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韓玉印:擔心錯漏大學英語教材的「受益者」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教師施兵「找茬」大學英語教材一事引發廣泛關注。無意間發現一本大學英語教材的錯誤,使得他開始了歷時兩年對大學英語教材的「找茬」歷程。通過查閱100多本教材和資料,他撰寫了一份近30頁的《大學英語教材質量分析報告》直諫教育部。(11月18日京華時報)
筆者不知道被挑出的這些錯漏,是否「問題非常嚴重」,筆者只是擔心,作為起示範作用的、教學生學語言的大學英語教材,出現了在課堂上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教師在使用教材的時候是如何對待的,會不會對「過來人」有影響。
恕筆者沒有讀過大學,更不知道大學教師如何給學生上課,但根據筆者對小學教學的了解,確實有一部分沒有認真備課的教師,是這樣對待課堂「突發事件」的,當教師安排學生預習新課的時候,突然有學生拿著課本請教老師,某個字不認識,而恰恰教師也不知其姓啥名誰,於是便大聲呵斥學生:「查字典!」。
「查字典」知讀音,很簡單,是就是,非就非,教師絲毫不漏破綻的就應付過去了。但對於教材中出現的錯漏,如大學英語教材中出現了課堂上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教師如何邁過這道坎?是「以教材為準」,相信專家不會錯,還是勇敢的質疑,並糾正,還是大家都囫圇吞棗,得過且過?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教材中的一些細小錯誤在所難免,即便是歐美出版的教材,也很難保證絲毫沒有錯誤,教材中出現錯漏,只能說編教材的時候不夠認真,而不能說明編者的水平差。但編教材的時候不夠認真,不能保證教師在使用教材的時候就一定會認真;不能說明編者的水平差,但不能保證使用教材教師的水平不差。
這些帶有錯漏教材的使用者,一旦不能保證個個都像施兵那樣較真,一旦對教材中的錯漏囫圇吞棗,一旦沒有質疑專家的勇氣,得過且過,教材中的錯漏內容會不會形成常識和固有的知識框架,進而謬種流傳,更令人擔心的是,那些錯漏教材的「受益者」遇到李逵,會不會「劣幣驅逐良幣」,會不會拿本本說話,對於那些錯漏大學英語教材的「過來人」,真的不敢想像。
雖說教材有出錯率,不應該「雞蛋裡挑骨頭」,更不該「上綱上線」,但針對可能出現的教材編寫中的「怪現象」,有關部門不能只安排《出版管理條例》、《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圖書質量保障體系》站崗,而不親自走一趟。狠抓出版物質量,更應該對教材編寫中的「怪現象」,以及出現大量錯漏的出版物有所表示。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