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挪威的森林》中的性描寫?

2020-12-11 遠遠De遠

村上春樹的作品看得比較少,最開始接觸的是他的處女作品《且聽風吟》,看完後才下定決心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挪威的森林》。

1

看完第一遍的感想是經典的作品還能有這麼露骨的寫法呀,之前會覺得只有成人小說或者不入流的作品才會大幅度的描寫性,如果尺度沒有掌握好就容易變成「低級趣味」,失去了深度。

前言有介紹《挪威的森林》被人質疑色情時,村上春樹反駁的論點:「我是想把它寫得純淨些的。生殖器也好性行為也好,越是如實地寫就越是沒有腥味。」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青春、愛情小說,19,20歲的年齡本身就精力旺盛,是有原始的衝動和欲望的,這種寫實的手法還是能夠接受。第一遍看的話或許會覺得有點色情,但多看幾遍就能夠感受到青春的迷茫,成長的痛苦。

只是我還是不能夠理解結局為什麼以「我」與玲子做愛收場?還有一些露骨的場面,為什麼要這麼寫,寫出來有什麼含義呢?

先介紹一下文章主要的角色:

主人公「我」渡邊,深愛直子同時被綠子吸引;

直子,男主死去好友木月的女朋友,性格嫻靜,有種獨特的孤寂憂鬱的美,後來精神出現問題住進了療養院;

綠子,和渡邊同上《戲劇史II》課,大學一年級女生,樂觀、開朗型少女,十分情緒化、喜歡跟人賭氣和愛撒嬌;

玲子,是直子在療養院同住一屋的病友;

永澤,渡邊大學朋友,常常帶著渡邊尋歡作樂,與女人廝混;

初美,永澤的女朋友,長相普通氣質出眾,溫柔嫻雅。

2

「已經有女朋友了,為什麼還要和多個人發生曖昧呢?」

「那愛情你是怎麼定義的,或者說什麼才是男女朋友關係呢?」本是想問朋友的一個問題,反而把問題拋給我。

我是這樣回答的:「每個人一生中會喜歡很多人,可能會和很多人發生曖昧,如果你真心歡喜某個人,與她心心相印且確定了戀愛關係,那勢必就要有所取捨,和正在發生曖昧或者可能發生曖昧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我而言,男女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契約精神和忠誠吧。」

看第一遍會覺得渡邊比較渣,不是和這個女生做愛就是和那個女生做愛,再仔細看的時候最渣的還是永澤,永澤已經有女朋友初美,但還是經常和不同的女生做愛,睡過的女生也有80個左右。

渡邊和不同女生做愛時還沒有確定對直子的感情,綠子還沒有出現在他的生活中。

當渡邊去療養院看望直子後明白自己是喜歡直子的,回去後就沒有和其他女生做愛,即使綠子深夜抱著他睡覺,他還是忍住了,半夜爬起來對著廚房餐桌看《在輪下》。還蠻符合我之前說的戀愛關係。

這也為什麼我不能理解直子死後,渡邊和玲子做愛!按理說在這之前渡邊就寫信給玲子表明自己是愛直子,同時也喜歡綠子的。那麼直子死後,也可以為了綠子忍忍啊!

第二次回過頭來看,看到渡邊和綠子第一次接吻的心理描寫:

那是一個溫柔而安穩的吻,一個不知其歸宿的吻。假如我們不在午後的陽光中坐在晾衣臺上喝著啤酒觀望火災的話,那天我恐怕不至於吻綠子,而這一心情恐怕綠子也是相同的。

我們從晾衣臺上久久地望著光閃閃的房脊、煙和紅腦袋蜻蜓,心情不由變得溫馨,變得親密,在無意中想以某種形式將其存留下來,於是我們接了吻,就是這種類型的吻。

渡邊和玲子做愛的背景是渡邊對直子悽慘的葬禮懷有創痛之感,為此流浪了一個月,回來時瘦骨嶙峋,毫無人樣。這時玲子特意從療養院跑來要他振作起來:

直子還沒死時你不就已經拿定主意,說不能離開綠子那個人,直子生也罷死也罷,不是都不想幹麼?你選擇了綠子,直子選擇了死。你也已是成年人了,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才是,要不然一切都將不可收拾。

