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複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習題集含答案

2021-02-19 沈姐的語文課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一 )

閱讀下面有關「憂患」的兩個文段,完成下列習題。

(甲)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                     ,                      。

(乙)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解釋加點的字。

 ① 衡( 阻塞,梗塞 )於慮                    ② 而後喻((被人)了解,明白 )  

 ③ 以光( 發揚光大 )先帝遺德

2.(甲)文中空白處的語句是:  生於憂患  ,  而死於安樂也  。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體是指(乙)文中的   志士   。

(乙)文中,作者解決「危機」的辦法是   廣開言路,開張聖聽   。                                   

 

( 二 )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習題。

[甲]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恆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加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選自《孟子》)

[乙]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則還為蓋焉。未幾,盜起,民盡戎服,鮮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越有善農者,鑿田種稻,三年皆澇。人謂宜洩水種黍,弗聽,而仍其舊,乃大旱連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選自《鬱離子》)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 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同「弼」,輔佐        

 ② 鄭之鄙人學為蓋    鄙:邊境

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 人恆過,然後能改。  譯: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   。                                 

② 旱斯具舟,熱斯具裘。譯:   天旱的時候就準備船,天熱的時候就準備皮襖   。                                 

3、甲乙兩文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寫法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答:甲文的主要觀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乙文的主要觀點:    防患於未然    。    

共同特點:    卒章顯志    。

(三)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習題。

[甲]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嶽陽樓記》)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萬鍾於我何加焉        益處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止,這裡是「止而不為」的意思

 ③然則何時而樂耶        (既然)這樣,那麼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      非,(如果)沒有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施捨,今天卻為了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本來就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體體現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甲乙兩段都運用了  對比  的表現手法。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範促淹的思想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身體力行,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請簡述一例。

答:      本題不設統一答案。評分要點:人物、事跡、思想各佔1分      。

(四)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列習題。

(一)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節選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  越王句踐①反國,乃苦身焦思②,置膽③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稽之恥邪?」(終滅吳)                                                                             (節選自《史記》)

  註:① 句踐:即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於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大敗於會稽,被俘,釋放回國後,臥薪嘗膽,發憤圖強,於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 ② 焦思:焦慮思考。③膽:即膽囊,膽汁極苦。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人恆過然後能改         恆:經常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點詞。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    。

3.孟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1)內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敵國外患     。

4.勾踐滅吳的故事,印證了孟子的哪些說法?現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說法是否還有現實意義?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

答:  (1)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用自己的話解說也可)(答出是否有現實意義,觀點明確,言之成理即可。)  。                                     

5. 有人認為,國歌的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應該改掉,因為現在中國的國力強大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請結合這篇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答:不同意。(1分)雖然我們國家現在國力強大,繁榮富強,令世人矚目,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停滯不前,而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牢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積極進取。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永遠繁榮富強,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2分)(同意修改歌詞的不給分)

(五)

閱讀《〈孟子〉二章》,完成下列習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下列加點的實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區域、地域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舉:被選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2、下列四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D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環而攻之而不勝

 A、以   屬予作文以記之               B、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C、於   曹操比於袁紹                 D、而   擇其善者而從之

3、選擇對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C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強調了在治理國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中心論點。

C、遭腐刑而著《史記》的司馬遷,幼年喪父發奮讀書的歐陽修,身殘志堅的張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證明「生於憂患」的道理。

D、《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D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B.行拂亂其所為      入則無法家拂士

C.舜發於畎畝之中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D.人恆過然後能改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5.下面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論證了古往今來受大任、成大業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觀點。

B.本文第三段從人應有「生於憂患」的心態角度,對上述觀點進一步加以闡發。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不可沉迷於安逸享樂。

D.從全文看,主要是從「生於憂患」的角度來論證的。

 

6. 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舉:被選拔)        

 B.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任:責任,使命)

 C.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D.人恆過然後能改(過:過去)      (過:犯錯誤)

 

7. 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亂其所為          「其」:都是代詞,都指代「將接受大任的人」

B.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出淤泥而不染          「而」:連詞,表承接;連詞,錶轉

C.舜發於畎畝之中        宋何罪之有     「之」:結構助詞,「的」;結構助詞,不譯,賓語前置標誌

D.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賢於材人遠矣      「於」:介詞,「給」;介詞,表比較,「比」)

 

8. 下面是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本文主要講了兩個問題: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國家。

B.文章開頭先用六位名君賢臣的事例來引出論題。

C.第二段先反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從正面論證沒有憂患的危害性。 (應該是先正面論證後反面論證)

D.文中畫線句子的朗讀節奏是正確的。

9、把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文。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國君,幫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國君,幫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國君,有很多人幫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國君,很少有人幫助他。) 

(2)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用天下歸順的力量,去攻打連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國君不打仗則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在)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夠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在的憂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

10.短文先從正面論述 生於憂患__,在列舉六位從卑微貧窮而成為聖君賢相的典型事例後,從理論上歸納了逆境對個人成才的重要性,接著又從反面論述 死於安樂__,並由個人的成才規律推及到國家的興亡,在基礎上顧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11.本文認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鍊,請你根據自己的認識,用個實例驗證這個觀點。

答:  要舉出具體恰當的實例支撐作者的觀點。示倒1: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矢志不移,終於打敗了吳國;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離騷》問世。

 

12.本文主要論述了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先經受多方面的艱苦磨礪,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結果或成就的道理,請列舉一個恰當的事例作論據。

答:  「逆境能成才」的歷史人物。 ①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④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⑤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⑥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⑦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⑧《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作也。

13、2008 年,偉大的祖國遭受了雪凝、「藏獨」、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難。我們渴望天佑中國,但我們也深知「多堆興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歷經淪桑、飽受磨難,但我們今天仍然光芒四襯,昂首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注】 邦:國家。

請結合短文簡析:多難為何能興邦?

