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紀蘭「離開」後的西溝村:將「紀蘭精神」代代傳承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熱愛勞動,為人民辦實事,始終保持一個農民的本色」,是村民張相和對申紀蘭的評價。 韋亮 攝

中新網長治7月1日電 題:申紀蘭「離開」後的西溝村:將「紀蘭精神」代代傳承

作者 範麗芳 王惠琳

「紀蘭飲料」「紀蘭潞秀」「西溝申紀蘭主題郵局」……走進西溝村,「紀蘭精神」標識隨處可見。

6月28日,農民代表申紀蘭與世長辭。在她守望一生的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紀蘭精神」正在延續。

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西說,「『紀蘭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 韋亮 攝

「每年『七一』前後是申主任最忙的時候,講黨課,接待客人,從早到晚,特別心疼她。」回憶起往年建黨節的情形,跟隨申紀蘭8年的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紀蘭文化研究室主任張娟說,申主任總是身體力行,做好每一件事,熱心對待每一個人。

「紀蘭精神」是熱愛勞動、與時俱進

1949年出生的張相和,稱鄰居申紀蘭「嬸嬸」。「熱愛勞動,為人民辦實事,始終保持一個農民的本色」,是張相和對她的評價。

過去的西溝村荒山禿嶺,「申大嬸帶大家上山植樹,她身體強壯,幹活不次於男勞力。早上出門,中午吃點自帶乾糧,山坡上休息一會兒繼續栽。傍晚我們都回家了,她還在山上,瞧瞧栽過的樹,哪裡不好就重新弄弄。」張相和回憶。

在西溝村香菇大棚裡,「50後」王根考正在查看香菇長勢。「村裡老人多、婦女多,2013年,經專家調研考察,西溝村決定建香菇大棚,解決這些勞力。申主任從河南請來技術專家指導,作菌棒、搭大棚,當年就實現了投產。」王根考說,沒想到除了玉米,西溝村的地裡還能長出香菇。

申紀蘭用與時俱進理念,關掉汙染企業,引進電商,發展「紅色」「綠色」「彩色」西溝。

「紀蘭精神」是艱苦奮鬥、腳踏實地

西溝村民周德松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彼時,當地經濟落後、物資緊缺。西溝村提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

西溝村從過去的「荒山扎進石山溝,旱澇風暴年年有」,變成「山上青松綠油油,核桃山杏半山腰;道路兩旁都是柏,核桃掛滿枝樹梢」。 韋亮 攝

周德松回憶,過去,西溝村十年九旱,靠天吃水,經常得去幾裡外挑水。在申紀蘭帶領下,當地打出一口600多米深的水井,解決了吃水難題,「我理解的『紀蘭精神』就是能吃苦、敢吃虧,腳踏實地好好幹。」

西溝村民用艱苦奮鬥、腳踏實地,換來了平整的柏油路、舒適的住房、穩定的產業,以及夏天涼爽的山風。

「紀蘭精神」是勤儉節約、淡泊名利

申紀蘭愛惜糧食的習慣眾人皆知。「曾經有人吃飯剩了一半,申主任非常嚴厲地批評了他。」「80後」駐村幹部宇文杰回憶,申紀蘭不剩菜不剩飯的習慣,影響了許多人。

對王瑞霞而言,申紀蘭事跡不再是冰冷的解說詞,而一件件具體的事,一句句暖心的話。 韋亮 攝

在「90後」西溝展覽館講解員王瑞霞看來,隨著物質條件提高,人們對於名利有了更多追求。「我認為『紀蘭精神』就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王瑞霞說,雖然與「申奶奶」相識僅3年,但她的事跡不再是冰冷的解說詞,而是一件件具體的事,一句句暖心的寒暄。

申紀蘭,一生紮根農村,初心不改,書寫「紀蘭精神」,見證時代巨變。

如今,「紀蘭精神」已融入西溝文化,成為一種精神象徵。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說,進入新時代,西溝村正在推進鄉村振興,帶領群眾過幸福、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既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更要勇於改革、勇於創新,『紀蘭精神』就是我們的傳家寶。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關注西溝」。(完)

