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農業科技創新帶動農民增收 - 山西日報數字報

2020-12-24 山西日報數字報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近年來,我省農業科技推廣者研發出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項目,經過試驗示範以後,向全省農民進行推廣,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走上發展高效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道路。

「光合細菌」捂熱「雪下花」

  5月20日,晉中市太谷區白城村農民武變英的果園裡,小小的青色果實掛滿枝頭,這些小梨已經有硬幣大小,果樹長勢喜人。
  「果樹開花了以後,我就擔心倒春寒,沒想到今年的倒春寒挺嚴重。4月10日,太谷下了場大雪。4月25日凌晨,太谷最低氣溫達到了零下五六攝氏度。好多村裡人都說,今年果樹結果能有往年的一成就不錯了。」武變英回憶起春天的場景仍然心有餘悸,「到了掛果時節,我很吃驚,沒想到我的梨樹坐果率竟達到往年的七八成,多虧我給果樹用了科普惠農推薦的光合細菌菌肥。」
  省科普惠農鄉村e站聯盟秘書長閆月根介紹:「光合細菌菌肥是我們2020年新選取的一款農資產品,它主要以光合細菌為主,促進作物光合作用,加強植物營養吸收。今年我們在太谷區部分科普惠農服務站做了試驗示範,在示範過程中,發現光合細菌在抗凍方面體現出了不錯的效果。」
  「農業新科技產品如何使用,我們心裡沒譜,科普惠農專門安排了指導員來到地裡,現場示範如何抹葉、如何澆根,這讓我們心裡吃了定心丸。」武變英滿面笑容地說,「希望我的果子能賣出高價錢,讓這些梨子變成金果果。」
  「光合細菌菌劑」通過微生物發酵技術培育,更廣泛應用於各類農作物。實驗數據顯示,可使小麥畝產量增加20%左右;玉米每畝可增產籽粒300斤-500斤,可實現玉米籽粒含油量增加,玉米活稈成熟,可作為畜牧業高品質的青儲飼料,避免焚燒秸稈;形成生態循環農業。山西果粟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呂波說:「光合細菌可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使用量,增加植物光合作用,抑制有害菌的發展,增加有益菌群的生長和繁殖,從根本上修復了土壤結構,讓土壤更有透氣性,促進植物生長,抗病、抗逆能力提高,降低重金屬汙染,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和口感,減少農藥殘留,從源頭上為解決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礎。」

「流翔高鈣」為農作物補「鈣」

  今年,芮城縣古魏鎮沙窩村村民佔賢師家的流翔高鈣西紅杮對比示範園火遍了整個村子,因為使用了流翔高鈣系列肥,在同一個大棚裡種出了截然不同效果的兩種西紅杮,經濟收入更是相差懸殊,同村的村民紛紛前來取經學習。
  在佔師傅的西紅杮大棚裡,使用了流翔高鈣系列肥的西紅杮已經六穗坐頂,每一穗上都結著五六個大西紅杮,而使用市面上普通肥料的西紅杮剛四穗坐頂,每一穗上的西紅杮都還很小。「我這個棚子是苗期50釐米左右接觸的流翔高鈣肥,使用後葉片增大,吸收養分多,西紅柿秧子間節短而粗壯,木質化快。因此,西紅柿個頭大、坐果率高、成熟得早,口感也特別好。」佔師傅高興地說,「我這個大棚裡,使用了流翔高鈣系列肥的半畝西紅杮產量達到了11124斤,而使用普通肥料的半畝西紅杮產量只有8107斤。」
  地處黃河灘附近的芮城縣大王鎮,當地的農戶以種植小麥和花椒為主導產業,花椒的種植面積尤為廣泛,然而花椒樹上鋪天蓋地的微蟲和蚜蟲,始終是農戶最頭疼且無法根治的難題。
  今年,在芮城縣大王鎮劉勤鎖的花椒園裡,全程使用流翔高鈣系列肥的花椒,不僅成了當地的「椒王」,而且,幾十年難以根治的微蟲和蚜蟲,通過用營養管理得到了預防,竟然奇蹟般的減少了70%多。與此同時,花椒的長勢、產量、品質、商品率等都隨之提高。劉勤鎖說:「從去年開始我的花椒園用上流翔高鈣系列肥後,現在花椒果實結得特別稠,長勢也特別強壯,往年這個時候我都得打四次藥了,今年剛打了第二次藥,並且樹上一個蚜蟲都沒有。使用流翔高鈣系列肥後,不但效益提高了,成本還降低了,對椒農來講這可是天大的喜事!」
  「培育流翔高鈣農產品」是山西運城科普惠農服務中心主任張山虎發明的。該發明研發出了果類樹生長規律和各需肥段、各種養分的製備方法、田間施肥管理技術,制定出了各種特殊肥料的檢測方法、農產品含鈣技術指標。
  張山虎說:「『流翔高鈣農產品』是通過採用農業綜合管理系統化發明專利技術,加之運用高端設備高塔熔體、蒸騰式汽化提純、蒸餾合成生產工藝生產出的系列化發明專利產品培育出來的,是用營養預防各種生理性病害及微蟲和蚜蟲的發生。我們在系統化管理過程中,為作物提供不同時期所需的不同養分。流翔高鈣系列肥是將氮、磷、鉀等多種養分在生產過程中,糅合成一個營養離子,讓作物一次吸收多種養分,使作物從外皮到木質化,都在穩步生長,樹體強壯以後,不但抵禦了病害、微蟲和蚜蟲的發生,而且可以提高產量、品質、商品率。」