假如你對直子的死懷有一種類似創痛之感,那麼就把這種創痛留給今後的人生,在整個後半生中去體會。如若可以學習到什麼,那就要從中學習。不過綠子另當別論,你要和她去尋求幸福。你的創痛與綠子無關。如果你還要傷她的心,勢必導致無可挽回的後果。因此,儘管你可能心裡難受,但也還是要堅強起來,要再成熟一些,成為大人。

知道渡邊對直子悽涼的葬禮耿耿於懷,玲子為直子舉行了一個精彩的葬禮,唱了五十一首歌。於是他們自然而然的擁抱在一起……或許也像第一次親吻綠子一樣想以某種形式將其存留下來,又或者是想要彼此的溫暖,撫平傷痛,然後放下繼續活著,努力尋求自己的幸福。

3

直子和木月青梅竹馬,十多歲就開始探索各自的身體,雙方都彼此渴望可就是做不成,反而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看到渡邊就特別有欲望,渴望他進入她的身體,並和他發生了性關係。

這也讓直子特別苦惱:「為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本來,本來我那麼真心實意地愛著木月!」

這種愛和性的分離一直困擾著直子,再加上親眼看到親身姐姐上吊自殺,經歷了男友木月自殺沉痛過程,直子的精神出現了問題,感覺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單單,沒有一個人來救她。

直子愛過渡邊嗎?我想沒有愛過,她僅僅把渡邊當成一顆救命稻草,希望渡邊可以拯救她,來適應當時的社會。從渡邊第一次去療養院看直子,直子說的話可以看出來:

我兩(直子和木月)就像在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餓了吃香蕉,寂寞了就想抱而眠。但不能一直這樣下去啊,我們一天一天長大,必須到社會上去。所以對我們來說,你(渡邊)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你的意義就像根鏈條,把我們同外部世界連接起來的鏈條。我們力圖通過你來努力使自己同化到外部世界中去,結果卻未能如願以償。

直子和木月彼此依戀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絕與外部來往,可隨著歲數的增長不可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而渡邊的出現讓他們有了同外界人的初次交往,可無論如何努力,在那個社會中自己仍是一個異類,然後木月自殺了。

獨自活在世上的直子逃離家鄉去了沒人認識的東京學習,恰好碰到了渡邊,順理成章的成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唯一鏈條,他們每周相約在東京的街頭閒逛。在直子20歲的時候,或許她想嘗試打開心扉,開始新的生活,就與渡邊發生了關係。

直子沒能拯救自己,一直封閉著,在她自殺前一晚和玲子詳聊了與渡邊做愛的細節,也說了為什麼無法同木月做,與渡邊後面幾次不能做的原因:「我只是不希望任何人進到我那裡去,不想讓任何人擾亂我。

4

玲子算是全書中最幸福的那個人了,她是因為音樂導致精神失常,有過非常幸福的婚姻生活。玲子的丈夫是一家飛機製造公司的工程師,也是跟她學鋼琴的學生,學了半年,他提出想跟玲子結婚,玲子毫不隱瞞地告訴他自己的病情,連發病的細節都講了,他還是說想結婚。

玲子又說先交往三個月看看,再決定是否想要結婚。三個月後,他還是想和她結婚,為此還和父母吵翻,斷絕了關係。在玲子最後一次發病,而且是特別嚴重的那種,他仍然沒有放棄,還是想守護她,不想和玲子離婚。最後是玲子不想連累他,強制離婚的。能夠碰到全心全意對待自己,還把自己捧在手心裡呵護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的。

玲子最後一次發病是因為13歲的漂亮女孩,女孩慕名前來學琴,看到美麗得像瓷娃娃的女孩,玲子也不好意思拒絕。有一次練琴的時候女孩心裡難受,臉色蒼白,玲子就把她抱到床上休息。隨後女孩開始哭哭啼啼,說自己家庭不和,父親出軌,母親天天打她出氣,又孤單又傷心,然後一下子撲到玲子身上叫玲子不要嫌棄她。