相關焦點

  • ...到「經濟品牌」的嬗變——透過「紀蘭精神」看平順西溝村轉型...
    置身於平順縣西溝村,除目睹了這個小山村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外,記者還分明能感受到陣陣「熱浪」襲來,讓人振奮、思進——這就是西溝人只爭朝夕、轉型發展的激情所產生的「熱效應」。  今年6月9日,省委書記袁純清來到西溝村,他握著申紀蘭的手對身邊的幹部群眾說,「紀蘭精神」是新時期太行精神的延伸和發展,「紀蘭精神」就是艱苦奮鬥的精神,山西的發展仍然需要艱苦奮鬥。
  • 傳承新時代紀蘭精神——記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
    傳承新時代紀蘭精神記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西溝村航拍圖初秋的平順西溝,綠意盎然,豐收在望。從金星峰俯瞰,整個西溝村盡收眼底,坡臺地上綠樹成蔭,田野阡陌縱橫如畫,白牆黛瓦的小樓映襯在綠水青山間,一處處正在建設的工地熱火朝天……隨著西溝村產業布局的不斷優化,生態效應的持續釋放,以及文明鄉風的逐步形成,作為太行精神和紀蘭精神的重要發源地,西溝,這個曾經因為著名全國勞模李順達、申紀蘭而聞名大江南北的太行山小村莊,正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闊步前進。
  • 學習強國|平順西溝村:紀蘭精神綻新姿
    學習強國8月5日報導山西平順西溝村:紀蘭精神綻新姿西溝村是太行山上一個普通的小山村,但這裡卻因全國第一個農業生產組織——李順達互助組,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男女同工同酬而聞名全國,因永不褪色的勞模精神而名揚四海。
  • 申紀蘭最後的幾個月
    她心裡掛念不下的,還有那筆想交給組織部的特殊經費……」八年來,張娟一直陪在申紀蘭身邊,話沒說完,聲音早已哽咽。6月28日,山西普降大雨。全國人大代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申紀蘭,永遠離開了她深愛的這片故土。「她是那麼堅強。」申紀蘭的外孫張璞還記得,6月下旬他去看奶奶的時候,申紀蘭的病情已經加重。「去看望她的人很多,她累得說不出話,眼睛閉著。」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丨平順縣西溝村的鄉村振興路
    記者在山西平順縣西溝村駐村採訪期間了解到,隨著西溝村產業布局的不斷優化,生態效應的持續釋放,以及文明鄉風的逐步形成,作為太行精神和紀蘭精神的重要發源地,西溝,這個曾經因為全國勞模李順達、申紀蘭而聞名大江南北的太行山小村莊,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山西平順西溝村:從「窮溝溝」到「綠窩窩...
    村主任趙愛亮說:「李順達領導開拓了西溝村昨天,申紀蘭帶領村民建立了今天的西溝,明天,交給我們的西溝如何發展一定要好好謀劃。」由於西溝村是個狹長地帶,紅色景點比較分散,如何把它們串聯起來?當年,申紀蘭曾在西溝會堂經常與各地參觀學習的同志交流,她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怎樣傳承?這些都是西溝村紅色旅遊文化接下來要做的事。
  •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逝世
    1953年,《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的文章,講述了當年,申紀蘭在平順縣西溝村推動男女同工同酬的故事。 1951年,西溝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21歲的申紀蘭當選為副社長,發動婦女參加生產勞動,但遇到了一個難題:幹同樣的活兒,女社員得到的工分比男社員少。
  • 申紀蘭的底色 - 新華社新媒體
    但康紅軍說,他敬佩申老的精神,從新聞中看到訃告消息後,今天天剛放亮,就擠上開往殯儀館的公交車。「她為我們做了很多事,她是我們的驕傲。」康紅軍說。在成千上萬人的送別下,這位有著多重身份,但一輩子「離不開土地」「離不開勞動」「離不開群眾」的老人,最終還是離開了她最牽掛的土地和鄉親。
  • 申紀蘭: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
    2017年3月底,申紀蘭從北京回來後去村民家傳達兩會精神。   1981年9月,申紀蘭參加西溝村植樹造林活動。   資料照片   遠遠地看見記者,申紀蘭甩開攙扶人的手,張開雙臂迎了上來。
  • 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去世 此前因身體不適住院接受治療
    6月28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山西長治市人民醫院獲悉,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逝世,享年91歲。據介紹,此前申紀蘭因身體不適一直在該院接受治療。公開資料顯示,申紀蘭,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2月生,山西平順人,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
