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建築先驅的文脈堅守

2021-01-19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童凱思

  「建築之良窳,可以覘國度之文野。」老派的文章到底好學養,端看1931年《中國建築》創刊號的發刊詞,開篇就立足高遠,一語道斷。

  這篇發刊詞的作者趙深早在1930年代便已享譽滬上。他與同為留美歸來的建築學子陳植、童寯共組華蓋建築師事務所,中國現代建築史上最早一批典範之作於此發軔。一個古老的國家開始有了現代城市景觀的雛形,並且,隱含著中國人自己的判斷、選擇、意圖和趣味。從太古之世人類「穴居而野處」到近世物質文明促成建築上的長足進步,東西方建築在美學和功能上各有擅場,無分軒輊。

  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歸成——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代中國建築師」,部分復現了這一歷史進程。自清末開始,中國赴海外求學現代建築的公派留學生多逾百位,足跡遍布歐美各國,而尤以赴賓大者眾。單說近現代建築學家公認的「建築四傑」,除劉敦楨系留日歸來,其餘三位梁思成、楊廷寶、童寯皆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同門才俊。他們歸國後很快成為國內建築學界的群峰,繼之而起的一批卓越的建築師與建築教育家,多出自其門下。

  建築學子閃耀異國

  1918至1935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接連奪得各類國際設計大獎,勢頭正盛,第一批中國留學生的到來可謂恰逢天時。而這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也果然銳不可當,入校不久就在全美大學生的各類建築設計競賽中摘取頭獎。才高如童寯,在歸國前已經在費城、紐約接手大項目,成為美國建築界的傑出新星。

  曾與梁思成一起為新北京建設提出「梁陳方案」的陳佔祥在自傳中提及,中國人習慣把建築師稱為工程師,這對於一位西方建築師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建築師與醫師、律師並列為三大古老職業,歐洲人說,醫生是恢復(人體)秩序,律師是維持(社會)秩序,建築師則創造(物質世界)秩序。而當時別說社會一般人士,即便是梁思成,如果不是剛從歐洲回國的林徽因與他談及以後想學建築,他還不知建築學為何物,只是憑藉一手準確而漂亮的繪圖功夫為清華同學所稱道。不過,這批主要來自北平、上海、廣州的留學生(其中又以清華畢業的最多)在走出國門之前,已經是層層選拔出來的頂尖角色,其家庭出身、師承關係、交遊範圍、社會閱歷,決定了他們在接受系統的西方教育之後,即成為做事嚴謹務實,又特具前瞻性和自主意識的知識精英。

  比如最早去往賓大建築系的朱彬,在三年級就獲得全美大學生設計競賽二等獎,他有獲獎感言:「正值大量西方科學湧入中國之際,中國建築卻因自己的理念和形式而顯得無與倫比」。

  接續中國建築的文脈

  林徽因曾經說,我們向中國的學生和大眾展示西方在藝術、文學、音樂和戲劇領域的成就,但這絕不能取代中國自身的藝術。我們必須學習各類藝術的基本原理,從而將其直接運用於我們的設計作品中。

  空口無憑,且看這些留學生當年的課程作業,單是水彩畫一項,既有羅馬式立柱和拱門洞、西式的靜物如玫瑰花瓶,又有唐代佛像、唐三彩等等,無不心思端凝,斯文周正。尤其那些作為外國古代建築史筆記而留存的素描,精緻而傳神,幾乎可以用作文學名著的線刻銅板插圖,讓人想見一座城市的性格與風致。據陳植回憶,他們常在交圖前夕徹宵繪圖或渲染,梁思成的渲染「水墨清澈,偶用水彩,則色澤雅淡,明淨脫俗」。豈止是梁思成,童寯在清華就舉辦過個人畫展,於鉛筆畫、炭畫、蠟筆畫、粉筆畫、水彩畫無所不能。楊廷寶更出版有個人的水彩畫選和素描選集,直追專業畫師。

