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底,申紀蘭從北京回來後去村民家傳達兩會精神。
1981年9月,申紀蘭參加西溝村植樹造林活動。
資料照片
遠遠地看見記者,申紀蘭甩開攙扶人的手,張開雙臂迎了上來。進屋後,問一聲「冷不冷」,又邊摸兜邊問「抽不抽菸?我專門拿了煙」。寒冷的冬天,碰到這位熱情的老人,頓時心中覺得一暖。
申紀蘭已89歲高齡了。老人坐在陽光裡,臉上的每道皺紋都是不朽的歲月痕跡。她身後的牆上,掛滿了照片,有集體照、有單獨照,得空的時候,她總是用手擦拭著照片上的灰塵,像是在細細回味自己的一生。
鹼大饅頭吃得香,伸手就敢掰腕子
冬日的太行山深處,陽光灑進溝裡頭。寒山上的樹木在低溫裡倔強挺立著,遠處嶺下的積雪兀自雪白,道旁是一串串掛鞭炸裂後的紅色,背後升起一片炊煙嫋嫋。在這個安靜祥和的北方新年裡,趁著中午的暖和勁,村裡的人三三兩兩地走出來,在村頭邊曬太陽邊聊天。
申紀蘭遠遠地走了過來,大傢伙不約而同地打起了招呼:「過年好!」老人邊招手邊坐到了眾人之間:「老李,你這腿咋樣了?」「多虧你幫忙,剛做了手術,沒啥大事情了!」老人欣慰地點點頭。
這些熟悉的鄰裡鄉親,是她一生放不下的牽掛。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她都是「總管」的角色,誰家碰到個得病、修房的,也來找她幫忙。就像一位鄰家老大姐,村民們有事情就來找她嘮一嘮。他們都知道,老大姐人好、愛聊天、能「做主」。
她是個「很講究」的人。經常陪她外出的張娟說:「我們在外住賓館,她會早早地起床,把床鋪收拾得乾乾淨淨。我說,讓服務人員來收拾就好了,但是她總說不要給人家添麻煩。在她的帶動下,我們現在住賓館都是自己把床鋪收拾利索。」
她是個「不講究」的人。一次,一位知名導演來看她,在鄉裡飯店吃飯,點了饅頭,結果這饅頭「鹼大了」,導演覺得很不應該,擔心她吃不慣。等回頭一看,老人毫不在意,正自顧自地吃得香著咧。「我就是個農民,沒那麼多講究。」
除了熱情、質樸,申紀蘭性格中更透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老人身體硬朗,腿腳也算利索,就是不能長時間走路。前幾年,隔壁村著了火,老人爬到山頭上去看火情,不小心摔了一下。養了幾個月,村頭很快又出現她的身影。
「每年10萬多遊客,不少來了想見見我。」每天要見很多人,常人都會覺得累,但申紀蘭總是把最好的狀態展現給來訪者。不服輸的她突然提出要和記者掰腕子:「你們覺得我老了?試試我這手勁。」記者用盡全力,掰了個平手。她哈哈一笑:「當年帶著全村人下地幹活,我和村裡的男勞力比賽,受的苦比這重多了,我都沒輸。」
1952年,申紀蘭擔任農社副社長,村裡男女參加農社活動。當時女勞力掙的工分是「老五分」,不管幹多少,都是五分,而男勞力能掙十分。她不服輸,提出進行勞動比賽,男女同工同酬,男勞力「踩犁」「勻糞」,她也能幹,而且幹得比有的男勞力還好。
一個甲子過去了,每年的人代會她都帶著自己關心的「三農」議案參加,她也因此被稱為全國人大代表制度的「常青樹」。
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
當年剛知道自己選上人大代表的時候,申紀蘭還有點不敢相信。第一次從平順縣去北京開人代會,鄉裡給她找了頭毛驢,但是大山裡坡太陡,石頭山上的小路,讓第一次出遠門的她嚇得不敢騎。去了長治,又從長治倒「班車」去太谷,再從太谷坐火車到太原,輾轉到北京,耗時好幾天。
64年來,平順到北京的路線她每年都要走,春夏秋冬、來來回回。她也越走越明白,「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要是代表自己,就不是人民代表了。」
上世紀80年代,當上山西省婦聯主席這個「廳官」的時候,申紀蘭提出「六不」: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領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勞動。當時在省城太原,有機會分房子,她也拒絕了:「還是睡辦公室好,開會的時候摺疊床一收,辦公休息兩不誤。」
申紀蘭不僅是個質樸坦率、真實可親的鄉親,還是一個甘於奉獻,集體榮譽感極強的不尋常女性。一窮二白的西溝,靠著集體產業大步前行在致富路上,「領頭雁」的申紀蘭功不可沒。「當年我們這是『石頭山石頭溝,誰幹也發愁』,種樹沒錢買樹苗,就是直接撒籽,雖然成活率低,但最終還是綠化了。這種不畏艱難、艱苦奮鬥的精神,被稱作『紀蘭精神』。」
