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語〉十二章》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助記] 本則講學習方法和態度以及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助記] 本則講個人修養,「三省吾身」是加強自我道德修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助記] 本則講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④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助記] 本則講學習方法。說明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⑤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助記] 本則講學習態度,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⑥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雍也》)
[助記] 本則講個人修養。說明人要有精神,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助記] 本則講學習態度。說明對學習要感興趣,要以學習為樂事,就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⑧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助記] 本則講自我修養和生活態度。說明生活清苦也會樂在其中,富貴如果不是使用正確的方式方法獲得,也不去取得。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助記] 本則講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助記] 本則講學習態度。說明青春易逝、韶華難在,我們要珍惜時光,要不斷地學習。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助記] 本則講自我修養。說明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助記] 本則講學習態度和自我修養。說明遠大的志向是博學的前提,要善於提出問題,注重思考,由近及遠,去探究事實的真相。
【情境默寫】
1.《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對「學」與「思」二者關係的辯證論述,他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者在人的進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2.《論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常用來表達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應當採取的正確態度。
3.朋友遠在天涯,我們吟誦「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遙寄深情的祝願;朋友長途來訪,我們吟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發內心的喜悅。(用《論語》中的句子作答)
4.《論語》中孔子強調不僅能學習別人的優點,也能看出別人的缺點,更要引以為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