法。  從兩畝水稻田踉蹌起步  2008年,賈瑞明在上海南匯租下一塊農田。因為只有他一人種地,就租了四畝。雖然談不上五穀不分,但從沒下過地的賈瑞明對農活基本一竅不通,只能靠書本和網際網路邊學邊幹。
  • 如何處理農業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的關係?讓農民安心種田?
    如何處理農業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的關係?讓農民安心種?此題貌似一個農業專家的研究課題,意在揭示農業,農村,農民內在的深層次問題,有點大。透過現象看它的本質,其實這是一個專注時髦詞彙,重在使用書面語言而不切實際,譁眾取寵子虛烏有的所謂問題。
  • 玉米種植新技術在山東測產 減施農藥化肥產量增加5%以上
    兩個試驗點測產數據均表明,與農民常規管理相比,在農藥減施三分之一、化肥減施四分之一的情況下,利用課題組研製的技術方案,玉米至少增產5%,玉米品質提升更加顯著。岱嶽區示範田較對照田農藥用量減少36.29%,化肥用量減少20%,畝產量793.53公斤,增產率為6.28%;汶上縣示範田與對照田相比,農藥用量減少33.73%,化肥用量減少22.89%,畝產量778.84公斤,增產率為5.89%。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CCTV-1開講:化肥沒有毒,也沒有壞處,只要用得...
    化肥對人體健康有影響嗎? 現在農業生產中 使用化肥已經比較普遍 不少人擔心化肥的安全性 總覺得化肥是化學合成的東西 並不是天然肥料 而「有機」「純天然」這種標籤性產品
  • 不上農藥化肥限產量 有機種植葡萄受歡迎
    據三秦都市報記者了解,只因為這家葡萄不上農藥化肥限產量品質好。在莊園「秦渡八景」之一的百米葡萄觀光長廊,三秦都市報記者看到,該葡萄園總面積僅20多畝,一串串掛滿套袋戶太八號葡萄,吸引著參觀的市民。據該秦渡莊園總經理陳衛鋒透露,他們的葡萄採用有機方式種植,整個生長周期內,不用一滴農藥化肥,生物除蟲技術,全程使用生物有機肥追肥,為保證每一顆葡萄都是精品,從疏花開始就嚴格控制坐果,只留主幹胚芽,畝產2000斤,最大程度的上保證了葡萄的優異品質和口感。據了解,秦渡莊園的葡萄可能是鄠邑區戶太八號最貴的葡萄,進園採摘15元一斤,一盒賣到100多元。
  •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能不能種出好蔬菜?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能不能種出好蔬菜?這個問題,能不能須從兩個方面講,一是能種出好蔬菜;二是還真種不出好蔬菜。一、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可以種。過去還真是這樣做的。施肥都是農家肥,包括漚制的柴草糞土、人及畜禽糞便等。
  • 化肥農藥對土壤的危害不敢直視!_化肥綜合_中國化肥網
    自工業革命,人類改變傳統種植方法,追求「化學」 模式來生產糧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以為可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但事與願違,統計數據顯示:經過數十年使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後,農作物產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大的減少,此外,還導致了現今世界各國水源汙染、土地流失、河道淤塞、海洋汙染、生態變遷和疾病叢生等嚴重環境問題和經濟損失等局面。
  • 不用化肥農藥,還又大又甜「黑科技」種葡萄,拿了大賽第一名
    目前,兩座大棚的葡萄都開始上市,崔西玉對比了兩座大棚發現,用了新技術的大棚,葡萄個大、含糖量高、口感好,另外一座用傳統種植模式的大棚裡的葡萄卻口感一般,產量明顯少。「用了新技術的大棚,不打農藥,不上化肥,每年投入3000多元,而上化肥用農藥的大棚每年投入6000元左右,兩座大棚一對比太明顯了。」
  • ——我省農業科技創新帶動農民增收 - 山西日報數字報
    山西果粟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呂波說:「光合細菌可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使用量,增加植物光合作用,抑制有害菌的發展,增加有益菌群的生長和繁殖,從根本上修復了土壤結構,讓土壤更有透氣性,促進植物生長,抗病、抗逆能力提高,降低重金屬汙染,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和口感,減少農藥殘留,從源頭上為解決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礎。」
  • 目前形勢下,為什麼農村種田的人越來越少?種地真的沒有出路嗎?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農村全面取消農業稅制,全面實施農業補貼制度,減輕農民稅收問題,減輕農業生產成本,大大提高農民耕地積極性。之後,農民的栽培業和養殖業加強了補助金,產生了很多補助金政策。例如種子補助金、化肥農藥補助金、農機補助金等。這些補助金大大減輕了農民耕地的成本問題,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激發了農民耕地的積極性。因此,農業和農民的糧食持續穩定前進。然而,國家對農業的投資總體上非常大。
  •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面臨的農業最真實寫照·你還好嗎?
    時至今日,農民到底種啥能最賺錢,誰也不敢回答這個問題。有的人說,看看市場需要什麼,就種植什麼!這句話在我們看來不僅是一句正確的廢話,而且農民現在並不知道市場真正的需要什麼,這另當今農民心裡又著急,又怨恨,又害怕!甚至把他們氣得什麼都瞎罵。
  • 種植水稻、玉米不用農藥、化肥等,配合養雞、養鴨能否實現?
    導讀:種植水稻、玉米不用農藥、化肥等,配合養雞、養鴨能否實現?現在農業生產上離不開農藥化肥了,不使用農藥化肥,水稻、玉米長不起來,更談不上豐收了。農家肥需要腐熟、發酵才能使用,而且肥效慢,農家肥非常緊俏,農村一家一戶禁養了,也沒有廄肥了,如果不使用農藥化肥,該使用什麼肥呢?到哪裡去弄到那麼多有機肥呢?
  • 儲成才團隊找到使用更少的化肥,達到相同產量的方法
    ,也能達到相同的產量成為可能。全球糧食產量自上世紀60年代初起持續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截至2018年末,以小麥、水稻、玉米計的全球糧食年總產量達26.6億噸,是1961年的3.6倍,為全球範圍糧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在全球耕地面積僅增加15.5%的條件下,糧食不斷增產的主要推動力是化肥的大量施用,其中絕大部分是氮肥。化肥在大幅度提升農作物產量的同時,增加了人們對它的依賴性,甚至過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