組裝配套技術為農民「減負」

  5月9日,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北方小麥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子課題在襄汾縣西賈鄉萬東毛村召開現場觀摩會。示範田裡,小麥正抽穗揚花,使用了化肥農藥減施技術的小麥長勢喜人。項目負責人陸俊姣博士和董晉明研究員分別介紹了土地整理、種子包衣、以產定肥、科學除草、一噴三防等小麥農藥化肥減施增效技術。
  使用了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任順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我們襄汾縣順鎖玉米專業種植合作社有1000多畝土地種小麥,以前化肥、農藥都沒少用,每畝地種子、化肥等成本要300多元,小麥能收1000多斤。現在用了這項新技術以後,一畝地種子、化肥等成本只要200多元,小麥能產1200多斤,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實惠!」
  據項目負責人陸俊姣博士介紹,這套技術主要是從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根據目前機械化作業流程,保留和利用了土地深耕深松、秸稈還田、作物輪作等中華優良傳統農耕措施;在此基礎上,選用優良抗病蟲抗逆性強的品種,採取以產定肥,氮肥適度後移等措施;將小麥主要病蟲防控重點放在播種和穗期兩個時間節點上,播種期以種子包衣高效複合病蟲兼治型種衣劑為核心,以提高小麥包衣率為目標,預防各種病蟲的發生和危害;穗期以小麥蚜蟲為主防對象,嚴格掌握防治指標,充分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制作用,在自然天敵無法控制的前提下,根據當地穗期並發病蟲,選擇最佳配方一次施藥,兼治多種病蟲,用藥量以控制危害為目的,杜絕見蟲就治和盲目防治的陋習。該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將促進襄汾縣小麥生產提質增效,增加農民收入。
  董晉明研究員說:「農民種地喜歡跟著習慣走,誤認為多施肥就能多產糧,見到病蟲就打藥,成本增加了,產量卻難以再上新臺階,還背離了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我們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對症施策,用簡單易學的方法引領農民科學種田。」
  用科技培育,用心血澆灌。把最新、最實用的科技成果分享給更多的農戶,讓他們擺脫傳統的種植管理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鄉村振興,是農業科技推廣者的重要目標。如今,在我省廣袤的田野上,正在形成一幅農民奮進學習、科技引領致富的美麗畫面。

