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則教案/原文賞析,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2020-12-22 意愛笑

知識點一、孔子的文學常識

孔子的「子」是對人的一種尊稱,相當於是某某先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的人,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而且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是中國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學派,思想核心是「仁」,「仁」有兩重含義,一個是仁愛,一個是愛人。仁愛就是對別人要仁慈博愛,愛人就是平等對待周圍的所有人,關心和關愛他們。

政治與教育主張

在政治上,孔子主張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在教育方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孔子的有教無類是對受教育者一視同仁,無論你是出生在貴人之家,還是寒門子弟,都可以來到學堂,平等的進行學習和交流,而且首創私人講學之風。

論語

《論語》是儒家當中的一部經典著作,它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都是收錄在《論語》當中。(如果題目中說《論語》就是記載孔子言行的書,是錯誤的。)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四書五經

儒家經典當中有「四書」和「五經」指什麼?什麼是四書,什麼是五經呢?四書和五經全部都是一個集合名詞。四書由四本書構成,分別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知識點二、十二則章句分析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子曰就是孔子說,曰這個字,它就翻譯成說。學而時習之時」翻譯成時常,習就是複習,之代知識。

不亦說乎:說是一個通假字,說通「悅」,翻譯成愉快。把複習當做一種享受。

有朋自遠方來: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朋,志同道合的人。古代人那交朋友,講究一個志同道合,志氣相投。

人不知而不慍「知」是了解。慍:發怒。人們不知道、不了解,我就不生氣。

固定句式:「不亦......乎」不也是...嗎?不也是讓人愉快的嗎?不也是讓人高興的嗎?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這是一個反問句,答案其實在問句當中了,表示肯定的意思。

文:孔子說: 「學習了(知識),然後時常實踐它、複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為)嗎?(孔子講的學習,包括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既要學書本知識,又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

第二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吾日三省吾身:「三」在古代,代表多次,「省」意思就是檢查和反省。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謀意思就是辦事兒,忠的意思就是盡心竭力。這句話說,我替別人辦事兒有沒有不盡心竭力?

與朋友交交往有沒有不真誠?

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我有沒有複習呀?

固定句式:「不....乎?」譯作「是不是....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呀?替人辦事兒是不是很盡心盡力?(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第三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是一個通假字通「又」。15這個數,在古人看來,十它是一個整數,五它就是一個零數。所以在古時候整數和零數之間都用一個「有」字來連接的。15歲的時候把精力都投身於學習的這件事兒上。

三十而立:三十的時候明白了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懂得了這些規矩,按照社會上這些規矩立身行事。30歲的時候,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兒基本都成熟了,也都在社會上經過了一定的打拼,他明白樂在社會上為人處事,與人打交道應該遵循一個什麼樣的規則,所以能夠力立身行事。

四十而不惑:不惑的意思就是,沒有什麼疑惑了。因為經過青春期的學習和鍛鍊,再經過中青年階段在社會上的打磨,學會了立身行事,到40歲也就覺得這人世間沒有什麼不明白的事兒了,所以說40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上天的旨意、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等。也就是說,上天派我來到人世間到底是要幹嘛呢?我這個人活於世間走一遭,我的任務究竟是什麼?50歲的時候,過半百了,再開始思考我人生的意義在哪兒呢?我來到人世間走一回,是不是瀟灑走一回?還是特別憋屈的走一回?人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六十而耳順:耳順是指聽到的話能夠辨別其真偽是非。到了60歲的時候,你能輕易的夠辨別出,別人說的話真的還是假的,因為你活在世上已經大半輩子,什麼樣的人都見過了,所以你對人與人交往理解的更加透徹。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就是說隨心所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逾矩,逾就是超越,矩就是規矩。不逾矩,不超越禮法。70歲時候,雖然是隨心所欲,想幹啥幹啥,但是也不能違背一些法律,也不能違背世間的一些規則。

孔子通過這些話,跟我們一起探討這種人生規律,說人生在世走一遭,你的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一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應該做的事兒,我們青春期的時候就應該致於學,為人處世的學問應該留到你20到30歲的時候再去做。把自己當前的任務完成好,才能夠充分的享受你接下來的人生。

