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唯有亡者永遠年輕,而生者只能前行

2020-12-20 咖啡小熊看電影

閒來無事,將電影版《挪威的森林》看了。看的時候驚嘆電影的尺度、質疑場景的轉換,但是等到看完之後,卻發現那些都不重要,我的心中只留下些很淡卻又化不開的憂傷。

電影版《挪威的森林》裡,除了男主渡邊和女主直子之外,木月可以說是貫穿了整部影片的靈魂人物。木月是渡邊的好朋友,也是直子的男朋友。然而這樣一個在男女主心中不可替代的人物,在影片開場不到4分鐘的時候,就自殺身亡了。對觀眾沒有任何交代,突兀的死亡宛若一場鬧劇,而留給男女主的只有真切的悲傷。《挪威的森林》就在這樣陰沉的基調下繼續,讓人根本無法快樂起來。

之後的故事也確實是個悲劇,渡邊選擇逃離故鄉,在同學永澤的帶領下放縱自己。而直子則一直被抑鬱症所困擾,遇見渡邊後沒有得到救贖反而更加嚴重。在兩人的交往期間,木月這位死者,成了兩人極力想避開卻又不得不面對的存在。最終直子也選擇了自殺。在影片的最後,渡邊自白:「隨著季節的轉換,我離死者的距離越來越遠。木月停留在17歲,直子停留在21歲,永遠。」

在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的控制下,死亡的陰霾籠罩著所有人,而死亡在整個故事裡又作為生的一部分存在著。生與死其實一直是日本文學探討的問題,而在本作中,也是孤獨之外最重要的主題。面對生活的玩弄,渡邊和直子顯得弱小而無力,卻又努力而剛強。一開始,渡邊選擇的是逃避,而遇見直子之後開始慢慢與直子一起面對死亡帶來的困擾,當直子也逝去後,渡邊只能銘記死者,然後獨自前行。亡者永遠年輕,可對於生者而言,卻只能前行。

很多人喜歡影片中後期才出現的角色綠子,因為喜歡渡邊的綠子是個十分陽光的人,她的身上沒有那種慘烈的孤獨,也是影片中最積極向上的人。綠子和直子像是世界的兩面,是溫暖的光明與涼薄的孤單。影片將不同性格的兩人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讓觀眾可以既能共情孤獨,也能得到治癒。可以說綠子不僅是渡邊的救贖,也是萬千觀眾的救贖。

影片中借病友玲子的手彈奏了The Beatles的《Norwegian wood》,而這首曲子也是春上春樹原著小說名字的靈感來源。不過歌詞中的Norwegian wood原指房間中用來製作家具的廉價挪威木,是詞作者約翰·列儂對偷情的暗喻。而村上春樹在創作完成了小說之後,將《挪威的森林》引用為書名,儘管事後知道了這個事實,但誤用幾乎已經深入人心,便決定繼續沿用下去。

作為小說的改編,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其實受到了很多的關注。但是與眾多小說改電影一樣,電影的時長限制了故事的發展,而電影情節的跳脫成了觀眾理解影片的一大困難。情感的突然爆發由於沒有支撐,有時會空洞而乏力,讓觀眾摸不到頭腦。不過總體上,對於沒看過原著的觀眾而言,這也是值得一看的一部影片。

總體來說,《挪威的森林》是充滿陰鬱的,它讓觀眾能夠真切感受死亡和孤獨,但它也蘊含了綠子這樣熾熱的光明,能夠讓人努力活下去。作為改編它可能還不夠好,但是依舊能夠引人入勝,讓人有所收穫。

最後就用《挪威的森林》裡的一段話來結束吧。

「最最喜歡你,綠子。」「什麼程度?」「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春天的熊?」綠子再次揚起臉,「什麼春天的熊?」「春天的原野裡,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到:『你好,小姐,和我一塊打滾玩好麼?』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說棒不棒?」「太棒了!」「我就這麼喜歡你。」

