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書推薦:《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樹
豆瓣評分:8.5
可讀指數:※※※※※
下面書上君帶大家三十秒了解這位三次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作者——村上春樹
1949年生於京都。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1979年以《且聽風吟》(群像新人文學獎)登上文壇。主要長篇小說有《尋羊冒險記》(野間文藝新人獎)、《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谷崎潤一郎獎)《挪威的森林》、《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奇鳥行狀錄》《海邊的卡夫卡》等。
另有《神的孩子全跳舞》、《東京奇譚集》等短篇小說集、隨筆集、遊記、翻譯作品等諸多著作。而且村上春樹雖然用日語寫作,但他創作中的語言思維是英語式的,甚至是美國式的。
因此他的小說得以在世界範圍內真正流行。在海外也獲得多項文學獎項,2006年憑《海邊的卡夫卡》獲(捷克)弗蘭茨,卡夫卡獎、憑《盲柳睡女》獲(愛爾蘭)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2009年獲耶路撒冷文學獎、2011年獲加泰隆尼亞國際獎、2016年獲安徒生文學獎。
得諾獎的都是好作家,但好作家不一定都能得諾獎。
村上春樹的行文風格和他小說的故事背景,有種插上翅膀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神奇魅力,這也是他的書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很暢銷的原因。
小說裡面的人物不管是衣著,服飾,食物,所讀的書和所聽的音樂,都是西方流行文化中為各國人民所熟悉的部分,比如披頭四樂隊的挪威的森林,李斯特的巡禮之年。
他的作品中現實感比較強的故事,即使換一個國家,換一個文化背景,經常也能成立。至於「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之類幻境中發生的故事,更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書上君覺得從這一方面,他是大師,他是能夠創作出滿足全世界大部分人閱讀喜好的大師。
但是這一點對於諾貝爾獎好像不是很重要的權重。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國內簡體版到2004年銷售總量786萬,引起「村上現象」。
村上春樹的作品風格深受歐美作家的影響,他的小說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並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
但是,2006年起村上春樹的作品就連續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但都未曾如願。
人們對這個情形也似乎習以為常:年年上榜,年年「陪跑」。村上春樹便有了「陪跑王」這一外號。
「陪跑王」這一外號不是隨便取的,相隔十年之後,也就是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依然不是村上春樹,而是美國作家兼歌手鮑勃·迪倫,以表彰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表達」。
2016年9月,村上春樹曾發布臉書,分享了預測今年文學獎得主的賠率並附文:「Could this be Haruki Murakami's year for the Nobel?」意思為:今年諾貝爾會是村上春樹年嗎?
可見這位忠實陪跑者對諾貝爾文學獎是多麼的渴望。
書上君接下來給大家聊一聊上面提到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最早的經典。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片森林,那裡或許草木茂盛,鬱鬱蔥蔥,生機盎然,令人神清氣爽;也許白雪皚皚,一望無際,了無生氣,給人落寞不安。
《挪威的森林》是一本極其容易讓人思維深陷孤獨與渴望的書。
書中充斥著大量關於自殺,性和酒的壓抑的描寫,巧妙的通過主人公渡邊君以第一人稱「我」來激發每個人內心對於自由意志的追求。
《挪威的森林》中有這麼一段感情史:
木月對直子:我以為我們相愛,原來卻不是愛。
直子對木月:我以為你愛我,原來你不愛。
直子對渡邊:我需要愛上你才能愛這個世界。
渡邊對直子:我為了愛你放棄愛別人原來你根本不愛我。
綠子對渡邊: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
渡邊對綠子:我好像愛你但是我有直子了我不能愛你。
書上君認為,這些人物感情中,作者村上春樹抓得太過細膩,相比較現在的網絡言情小說而言,《挪威的森林》在感情線上,更勝一籌。
挪威的森林用平淡的語氣寫渡邊的青春,很平淡。
《挪威的森林》在開頭寫道37歲的「我」在飛機穿過雨雲向漢堡機場降落是倍感悲傷;因此「我」才會在多年後一個氣勢奪人的暮色中猛然想起初美,領會到她帶給「我」心靈震顫的東西;因此直子的形象會時常如同洶湧而來的潮水向「我」襲來……《挪威的森林》並非是這樣一本完全充滿負能量的書。
一切隨著綠子的出現發生了改變,綠子如同春天裡活蹦亂跳的小鹿進入了「我」的生活。她活潑,亮麗,大方,活力十足。讓「我」感受到了「在長滿三葉草的山坡上互相擁抱著玩打滾遊戲」的快樂感覺。
綠子帶給「我」的感覺大概就是:像被人從狂暴而冰冷的海水中打撈出來、用毛巾被裹著放到溫暖的床上。
整本書出了愛情線外,書上君認為還有另一條線。
也就是死亡。
《挪威的森林》被死亡串起來的:木月的死,直子的死,初美的死,綠子父親的死,等等。
村上春樹的書總是以一個黑暗的、現實的、狡猾的、龐大的、吞噬時光的、帶有死亡陰影的意象為我們讀者所展現,在他的作品中往往總是充滿無望、死亡、絕望等字眼。
《挪威的森林》裡木月和直子代表的死亡一側和綠子代表的生之一側,都是如此。陰暗印象,便來自於此。
村上春樹曾經回答過記者提問:但假如自己本身是陰暗悲觀壓抑的人,去看村上的長篇,反而覺得雲開霧散,酣暢淋漓,又對生活燃起了希望。
是的,村上春樹想通過絕望來襯託美好,意為珍惜眼前美好。
再談死亡。
還有離開,那種再也無法見面的離開何嘗不是死亡,例如敢死隊、玲子的離開。
直子死後,書中有一段文字專門在述說。
「木月死時,我從他的死中學到一個道理,並將其作為大徹大悟的人生真諦銘刻或力圖銘刻在心,那便是: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
我們還是別提死亡了,畢竟《挪威的森林》給書上君最大的遺憾便是死亡。
書上君再來說一說書中甜甜的愛情
「最最喜歡你,綠子。」
「什麼程度?」
「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
「太棒了。」
「我就這麼喜歡你。」
相信大家也非常羨慕這段美好愛情,書上君也非常羨慕。
最後再回過頭來談一談,為何村上春樹多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卻始終擦肩而過?
書上君認為,也許是村上春樹的文章字裡行間之中以「我」為主人公,於是以至於文章中有一絲自私感。在很多選擇方面,往往從自己考慮。
再者,書上君認為,村上春樹的文章相比起馬爾克斯那樣的作家,在文學影響上,還是缺少一些。
好啦,書上君今天的好書推薦到此結束啦,想了解更多好書,就趕快關注書上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