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讀懂《挪威的森林》,但我希望你永遠讀不懂它

2020-12-20 靈林玖玖

《挪威的森林》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就像村上春樹談到他最喜歡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

估計很多人像我一樣,都是十七、八歲讀過《挪威的森林》,書中圍繞著性的描寫讓人既緊張又慌亂,可還是忍不住往下閱讀,直到結束為止。而縈繞於腦海的疑問,比如,木月為什麼自殺?直子為什麼自殺?渡邊君為什麼和玲子做四次愛等等,始終沒有答案。

其實,這並不能怪年輕的讀者。

《挪威的森林》開篇第一句:「三十七歲的我坐在波音747客機上」。這是村上春樹寫這本書的真實情況,他在《挪威的森林》的後記裡說:「這部小說是在南歐寫的,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希臘米科諾斯島的維拉動筆,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在羅馬郊外的一家公寓式旅館完成。」

一九八六年,村上春樹剛好三十七歲。

可是,《挪威的森林》裡寫的是直子、綠子、木月和渡邊君四個人十七歲到二十一歲的心路歷程,也就是說,《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到了中年對青春期的回視,終於對青春期裡經歷的人和事達成某種和解,紛亂的心緒才得以澄明,村上春樹才能坐在書桌前舒緩地寫下這部「極重的私人性質」的小說。

對於作者,有些書,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是寫不出來。

對於讀者,有些書,沒有經歷過人生的高低起伏是讀不懂。

《挪威的森林》既然村上春樹中年寫的,怎麼能苛求青春期的讀者真正地讀懂呢?這是其一。

其二,《挪威的森林》是一部自我成長與自我救贖的小說。人的一生大大小小都會經歷一些創傷,創傷觸發的死亡焦慮則決定了剩餘的人生。

有一些人,像小林綠子一樣有韌性的人成長了,那麼她的人生就是鮮活、多彩和漫長的。而有一些人,像直子一樣心靈脆弱,始終走不出如昏黑的森林一般的內心世界,那麼她就會走向自我毀滅了。

因此,村上春樹才在後記裡說:「這部小說獻給我離開人世的幾位朋友和留在人世的幾位朋友。」

因此,《挪威的森林》討論的主題沉重、壓抑和深刻,沒有認真思考過和對待過死亡的人,怎麼能讀懂《挪威的森林》的表達的重心呢?

