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午,被譽為「上海堡壘」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迎來了一次特別午餐,由張文宏帶領的上海本土抗疫團隊和上海援鄂抗疫專家第二次相聚於此,為境外輸入重症病例制定會診方案。
「武漢有武漢的經驗,上海有上海的方案,我們儘可能把最強的醫療力量集中到重症病人的救治上。」張文宏介紹,10月底第一次在這裡舉行午餐會診時,一些專家正在休養,或有公務在身,此次人員比較完整,兩位援鄂重症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出席。
上不上呼吸機?
此次會診的重點是一位七旬老人,有腦梗病史和多種基礎疾病。隔離艙內的救治團隊與視頻專家組視頻連線,一連提出了六個問題:例如患者球蛋白比較低,是不是要加球蛋白?原本夜間給予患者鎮靜,白天希望患者保持清醒,和外界多多交流,現在這個情況白天是否也要鎮靜?專家組一一解答。
鐘鳴結合自己在武漢抗疫的經驗指出:「要考量這名病人會不會因為過度通氣,而導致自主呼吸相關的肺損傷。在武漢,很多新冠病人因為自主呼吸窘迫,把肺給拉壞了。肺損傷越厲害,自主呼吸損傷就越厲害。」鐘鳴還提出,病人肺上有一個大泡,比肺充氣組織密度更低,這在重症新冠病人中很常見。現場幾位專家逐張研究了病人12月3日和6日的肺部影像,發現這個大泡3日就存在,6日有進展,綜合判斷可能與新冠無關,是既往炎症留下的。
討論進入白熱化,核心落在了是否要上呼吸機這個難題上。陳爾真認為,上了呼吸機,就意味著病人從重症轉向危重症,死亡率大幅提升,關鍵是要判斷現在是不是病情拐點。從3日以來的病情改變來看,病人病情在加重,但白細胞、淋巴細胞等免疫方面指標在改善。可以先密切觀察情況,考察病人安靜情況下的呼吸頻率,看血氧飽和度能否提升,再決定是否插管。
張文宏也坦言,目前是否要上呼吸機難以決定。病人可能已經到病情最重的時候,能不能撐下去,要靠血液裡的一些系統性指標,如電解質、酸鹼平衡、乳酸等來綜合判斷。他給出了具體的治療方案:「激素加到40毫升,每天兩次,連用三天。如果病人生命體徵平穩,血氧飽和度還在改善,就堅持這樣治療;如果任何指標出現惡化狀況,病人毫無疑問要開始插管。」
此外,張文宏還表示要請中醫先解決腸道問題:「中醫說『不通則痛』,如果腸道問題不解決,我們灌腸越多,後面越麻煩。」與會的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科副主任王振偉仔細詢問了病人每日的排便情況,建議配合服用達原飲,再加檳榔9克,草果6克,石菖蒲15克,祛除直達膜原的穢濁毒邪。
給予最好的治療
這是一次標準的午餐會診,每位專家面前都擺著盒飯,但在一個半小時的會診中,他們來不及好好用餐,只能在討論間隙偷空吃一兩口飯菜。與會專家認真聽取隔離艙內救治團隊對病人情況的匯報,詳細排查病人各項指標。
會後,陳爾真和張文宏分別接受媒體採訪。陳爾真表示,上海現有本土病人都是輕型或普通型,第二波境外輸入病例中目前還沒有出現危重型。張文宏則談及近期上海散發病例問題,認為目前上海散發病例的應對經驗已經得到全國認可,這主要得益於兩點。
張文宏總結:「一是上海市民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嚴格堅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這是出現本土病例之後疫情沒有進一步擴張的主要原因。我們看到,上海本地在二代病例之後就沒有出現三代、四代。」另外,多方聯防聯控的精準防控,以最快速度控制住散發病例,也達到了「決不允許疫情再起波瀾」的效果。
此次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午餐會診的多學科專家陣容堪稱「豪華」,未來還會有更多專家加盟。張文宏說,專家眾多,意味著對病人的情況分析更透徹,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新冠確診病人,不管他們來自哪裡,本土還是境外輸入,有錢還是沒錢,在這裡我們都給予最好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