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順縣西溝村的蝶變故事 - 山西日報數字報

2020-12-20 山西日報數字報

  有兩個字永遠不會褪色——勤勞。在平順縣西溝村,這兩個字永遠閃著金光。從革命年代到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到邁入新時代,這塊貧瘠的土地,用這樣一種精神,實現由窮變富,由荒變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綠了家園

  50歲的常永紅,還在與樹打交道。40年前為吃飽飯他跟著父親拿著鐮刀、背著松籽在西溝的大山上種樹,那時「西溝」是44個自然莊的總稱,太行山上最貧瘠的地方。現在他的「眾新源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多畝,讓周邊3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
  西溝人對樹的執念來自對家的渴盼。最早的農業互助組,最早提出「男女同工同酬」,還有層出不窮的各級勞模,都是「勤是搖錢樹,省是聚寶盆」的有力見證。但當年0.13%的森林覆蓋率,抵擋不了順山而下的洪水,這洪水衝毀過新墊的土地、新壘的大壩,還有全村父老一冬的辛苦。
  先治坡再治窩最早是由李順達和申紀蘭提出來的,得到了全村一致認同。如今的西溝,金星塔下滿目蒼翠,荒山成了「綠龍」,造林總面積2.67萬畝,森林覆蓋率87.54%,經濟林遠近聞名,擁有山桃山杏4500畝、連翹3000畝、沙棘2000畝、核桃樹10萬多株,被百姓親切地稱作「綠色銀行」。這「綠色銀行」帶來了廣闊的經濟前景,依託山林經濟發展起來的村辦企業,目前生產的核桃露、沙棘汁飲料暢銷全國各地,4個造林專業合作社(公司),吸納勞動力18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
  堅持植樹造林換綠水青山,成為西溝村獨有的資源優勢,不僅為西溝村引來了遊客,也招來了客商。這裡種植的黨參、柴胡、連翹、黃芩等道地中藥材吸引來上海、浙江、安徽等地企業家實地考察,也催生了一批中藥材種植專業大戶,引領著西溝人增收致富。

富了口袋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西溝人的艱苦奮鬥同樣閃著與時俱進的光輝,當年山綠了,如何持續鞏固和發展治山、治水、治溝的精神,把艱苦創業的重點轉移到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市場經濟、實現鄉村振興上來也思考得頗費周折。這裡辦起過鐵合金廠、磁鋼廠、石料廠、磚瓦廠等企業,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在面對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的抉擇時,申紀蘭在全村的不舍和自己的淚水中,關停了磁鋼廠、石料廠、磚瓦廠等一批她親手建起的企業。
  「重生」從傳統開始,利用山區盛產「麻籽」的優勢,引進德國設備,採用最先進的冷榨技術,年產500噸食用保健油,300噸「菜籽」雙低食用油,並積極與種植農戶籤訂供應協議,帶動周邊群眾創收。目前,經過近5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集餐飲、住宿、觀光、休閒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
  在西溝舊村委會大院,「舊地方」派上了「新用場」,3間大的老房子裡沿著牆壁擺著兩排老式織布機,40歲的張永霞是紀蘭潞秀粗布紡織車間的老員工了,每天她都會抽空來這裡織上三四米布,離家近有活幹,她說這是她的小康生活。紀蘭潞秀不僅是傳統工藝的再現,還聯合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於湖生教授以及山西納安生物科技公司開發了潞黨參植物纖維藥衣,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西溝人的品質與精神,還吸引來一家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浙江太子龍服飾有限公司由於業務需要,幾經考察後在西溝成立太子龍服飾有限公司,並將太子龍旗下服飾產業總部設立在這裡,定向建設扶貧工廠,吸納西溝村百姓就業,促進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接續奮鬥

  放棄城市生活,選擇回鄉創業的房慧亮,現在把中藥材種植基地擴展到了1000多畝,還帶動當地群眾種植了1000餘畝。他購置了中藥材烘乾、包裝、初加工等設備,建設起了冷庫、加工、包裝等車間。在他的影響下,周李斌辦起了農家樂,向英搞起了電商服務,還有李繼新、李軍偉、馬妮娜的創業孵化平臺……從一個人的「夢想」到一群青年的「夢想」,這些青春汗水的揮灑,與同樣勤勞的父輩一道,在西溝開出了豐碩花朵。他們建言獻策,出錢出力,在原有西溝展覽館、李順達紀念亭、西溝村史亭、李順達故居、李順達互助組雕塑、太行之星紀念碑等景點的基礎上,又開發了革命巖、血淚凹、創業田、小花背、西溝國防教育基地等紅色旅遊景點,與覆蓋了荒山的森林公園交相輝映。
  西溝蘭達建築公司是西溝村近年來新組建的一個村辦企業,而這個企業的運營團隊正是村裡的一幫年輕人,平均年齡僅36歲。企業負責人趙愛亮說,艱苦奮鬥在西溝既是使命,也是實現個人價值最好的途徑。於是這裡有了自強不息擺脫貧困的羊倌軍顯,也有了索書生一家兩個博士的幸福榜樣。
  2019年西溝村經濟總收入達到了6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3萬元,是平順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村。西溝村先後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依法治理先進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級農業生態旅遊示範點等榮譽。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將達到1.5萬元。原來的「窮窩窩」,真的變成了「金窩窩」。

