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作為日本文壇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旗手,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深具影響力,曾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其中《挪威的森林》無疑是作者自傲最為成功的一部書,在全世界範圍內也獨具標識度,他以紀實的手法和平述的語言寫出了少男少女在步入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對於純真的愛情和個性發展的雙重追求,在一系列事件中從懵懂走向成熟,不斷成長,明白人生的意義的故事。
這種平鋪直述,完整而又順暢的愛情故事,超出了一般的俗套的愛情描寫,非常契合讀者的感受,引起了長久不衰的閱讀狂潮,那麼挪威的森林究竟表達了什麼呢?
我想是青春期時面臨的孤獨,自我救贖與成長
小說開頭的題詞部分寫著「獻給許許多多的忌日」,正如村上春樹所言,想在自己這代人的青春時代結束前做一個總結性交代,並且獻給自己離世和在世的一些朋友。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被譽為 「經濟騰飛的十年 」。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的欲求也不斷膨脹,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嚴重失衡。人與人之間缺少交流,心理距離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就像無根的浮萍,孤獨、虛無、失落,無力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都市的繁華卻掩飾不了人們內心的焦慮,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故事裡面的人物成長充滿了無奈。
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代價。死亡給生者留下了只有通過死才能學到和體會的東西。
主人公渡邊通過好朋友木月的死明白了——「死並非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
而直子的死則讓他明白了——「任何哲理都無法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種悲哀中掙脫出來」 。
成人的內心世界都是孤獨的。
直子,直子的姐姐和木月都具有抑鬱症、自閉症的心理或者精神障礙,這也是他們最後自殺的重要原因,他們都曾嘗試融入現實世界,設法與他人溝通,儘管渴望如此,但內心的掙扎與現實世界的對立,他們最終沒能衝破束縛,最後皆以自殺告終。
永澤受縛於社會的框架,無法真正了解內心所需所想。屈服於社會所向——做一名紳士。只能通過放浪形骸,麻痺自己。
初美,作為渡邊 「少年時代的憧憬 」的象徵,她嫻靜、理智、美麗、幽默、善良,作為傳統女性,她渴望一份穩定真誠的愛。愛而不得,最終也以自殺結束。
在所有人中,恐怕只有綠子做到了作者心中的完美象徵。她活潑開朗,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身處逆境卻能積極向上,勇於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正如她所言 : 「把人生當做餅乾罐,罐裡有各種各樣的餅乾,喜歡的和不大喜歡的都在裡面。如果儘先挑喜歡的吃,剩下的就都是不喜歡的,麻煩也是如此。每次遇到麻煩總這樣想,先把這個應付過去,往下就好辦了,人生就是餅乾罐。」這是綠子從切身體會中學得的人生哲理。
作者是把綠子當做健全人格來寫的,她雖面臨諸多不幸,但她能夠忍受痛苦,活出本我,這也是作者對如何進行自我救贖的最好詮釋。
《挪威的森林》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與背景,沒有跳躍式的章節結構,只有樸實無華的語言進行平鋪直述的推進,如同刨過的木料一樣光滑順暢,在不經意間已使整部小說的主題變得豐滿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