  • 申紀蘭:不忘初心,把根永遠扎在農村大地上-光明日報-光明網
    【改革先鋒風採】    新華社太原12月25日電(記者呂夢琦)一身深藍色粗布衣服、一頭剛蓋住耳朵的短髮,在1975年剪掉長辮子之後,申紀蘭4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這種在農村最常見的打扮。
  • 西溝村「變身記」
    新華社太原10月31日電(記者劉揚濤)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誕生過李順達、申紀蘭兩位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是著名的「紅色村莊」「勞模之鄉」。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西溝村還是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級農業生態旅遊示範點,從曾經的荒山禿嶺到如今的綠水青山,這座太行山裡的村莊在幾十年間實現了華麗變身。
  • 助力「農旅合一」 「智力扶貧」走進長治西溝村
    圖為「智力扶貧」網絡公益活動一行人參觀西溝村紅色教育基地圖為「智力扶貧」網絡公益活動一行人拜訪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西溝村位於平順縣城南7公裡處,是著名全國勞模李順達、申紀蘭的家鄉,是全國第一個農業生產組織—李順達互助組的誕生地。
  • 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申紀蘭——「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
    申紀蘭在翻看材料。 資料照片入冬後,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愈發冷了。從村東頭一路走到西頭,快90歲的申紀蘭雖然腳步有些蹣跚,但她不願意讓人扶。她心中牽掛著西溝村159戶396名貧困人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
  • 申紀蘭用了兩個字
    編者按:區婦聯近日舉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宣講老師提及全國婦聯倡議的學習榜樣——申紀蘭,讓我們一起向榜樣學習!她就是申紀蘭,唯一一位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從當年倡導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到如今年過九旬依然堅守在田間地頭,申紀蘭總說,「勿忘人民、勿忘勞動」。這句話也是對她人生最好的詮釋。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地處太行山區,自古就是與河道搶耕地、與老天搶糧食的地方。「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沒土光石頭,誰幹誰發愁。」
  • 對親人嚴,對身邊人好,對村裡人親(傳承·紅色基因 時代風華)
    張璞熟悉西溝村的一草一木。上小學時每年寒暑假,他都會回西溝村。他假期在西溝村的生活節奏很緊張:天不亮,申紀蘭就會叫著他的小名,把他從床上揪起來;每天要跟著奶奶下地或在院子裡幹活。到了晚上,申紀蘭還要求張璞寫日記,寫完之後還要讀一遍給她聽。
  • 圖憶|一輩子離不開西溝村的人民代表申紀蘭
    1/20 圖憶|一輩子離不開西溝村的人民代表申紀蘭
  • 讀書會分享 | 弘揚紀蘭精神,發揮榜樣作用,踐行優良傳統,培育良好...
    讀書會分享 | 弘揚紀蘭精神,發揮榜樣作用,踐行優良傳統,培育良好家風 2020-05-17 02: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申紀蘭:資歷最深的人大代表
    申紀蘭,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人,今年89歲。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在從1954年至今超過60年的時光裡,她一直在努力地為自己代表的婦女和農民爭取權益。她更是唯一一位出席從第一屆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人大代表。
  • ——平順縣西溝村的蝶變故事 - 山西日報數字報
    在平順縣西溝村,這兩個字永遠閃著金光。從革命年代到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到邁入新時代,這塊貧瘠的土地,用這樣一種精神,實現由窮變富,由荒變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綠了家園  50歲的常永紅,還在與樹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