譯文:孔子說: 「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 三十歲能自立於世; 四十歲能通達事理; 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 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 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第四則

子曰:「溫故而知可以為師矣。

溫故而知新:「故」指舊的知識,學過的知識。「知」就是領悟了解。溫習舊的知識,還能領悟新的知識。

可以為師矣:在古代漢語當中,「可以」是兩個字兒,可,可以,以翻譯成憑藉,「可以」就是可以憑藉。可以憑藉這一點當老師了。「矣」是一個語氣詞。

文:孔子說: 「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講述正確的學習方法: 常復舊課領悟新知。

第五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罔的意思是迷惑而無所得。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知道了這個知識,卻沒有認真思考這個知識是為什麼這樣,那麼就會在複習的時候疑惑。

思而不學則殆:殆,危害、有害的意思。思考但是卻不學習,是非常有害的。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學習與思考相結合,這樣才能有所得。

第六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dan )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回,指顏回,孔子的弟子。文中通過反覆的出現「賢哉,回也」來強調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吃的喝的都不太好,簡單的粗茶淡飯,還居住在陋巷,陋巷簡陋的房屋。

人不堪其憂: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堪是忍受的意思。

回也不改其樂:別人實在是忍受不了了,回也不改其樂,能在當中尋找樂趣。孔子通過誇獎顏回,其實是在說:大家不要被外界的環境所幹擾,也不能夠只是追求富貴,就不能安於貧困。無論是什麼樣的境遇,都要保持自己心境向學、樂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第七則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道。:代指學問,或者是一個什麼事兒。

:……的人。:喜歡、喜愛。:以....為樂

學習的三層境界: 知、好、樂。(了解知識、喜愛知識、以知識為樂。)

譯文:孔子說: 「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第八則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飯疏食飲水飯,現在「飯」的意思是吃的東西。而在古代,這個飯「字」是一個動詞,就是吃。疏食就是一些粗茶淡飯,簡陋的食物。飲水,喝水。古代的「水」跟現在的水不一樣,除了比我們現在水乾淨以外,古代的冷水為水,熱水為湯。

曲肱而枕之曲,彎曲,肱gong,胳膊,彎曲著胳膊當枕頭,可見他睡覺的條件很簡陋。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得來的富貴的生活,對於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我根本就不稀罕。表現了孔子一種淡泊名利。不能每天只關心人民幣,而是應該有自己的氣節,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喜歡做的事情。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牙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第九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三」,在古代漢語當中泛指多個,比如說三生萬物。焉是一個間詞,翻譯成在其中。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就是選擇,其,他們,代之同行的這些人。善者的意思就是優點長處。

從,順從,學習。

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善者,缺點。改之,改正。同行人身上的一些短處,自己也要反省「我身上有沒有這些短處呢?」如果有就需要去改正。

這句話孔子是跟我們探討:為人處世你必須要取長補短,不斷地向周圍的人來學習,而且虛心,不要覺得我比別人都強,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第十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川上,河邊,川指河水

逝者,指流失的時間。

逝者如斯夫:滾滾流逝的時間,就像這滾滾流逝的河水一樣。

不舍晝夜:不舍就是不停,晝夜就是白天晚上。不舍晝夜,就是晝夜不停。哲學中有「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說法,來形容事物的運動是絕對的。而這句話藉助流水,來表達孔子對時光流逝的嘆惜!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

第十一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軍可奪帥也:三軍的意思就軍隊的通稱,奪就是改變的意思。這句話說:軍隊你要給他換一個領頭的,是可以的。

匹夫不可奪志也。匹夫指男子漢。志,志氣。奪,改變。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男子漢的志氣,卻是不可改變的。孔子在此強調了骨氣和氣節對人的重要性。

譯文:孔子說: 「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第十二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學而篤志:博學就是博覽群書,學識淵博。篤的意思就是堅持、堅守。篤志就是指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意思是博覽群書的時候,重點的知識還要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記憶。

切問而近思:切問,就是要懇切地去提出你的疑問。近思,近的意思是當前的,你周圍的這些事兒。思,就是思考。切問而近思就是說:你能懇切得去問,又能對身邊的事兒進行思考。