玲子只能抱著她安慰,女孩開始來回撫摸玲子的背,手法極具挑逗性,開始一件件脫玲子的衣服,撫摸和親吻玲子的身體,最終玲子清醒過來給了女孩一巴掌。女孩回去後添油加醋對父母說玲子想要侵犯她,謠言肆虐,玲子緊繃的弦也就斷了。

看到女孩挑逗玲子的那一段細節描寫,我整個人都不好了,13歲不是個孩子嗎?怎麼會有如此嫻熟的性愛技巧呢?就算2020年的今天13歲孩子也僅限於談戀愛或者親吻,對性知識還是懵懂的階段,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度還是有限的,更何況描寫的是1962年呢?

但要看清楚哦,書的背景是日本東京,20世紀60年代,日本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物質豐富,欲望膨脹,精神失衡。13歲的女孩如此有心計,成熟,我想其中有家庭教育的缺失,當時社會環境的射影。

5

成長是痛苦的,書中安排了很多人相繼自殺:木月自殺,直子姐姐自殺,直子自殺,初美自殺。而活著的人在悲痛中涅槃重生,變得堅強成熟。

木月死時,渡邊從他的死中學到一個道理,並將其作為大徹大悟的人生真諦銘刻或力圖銘刻在心,那就是:「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所謂死,並非是使生完結的決定性因素,而僅僅是構成生的眾多因素之一。木月和直子在他心中永遠以17歲,21歲的樣子活著。

木月的死讓渡邊不願亂交朋友,就不會落得失望。在幫助直子恢復健康差點要抑鬱時,使他認識到自己不想像木月那麼軟弱去自殺,決心活下去,也絕不拋棄直子,會讓自己變得更加頑強,變得成熟,變成大人。

而直子的死還使渡邊明白:「無論熟知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也讓玲子走出舒適圈,走出圈養了8年的療養院,開始新的生活。

對於初美的死我是耿耿於懷的,她出場雖不多,但每次筆墨都刻畫她的優雅,穩重,柔情,良好的品味和教養。初美是一個很單純的人物,她深愛著永澤,即便知道永澤在外面同很多女人睡過,她依舊包容他試圖去理解他。

她的幸福也非常簡單:」結了婚,每晚給心上人抱在懷裡,生兒育女,就足夠了,別無他求,我所追求的只是這個!「

永澤對初美的愛是疏離的,之前還明確告訴初美他是不會結婚的,她想同別人結婚,他不幹涉,她想等他,只管等好了。

永澤是給不了初美幸福的,永澤在當上外務公務員出國兩年後,初美才跟其他人結婚,結婚兩年後割腕自殺。

我心裡直感嘆不應該啊,初美不是只有戀愛腦沒有理性的人,更何況她已經組建了幸福的家庭,可能她並沒那麼愛她的丈夫,但也不至於活不下去要自殺。對於她的死我還是比較迷惑的。

