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所表達的

2020-12-20 沙漠裡的那口井

村上春樹作為日本文壇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旗手,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深具影響力,曾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中《挪威的森林》無疑是作者自傲最為成功的一部書,在全世界範圍內也獨具標識度,他以紀實的手法和平述的語言寫出了少男少女在步入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對於純真的愛情和個性發展的雙重追求,在一系列事件中從懵懂走向成熟,不斷成長,明白人生的意義的故事。

這種平鋪直述,完整而又順暢的愛情故事,超出了一般的俗套的愛情描寫,非常契合讀者的感受,引起了長久不衰的閱讀狂潮,那麼挪威的森林究竟表達了什麼呢?

我想是青春期時面臨的孤獨,自我救贖與成長

小說開頭的題詞部分寫著「獻給許許多多的忌日」,正如村上春樹所言,想在自己這代人的青春時代結束前做一個總結性交代,並且獻給自己離世和在世的一些朋友。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被譽為 「經濟騰飛的十年 」。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的欲求也不斷膨脹,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嚴重失衡。人與人之間缺少交流,心理距離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就像無根的浮萍,孤獨、虛無、失落,無力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都市的繁華卻掩飾不了人們內心的焦慮,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故事裡面的人物成長充滿了無奈。

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代價。死亡給生者留下了只有通過死才能學到和體會的東西。

主人公渡邊通過好朋友木月的死明白了——「死並非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

而直子的死則讓他明白了——「任何哲理都無法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種悲哀中掙脫出來」 。

成人的內心世界都是孤獨的。

直子,直子的姐姐和木月都具有抑鬱症、自閉症的心理或者精神障礙,這也是他們最後自殺的重要原因,他們都曾嘗試融入現實世界,設法與他人溝通,儘管渴望如此,但內心的掙扎與現實世界的對立,他們最終沒能衝破束縛,最後皆以自殺告終。

永澤受縛於社會的框架,無法真正了解內心所需所想。屈服於社會所向——做一名紳士。只能通過放浪形骸,麻痺自己。

初美,作為渡邊 「少年時代的憧憬 」的象徵,她嫻靜、理智、美麗、幽默、善良,作為傳統女性,她渴望一份穩定真誠的愛。愛而不得,最終也以自殺結束。

在所有人中,恐怕只有綠子做到了作者心中的完美象徵。她活潑開朗,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身處逆境卻能積極向上,勇於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正如她所言 : 「把人生當做餅乾罐,罐裡有各種各樣的餅乾,喜歡的和不大喜歡的都在裡面。如果儘先挑喜歡的吃,剩下的就都是不喜歡的,麻煩也是如此。每次遇到麻煩總這樣想,先把這個應付過去,往下就好辦了,人生就是餅乾罐。」這是綠子從切身體會中學得的人生哲理。

作者是把綠子當做健全人格來寫的,她雖面臨諸多不幸,但她能夠忍受痛苦,活出本我,這也是作者對如何進行自我救贖的最好詮釋。

《挪威的森林》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與背景,沒有跳躍式的章節結構,只有樸實無華的語言進行平鋪直述的推進,如同刨過的木料一樣光滑順暢,在不經意間已使整部小說的主題變得豐滿充實。