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者愛人」。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還能記得牢固,懇切地提問,又能夠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整個的《論語》12則向我們介紹了關於學習方法,關於做人修身、關於與人相處、時間流逝、生命規律等許多道理,包含著人類的大智慧。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本號所發的k12教案內容,均來自權威教師的實踐經驗,美國學術出版社認定作家文刀何廣審核。

相關焦點

  • 三國與論語: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此話的含義是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要有堅定的信念,矢志不渝。面對諸多挑戰,沒有一點「志氣」充盈胸中,是萬不能支撐過去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們一起探究三國人物是如何踐行孔子這思想的。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中,孔子用「————,————」兩句話闡明,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有堅定的志向的
  • 《論語·子罕第九》「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第二十五章;「「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第二十六章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抱歉,剛才因為有事不方便參加,不過大家的討論我都一直在看,剛才這個「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這一章大家討論的也挺好,兩位老師的總結我都很同意。稍微補充一點自己的想法,要強調一下的是,這章不只是在強調「志」本身,而是強調這個志向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就是,任何的人其實從根本上來說,任何外部的環境都沒法改變人的心志,要改變人的心志只能是自己。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中,俯拾皆是座右銘。《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暑假裡,陪孩子讀讀這些名句,重溫先賢智慧。
  • 專題02《論語》十二章(知識梳理)(原卷版)
    《<論語>十二章》知識梳理一、作者作品。1.18.擇其善者而從之 ;19.子在川上曰 ;20.逝者如斯夫 ;21.不舍晝夜 ;22.三軍可奪帥也
  • 論語第十二篇原文譯文 論文十二章翻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大概很多人都聽說過吧,這也是表達自己對遠方來的朋友的欣喜之情,那麼大家又知不知道這句話出自《論語》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論語第十二章吧!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最好聽的語文|《〈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選自:七年級上冊 第11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播音指導,中國播音學研究會會長。誦讀者:方明戳視頻,一起聆聽最好聽的語文↓最好聽的語文 | 《〈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默寫複習:《論語》專項練習
    (《論語》)19.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20.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論語十二章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論語十二章,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論語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古人罵人總是罵「匹夫,老匹夫」的,「匹夫」到底是啥意思?
    可見於漢代時,「老匹夫便已出現」,指平庸無為做了錯誤選擇的老人。由此肯定,自古至今這匹夫就是多義詞,不能單純以詞或句看,要看整篇文章。先說平民,最初有見「匹夫為善,民猶則之」這樣的話(見《左傳》),而後也有:「早知雨露翻相誤,只插荊釵嫁匹夫。」這樣的詩,所以匹夫就是指平民老百姓,只是中性詞語。因此「匹夫有責」,就是每個人有責任。再說莽與勇的區別。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理解性默寫
    《論語》十二章理解性默寫1.闡述「學」和「思」辯證關係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2.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複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誤讀20年,原來「子曰」並非專指孔子說的話
    相信大家對下面這些古文都不陌生: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課文詳解丨七上第三單元《〈論語〉十二章》
    一、全文展示《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中考奪冠之《論語十二章》解析
    閱讀鑑賞《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文字簡潔生動,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文學以及立身行事的準則等。本篇所選的十二則語錄內容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講的是學習態度,一類講的是學習方法。這些是古人從學習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和經驗,對於指我們今天的學習,仍具有教育意義。
  •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賢哉,回也!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學習內容全解
    子曰:「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一個人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本章講一個人應當堅定信念、矢志不渝。三軍之勇,可以劫取首領,而普通的人,卻不可奪其志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運用對比來說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是有些堅定志向的。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很困難的。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名字:10個《論語》炯炯有神的男孩名字,個個都是逃不掉的心動
    《論語》雖然與現代社會相距上千年,卻依然為我們呈現了當時的情況,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也是越來越多人選擇《論語》取名的緣由。 一、《論語》中炯炯有神的男孩名字1. 中清出處《論語》:「身中清,廢中權」。
  • 早讀1:高考名句名篇巧記(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助記] 本則講學習方法和態度以及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必背64篇古詩文鑑賞|​《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2021年七年級語文填空真題:《論語》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七年級語文填空真題:《論語》,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