答: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經受一些考臉。當我們遭受災難之日,也是對國家、民族「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礪之時。挫折可以使我們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災難能使我們民族的鬥志受到激發,凝聚力大大增強,那種戰無不勝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會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刻強有力地凸顯出來。這樣就能使我們的國象戰勝任何困難,更好地走向興旺和繁榮。(結合課文內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4、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從他們的事例中你獲得什麼感悟?

答:   共同點:都出身貧賤,歷經磨難,最終都有所作為。 感悟: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

 

  

(六)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習題。

[甲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選自《孟子》)

[乙] 淮北蜂毒,尾能殺人;江南蟹雄,螯能敵虎,然取蜂兒者不論鬥,而捕蟹者未聞血指①也。蜂窟於土或木、石,人蹤跡得其處,則夜持烈炬臨之,蜂空群赴焰,盡殪,然後連房刳取②。蟹處蒲葦間,一燈水滸,莫不郭索③而來,悉可俯拾。惟知趨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殞也固宜。(選自《齊東野語》)

註:①血指:傷指   ②刳(kū)取:割取   ③郭索:急競爬行的樣子   ④殞:死亡

1、解釋句子的加點詞

(1)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明白、知曉    

 (2)入則無法以家拂士     同「弼」,輔佐           

(3)江南蟹雄,螯能敵虎        匹敵、對抗   

  (4)悉可俯拾             完全    

2、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人恆過,然後能改。                 

     一個必然會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   。

(2)惟知趨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殞也固宜。 

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夠安守自己的窩,它們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                           

3、甲、乙兩文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甲文的主要觀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乙文的主要觀點可概括為:_趨炎附勢者沒有沒好下場。                              

4、甲、乙兩文在寫法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卒章顯志。_

 

                                    

相關焦點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複習資料整理
    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分三層)第1層(人恆過……而後喻):從正面講人必須經過挫折、困苦,才能長進和有所作為。第2層(入則無……國恆亡):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進一步論證艱苦磨鍊的必要性。第3層(然後知……安樂也):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填空題1.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下)》作者是(孟子),名(軻),字(子輿)。
  •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譯: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4.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樂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譯:一個人嫦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惑,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
  • 2020初中語文八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翻譯及習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通過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和有關道理,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中心論點。
  • 《語文提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翻譯是什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 文言文閱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國家的憂患。出:在外面,指在國外。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  (28)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樣之後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生於憂患:憂患使人謀求生存。死於安樂:安逸享樂使人死亡。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課稿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課稿一、說教材:(一)教學內容:本文是教育部審定的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篇,是歷代傳統的議論文名篇,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他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在由個人說到國家進而導出本文中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抓住論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扼要的論證,觀點鮮明突出,讀後發人深思。
  •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注釋、譯文及原文填空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朗讀(建議WiFi狀態下觀看)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孟子》舜發於畎quǎn
  • 八年級上冊二十一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知識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知識點一、文學常識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出處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
  • 【2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課文朗讀+批註+字詞
    2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 | 孟子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注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 | 孟子舜發於畎畝之中①,傅說舉於版築之間②,膠鬲舉於魚鹽之中③,管夷吾舉於士④,孫叔敖舉於海⑤,百裡奚舉於市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⑦,空乏其身⑧,行拂亂其所為⑨,所以動心忍性⑩,曾益⑪其所不能。
  •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教學實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課堂實錄濰坊渤海實驗學校  王鳳菊 一、導入新課
  • 八年級期末必備:《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考題一網打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選自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乙】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①當世之君矣。」求說周顯王。
  • 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語文複習知識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通假   1、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3、衡於慮。衡通橫梗塞。   4、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 八上文言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最新中考題一網打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乙】上①問侍臣:「創業與守成②孰難?」房玄齡曰:「草昧③之初,與群雄並起角力而後臣之,創業難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於艱難,失之於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徵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難。
  • 【第443期】初中語文經典佳作管錐解讀(四)縱橫捭闔的孟子散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導讀
    縱橫捭闔的孟子散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導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歷代傳誦的散文名篇,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要求背誦篇目。文章氣勢充沛,感情洋溢,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縱橫捭闔的雄辯特點。作者先舉例,再說理,最後歸納中心論點,層層深入。
  • 早讀2:高考名句名篇巧記(魚我所欲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①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注釋及其翻譯|一起學古文
    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 生於暴力死於安樂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對於這段孟子的名言,我按照自己對暴力和暴力溝通的理解,進行了如下修改: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生而受暴,方後能用之;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內則無順應同化,出則無暴力溝通者,人恆亡。然後知生於暴力,而死於安樂也。
  • 學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臺灣應警醒
    原標題:學者: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臺灣應警醒  臺灣《聯合報》23日發表東吳大學教授白文章的評論說,在日本同志社大學裡的大學院,裡面30多位碩士學生,除了有3個是日本學生,其他都是大陸來的學生。日本教授告訴我,不只是同志社,其他日本的大學,也大多是大陸的學生,還有少數的越南學生,都很用功;現在已經很少見到臺灣的留學生了。
  • 南懷瑾先生:生於憂患的我們,生於安樂的你們
    我的心情還是這兩首詩上所表達的,「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開放以後你看到了平安,但更危險,因為國家的教育方向、宗旨、目標同個人教育方案都沒有。你們只曉得開放發展,拼命搞建築發財,每人都活得很高興。但是要注意孟子的兩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就是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