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復旦大學、上海翻譯家協會等多處獲悉,我國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教授、上海翻譯家協會原副會長翟象俊於2019年7月8日上午11:05因病逝世,享年80歲。
公開資料顯示,翟象俊曾任復旦大學英文教授、大學英語教學部主任,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翟象俊曾參與《英漢大詞典》、《英漢雙解英語短語動詞詞典》的編寫;譯著有《亂世佳人》《錢商》《阿馬羅神父的罪惡》等。
由他主編的《大學英語》(精讀)(學生用書1,2,5冊,教師用書3,4冊)及「九五」國家重點教材《21世紀大學英語》(共16冊),被我國多所本科院校選定為公共英語教材。
俄語變成英語 專業基礎薄弱曾交白卷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復旦改變人生——近思錄》一書中,了解到翟象俊的求學與工作經歷。
翟象俊出生於1939年,他曾在接受採訪時回憶,因為高中時學的是俄語,對俄羅斯文學有著深厚的興趣,自己高考的第一志願本希望是俄語專業。但不湊巧的是,當年全國高校都不招俄語生。最後憑藉第三志願復旦大學英語專業,於1957年與復旦結緣。
初到復旦,翟象俊英語水平幾乎為零,而其他的同學已經有一些基礎。最後,翟象俊和幾位同學被分班教學。「在最初的8個星期裡,每天我們都照著鏡子來糾正發音。」 翟象俊曾回憶。
後來因為進工廠勞動以及桌球集訓耽誤了課程,翟象俊再回課堂已是1959年4月,馬上面臨期中考試。翟象俊因為看不懂課程內容,曾經試圖申請不考,但是老師回復就算交白卷也要考。
翟象俊回憶,那就只好交白卷了。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他,後來他就拼命地學,每天都跑到資料室苦讀,過了一個月,他得了3分,期末又得了「4-」。就這樣,成績慢慢就上去了。
教師變身編者 要寫符合中國特點的教材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一提到翟象俊,便能想到他所編寫的多部大學英語教材,但事實上,翟象俊從教師變成一位編寫教材的學者還是件挺意外的事兒。
翟象俊回憶,1979年,他從中學回到復旦教書,沒想到犯了牙周炎,動手術以後,一時無法上課。於是領導跟他說,「你乾脆去編教材吧。」就這樣,翟象俊參與編寫了《大學文科英語》。再往後,翟象俊陸續編寫了《大學英語》、《21世紀大學英語》、《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
在翟象俊看來,編教材最重要的是選材,「我認為,教材要符合中國特點。」在編寫《21世紀大學英語》、《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時,翟象俊考慮到很多同學的剛進入大學還不懂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於是他編的第一單元《優等生的秘訣》,就是介紹如何適應新環境的。他還會選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來傳遞如何做人、信守承諾等信息。
翟象俊曾回憶,他曾讓人到香港等地收集教材,選回500多篇文中,從中進行精心挑選。他希望這套教材既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翟象俊曾坦言,編教材確實很辛苦。「我一年中365天有350天是在辦公室度過的。」第一冊編好後,學生開始用了,他就要馬上開始編第二冊,然後又想到第三冊,持續不斷地下去。辛苦之餘,還要擔心學生用自己的教材能不能學好。「如果學好了,還算有點安慰;要是沒學好,自己就成為無人自己的罪人了。」
是同事更是摯友 「他去世,我的悲傷難以形容」
北青報記者從復旦大學官網看到,翟象俊曾於2016年11月,作為著名翻譯家陸谷孫的生前好友,參與了「陸谷孫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
翟象俊曾回憶,當年從桌球隊回來,作為班長的陸谷孫把自己接到了他們班,二人也就成了同窗好友。直至後來,二人一起教學、共同參與編寫《錢商》《英漢大詞典》等書目,建立下長達近60年的友誼。
2011年,醫生建議翟象俊手術治療,陸谷孫聽說以後,立刻讓學生送來一萬六千元錢,又抱來幾大本《英漢大詞典》,讓翟象俊送給醫生作為禮物。後來證明是虛驚一場,翟象俊把錢退還回去。「詞典倒是都送出去了,是很高雅的禮物。」 翟象俊曾說。
2015年,醫生發現翟象俊的心臟房顫很厲害,陸谷孫知道之後,又馬上打來電話慰問。翟象俊住院六十三天,陸谷孫不僅前往看望四次,還每天一個電話,詢問病情進展。「他去世以後,我的悲傷實在難以形容。」在陸谷孫離世後,翟象俊這樣感慨。
7月9日,北青報記者從上海翻譯家協會等處獲悉,他們已於8日當天獲悉翟象俊病逝的消息,目前正由其家人料理後事,遵照老先生遺願,一切從簡。
(北青報記者 熊穎琪)
【版權聲明】本文由企鵝號作者Qnews創作,在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下屬平臺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