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丹陽中學10多名教師集體辭職,引發了當地教育系統的震動,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據報導,引發辭職潮的原因是正在實施的「縣管校聘「,而辭職教師中則包括數名學科骨幹和年輕教師,僅數學教師就有5人。部分辭職教師表示,將考慮去往蘇州發展。
丹陽中學多名教師辭職,再次引發了網友對「縣管校聘「的熱議。其實,丹陽中學教師辭職,只是縣管校聘下的一個縮影,而這種苗頭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地方萌芽,希望能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
說簡單點,就是讓教師流動起來,將教師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域教育系統的「系統人」。其初衷是激發教師活力,優化縣域內師資配備,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客觀地說,現在城鄉教育確實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且有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鄉裡的學生都想方設法地向城裡擠,教師也各顯神通地往城裡調,以至於出現了農村學校教室空置,而城裡學校人滿為患的現象。這對教育的長期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也必將會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而「縣管校聘「則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生,要通過縣域內的師資優化,縮短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公平。
任何一項改革,都是奔著問題和矛盾而去的,這是每個行業革陳除弊的必然之路。但好的政策,還需要好的執行者,而不是照本宣科地生搬硬套。
就拿丹陽中學來說,這是鎮江市最好的重點高中之一,在2020年高考中,本一達線率達到90.8%,400分(總分480)以上高分段人數88人,位列鎮江第一,全省所有重點高中第17名。然而,就是這樣一所高中,今年卻被被下達跨校交流人數指標「不低於12人」,為所有高中最高指標。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當地教育局不顧實際情況,給每一所高中攤派指標,一下了分流出去10名年青骨幹教師,這對注重教學質量的重點中學來,哪怕駱駝再大,也禁不住如此抽血呀。而當地教育部門面對外界質疑,僅以「不清楚不掌握」,「正常人員流動」為由敷衍塞責。作為主管部門,對這些情況不了解,不清楚,也不掌握,這是失職,也是瀆職。
從改革的角度來看,「縣管校聘」是需要的,也是有用的。但作為一項剛開始實施的新政策,不宜按同樣的模式、同樣的標準在所有地方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各地各校的具體情況分步分層地逐步開展,讓地方、學校和教師都有一個適應和糾錯的過程。
站在宏觀層面來看,全國各省市在經濟(如東部和西部)、人口(如廣東1.1億 、山東1.0億;而青海603萬、.西藏335萬)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以2018年為例:全國教育總投入4.6萬億,其中基礎教育約2.1億,佔全部經費一小半,不可謂體量不大。但這個經費卻並不是平均到每個地方的,比如:江蘇基礎教育投入能達到1979億,廣東超過2000億,而寧夏、青海等地則只有100餘億。
這些差距,必然會造成政策實施效果的差異,如果按同樣的模式和標準執行,也勢必會讓地方主管部門和學校在實施過程中,不顧實情而強力推行,導致有些學校本就缺編(缺員),卻又不得不將教師分流出去的結局。
「縣管校聘」能解決的只是教師流動,這針對的只是「人」,而「物」不跟上,教育均衡和公平難以真正實現。
從全國範圍來看,如果說各省教育投入存在巨大差距,是人口數量造成的,那麼從各地包括教師質量和生均公用經費在內的情況,則真正體現了地區間的差異。
北上廣深和東部沿海地區,集中了大量優質的教師,其中不乏北大清華等名校畢業的研究生、博士生,而很多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邊遠地區,還主要靠中師畢業生在支撐。
至於生均公用經費支出,就更是懸殊巨大了。以2018年為例,初中生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用和基本建設支出,全國平均值是14858元,北京達到人均58509元,而在河南卻只有9166元,相差6倍多。
站在同縣域來看,在一線城市或省會城市還好些,但在其它城市,城鄉教師的收入差距非常明顯。以本人所在地為例,城裡的老師加上各種資金和補貼,可以達到10萬,甚至更多,而農村教師則只有5萬左右,好點的可以拿到6、7萬。收入差距過大,城裡的老師自然不願意去農村任教,而農村的老師則擠破頭地想往城裡調。
換句話說,如果提高農村教師的補貼,不僅有利於穩定農村教師隊伍,而且城裡教師即便分流到農村去,至少也不會有那麼大的牴觸,這樣才能讓「縣管校聘」政策真正得以順利實施。
本來,按「縣管校聘」的規定,校長和普通老師一樣,都應該在一定時間內流動起來的,但在很多地方卻並沒有這樣做,校長不動,動的只是老師。
這樣一來,如何保證教師的公正評價以及流動的公正實施?人都有趨利性,為了獲得好的崗位和去往好的學校,有些人就會四處找關係,巴結附和校長,甚至利益輸送。而這種人往往溜須拍馬在行,但教學能力卻一般,一旦得逞,則不僅會對那些一心撲在教學業務的老師造成不公平,更會破壞本校、本地區的教育生態。
作為一項正在全國逐步實施的教育政策,不僅關係到數千萬教師的切身利益,也關係到3億中小學生的學習,更關係到中國未來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江蘇省丹陽中學的教師辭職潮背後,是對當地教育部門執政智慧的考驗,也是對「縣管校聘」政策如何有效實施的拷問。
但願各地在實施這一政策時,相關部門能在充分調研、周全考量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措施,真正實現優化教師配置、均衡教育資源的目的,從而造福教師,造福教育。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