本報記者範珍

相關焦點

  • ——我省積極推進電商扶貧見聞-山西日報數字報
    閱讀提示  電商扶貧,就是把「網際網路+」納入政府扶貧工作體系中,通過一戶帶多戶、一店帶多村的精準扶貧帶貧機制,對接城鄉廣域的大市場,使農產品藉助網際網路「飛」出山溝溝,進而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 海南日報數字報-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
    我省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抓重點 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3月8日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
  • 喝10瓶蘋果汁有7瓶來自中國 農產品深加工專項帶動農民增收33億
    「經過四年科技攻關,專項開發出211種新產品、新裝備,建立了77條示範生產線,篩選出加工專用品種59個,建立優質原料基地658萬畝,新增產值325億元,利稅44億元,出口創匯3.2億美元,促進農民增收累計達33.28億元。」1月27日,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江南大學姚惠源教授欣喜地向記者透露了這組數字。
  • ...新篇章】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 山西日報數字報
    在我省,這樣的技能培訓服務場所遍布城鄉。「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在三晉大地深入人心,全民技能提升培訓已連續3年作為省政府民生實事之一,持續發力、穩步推進,堅持不懈全方位提高廣大勞動者素質和創新創業本領,源源不斷為我省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省評選出17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本報訊(記者陳雪怡)我省日前公布了2019年海南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認定海口金綠果熱帶水果產業園等
  • 草食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支撐點
    通過扶持發展,草食畜牧業已成為我省農業中增長勢頭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優勢產業,已成為我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頭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支撐點。我省在草食畜牧業發展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做實新型農民培訓加快科技推廣步伐  草食畜牧業發展行動實施4年來,全省各地按照推廣新技術、培養新農民、服務新農村的要求,以畜牧技術推廣為重點,省級部門累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31期,培訓規模養殖場管理人員、基層和養殖場技術人員、養殖大戶6.5萬人次。
  • 2020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山西分會場
    按照國家及我省統一安排部署,2020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山西分會場活動於10月15日-21日與全國同步舉行。本屆活動周主題是「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我省以「智創山西引領未來」為主題,活動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在線上設立「雲上活動周」,線下開展論壇、峰會、賽事、路演、宣傳推介、培訓等各類活動,形成「1+N」的總體格局。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白世斌,山西地厚建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在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山區小縣、國家級貧困縣——和順縣,如今白世斌在百姓中的人氣很高、名頭很響,這種來源於民間至高無上的獎賞絕大部分歸結於他的慷慨和大方。
  • 河北景縣:「訂單農業」豐收忙 農民增收樂開花
    圖為王瞳鎮西場村農民正在收胡蘿蔔。牛志江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 通訊員牛志江、郝立建)往年一到胡蘿蔔成熟季節,就會出現銷路難的問題,而現在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通過「訂單農業」,既解決了銷路,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發布:數字農業十大創新案例
    近日,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第十九屆廣東種業博覽會開幕式上,發布了數字農業十大創新案例,全面展示了數字農業創新模式,推動農業全面轉型升級。 3 、聯通現代數字農業產業園 依託5G、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基於現代數字農業產業園「四好」理念,推動產業園轉型升級,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助力打造區域品牌,推動三產融合,為農民增收提供最堅實的保障。
  • 讓農民富起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共探數字農業創新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趙培秋、記者劉穎報導 12月18日,主題為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的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
  • ——平順縣西溝村的蝶變故事 - 山西日報數字報
    最早的農業互助組,最早提出「男女同工同酬」,還有層出不窮的各級勞模,都是「勤是搖錢樹,省是聚寶盆」的有力見證。但當年0.13%的森林覆蓋率,抵擋不了順山而下的洪水,這洪水衝毀過新墊的土地、新壘的大壩,還有全村父老一冬的辛苦。  先治坡再治窩最早是由李順達和申紀蘭提出來的,得到了全村一致認同。
  • 數字農業大會給廣東種業插上科技「翅膀」
    目前,種博會已發展成為以種業為核心的農業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科技博覽盛會,種博會每年示範推廣數千個優良品種,應用推廣主推技術及裝備近100項,吸引1000多家知名單位參會,每年直接帶動農民增收近30億元,累計展示世界各地農作物優稀特品種10萬多個,參會人員近100萬人次。
  • ——山西華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創新發展紀實 - 山西日報數字報
    多年來,我省許多民營企業活躍在全國、全省改革開放的舞臺上,為山西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擔當著山西轉型發展不可或缺的生力軍。山西華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位於太原市小店區的山西華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山西華豹塗料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是集塗料研發、生產、銷售和塗裝為一體,向社會提供綠色環保塗料及塗膜的綜合性企業。
  • 高科技創新保障食品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
    中國食品安全工程碳氫生物研究中心修衛鳳副主任就落實科技轉化生產力,運用新時代,新農業,新技術,落實國家健康安全食品的培育和傳承進行專業講述。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達到了聯手碳氫農業共創高科技農業基地,造福人類健康!安徽炳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利雲針對如何選擇改善土地結構,安全保障施肥對合作社農民進行親身傳教。
  • 科技賦能 戈壁崛起「農業工廠」——海升集團助推我省現代農業高...
    「我們整體從育苗中心、成產中心、分揀包裝中心、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打造了全產業鏈,未來可為當地5000名貧困人員提供就業崗位,還可為農戶提供優質蔬菜種苗,帶動農戶從事蔬菜種植,實現增收。」張掖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楊白樺介紹說。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西農谷建設三年間
    山西農谷巨鑫偉業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員在育苗基地察看幼苗生長情況。 山西日報通訊員攝 山西日報記者王秀娟報導:「這種生物農藥的特點是以菌殺蟲,對土壤沒有汙染,對人畜也安全。我們公司有兩大產品,一個是微生物發酵球孢白僵菌,另一個是蘇雲金桿菌。」
  • 山西朔州:特色彩椒種植唱響「農民致富歌」
    為了全面客觀反映我省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總結經驗,戮力前行,黃河新聞網特別策劃了《小康路上》系列專題報導,圍繞山西省脫貧攻堅舉措成效、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優勢產業項目、基層扶貧幹部等內容進行採訪,真實書寫「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的山西答卷。
  •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農業院士專家呼籲,用科技讓農民富起來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等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解讀時,都提到了這樣一個重要觀點:種子是農業的「晶片」。 無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還是農民增產增收,都必須將打造好農業「晶片」,才能牢牢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提到農業,大部分不太會聯想到高科技,認為就是件辛苦活兒。其實不然,農業本就應該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