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現如今孩子的人生,似乎被顛倒了。父母從小就要求自己的孩子舉止得體,像個成年人一樣,做個體貼,自律和聽話的孩子。相反,成年人則變成了「巨嬰」,啃老一族,對生活缺乏熱情。
實際上,這是教育的一種「疾病」,我們的父母犯了一個「逆向」錯誤。人的成長規律最初一個脆弱,無知的嬰兒到一個好奇而大膽愛探索的孩子,再到一個充滿熱情和青春跳動年輕人,再到一個成熟而不快樂的中年人,最後做回了返璞歸真的老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大腦的快速發展是以漫長的成長為代價的,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需要經歷無數次的反覆試錯和勇於探索知識的勇氣。但是,如今的兒童生活在成年人的眾多要求之下,不能隨便哭泣,這才是一個「好孩子」的標準。
0101最危險的教育就是培養順從型的「好孩子」
孩子的本能是在悲傷時哭泣,在興奮時尖叫,在有需要時大聲說出來,在想撒嬌時嘰嘰歪歪。但是,現在許多父母卻要求孩子保持安靜。他們不知道,一個悶不做聲的孩子,其實是「摒棄自我」的表現。
社會的變質,對兒童的寬容度也在逐漸降低。只要不在公共場合對他人造成傷害,孩子有些蠻不講理或者撒潑打滾都是可以原諒的。孩子們的心智還不算成熟,只能被視為半個成年人,像成年人一樣對待他們實在是太勉強了。
因為孩子學習真理的方式不是父母的口頭指導,而是經過反覆試驗的經驗。所以,難道我們就對孩子沒要求了嗎?當然不是,只有在這個時候,不要太早,要跟隨孩子自身的發展來改變。
許多表面似乎符合「好孩子」的標準,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並不這認為,甚至充滿痛苦。
6歲以下的兒童應有權表達自己的願望,情感和需求。父母的疏忽會使孩子隱藏封閉自己。
這些聽話的孩子甚至都沒有達到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最低要求。隨著他們的成長,各種問題自然而然地爆發了。
0202羅馬尼亞孤兒,從未消失
這是心理學上最著名的孤兒,也使人們對幼兒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96年,為了增加人口,羅馬尼亞政府要求每對夫婦至少要有4個孩子。在非特殊情況下使用避孕和流產是非法的。這項法案持續了23年。
但是在這段時間裡,有超過10,000名婦女在地下墮胎中喪生,導致羅馬尼亞有200萬嬰兒。
這200萬的嬰兒只有孤兒院負擔得起,但是人力不足也是一個問題,因此這批嬰兒只能通過機構管理。由於一個工作人員需要照顧10、20甚至40個孩子,因此孩子們必須每天7點起床,在7:30餵食,並在8點換尿布,所有需求均按計劃時間表來設置。
吃飯只需要幾分鐘。如果換尿布後又變髒了,則可能需要再等幾個小時才能再換上乾淨的。與護理人員的日常接觸只有短暫的幾分鐘餵食時間和換尿布的時間。此外,就是躺在一張小床上 望著天花板。
在這種刺激下,孩子們將不再為了需要而哭泣,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會得到滿足,而工作人員對此感到非常自豪,並認為孩子們的表現很好。即使以後有人收養了這些孩子,他們的大腦,身體和適應能力也遠遠落後於正常孩子。這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傷痛。
時至今日,「聽話」仍然是判斷兒童的最大優點,因為他們不會麻煩大人。
0303小時候的壓抑,長大後會瘋狂爆發
1)對世界失去熱情和迷失自我
大多數被要求的孩子都生活在「權威父母」的陰影下。最初,年輕人都很有勇氣去質疑,他們想打破舊的規則和制度,衝動的人們,他們是建設新社會的支柱。
但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壓制。在國際教育中,此類兒童將被定義為「認知障礙」。在他們的背後,通常隱藏著一對強勢專權的父母。當遇到困難而無法獨自解決時,只能求助於父母,活得像個「巨嬰」,這是教育的悲劇。
2)長大後瘋狂地彌補
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報復賠償」。就是說,即使那些被「自我」壓抑的孩子如父母所願去理想的大學,即使他們的工作很成功,也可能突然爆發變「壞」。
我們在兒童時代越缺少什麼,長大後我們就越會瘋狂的追求什麼,這就像陷入欲望的漩渦中,耗盡了所有的激情和動力,變成了一個不知所措的不快樂的人。
0404做這三件事,拒絕種植「小綿羊」
1)用語言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和讚賞
這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大多數父母都沒有這樣做,現實中往往是「過度教育」。
這就像帶孩子出去在路上認識一個熟人一樣。在孩子做出反應之前,母親會說「快喊阿姨」,並且孩子沒有選擇權。
實際上,要孩子有禮貌也很簡單。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掌握主動權,孩子自然會更樂於主動思考和表達。
2)讓孩子學會獨立處理生活問題
父母做的越多,孩子墮落的機會就越多,父母不需要處處把孩子照顧的都很好。
孩子們不必在家裡太舒服,至少他們必須獨立做一些小事情,例如洗澡和穿衣服,偶爾也要參加家務勞動。
這也讓孩子們為將來的寄宿學校做準備,並獨立處理生活問題。對健全孩子人格的意義也是很大的。
3)建立兒童的思維邏輯,並嘗試避免情緒化表達
父母致力於培養「好孩子」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情緒化表達,不會造成麻煩。
但是對於已經具備基礎認知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開始適當地建立思維邏輯,既不會壓制了孩子的天性,而且使父母更容易接受。
為此,父母需要改變錯誤歸因的不良習慣。例如,孩子走得太快跌倒了,但是父母下意識地避開了邏輯,而是選擇先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0505我真的很怕你是個好孩子
兒童的成長必須逐步進行,從盲目大膽到探求未來再到成熟。
我們這一代中的許多人從小就表現良好,因此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克制和委屈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最令人羨慕的人是那些敢於做出自己決定的人。
實際上,別人的想法沒那麼重要,你無需強行磨尖銳角去強行嵌入尺寸統一的模具中。孩子不必是好孩子,只要做自己即可。合理的情感表達是完整人格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