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近年來,我省農業科技推廣者研發出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項目,經過試驗示範以後,向全省農民進行推廣,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走上發展高效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道路。
「光合細菌」捂熱「雪下花」
5月20日,晉中市太谷區白城村農民武變英的果園裡,小小的青色果實掛滿枝頭,這些小梨已經有硬幣大小,果樹長勢喜人。
「果樹開花了以後,我就擔心倒春寒,沒想到今年的倒春寒挺嚴重。4月10日,太谷下了場大雪。4月25日凌晨,太谷最低氣溫達到了零下五六攝氏度。好多村裡人都說,今年果樹結果能有往年的一成就不錯了。」武變英回憶起春天的場景仍然心有餘悸,「到了掛果時節,我很吃驚,沒想到我的梨樹坐果率竟達到往年的七八成,多虧我給果樹用了科普惠農推薦的光合細菌菌肥。」
省科普惠農鄉村e站聯盟秘書長閆月根介紹:「光合細菌菌肥是我們2020年新選取的一款農資產品,它主要以光合細菌為主,促進作物光合作用,加強植物營養吸收。今年我們在太谷區部分科普惠農服務站做了試驗示範,在示範過程中,發現光合細菌在抗凍方面體現出了不錯的效果。」
「農業新科技產品如何使用,我們心裡沒譜,科普惠農專門安排了指導員來到地裡,現場示範如何抹葉、如何澆根,這讓我們心裡吃了定心丸。」武變英滿面笑容地說,「希望我的果子能賣出高價錢,讓這些梨子變成金果果。」
「光合細菌菌劑」通過微生物發酵技術培育,更廣泛應用於各類農作物。實驗數據顯示,可使小麥畝產量增加20%左右;玉米每畝可增產籽粒300斤-500斤,可實現玉米籽粒含油量增加,玉米活稈成熟,可作為畜牧業高品質的青儲飼料,避免焚燒秸稈;形成生態循環農業。山西果粟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呂波說:「光合細菌可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使用量,增加植物光合作用,抑制有害菌的發展,增加有益菌群的生長和繁殖,從根本上修復了土壤結構,讓土壤更有透氣性,促進植物生長,抗病、抗逆能力提高,降低重金屬汙染,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和口感,減少農藥殘留,從源頭上為解決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礎。」
「流翔高鈣」為農作物補「鈣」
今年,芮城縣古魏鎮沙窩村村民佔賢師家的流翔高鈣西紅杮對比示範園火遍了整個村子,因為使用了流翔高鈣系列肥,在同一個大棚裡種出了截然不同效果的兩種西紅杮,經濟收入更是相差懸殊,同村的村民紛紛前來取經學習。
在佔師傅的西紅杮大棚裡,使用了流翔高鈣系列肥的西紅杮已經六穗坐頂,每一穗上都結著五六個大西紅杮,而使用市面上普通肥料的西紅杮剛四穗坐頂,每一穗上的西紅杮都還很小。「我這個棚子是苗期50釐米左右接觸的流翔高鈣肥,使用後葉片增大,吸收養分多,西紅柿秧子間節短而粗壯,木質化快。因此,西紅柿個頭大、坐果率高、成熟得早,口感也特別好。」佔師傅高興地說,「我這個大棚裡,使用了流翔高鈣系列肥的半畝西紅杮產量達到了11124斤,而使用普通肥料的半畝西紅杮產量只有8107斤。」
地處黃河灘附近的芮城縣大王鎮,當地的農戶以種植小麥和花椒為主導產業,花椒的種植面積尤為廣泛,然而花椒樹上鋪天蓋地的微蟲和蚜蟲,始終是農戶最頭疼且無法根治的難題。
今年,在芮城縣大王鎮劉勤鎖的花椒園裡,全程使用流翔高鈣系列肥的花椒,不僅成了當地的「椒王」,而且,幾十年難以根治的微蟲和蚜蟲,通過用營養管理得到了預防,竟然奇蹟般的減少了70%多。與此同時,花椒的長勢、產量、品質、商品率等都隨之提高。劉勤鎖說:「從去年開始我的花椒園用上流翔高鈣系列肥後,現在花椒果實結得特別稠,長勢也特別強壯,往年這個時候我都得打四次藥了,今年剛打了第二次藥,並且樹上一個蚜蟲都沒有。使用流翔高鈣系列肥後,不但效益提高了,成本還降低了,對椒農來講這可是天大的喜事!」
「培育流翔高鈣農產品」是山西運城科普惠農服務中心主任張山虎發明的。該發明研發出了果類樹生長規律和各需肥段、各種養分的製備方法、田間施肥管理技術,制定出了各種特殊肥料的檢測方法、農產品含鈣技術指標。
張山虎說:「『流翔高鈣農產品』是通過採用農業綜合管理系統化發明專利技術,加之運用高端設備高塔熔體、蒸騰式汽化提純、蒸餾合成生產工藝生產出的系列化發明專利產品培育出來的,是用營養預防各種生理性病害及微蟲和蚜蟲的發生。我們在系統化管理過程中,為作物提供不同時期所需的不同養分。流翔高鈣系列肥是將氮、磷、鉀等多種養分在生產過程中,糅合成一個營養離子,讓作物一次吸收多種養分,使作物從外皮到木質化,都在穩步生長,樹體強壯以後,不但抵禦了病害、微蟲和蚜蟲的發生,而且可以提高產量、品質、商品率。」
組裝配套技術為農民「減負」
5月9日,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北方小麥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子課題在襄汾縣西賈鄉萬東毛村召開現場觀摩會。示範田裡,小麥正抽穗揚花,使用了化肥農藥減施技術的小麥長勢喜人。項目負責人陸俊姣博士和董晉明研究員分別介紹了土地整理、種子包衣、以產定肥、科學除草、一噴三防等小麥農藥化肥減施增效技術。
使用了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任順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我們襄汾縣順鎖玉米專業種植合作社有1000多畝土地種小麥,以前化肥、農藥都沒少用,每畝地種子、化肥等成本要300多元,小麥能收1000多斤。現在用了這項新技術以後,一畝地種子、化肥等成本只要200多元,小麥能產1200多斤,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實惠!」
據項目負責人陸俊姣博士介紹,這套技術主要是從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根據目前機械化作業流程,保留和利用了土地深耕深松、秸稈還田、作物輪作等中華優良傳統農耕措施;在此基礎上,選用優良抗病蟲抗逆性強的品種,採取以產定肥,氮肥適度後移等措施;將小麥主要病蟲防控重點放在播種和穗期兩個時間節點上,播種期以種子包衣高效複合病蟲兼治型種衣劑為核心,以提高小麥包衣率為目標,預防各種病蟲的發生和危害;穗期以小麥蚜蟲為主防對象,嚴格掌握防治指標,充分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制作用,在自然天敵無法控制的前提下,根據當地穗期並發病蟲,選擇最佳配方一次施藥,兼治多種病蟲,用藥量以控制危害為目的,杜絕見蟲就治和盲目防治的陋習。該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將促進襄汾縣小麥生產提質增效,增加農民收入。
董晉明研究員說:「農民種地喜歡跟著習慣走,誤認為多施肥就能多產糧,見到病蟲就打藥,成本增加了,產量卻難以再上新臺階,還背離了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我們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對症施策,用簡單易學的方法引領農民科學種田。」
用科技培育,用心血澆灌。把最新、最實用的科技成果分享給更多的農戶,讓他們擺脫傳統的種植管理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鄉村振興,是農業科技推廣者的重要目標。如今,在我省廣袤的田野上,正在形成一幅農民奮進學習、科技引領致富的美麗畫面。
本報記者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