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2:高考名句名篇巧記(魚我所欲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020-12-13 老熊的中考高考備考

2.《魚我所欲也》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助記] 本段用「我」「人」的行為作事實論據,通過推究原因論證了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助記] 本段舉出「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實例證明飢者照樣有人的「本心」,即捨生取義之心。

③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助記] 本段用反問排比句式對比論證,揭示了「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為,有的人原來也有捨生取義之心,後來因為貪求一時之快而喪失。

【情境默寫】

1.《魚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解釋了不苟且偷生,而要捨生取義的原因。

2.孟子《魚我所欲也》中,強調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人處世很難做到兩全其美。《魚我所欲也》中,孟子認為在處理「生」和「義」兩者的關係時,我們應當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魚我所欲也》中,體現孟子的「向善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助記] 本段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地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助記] 本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練的必要性,說明困難造就人才,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滅亡)。文章末尾自然導出本文的結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情境默寫】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體現知錯能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體現文章中心論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講到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時,寫人心理狀態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中,表明艱苦磨鍊對人才成長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從反面分析國家滅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焦點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複習資料整理
    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備考知識梳理】結構內容:全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分兩層)第1層(舜發於……舉於市):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說明成就大業者都曾經過一番艱苦磨鍊。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課稿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課稿一、說教材:(一)教學內容:本文是教育部審定的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篇,是歷代傳統的議論文名篇,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在由個人說到國家進而導出本文中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抓住論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扼要的論證,觀點鮮明突出,讀後發人深思。
  • 《語文提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翻譯是什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 文言文閱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舜原來在歷山耕田,30歲時被堯起用,後來成了堯的繼承人。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發,起,指被任用。畎畝,田間,田地。  (3)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傅說原在傅巖為人築牆,因以傅為姓,殷王武丁用他為相。舉,任用,選拔,這裡是被選拔的意思。版築,築牆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築,搗土用的杵。
  • 【初中複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習題集含答案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選自《孟子》)[乙]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則還為蓋焉。未幾,盜起,民盡戎服,鮮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越有善農者,鑿田種稻,三年皆澇。人謂宜洩水種黍,弗聽,而仍其舊,乃大旱連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選自《鬱離子》)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注釋、譯文及原文填空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朗讀(建議WiFi狀態下觀看)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孟子》舜發於畎quǎn
  • 【2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課文朗讀+批註+字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八年級期末必備:《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考題一網打盡
    (18分)【甲】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選自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乙】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
  • 八上文言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最新中考題一網打盡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乙】上①問侍臣:「創業與守成②孰難?」
  •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教學實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課堂實錄濰坊渤海實驗學校  王鳳菊 一、導入新課
  • 八年級上冊二十一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知識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知識點一、文學常識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出處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
  •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所以上天要降臨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們的體膚餓瘦,使他們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們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們內心驚動,使他們的性格堅強,增加他們所不具備的才能。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 【第443期】初中語文經典佳作管錐解讀(四)縱橫捭闔的孟子散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導讀
    縱橫捭闔的孟子散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導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歷代傳誦的散文名篇,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要求背誦篇目。文章氣勢充沛,感情洋溢,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縱橫捭闔的雄辯特點。作者先舉例,再說理,最後歸納中心論點,層層深入。
  • 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通過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和有關道理,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中心論點。
  • 2020初中語文八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翻譯及習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注釋及其翻譯|一起學古文
    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 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通假   1、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衡於慮。衡通橫梗塞。   4、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 生於暴力死於安樂
    2、有溝通就有暴力(矛盾衝突):這是必然的,沒有矛盾衝突,就不用溝通了。3、溝通本身就意味著是暴力:對立的二元可以相持而存在,溝通就是打破界限建立新的融合的過程。打破界限,當然很暴力了。由此,根據上面三個特性,自然可以引申出溝通者的三種心態,這也是我們「暴力溝通流派」的三種基本認識:1、順其自然,承認暴力的存在,不要白費功夫的試圖去隱藏暴力。
  • 南懷瑾先生:生於憂患的我們,生於安樂的你們
    你們太幸運了,教育也普及了,都讀到大專以上,可是你說我高興嗎?我的心情還是這兩首詩上所表達的,「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開放以後你看到了平安,但更危險,因為國家的教育方向、宗旨、目標同個人教育方案都沒有。你們只曉得開放發展,拼命搞建築發財,每人都活得很高興。
  • 學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臺灣應警醒
    原標題:學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臺灣應警醒  臺灣《聯合報》23日發表東吳大學教授白文章的評論說,在日本同志社大學裡的大學院,裡面30多位碩士學生,除了有3個是日本學生,其他都是大陸來的學生。日本教授告訴我,不只是同志社,其他日本的大學,也大多是大陸的學生,還有少數的越南學生,都很用功;現在已經很少見到臺灣的留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