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勞動,為人民辦實事,始終保持一個農民的本色」,是村民張相和對申紀蘭的評價。 韋亮 攝
中新網長治7月1日電 題:申紀蘭「離開」後的西溝村:將「紀蘭精神」代代傳承
作者 範麗芳 王惠琳
「紀蘭飲料」「紀蘭潞秀」「西溝申紀蘭主題郵局」……走進西溝村,「紀蘭精神」標識隨處可見。
6月28日,農民代表申紀蘭與世長辭。在她守望一生的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紀蘭精神」正在延續。
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西說,「『紀蘭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 韋亮 攝
「每年『七一』前後是申主任最忙的時候,講黨課,接待客人,從早到晚,特別心疼她。」回憶起往年建黨節的情形,跟隨申紀蘭8年的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紀蘭文化研究室主任張娟說,申主任總是身體力行,做好每一件事,熱心對待每一個人。
「紀蘭精神」是熱愛勞動、與時俱進
1949年出生的張相和,稱鄰居申紀蘭「嬸嬸」。「熱愛勞動,為人民辦實事,始終保持一個農民的本色」,是張相和對她的評價。
過去的西溝村荒山禿嶺,「申大嬸帶大家上山植樹,她身體強壯,幹活不次於男勞力。早上出門,中午吃點自帶乾糧,山坡上休息一會兒繼續栽。傍晚我們都回家了,她還在山上,瞧瞧栽過的樹,哪裡不好就重新弄弄。」張相和回憶。
在西溝村香菇大棚裡,「50後」王根考正在查看香菇長勢。「村裡老人多、婦女多,2013年,經專家調研考察,西溝村決定建香菇大棚,解決這些勞力。申主任從河南請來技術專家指導,作菌棒、搭大棚,當年就實現了投產。」王根考說,沒想到除了玉米,西溝村的地裡還能長出香菇。
申紀蘭用與時俱進理念,關掉汙染企業,引進電商,發展「紅色」「綠色」「彩色」西溝。
「紀蘭精神」是艱苦奮鬥、腳踏實地
西溝村民周德松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彼時,當地經濟落後、物資緊缺。西溝村提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
西溝村從過去的「荒山扎進石山溝,旱澇風暴年年有」,變成「山上青松綠油油,核桃山杏半山腰;道路兩旁都是柏,核桃掛滿枝樹梢」。 韋亮 攝
周德松回憶,過去,西溝村十年九旱,靠天吃水,經常得去幾裡外挑水。在申紀蘭帶領下,當地打出一口600多米深的水井,解決了吃水難題,「我理解的『紀蘭精神』就是能吃苦、敢吃虧,腳踏實地好好幹。」
西溝村民用艱苦奮鬥、腳踏實地,換來了平整的柏油路、舒適的住房、穩定的產業,以及夏天涼爽的山風。
「紀蘭精神」是勤儉節約、淡泊名利
申紀蘭愛惜糧食的習慣眾人皆知。「曾經有人吃飯剩了一半,申主任非常嚴厲地批評了他。」「80後」駐村幹部宇文杰回憶,申紀蘭不剩菜不剩飯的習慣,影響了許多人。
對王瑞霞而言,申紀蘭事跡不再是冰冷的解說詞,而一件件具體的事,一句句暖心的話。 韋亮 攝
在「90後」西溝展覽館講解員王瑞霞看來,隨著物質條件提高,人們對於名利有了更多追求。「我認為『紀蘭精神』就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王瑞霞說,雖然與「申奶奶」相識僅3年,但她的事跡不再是冰冷的解說詞,而是一件件具體的事,一句句暖心的寒暄。
申紀蘭,一生紮根農村,初心不改,書寫「紀蘭精神」,見證時代巨變。
如今,「紀蘭精神」已融入西溝文化,成為一種精神象徵。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說,進入新時代,西溝村正在推進鄉村振興,帶領群眾過幸福、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既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更要勇於改革、勇於創新,『紀蘭精神』就是我們的傳家寶。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關注西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