所以啊,十七、八歲讀不懂《挪威的森林》是正常的,讀不下去也是正常的,讀懂的人都是心智早熟。

往遠的說,無論你有歲數多大,我都不太希望你讀懂了《挪威的森林》,因為如果哪天你真的讀懂了,意味著你要麼經歷了一些難過的事,要麼你認真地思考過死亡了。

暫時寫這麼多了,這是我第四次閱讀《挪威的森林》了。

這次,我真的讀懂了。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才讀懂《挪威的森林》,男人的性和愛是可以分離的
    孤獨對有些人來說是毒藥,對有些人來說卻是生活的解藥。《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充斥著孤獨和死亡的影子。正如扉頁上寫著,「先給許許多多的祭日」。書中服下毒藥的人永遠定格,但飲下解藥的人,繼續樂觀生活。當孤獨與你如影隨形,或許《挪威的森林》可以是你的解藥。估計很多人像我一樣,都是十七、八歲讀過《挪威的森林》,書中圍繞著性的描寫讓人既緊張又慌亂,可還是忍不住往下閱讀,直到結束為止。而縈繞於腦海的疑問,比如,木月為什麼自殺?直子為什麼自殺?
  • 人到中年,讀懂了《背影》,才讀懂了人生
    有人說,經歷歲月,才能讀懂父親。不管是為人子,還是為人父,都該讀讀它。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深深的父子之情。短短1500字,卻將朱先生的父親形象刻畫的鮮活而真實併入木三分,讓人潸然淚下。
  • 重訪挪威的森林
    之後,傳說在一個長者的首肯下,《鐵達尼號》在上映的時候,並沒有做出任何刪減——當然,那是我還無從得知,因為那時候我才11歲,看不起電影,也買不起影碟。但那時候我也是第一次從書店的漫畫區走進小說文學區,因為一個早熟的同學推薦我去找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小說。
  • 再看《挪威的森林》,發現很多人都誤讀了
    日本文學史上有這樣一本書,即使你沒有讀過,也必然聽過它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最負盛名的長篇小說,書名取自甲殼蟲樂隊的同名歌曲《Norwegian Wood》,首版於1987年。
  • 村上春樹:成年人最大的成熟,就是讀懂了《挪威的森林》
    知乎的高贊回答是:「並不是看村上的書會讓人變得孤獨,而是孤獨的人在村上的書中發現了自己的孤獨。」我們每一個人的孤獨都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閱讀《挪威的森林》的時候,都能在其中尋找到共鳴。今天,整理了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最戳我的句子,與大家分享:或許我的心包有一層硬殼,能破殼而入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對人一往情深。
  • 評《挪威的森林》:我從不認為它是情色小說
    之前看過一些有關這本書的分析,有些會從社會角度去分析它,這不無道理,因人總是與社會息息相關,但我覺得《挪威的森林》,不是這樣的小說,或者說不止是這樣的小說。我更偏向於從人的角度去觀察它。小說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或者說是殘缺的。
  • 《挪威的森林》與我
    平時借書會提前計劃好要看的書,然後搜出索書號,到圖書館便直奔目的地找到並借出。今天倒是不趕時間,便也沒有計劃,也就隨意的看到喜歡的書名然後坐下來慢慢看。拿了《恆河的女兒》和《挪威的森林》,兩本書都只是翻了一會,並沒有認真讀完。
  • 讀《挪威的森林》——一些美句摘抄與隨想
    我自以為十分可愛,加之久未見面,本想嚇你一跳,然而你根本無動於衷,這豈不太跟人過不去?反正你現在恐怕連我穿什麼衣服都記不起來了。我也是個女孩兒!你就是再有心事要想,也該多少該正眼看我一下才是。只消說上一句「好可愛的髮型」,往下無論你做什麼,哪怕再心事重重,我都會原諒你。
  • 《挪威的森林》:熱鬧只是人生的片段,孤獨才是永恆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的作品中最容易讀懂的一部了,沒有隻留下事件的過程和結果而不去追問起因和答案的神秘,也沒有卡夫卡式的隱喻,更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用平緩乾淨的語言講述著已經逝去的青春。「春天的原野裡,你正一個人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打滾玩好麼?』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說棒不棒?」
  • 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唯有亡者永遠年輕,而生者只能前行
    閒來無事,將電影版《挪威的森林》看了。看的時候驚嘆電影的尺度、質疑場景的轉換,但是等到看完之後,卻發現那些都不重要,我的心中只留下些很淡卻又化不開的憂傷。在影片的最後,渡邊自白:「隨著季節的轉換,我離死者的距離越來越遠。木月停留在17歲,直子停留在21歲,永遠。」在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的控制下,死亡的陰霾籠罩著所有人,而死亡在整個故事裡又作為生的一部分存在著。生與死其實一直是日本文學探討的問題,而在本作中,也是孤獨之外最重要的主題。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究竟有多難懂?直到30歲我才明白這個道理
