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模式是在醫學實踐和醫學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科學思想和主要方法,用於觀察、處理醫學領域中的基本問題,也可以稱為醫學觀。醫學模式就是對醫學的本質、醫學的發展方向、基本思路和方法的高度概括。
醫學模式的核心:醫學觀=疾病觀+健康觀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每個時代都有著與之匹配的醫學模式。不同的醫學模式闡明了人類對疾病與健康的思辯,對醫學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指導著衛生事業的不斷進展。
總體來說,醫學模式的演變: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代——整體醫學時代
神靈主義醫學模式
此時人類認為生老病死由「神」掌控,健康與平安由神靈賜予,疾病與災禍是天譴神罰。這種醫學模式古老而落後,但仍然影響著現代社會。
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
這時開始思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人類疾病、健康之間的聯繫,應用自然現象的客觀存在和發展規律來認識疾病和健康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醫學模式的特點是樸素、辨證、整體。
機械論醫學模式
進入工業時代,人類以唯物主義的觀點,批駁了唯心主義的醫學觀,把醫學帶入了實驗醫學時代,對醫學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簡單粗暴地把人類比作為機器,忽略了生命及其複雜的一面,也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和生物特性。
生物醫學模式
細胞學提出把人類對疾病的理解深入到器官、分子層面,找到疾病發生發展的生物學原因。外科學三大難題(疼痛、感染、失血)被攻破。生物醫學模式有兩個主要的觀點:二元論和還原論。
這種醫學模式為試驗研究奠定了基礎,推動了特異性診斷的發展,控制了急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但是忽略了生命的複雜性以及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對人的影響。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疾病譜和死因譜的變化,人類疾病的構成由以急性傳染病為主,向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轉變,從社會醫學、行為醫學、環境醫學三方面來對付疾病。這是一種從生物、心理、社會等方面來觀察、分析和思考並處理疾病和健康問題的科學觀和方法論。該醫學模式揭示了醫學觀的動態性,肯定了生物醫學的價值,確立了社會、心理因素的重要地位,擴大了醫學研究的思路,把疾病預防提高到新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