  因為賓大的建築系承繼的是巴黎美術學院體系(也就是布扎體系),又稱學院派,特為注重學生的美術功底,工作室制度的師徒關係也有似中國傳統書法和繪畫的訓練,所以對中國留學生而言並不陌生。中國建築之與繪畫歷來如影隨形,須臾不離,自唐宋以降,幾乎所有畫家都擅長宮苑、臺閣、層樓、池苑、亭榭一類,而且器識與修養往往不限於畫事,以致很難定義他們究竟是畫家還是建築師。這一代留學生無意中續上了中國建築的文脈,只是眼界大大不同了,正如童寯後來的心得:「惟學建築者,欲有古典功底,仍以先治羅馬五式及中國鬥拱為宜,必須將每式繪為詳圖,記憶純熟,即久而淡忘,其精神固已深入腦際,而能變化自如焉。」

  奠定國內建築人才基石

  這批留學生歸國後,以強烈的報國熱情和嫻熟的職業技能,大多活躍在近代中國的建築設計、建築教育、歷史研究以及建築管理等諸多領域,不僅為各大城市設計了大量的辦公、住宅、學校、醫院、影院和商業等各類新型建築,打破了西方建築師的壟斷地位,並且協力創建了中國自己的建築研究體系和教育體系。無論是梁思成、林徽因創立的東北大學建築系,還是有楊廷寶、童寯坐鎮的中央大學建築系,或者由陳植、哈雄文等人主導的之江大學建築教育,雖在國家動蕩和歷史劇變中歷經遷徙、停滯、拆分、並轉,到底在啟動教育轉型、培育建築人才方面奠定了寶貴的基石。

  作為一項靜默的文獻陳列,展覽力圖完善地呈現史料,包括作業、圖檔、筆記、草稿、照片等。這是賓大歸來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首次以集體的面貌浮出公眾的視野,其中多數人長期處於我們的認知邊緣和歷史盲點。了解他們,或許有助於喚醒記憶,認真看待建築與建築設計的意義。畢竟,中國曾經是最懂得居住文化的民族,有一整套蘊藉千年的建築系統和文化禮儀。而陳佔祥先生有一句話——我們今天的建築,很多是沒有禮貌的,新的建築不懂得尊重舊的環境。他還有一本書,叫《建築師不是描圖機器》,大概意思是希望世人重新認識建築師,對建築師的文化地位也給予更多的社會承認。(童凱思)

[ 責編:王營 ]