本報記者李家鳴

相關焦點

  • 山西平順縣西溝村幾十年持續植樹造林:幹石山變「花果山」
    春雨霏霏中走進山西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山清秀,樹蒼翠,滿坡的山桃、連翹爭相怒放,透著勃勃生機。   西溝村是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李順達和申紀蘭的家鄉,歷史上的西溝村「沒土光石頭,誰幹都發愁」,十戶九窮。在李順達和申紀蘭的帶領下,西溝村幾十年來持續不懈發展生產、植樹造林。如今,兩萬畝荒山披上綠裝,幹石山變成「花果山」,亂石灘變成「米糧川」。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丨平順縣西溝村的鄉村振興路
    《中國婦女報》4月15日報導【中央媒體深入平順西溝大型主題採訪】「紅色基因」引領發展「勞模之鄉」美麗嬗變山西平順縣西溝村的鄉村振興路九十歲高齡的申紀蘭,見證了新中國70年的風雨歷程,同時也是山西平順縣西溝發展變化的推動者和親歷者。作為唯一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她第一次進北京參加人代會的「艱難」成了媒體提及最多的一個細節。「騎毛驢,走亂山崗7個小時到長治,再倒大車、大卡車,到太谷坐小火車到太原,再坐大火車到北京,每次都得4天。」「現在修了高速路,開了高鐵,快多了。
  • 傳承新時代紀蘭精神——記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
    傳承新時代紀蘭精神記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西溝村航拍圖初秋的平順西溝,綠意盎然,豐收在望。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語重心長地說。2018年8月8日,縣委決定任命郭雪崗為西溝村黨總支書記。一年來,他帶領西溝村幹部群眾大力弘揚紀蘭精神,突出黨建引領,主抓產業發展,決戰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重塑鄉風文明,使西溝村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長遠發展。
  • 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申紀蘭——「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
    資料照片入冬後,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愈發冷了。從村東頭一路走到西頭,快90歲的申紀蘭雖然腳步有些蹣跚,但她不願意讓人扶。她心中牽掛著西溝村159戶396名貧困人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老嬸子,俺們家的日子有了起色,都是託你的福!」村民李起花緊緊攥著申紀蘭的手。
  • 西溝村「變身記」
    新華社太原10月31日電(記者劉揚濤)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誕生過李順達、申紀蘭兩位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是著名的「紅色村莊」「勞模之鄉」。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西溝村還是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級農業生態旅遊示範點,從曾經的荒山禿嶺到如今的綠水青山,這座太行山裡的村莊在幾十年間實現了華麗變身。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山西平順西溝村:從「窮溝溝」到「綠窩窩...
    樹:1棵至26700畝    2020年,西溝村的第一場雪下在11月,時隔一個月記者來到西溝村,村裡背陰的地方雪還沒有化,西溝村前黨總支書記王根考帶著記者沿著村裡的山西省級森林公園的山路一路向上前行,雪踩在腳下發出咯吱咯吱聲響,仿佛是大地在「訴說」山溝裡的故事。
  • 助力「農旅合一」 「智力扶貧」走進長治西溝村
    9月28日,由山西發展(網絡)智庫和碧桂園山西區域聯合舉辦的「智力扶貧」網絡公益活動第六站來到了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向當地村民送去關於核桃種植、中藥材種植和鄉村旅遊開發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指導。圖為「智力扶貧」網絡公益活動一行人參觀西溝村紅色教育基地圖為「智力扶貧」網絡公益活動一行人拜訪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西溝村位於平順縣城南7公裡處,是著名全國勞模李順達、申紀蘭的家鄉,是全國第一個農業生產組織—李順達互助組的誕生地。
  • 平順縣:今日西溝千山秀 政策入心萬戶春
    平順縣:今日西溝千山秀 政策入心萬戶春 2020-12-10 1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到「經濟品牌」的嬗變——透過「紀蘭精神」看平順西溝村轉型...
    置身於平順縣西溝村,除目睹了這個小山村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外,記者還分明能感受到陣陣「熱浪」襲來,讓人振奮、思進——這就是西溝人只爭朝夕、轉型發展的激情所產生的「熱效應」。  今年6月9日,省委書記袁純清來到西溝村,他握著申紀蘭的手對身邊的幹部群眾說,「紀蘭精神」是新時期太行精神的延伸和發展,「紀蘭精神」就是艱苦奮鬥的精神,山西的發展仍然需要艱苦奮鬥。