相關焦點

  • 《挪威的森林》死者的安魂曲,生者的墓志銘
    ——《挪威的森林》讓我將你心兒摘下,試著將它慢慢融化,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無瑕……——《挪威的森林》在寫之前,我推薦這首由伍佰看過村上春樹所寫小說《挪威的森林》後創作的曲子,伍佰也由此將它命名為《挪威的森林》。
  • 電影版《挪威的森林》,一首憂傷惆悵而潮溼的青春散文詩
    《挪威的森林》中文版電影海報撈起「挪威的森林」這個暗號瓶的,是個姑娘。她說我的瓶子勾起了她的心事。《挪威的森林》是她和男友都十分喜愛的一本書。或者乾脆說,他們都喜歡村上春樹,他的小說他們每本都看,他們喜歡村上的敘事風格。村上像一個冷靜的旁觀者,清醒地描述著小說中的人物,似乎永遠都是置身事外。這有點像他們兩人的性格。他們曾在一起討論讀完村上小說的感受,最愛討論的,是《挪威的森林》。
  • 重訪挪威的森林
    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那張1996年的專輯曾經讓《挪威的森林》成為一首街歌,但進入2010年代以後,似乎人們已經不再欣賞伍佰的那種嘶啞的嗓音。只有在KTV裡,幾個赤膊的中年男子,還總是要挺著肚腩唱上兩遍《突然的自我》。當然了,即使是KTV這種東西,也似乎不再出現在年輕一代的字典裡。
  • 希阿榮博堪布:為故去親人作法事 生者亡者都有功德
    請僧人作法事,生者亡者都得功德利益。(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如果請的是真正的僧人,念的是真正的佛經和往生儀軌,對亡者確實是有幫助的。 為亡者作超度,除了請僧人作法事,還包括供齋、布施、放生、刻瑪尼石、做經旗等各種善法,除了能超拔亡者的痛苦,生者也能獲得利益。
  • 《挪威的森林》原版9月公映「禁忌尺度」被淡化
    《挪威的森林》劇照。  村上春樹愛情經典小說《挪威的森林》90年代初剛剛進入國內的時候,就以一種「越雷池」的禁忌尺度挑戰當時國內相對保守的文化氛圍。時隔小說問世二十四年,同名電影《挪威的森林》將於今年9月16日在全國上映,電影版《挪威的森林》由法籍越南導演陳英雄執導,日本實力派演員松山研一、菊地凜子主演。  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忠實於原著,場面十分唯美,情愛戲部分也得以保留。影片在送審時曾遇到障礙,據了解,阻礙多來自於影片中的「大尺度對話」,小說中,男女主人公有很多關於性愛方面的探討和對話,部分相當露骨。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那青春的苦痛、無邊的孤獨與自我的救贖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最為膾炙人口的幾部小說之一。村上的作品大多瀰漫著孤獨寂寞的情感基調,《挪威的森林》也不例外。小說開篇就寫「我」(即主人公渡邊徹)在機場聽到甲殼蟲樂隊的歌曲《挪威的森林》,熟悉的音樂勾起了「我」對傷心往事的回憶。於是,「我彎下腰,雙手捂臉,一動不動。」
  • 挪威的森林,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字,才能描述出如此深刻的世界?
    說起《挪威的森林》,很多人都會想到那首耳熟能詳的歌,「讓我將你心兒摘下,試著將它慢慢溶化,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無瑕……」伍佰獨具風格的嗓音,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說這首歌就是伍佰看了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才創作的。
  • 《挪威的森林》所表達的
    其中《挪威的森林》無疑是作者自傲最為成功的一部書,在全世界範圍內也獨具標識度,他以紀實的手法和平述的語言寫出了少男少女在步入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對於純真的愛情和個性發展的雙重追求,在一系列事件中從懵懂走向成熟,不斷成長,明白人生的意義的故事。
  • 《挪威的森林》內地上映 激情戲遭刪引起熱議
    《挪威的森林》      日前,由越南著名導演陳英雄執導,根據村上春樹最受歡迎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改編的同名電影在內地上映,這也是村上春樹的小說首度改編成電影。       據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反應,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忠實於原著,尤其是情愛戲部分,處理真實而不失唯美,但影片中一些激情戲在引進內地時被刪除。       在村上春樹的原作中,人物內心的糾結,有相當大的篇幅都是通過激情戲來呈現的,這幾場描寫也把渡邊看似冷漠、無情,實則追求純潔的內心世界進行了生動呈現。
  • 挪威的森林-伍佰&china blue