相關焦點

  • 地標品牌專題丨發現多重文脈價值 創造獨特文脈品牌
    文脈思想被20世紀60年代以後產生的後現代主義推崇到相當的高度。他們看到了現代主義建築和城市規劃設計對文脈的漠視,試圖恢復城市原有的秩序與精神,主張從傳統、民間、地方的文脈中找到現代城市建築的立足點。
  • 知名建築師溫子先:避免「千城一面」,建築得有文脈,會說話
    前不久在2017中國國際建築科技大會上,Aedas全球設計董事、知名建築設計師溫子先(Andy Wen)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專訪,分享了他的建築設計理念。在他看來,建築除了解決功能,還應該具有「故事性」,需要和當地的歷史、環境、文脈產生互動,這樣的建築才會讓城市的形象具有辨識度,而避免「千城一面」的結果,為城市的形象帶來本質上的改變。
  • 他是中國現代戲劇先驅之一,他是餘上沅
    今晚我們觀劇 紀實人文頻道餘上沅,戲劇教育家、理論家、劇作家,中國現代戲劇的先驅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戲劇高等學府——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創辦者之一。而今年4月30日,正是這位戲劇教育家逝世50周年的日子。
  • 新中國第一家建築設計院的變革與堅守
    北京建院為建設新中國的首都而生,歷經九次名稱的變革,堅持用匠心智慧打造城市的秩序與氣度,用建築作品續寫中華民族的文脈傳承,用專注赤誠扛起國企的使命與擔當。  今天的北京建院是同時具備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屬性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以科技服務業為主業、屬於國家和北京市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範疇的大型國有建築設計諮詢機構。
  • 美國現代家具設計先驅:賴特
    而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美國最重要的現代家具設計先驅。事實上,賴特作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現代建築設計大師之一,其大膽而粗獷的家具設計也使他接近第一代家具設計大師的行列。
  • 讓建築多點「中國風」——《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獎作品集(2019)》首發
    近日,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獎作品集(2019)》首發儀式暨優秀建築設計項目創作交流會落下帷幕。630項建築設計作品從1365項建築設計類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殊榮。據悉,該「行業獎」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主辦,建築分會承辦並組織審評,每兩年一屆,面向全國工程勘察、建築設計行業和市政公用工程頒發,是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公布的行業權威性評獎項目。據悉,《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獎作品集》至今已出版四部,展示了中國建築師的文化自信和暢想,以及越來越揮灑自如的設計藝術、技術和技藝,記錄了新時代中國優秀建築設計工程的發展足跡。
  • 設計師 | 彼得•貝倫斯:德國現代設計先驅
    北京理工大學名詞解釋:貝倫斯2019年 南京工業大學名詞解釋:貝倫斯2019年 廈門大學名詞解釋:貝倫斯2018年 大連理工大學  識圖題:貝倫斯的電風扇彼得·貝倫斯,德國著名建築大師,新建築運動的早期領袖,德國現代主義設計藝術的先驅,德國現代設計之父,「德意志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最著名的設計師,工業產品設計的先行者,德國「青年風格」代表人物之一。
  • 德國現代建築業始於魏瑪共和國,有四人被視為先驅,有多種風格
    德國現代建築業始於魏瑪共和國,有四人被視為先驅,有多種風格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德國現代建築的。德國現代建築業的發展始於動蕩的魏瑪共和國時期。沃爾特·格羅度烏斯( 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勒( Mies van der Rohe)、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Frank Lloyd Wright)、勒·柯布西耶( e Corbusier)四人被視為現代建築業的先驅,四人中前面兩位顛覆了大眾對於建築業的理念。
  • 南京推動千年文脈與世界聯通
    近年來,通過「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今天的南京千年文脈可感知,天下文樞可品讀,古都魅力得以彰顯,一座生態、生活、生產與文脈、文化、文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呼之欲出。  近年來,南京系統梳理了從六朝、明清到近現代的歷史文脈,編制完成11片歷史文化街區和22片代表南京不同時期最具特色的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
  • 讓「講故事」的建築填平歷史與現代的溝壑