  • 申紀蘭「離開」後的西溝村:將「紀蘭精神」代代傳承
    在她守望一生的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紀蘭精神」正在延續。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西說,「『紀蘭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 韋亮 攝「每年『七一』前後是申主任最忙的時候,講黨課,接待客人,從早到晚,特別心疼她。」回憶起往年建黨節的情形,跟隨申紀蘭8年的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紀蘭文化研究室主任張娟說,申主任總是身體力行,做好每一件事,熱心對待每一個人。
  • 山西日報手機報(晚報)2018.12.17_山西日報手機報_山西新聞網...
    ★本期關鍵詞:煤礦信息化|文瀛公園|「過期蜂蜜門」|寵物「成精」|《四十不惑》     山西日報手機報(晚報) 2018.12.17> 星期五 農曆十一月十一 第320期   ★歡迎訂閱《山西日報手機報》,發送簡訊SXRB到10658000,收到確認信息,回復即可訂閱。
  • 山西日報數字報
    坐落於祖國東南、海峽西岸的百年廈大,是一所與中國共產黨同齡的高等學府,她與人傑地靈、英雄輩出的人文山西雖遠隔四千餘裡,卻有著很深的緣分。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不論是科研合作,還是人才培養,廈大與山西立足家國,彼此攜手,演繹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 老典型的新作為:山西西溝村為貧困戶分紅74000元
    西溝村通過土地流轉、招商引資、興辦企業等方式,拓寬增收渠道,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掙錢。 韓傑 攝(新春走基層)中新網長治2月1日電 題:老典型的新作為:山西西溝村為貧困戶分紅74000元作者 範麗芳 劉佳作為太行精神和紀蘭精神的重要發源地,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與全國著名勞模申紀蘭的名字一同被外界所知。
  • 「現場傳真」「雲端」上傳來山西代表聲音
    面對記者連線提問,全國人大代表、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血液科主任楊林花分享著她的戰「疫」故事,「我們依託鄉村醫生教育培訓基地,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幫村醫、村民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新出臺的稅收、電力、金融等一系列政策,真正給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必須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看待經濟形勢,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全國人大代表、藍頓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郝旭在與網友「面對面」時說。
  • 【一句誓言 一生作答】 - 山西日報數字報
    我們再次出發去往平順縣西溝村,聽紀蘭大姐講初心、說使命。  婦女解放讓她懷揣感恩,「聽黨話,跟黨走」她不是說大話喊口號,是她從一開始就認準要走下去的路,也是她的初心所在  我能從西溝走到北京,就得先說初級社。1951年收罷秋快上凍的時候,西溝成立了初級社,老李(李順達)是社長,選我為副社長。為什麼選我當副社長呢?我那時候22歲,還年輕哩。
  • 學習強國|平順西溝村:紀蘭精神綻新姿
    學習強國8月5日報導山西平順西溝村:紀蘭精神綻新姿西溝村是太行山上一個普通的小山村,但這裡卻因全國第一個農業生產組織——李順達互助組西溝村在李順達、申紀蘭的帶領下,植樹造林,打壩造地,發展農林牧副各業,被譽為全國植樹造林的樣板,全國小流域治理的一面紅旗,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典範。走進西溝,遍山青翠,西溝展覽館、紀蘭黨性教育基地、老西溝、金星峰、革命巖……一處處承載著紅色記憶的景點,無聲地講述著這裡發生過的故事。在勞模精神的指引下,西溝人民戰天鬥地,改變面貌,在全面建成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 【動態】平順縣引進人才再出新舉措
    近日,平順縣發布《2020年公開引進鄉鎮事業單位高學歷人才公告》。這是該縣在「心交心」愛才、「面對面」引才等一系列做法的基礎上,又出臺的引才新舉措。平順縣對近三年全縣引進(招錄)的高學歷人才的配偶符合引才資格的放寬引進條件,不受畢業年限、名額、崗位限制,不僅為人才提供公寓「築好巢」,還要為他們夫妻團聚「築愛巢」,讓人才在平順「安營紮寨」。
  • 申紀蘭:不忘初心,把根永遠扎在農村大地上-光明日報-光明網
    申紀蘭1929年出生於山西省平順縣山南底村,是全國唯一連任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人,一生堪稱傳奇。    她嫁到西溝村時才18歲,婚後第六天就下地幹活,一生信守「勞動就是解放」。    上世紀50年代,她帶著十幾個姐妹加入互助組,和男人一樣種樹開荒,把男女「同工同酬」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