    有些書,隨著年紀的變化,每個年齡段讀到的感受和體會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影響深遠的名著,歷經時間的洗刷,依舊能為人談論,引人深思。《挪威的森林》就是這樣一本書,讓人內心會莫名地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它是一部自我成長與自我救贖的小說。人的一生大大小小都會經歷一些創傷,創傷觸發的死亡焦慮則決定了剩餘的人生。
  • 侃侃《挪威的森林》
    老實說我是看了第三遍後才對全書有了一定全局的感覺的。村上的書的初讀的特點是開頭枯燥,堅持看了幾十頁後就欲罷不能,一口氣看完後又感到全然不知所云。這本《挪威的森林》尤為如此,觀後的印象,恰象它的中文譯名——挪威的森林,想像中那是歐洲極北之處高山腳下一處寂靜的山林,林木蕭疏、雪壓樹梢,林中空地上迷漫著淡藍色的輕霧,遠處有時斷時續不知名的鳥鳴,那是一個使人忘返的地方,也是一個使人迷失的地方。我可能是兩年前看的這本書,看完了就是這種迷失而悵然的感覺,也僅是這種感覺,然後跟自己說,喔,總算也看完了一本小資的書。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我整本看了不下十遍,我是偶然在書店裡買到它的,同期買的書還有渡邊淳一的《白色戀人》。如果你沒聽說過渡邊淳一,那我希望你永遠都不要走進他的世界。關於《挪威的森林》,從第一次閱讀開始,我就深陷主人公渡邊的情感世界。他和直子之間的命運糾葛,以及和可愛的綠子的發展曲線,都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的翻看那本小說。後來我又買了幾本村上春樹的書,很不幸,在班裡傳閱的期間傳著傳著就找不見了。
  • 《挪威的森林》: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
    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時間最不上道的點和沒長心的人一樣,那是看不到付出和辛苦只會碎嘴嘲諷的樣子。很多年前,多嘴問過朋友:如果不在了,你會記得我嗎?若他仍舊關心你,不過是因為你是你,若他不再記得你,不過是因為你是你。他有他放在心上的依賴,你也有你自己的風景花開。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情感最為熾烈的時候我們渴盼永遠,心灰意懶之後渴望的是抹去全部痕跡。那些關於「永遠」的詞句,要麼動人心魂要麼歇斯底裡,可生活最後是平淡日子裡的煙火氣。
  • 挪威是怎樣的森林,看完你就明白了!
    關於Norwegian wood的喻意,有認為是「挪威木」做的房子,有認為是關於「大麻」的暗號。我更傾向於第三種說法,即「knowing she would」(知道她想要)的諧音,據說是因為唱片公司對這個標題有異議,列儂便玩了一個諧音遊戲,熟悉歌詞的人便知,這種說法多麼貼切。
  • 看罷《挪威的森林》,合上書,把玩孤獨
    即使是你最心愛的人,心中都會有一片你無法到達的森林。我這人,無論對什麼,都務必形諸文字,否則就無法弄得水落石出。希望你能記住我,記住我曾這樣存在過。 說不定我體內有個叫記憶安置所的昏暗場所,所有的寶貴記憶統統堆在哪裡,化為一攤爛泥。 四季更迭,我與死者的距離亦隨之漸漸拉開,木月照舊十七,直子依然二十一,永遠的。
  • 我在挪威學語言
    我們學習的是85%挪威人所使用的書面挪威語。第一次學習第三語言,英語的基礎對於學習挪威語幫助很大,也慢慢的適應著從讀母語歷史到讀挪威語童話故事的過程。工作之餘的學習,讓自己在這裡的生活著實豐富不少。--點燃挪威熱情的校長YES ! I CAN DO IT !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方向感和《挪威的森林》
    借用《挪威的森林》中永澤的說法,那好比勞作和努力的區別:沒有方向感的勤奮是勞作,有方向感的勤奮是努力。說法誠然有些玄乎,但作為感覺倒也不是不能明白。那麼什麼是方向感呢?一下子還真說不大好,勉強說來,那恐怕既是一種朦朦朧朧的直覺,又是一種近乎執拗的理性判斷。讓我接著《挪威的森林》往下說吧!姑且讓時間倒退到1988年。地點是廣州的暨南大學。
  •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我喜歡的一本書@《挪威的森林》
    這兒有點亂,捋一下是這樣的:渡邊和木月是兩個無話不說的好哥們兒,好到一個桃子,你一口我一口的分著啃;直子和木月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好朋友(閨蜜兼情人)。好到小學六年級就開始嘴對嘴的「互啃」,正所謂,凡是讓人幸福的東西,也往往是痛苦的源泉。在極度痛苦中,成長的木月自殺予以解脫。好朋友的好朋友自然也是好朋友。在東京異鄉相遇,渡邊和直子自然是睹物思人,一番唏噓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