    只需掃描建築外的二維碼,市民遊客們就可以藉助各種音視頻、AR產品了解與該建築有關的歷史背景、名人軼事,甚至只在小小的屏幕裡「雲遊四方」。通過全市推進,截至上海旅遊節開幕前,申城城區老建築開放總量已達1032處,有1298處建築已完成二維碼設置,並綜合運用多種形式讓市民遊客「深度閱讀」。
  • 江西傅種孫:我國現代數學教育先驅
    傅種孫,江西高安人,他是第一個將數理邏輯引入中國的數學家,也是第一個將西方的數學基礎引入中國的數學家。  近日,記者走訪江西省方志館,並多番查閱資料了解到,傅種孫是我國現代數學教育的先驅,他先後參與了教材的編寫、課程標準的制訂,他編纂的《初級混合數學》、《高等平面幾何》等教材被教育部作為藍本並在全國推行;他還受教育部委託,組織人力擬定數學教材精簡方案全國推行。他致力於教育,對課程剖析精深,錢學森院士曾說:「聽傅老師講幾何課,使我第一次懂得了什麼是嚴謹科學。」
  • 後現代(Post-modern)建築在中國的傳播
    "後現代"這個詞如今已經過時了。"後現代"在中國建築界的影響最大時是80年代中期。建築界同仁們引進"後現代"概念,比文學和其他藝術門類中引進它要早一些。中國的建築理論家在這個問題上趕了一個早班車。
  • 千年閩都 躍然眼前(解碼·賡續文脈)
    在這裡,保護修繕不是最終目標,重要的是如何發掘歷史建築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傳承千年文脈。眾多古厝的變身就是活化利用的探索和嘗試,為的是讓歷史文化遺存更好地與現代生活、與市民和遊客互動。不久前的中秋和「十一」假期,福州市澳門路上的林文忠公祠成為不少遊客的「打卡」處。這座佔地3000平方米的祠堂,是清光緒三十一年林氏後裔及福州鄉賢為紀念林則徐集資興建的。
  • 把本土文化變成「全球語言」 南京推動千年文脈與世界聯通
    近年來,通過「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今天的南京千年文脈可感知,天下文樞可品讀,古都魅力得以彰顯,一座生態、生活、生產與文脈、文化、文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呼之欲出。城市風貌 新老並秀六朝金粉地,最憶是金陵。
  • 讓世界稱讚的中國現代建築,了解一下
    讓世界震驚稱讚的建築,中國從古至今從不缺少,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使中國擁有數不清的古代建築奇蹟。而如今在這個發展高度相似的時代,中國的現代建築一樣可以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這些風格獨特,又科技感十足的建築,已然成為每個城市專屬的名片,下面就和我一起領略它們的獨特魅力,看看大家都去沒有?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被譽為「新世界第七大奇蹟」之首的神奇工程,讓世界看見了什麼是中國建造和中國速度,外形如展翅的鳳凰,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航站樓。處處體現的都是高科技硬實力,讓世界刮目相看,望塵莫及!
  • 「惠州文脈·聚焦」文種花地開嶺東,千年文脈煥新彩
    然而,羊城晚報卻依舊秉承著深邃與厚重的風格,高揚人文精神旗幟,始終保持對文學和文化的堅守,持源源不斷活力。讓文學棲居於「花地」,也為社會提煉文化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可以說是羊城晚報副刊對文學和文化的堅守所打造出的一張新名片。羊城晚報編委、羊城晚報副刊編輯部主任陳橋生表示,希望「花地」品牌,通過更多的活動走出去,使副刊從版面資源進一步轉化為立體的文化優勢。為此,其後「花地」品牌逐漸向兩個方向拓展:一是推動花地文學榜活動向全民閱讀的方向轉型,讓文學走向讀者走向市場。
  • 大美至簡,傳統與現代的交互演繹:杭州融創城示範區—中房建築設計
    此項目同步收錄至ARCHINA建築中國官網 歡迎登陸查看更多信息 示範區位於地塊東南側,設計立足於杭州深厚的歷史文脈傳承,兼顧當下流行現代簡約的設計理念,呈現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韻味。 01 現狀挑戰 城市界面可用的空間進深較短,如何形成第一昭示性?
  • 建築新國粹 | 在這裡,共賞「國璟之美」
    發布會以一則靈動飄逸的現代水墨舞開場,水墨的靈動與磅礴兼收並蓄,為這場中國建築文化與大國底蘊共融的美學盛事揭開序幕。比如,杭州大國璟的「蕭然三式」,將自然山水和地域文脈融入園景,盡顯高貴;紹興大國璟的「驚鴻六畫」,鍛造「三進堂六重院十六璟」的大美天地;台州大國璟的「雙江逸境」,以繁華、生態兩大臻奢資源,締結「山水遊」景觀大境;溫州大國璟的「雁蕩奇秀」,於雁蕩山的奇絕變換中提煉精華,匠造建築與歷史交融的當代府院。
  • 海上商城利物浦—英國傳統與現代建築的結合
    除此之外,利物浦還是現代船舶技術、運輸系統和港口管理發展的先驅。利物浦的建築風格相當多樣化,從16世紀的都鐸風格,一直到當代建築。該市大部分建築興建於18世紀晚期以後的大英帝國鼎盛時期。利物浦市內共有超過2,500座的登錄建築,其中27座為一級登錄建築,85座為二級登錄建築,數量僅次於倫敦。該市公共雕塑的數量在英國僅次於西敏市,喬治式建築的數量在英國僅次於巴斯。
  • 與梁啓超齊名的美籍天才,15歲會8種方言,是中國現代語言先驅
    他是曠世奇才,曾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他教過物理學、數學、哲學、中國音樂史、中國語言、漢語語法等課程。 其博學強知令人驚嘆,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中國現代音樂學先驅的趙元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