改革開放之後,西溝又率先搞發展。「闖市場難道說比當年石頭上栽樹還難?」村裡剛開始辦企業的時候,申紀蘭帶人外出考察,捨不得花村裡的一分錢吃碗麵,幾個人硬生生在外跑了一天,回來才生火造飯。時代在變,但申紀蘭身上艱苦奮鬥的精神沒有變。
這些年,西溝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得很好,站在半山腰上,就能看到山下一排排的大棚,還引入了「太子龍」服裝廠加工車間,形成了以核桃露、小雜糧為主的綠色產業,和以「紀蘭」「西溝」名人名村為品牌的紅色旅遊產業。核桃露廠用她的名字命名,企業商量給她一點「冠名費」,被她拒絕。
在申紀蘭家的屋裡正聊著,院子裡突然「砰」的一聲。工作人員幫申紀蘭撿了起來,是一摞塑料紙包著的材料。申紀蘭並不奇怪,她說,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人來找她「反映問題」,甚至有人要當她的「乾女兒」。申紀蘭說:「不用這樣,我是人大代表,你如果真有問題,我肯定幫你反映。」
「今年的兩會和過年時間挨得近。」過年了,申紀蘭也沒閒著,加班加點準備議案。她的議案多年來一直關注著農村,山區交通建設、保護耕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幹部選舉、貧困地區旅遊開發等,一條條凝聚她心血汗水的建議,不斷得到採納和兌現。
從當初的「不識字」,到現在輕鬆讀報、調研形成議案,人大代表這個身份倒逼申紀蘭不斷進步。60多年,她見證了人大制度的不斷完善。「人大的地位越來越高,調研、監督不搞虛,還成立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研究會、組建人大代表小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與時俱進。」
愛黨愛國,已成為心中的信仰
對於集體,她傾盡全部;對於黨和國家,她有質樸的情感和真誠的信仰。
「我文化低,就是和黨有深感情。」申紀蘭從舊時代過來,對中國共產黨有著深深的情感。當年參加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住在北京東四的小旅館裡,《人民日報》記者來採訪她,問她最想說的是什麼,她侷促地搓著雙手,問了一句「能不能見到毛主席?」後來的事情,她都沒敢想,毛澤東主席親自接見過她,周恩來總理還請她和婦女代表們吃飯。
那面牆上的顯眼位置,還有她和鄉親們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合影。那是2009年,習近平去西溝探望了申紀蘭,在村頭和鄉親們留下一張珍貴照片。
談到現在,老人激動得直豎大拇指,一連幾個「好」。「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一帶一路』,世界很多國家都加入了,好啊!中國有了頂梁柱,黨中央有了主心骨。」老人邊說邊樂:「本來我還想去總書記待過的梁家河看看,結果還沒去成,前幾天梁家河的村支書就來看我了,還給我帶了梁家河產的蘋果。」
西溝村曾經辦過鋁合金廠,發展得不錯,但因為汙染比較嚴重,環保壓力很大。效益和問題都擺在那裡,到底關還是不關,村裡人爭議很大。「現在都在講轉型,我們廠子汙染嚴重,不符合中央和國家的政策,只要是和大政方針相違背的,我們堅決不做!」申紀蘭一錘定音。
十九大剛結束那幾天,晚上不忙的時候,申紀蘭就認真學習十九大報告。幾個大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她的成果,那是她在檯燈下一筆一畫抄出來的。「黨員說話行動要保持一致,不學習怎麼保持一致?」她說。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一個甲子過去了,議案內容有變化,而不變的是「申大姐」的齊耳短髮、深藍布衣。直到現在,老人依然每年春天不忙的時候,去她的幾分地裡揮鋤種苗。她沒錢嗎?不是。她在用行動告訴人們,她時刻沒有忘記初心,也在提醒自己,生活再美好,也不能忘掉艱苦奮鬥的歲月!
兩年前,長治市「長治好人」頒獎晚會,邀請她去做頒獎嘉賓。當天,大雪封山,太行山被蒙上厚厚銀裝。長治市委市政府考慮到交通不便,同意老人可不去。老人把手一揮:「黨和人民需要我,再難我也去!」當天,老人冒雪穿過山路去頒獎。
那個雪夜,那條山路,見證了她的執著和堅定;愛黨愛國,已成為申紀蘭心中的信仰。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02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