看完《挪威的森林》激發了我的表達欲,還想寫下去,尤其是綠子那一部分,已經寫了長篇大論就不寫了,看了兩遍還沒看明白,有時間還是要多看的呢~~

相關焦點

  • 臥談會:《挪威的森林》中的死與性
    這不是我第一次讀《挪威的森林》,不論是作為初中時對於黃色片段的專門標註與傳遞,還是高中時期未分科時,作為理科的「課本」;還是上大學時對於枯燥技術課的消遣,直至爾今對於公式的運用中陰差陽錯般再次選擇了這本書,究其原因,當是我覺得這本書還有許多值得深入的地方,不僅僅停留在之前的膚見謭識的桎梏裡。
  • 《挪威森林》中的愛情
    《挪威森林》日本作者村上春樹的作品,書中描寫渡邊君19歲到21歲的感情經歷。書中內容這裡不詳細講自已可以百度查。這裡要說的是作者繼承了日本作家細膩 平實的寫作風格,讀完此書讓人感覺真有一個叫渡邊君的青年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樣的生活過。
  • 《挪威的森林》為何充斥著性和死亡?
    小說裡面的人物不管是衣著,服飾,食物,所讀的書和所聽的音樂,都是西方流行文化中為各國人民所熟悉的部分,比如披頭四樂隊的挪威的森林,李斯特的巡禮之年。他的作品中現實感比較強的故事,即使換一個國家,換一個文化背景,經常也能成立。至於「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之類幻境中發生的故事,更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 人到中年才讀懂《挪威的森林》,男人的性和愛是可以分離的
    《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充斥著孤獨和死亡的影子。正如扉頁上寫著,「先給許許多多的祭日」。書中服下毒藥的人永遠定格,但飲下解藥的人,繼續樂觀生活。當孤獨與你如影隨形,或許《挪威的森林》可以是你的解藥。估計很多人像我一樣,都是十七、八歲讀過《挪威的森林》,書中圍繞著性的描寫讓人既緊張又慌亂,可還是忍不住往下閱讀,直到結束為止。而縈繞於腦海的疑問,比如,木月為什麼自殺?直子為什麼自殺?渡邊君為什麼和玲子做四次愛等等,始終沒有答案。
  • 如何評價《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
    所以讀完《挪威的森林》無不發現,無論是從渡邊、直子、玲子,亦或者是永澤……的身上都能真切地體會到孤獨和無奈。有人因此自殺喪命,有人卻學著品味消化。 無論你對書中主人公的愛情有什麼看法,都不能否認這些都是現實中存在的。可以說《挪威的森林》是本現實主義的愛情小說了。 而在村上春樹筆下的愛情又是怎樣的呢? 「春天的原野裡,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白的情慾,扯開當代孤獨成癮的遮羞布
    而《挪威的森林》也不負眾望,自問世以來,僅用25年的時間,便在日本銷出1500餘萬冊,相當於,平均每6-7個日本人就有一人有這本書。可是,龐大的讀者基數帶來的,除了耀眼的成績,還有巨大的爭議。想必讀過村上春樹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裡描述男女關係常常伴隨著性描寫,而這一點在《挪威的森林》裡有很明顯的體現。
  • 重訪挪威的森林
    但那時候我也是第一次從書店的漫畫區走進小說文學區,因為一個早熟的同學推薦我去找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小說。當年第一次在書店看的那一版,是有這麼一張格外「引人」的封面我不知道對於大部分80後來說,是否知道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都要早於伍佰的《挪威的森林》,但對於出生於小城鎮的我來說,確實是因為那首火遍街頭巷尾的歌,才發現了那本「很好看」的書。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我整本看了不下十遍,我是偶然在書店裡買到它的,同期買的書還有渡邊淳一的《白色戀人》。如果你沒聽說過渡邊淳一,那我希望你永遠都不要走進他的世界。關於《挪威的森林》,從第一次閱讀開始,我就深陷主人公渡邊的情感世界。他和直子之間的命運糾葛,以及和可愛的綠子的發展曲線,都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的翻看那本小說。後來我又買了幾本村上春樹的書,很不幸,在班裡傳閱的期間傳著傳著就找不見了。
  • 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所有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
    塞林格是村上春樹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書《麥田裡的守望者》曾兩次客串村上春樹的代表作《挪威森林》。事實上,在整個挪威森林中,它講述了一些不成熟的人如何掙扎著死去,而另一些人在痛苦的生存中逐漸成熟的故事。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逝者雖已逝去,但活著的人卻要活得長久。
  • 《挪威的森林》與我
    拿了《恆河的女兒》和《挪威的森林》,兩本書都只是翻了一會,並沒有認真讀完。《恆河的女兒》是貝碧·哈爾德的處女作,也是她的自傳文,我第一次讀這本書,吸引我的最初只是書的封面,印度女子身披面紗總歸給人一個神秘和嚮往。書描述的是她成長的整個過程,悲慘的暴力下的最底層的印度女性如何不放棄自己。