    村上春樹聽了Beatles樂隊的《Norwegian Wood》(挪威的森林)創作了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伍佰看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創作了這首歌,一時間不知道起什麼名字,就叫《挪威的森林》吧。 這首歌和伍佰的另一首歌《浪人情歌》在《粉紅女郎》裡貫穿了男女主角王浩和小萍的感情線:
  • 枯骨冤魂八十載,願亡者安息,生者自強!
    下面,我與大家共饗《枯骨冤魂八十載·祭》這篇祭文,願亡者安息,生者自強!千古悠悠,煌煌金陵參差百萬戶,其中多少黃沙掩枯骨?丁丑歲末不得安,大廈雖未傾,風雨摧危樓。日寇欺我積貧弱,惡爪兇蹄踐城垣。槍炮不得守,終教卅萬同胞遭屠戮。嘆六朝古都青磚石瓦競破碎,血流足可漂船櫓。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故事講述主角糾纏在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自該書在日本問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銷出1500餘萬冊。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 挪威的森林 』
    ▲日本電影版《挪威的森林》▲挪威大藝術家蒙克筆下的挪威森林為什麼是挪威森林?雖然這三個「挪威的森林」和真實的挪威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年輕、略帶哀傷▲挪威人Krystyna,拍攝於挪威北部諾德蘭菲爾克(Rana Kommune)又像一個富有流浪氣質的詩人... ...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提起《挪威的森林》,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他的意思,反正我搞了好久都不知道啥意思。我們知道,「挪威」是北歐的一個小王國,與1954年與中國建交,也是我國的一個友好國家了。「挪威的森林」字面意思,肯定是挪威這個國家的森林了。然而,《挪威的森林》加了書名號之後,就肯定不是這個意思了。我們可以時間順序捋一下這個《挪威的森林》——1965年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發行了一首歌曲,《Norwegian Wood》,這是最早的出現了。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我整本看了不下十遍,我是偶然在書店裡買到它的,同期買的書還有渡邊淳一的《白色戀人》。如果你沒聽說過渡邊淳一,那我希望你永遠都不要走進他的世界。關於《挪威的森林》,從第一次閱讀開始,我就深陷主人公渡邊的情感世界。他和直子之間的命運糾葛,以及和可愛的綠子的發展曲線,都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的翻看那本小說。後來我又買了幾本村上春樹的書,很不幸,在班裡傳閱的期間傳著傳著就找不見了。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
    在遙遠的斯堪地那維亞的挪威人或許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童年記憶裡代表著美好和無憂無慮的森林與小木屋,早已成為生活在地球的另一端的人們心中最具詩意的意象。千萬裡之外的北境之國挪威人一定想不到相比他們的維京鄰居,挪威在東亞文化圈有著非凡的知名度,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一本書,或者說一支歌曲,或者說一個意向——挪威的森林。而大部分中國人也是通過」挪威的森林「認識了北極圈內的這個遙遠的國度。
  • 人到中年才讀懂《挪威的森林》,但我希望你永遠讀不懂它
    估計很多人像我一樣,都是十七、八歲讀過《挪威的森林》,書中圍繞著性的描寫讓人既緊張又慌亂,可還是忍不住往下閱讀,直到結束為止。而縈繞於腦海的疑問,比如,木月為什麼自殺?直子為什麼自殺?渡邊君為什麼和玲子做四次愛等等,始終沒有答案。其實,這並不能怪年輕的讀者。
  • 挪威的森林——(現代詩)
    我試著把她帶上正確的道路仿佛聽到了無盡的嘲笑我放棄了她雖然也不曾失去什麼卻發現我再也見不到她就好像一個虛無的幻想一閃念就永遠消失在腦海她的話仿佛得到驗證我真的找不到了未來它藏在哪個百花深處我覺得我應該去找她我覺得它在她那裡它正享受著幸福牽著幸福的手再也不願離開這是挪威的森林故事嗎
  • 地藏本願經:超度的功德,為何亡者只能得七分之一?
    答案可能出乎大部分的師兄的意料——這個確實有效果,但是要求也是極為苛刻的,而且這種法事亡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剩下的七分之六都屬於親屬家眷的。換句話說,這種法事名為超度亡者,其實卻是存亡兩利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