相關焦點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提起《挪威的森林》,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他的意思,反正我搞了好久都不知道啥意思。我們知道,「挪威」是北歐的一個小王國,與1954年與中國建交,也是我國的一個友好國家了。「挪威的森林」字面意思,肯定是挪威這個國家的森林了。然而,《挪威的森林》加了書名號之後,就肯定不是這個意思了。我們可以時間順序捋一下這個《挪威的森林》——1965年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發行了一首歌曲,《Norwegian Wood》,這是最早的出現了。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
    千萬裡之外的北境之國挪威人一定想不到相比他們的維京鄰居,挪威在東亞文化圈有著非凡的知名度,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一本書,或者說一支歌曲,或者說一個意向——挪威的森林。而大部分中國人也是通過」挪威的森林「認識了北極圈內的這個遙遠的國度。
  • 《挪威的森林》表達的愛情,用兩個詞概括就已足夠
    小說《挪威的森林》的名字來源於20世紀60年代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樂隊的同名音樂,歌詞展示了年輕的「我」在挪威木屋裡與一個女孩相遇的場景。這是一個安靜、悲傷和令人陶醉的曲調。30年來,以《挪威的森林》為代表的村上春樹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都市青年的審美風尚、生活方式和精神品位。伍佰的經典歌曲《挪威的森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方向感和《挪威的森林》
    借用《挪威的森林》中永澤的說法,那好比勞作和努力的區別:沒有方向感的勤奮是勞作,有方向感的勤奮是努力。說法誠然有些玄乎,但作為感覺倒也不是不能明白。那麼什麼是方向感呢?一下子還真說不大好,勉強說來,那恐怕既是一種朦朦朧朧的直覺,又是一種近乎執拗的理性判斷。讓我接著《挪威的森林》往下說吧!姑且讓時間倒退到1988年。地點是廣州的暨南大學。
  • 《挪威的森林》死者的安魂曲,生者的墓志銘
    ——《挪威的森林》讓我將你心兒摘下,試著將它慢慢融化,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無瑕……——《挪威的森林》在寫之前,我推薦這首由伍佰看過村上春樹所寫小說《挪威的森林》後創作的曲子,伍佰也由此將它命名為《挪威的森林》。
  • 為了心間那片「挪威森林」
    它是62歲的舒平的夢想,夢想有一天,它們能長成鬱鬱蔥蔥、綿延不絕的遮天大樹,像挪威的森林那樣寧靜、唯美。  它與追思有關。它是32歲早逝的復旦大學教師于娟未竟的事業,她曾經設想,在自己的家鄉建一個能源林基地,推動能源林在全國的發展。  舒平是于娟的媽媽。  清明節前,記者來到群山環抱的曲阜「挪威森林」基地。
  • 看罷《挪威的森林》,合上書,把玩孤獨
    《挪威的森林》簡單介紹一下:《挪威的森林》是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寫於1987年。還有渡邊表達喜歡時,令人心動的句子:春天的熊,森林裡老虎化成黃油,今晚月色很美,不是嗎?三.看挪威的森林就是圖個寂寞。整本書從頭到尾都往外飄著一種孤寂的感覺。甚至讓我慢慢學會欣賞孤獨。四.
  • 侃侃《挪威的森林》
    這本《挪威的森林》尤為如此,觀後的印象,恰象它的中文譯名——挪威的森林,想像中那是歐洲極北之處高山腳下一處寂靜的山林,林木蕭疏、雪壓樹梢,林中空地上迷漫著淡藍色的輕霧,遠處有時斷時續不知名的鳥鳴,那是一個使人忘返的地方,也是一個使人迷失的地方。我可能是兩年前看的這本書,看完了就是這種迷失而悵然的感覺,也僅是這種感覺,然後跟自己說,喔,總算也看完了一本小資的書。
  • 走進挪威森林
    挪威館的主題是「大自然的賦予」,當然離不開海岸、森林、峽灣、群山等,還有挪威的北極光。第一道自然景觀是海岸,我看到了他們利用太陽能、風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又改善了城市地區的氣候。走過海岸旁的「沙灘」,步入挪威的「森林」,並來到「知識樹」下。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故事講述主角糾纏在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自該書在日本問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銷出1500餘萬冊。
  • 《挪威的森林》為何充斥著性和死亡?