  • 重讀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方才明白向死而生才是人生的救贖
    而他最負盛名的《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問世,三十多年來盛銷不衰。2012年《挪威的森林》在內地熱銷,當時的主流文化還是韓流,全是公主、王子般的愛情故事。而《挪威的森林》卻打開了一個新的愛情視角,有些人我們越想要忘記,越難以忘記。
  • 挪威的森林|愛為何總是生死相隨?
    聽很多人說起《挪威的森林》的時候,總是與愛情綁在一起。年少的人總讀不懂其中的深意,於是沒有絲毫閱讀這本書的欲望的人們,便將這本書放在了高高的書架上束之高閣,那時的人們更喜歡《杜拉斯的情人》。無意間翻開了《挪威的森林》,第一眼除了晦澀難懂的語言外,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
  • 《挪威的森林》:背負創傷的抒情詩,我們拿什麼找回逝去的青春?
    再加上村上春樹獨特的語調和簡單卻令人拍案叫絕的譬喻,讓原本不熟悉村上春樹的讀者,也能沉浸到電影《挪威的森林》裡的愛情世界中。只是,對於這個大家所熟知的文本,陳英雄卻捨棄原本的角色設定,決定讓渡邊、直子、綠、初美以及永澤,成為經營他心中《挪威的森林》浪漫想像的一顆棋子。
  • 《挪威的森林》所表達的
    其中《挪威的森林》無疑是作者自傲最為成功的一部書,在全世界範圍內也獨具標識度,他以紀實的手法和平述的語言寫出了少男少女在步入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對於純真的愛情和個性發展的雙重追求,在一系列事件中從懵懂走向成熟,不斷成長,明白人生的意義的故事。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作品主題:自我救贖:自我救贖的前提是自我的迷失,這種迷失帶有青春期的普遍性,這也是小說《挪威的森林》持續人氣的原因之一。就如有16歲的幻想少男少女的存在就有瓊瑤熱一樣,有青春迷憫的少男少女存在,就有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讀者。小說中的主人公們,大多是青春期迷失了自我的典型。
  • 侃侃《挪威的森林》
    在這個挪威式的小木屋。    歌詞說的什麼呢?「我」在以前的一個女朋友房中過了一夜,卻沒有上床,第二天就放了把火把房子燒了?深夜裡,在我決定關於《揚威的森林》寫點什麼時,我的WINAMP反覆的放著這首歌。清新的木吉它、純真的嗓音,BEATLES的歌聲迴蕩在我那並不溫暖,也絕非挪威式的簡陋的小房間裡,一遍又一遍。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不敢看第二遍的愛情小說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不敢看第二遍的愛情小說有個數據,在北京上海,十年的圖書銷售排行,這本書都是第一名,在日本,每十五個人,就有一本挪威的森林,提到愛情小說,誰也劃不過這本書,千千萬萬的讀者為它哀傷,為它難過,永遠有多遠?
  • 成年後再讀《挪威的森林》:關於生與死、愛與性、孤獨與救贖
    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再也不能隱瞞自己的真心,因為直子的離開失魂落魄,又在斷斷續續中再次重拾對生活的希望。生與死這是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反覆提到的主題。《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大都是以死亡結束,開篇木月的自殺,以及到後面直子、初美,一個又一個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原本活靈活現的人,卻香消玉殞。雖然生離死別終有時,但年輕的生命隕落,讓全篇籠罩上了一層死亡的肅靜。
  • 《挪威的森林》:並不是一本百分百的戀愛小說
    村上如此珍愛的這本小說講述了19歲的主人公渡邊與兩個女孩直子、玲子的愛情故事,在直子自殺後,在悲痛中領悟了如何與世界相處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愛情、時代背景、技術處理三個方面來閱讀這本《挪威的森林》。第二個層面:時代在小說開頭,37歲的渡邊在波音747飛機即將降落在德國時,聽到一曲《挪威的森林》,那旋律一如往日地使渡邊難以自已,比往日還要強烈地搖撼著他的身心。渡邊不由自主地想起在人生旅途中失去的很多東西——蹉跎的歲月,死去或離去的人們,無可追回的懊悔。
  • 《挪威的森林》:只有三角戀?那是你沒看明白
    在《挪威的森林》中,渡邊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而他最愛的書是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並幾乎穿插於整部小說之中。而其主人公蓋茨比,也正是個身披荊棘卻不失純真的人,從而再次證實,「純真」這一特性,在渡邊心中的重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