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魚我所欲也》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助記] 本段用「我」「人」的行為作事實論據,通過推究原因論證了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助記] 本段舉出「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實例證明飢者照樣有人的「本心」,即捨生取義之心。
③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助記] 本段用反問排比句式對比論證,揭示了「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為,有的人原來也有捨生取義之心,後來因為貪求一時之快而喪失。
【情境默寫】
1.《魚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解釋了不苟且偷生,而要捨生取義的原因。
2.孟子《魚我所欲也》中,強調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人處世很難做到兩全其美。《魚我所欲也》中,孟子認為在處理「生」和「義」兩者的關係時,我們應當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魚我所欲也》中,體現孟子的「向善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助記] 本段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地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助記] 本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練的必要性,說明困難造就人才,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滅亡)。文章末尾自然導出本文的結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情境默寫】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體現知錯能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體現文章中心論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講到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時,寫人心理狀態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中,表明艱苦磨鍊對人才成長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從反面分析國家滅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