    小說裡面的人物不管是衣著,服飾,食物,所讀的書和所聽的音樂,都是西方流行文化中為各國人民所熟悉的部分,比如披頭四樂隊的挪威的森林,李斯特的巡禮之年。他的作品中現實感比較強的故事,即使換一個國家,換一個文化背景,經常也能成立。至於「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之類幻境中發生的故事,更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 重訪挪威的森林
    但那時候我也是第一次從書店的漫畫區走進小說文學區,因為一個早熟的同學推薦我去找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小說。當年第一次在書店看的那一版,是有這麼一張格外「引人」的封面我不知道對於大部分80後來說,是否知道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都要早於伍佰的《挪威的森林》,但對於出生於小城鎮的我來說,確實是因為那首火遍街頭巷尾的歌,才發現了那本「很好看」的書。
  • 挪威的森林——(現代詩)
    她的話仿佛得到驗證我真的找不到了未來它藏在哪個百花深處我覺得我應該去找她我覺得它在她那裡它正享受著幸福牽著幸福的手再也不願離開這是挪威的森林故事嗎我曾經守著一所房子守著它裡面的一切往昔和記憶就像守著一顆自己的心蓋著灰塵的日子溜過去了鳥兒飛走了我撣了撣灰塵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 挪威的森林 』
    ▲日本電影版《挪威的森林》▲挪威大藝術家蒙克筆下的挪威森林為什麼是挪威森林?雖然這三個「挪威的森林」和真實的挪威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然而,沒有為什麼,搖滾巨星、暢銷書作家到接地氣歌手,在渴望表達內心某種秘境時,想描述一種可感知卻難以言表的東西時,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挪威的森林」 —— 沒有什麼是比它更完美的意象了。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森林」
    文/鄧娟中國人認識挪威,是從「挪威的森林」開始的:對搖滾青年來說,是披頭四樂隊的Norwegian Wood;對文學青年來說,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對更多普通青年來說,則是1990年代末伍佰那首如潮水般泛濫於二三線城市的流行歌曲。說起來,三個「挪威的森林」其實和挪威都沒有太大關係。
  • 挪威是怎樣的森林,看完你就明白了!
    村上桑心中的挪威森林則完全是一個暗黑迷幻的調調,他在書中說,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每聽到披頭四的這首曲子,就覺得自己孤零零地迷失在寒凍的森林深處。這種意境就如披頭四歌詞中所描繪的那樣,豔遇過後醒來「小鳥飛走了」「只是孤身一人」。村上用此來體現年輕人在感情中所必然經歷的彷徨、恐懼或是迷惑。
  • 從甲殼蟲到村上春樹,再到伍佰,你所不知道的挪威的森林
    每一個喜歡音樂的70後80後,對伍佰的《挪威的森林》耳熟能詳。這首歌收錄在伍佰1996年發行的專輯《愛情的盡頭》中。這首歌曲是伍佰的代表作之一 。每一個看過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人,都能記得作品的第一章,主人公在飛機上聽到The Beatles(甲殼蟲樂隊)的《Norwegian wood》。喜歡搖滾的人,基本都聽過《Norwegian wood》這首充滿故事性的歌曲。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我整本看了不下十遍,我是偶然在書店裡買到它的,同期買的書還有渡邊淳一的《白色戀人》。如果你沒聽說過渡邊淳一,那我希望你永遠都不要走進他的世界。關於《挪威的森林》,從第一次閱讀開始,我就深陷主人公渡邊的情感世界。他和直子之間的命運糾葛,以及和可愛的綠子的發展曲線,都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的翻看那本小說。後來我又買了幾本村上春樹的書,很不幸,在班裡傳閱的期間傳著傳著就找不見了。
  • 《挪威的森林》今日上映 舊故事是否溫暖如初
    改編自村上春樹同名小說的電影《挪威的森林》,今日起在寧公映。法籍越南導演陳英雄,金馬獎首席攝影師李屏賓、《死亡筆記》「L」松山研一、憑藉《巴別塔》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實力派女星菊地凜子、超人氣《vivi》雜誌模特水原希子共同打造的這部電影,能否達到書迷對於小說的想像,著實吊人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