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谷孫。(來源:光明網)
28日下午1時39分,著名教育家、翻譯家,復旦大學傑出教授陸谷孫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新華醫院逝世,享年77歲。從事詞典編纂工作四十餘載,他曾主編過中國最權威、最浩大英語工程——《英漢大詞典》,以其專業精神和嚴謹態度聞名中外。
陸谷孫編詞典一編就是40年,他曾說,編詞典就像做廚子,受不了做飯做菜的熱氣,就不要輕易進詞典編纂的廚房。
《英漢大詞典》是我國第一部自行研編的大型英漢雙語詞典,厚達4203頁,包含20萬個詞條,1700萬字。20多年來,這部詞典印數過千萬,成為英語文學、翻譯界的一部權威寶典,不僅受到無數人的好評,榮獲包括首屆國家圖書獎等在內的多個獎項,而且被英美詞典專家評論為「可望成為遠東也是世界範圍內較好的雙語詞典之一」。他不僅塑造了中國英漢詞典的高峰,而且得到英語世界的認可,被聘為《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總顧問。
陸谷孫先生一生主要參與的3部詞典——《新英漢詞典》《英漢大詞典》《中華漢英大詞典》,構成了他一生的學術長城。
相關報導:
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陸谷孫逝世 享年76歲
復旦教授陸谷孫逝世 曾為牛津高階英漢詞典作序
曾主編《英漢大詞典》
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
從1976年起,陸谷孫開始參與到了《英漢大詞典》的籌備和編寫全過程,10年後,他被任命為主編。在別人看來單調、繁重、艱辛的編詞典工作,陸谷孫卻漸漸從中尋找到樂趣,「憑藉自己掌握的一點第一手材料,編出了一點新東西」。1991年,《英漢大詞典》大功告成。陸谷孫在校對完最後一頁後,開玩笑地寫下了「ZZZ」作為全書結尾,意為詞典編成,終於可以「痛快地睡了一覺」。
這部4203頁,1500萬字的《英漢大詞典》是由中國學人獨立研編的第一部綜合性英漢詞典,出版多年來,影響難以估量。此後,《英漢大詞典》成為同類詞典中最具權威性、使用率最高的工具類圖書,為聯合國必用工具書之一。英美的詞典專家曾評價這是「遠東最好,也是世界範圍內較好的雙語詞典之一」,「具有超世紀的生命力」。但當人們提起他主編這部詞典所獲得的尊重與榮譽時,陸谷孫卻不認為有多麼值得驕傲,他淡淡地說:「存者附得虛名,殊深內訟。」
在《英漢大詞典》完成的那一年,陸谷孫又萌生了編寫一部漢英詞典的念頭,因為他發現,海外讀者對英漢詞典的需求遠遠低於漢英。於是,《中華漢英大詞典》的編寫工作正式啟動。直至2015年,皇皇《中華漢英大詞典》終告大成,而陸谷孫已到75歲稀壽之際。
相關報導:
著名翻譯家陸谷孫去世 曾主編《英漢大詞典》
陸谷孫教授:編詞典是和時間賽跑
一生痴迷莎士比亞
1940年,陸谷孫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餘姚。父親陸達成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陸達成自學成才,精通法文,曾翻譯過都德的《星期一的故事》短篇集,受父親影響,陸谷孫從小對外語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進入復旦大學外文系後,陸谷孫才開始接觸英語,這其中最大的影響便是培養了他對莎士比亞的興趣,使他日後對莎士比亞的研究造詣頗深。
1982年,陸谷孫從英國參加國際莎學會議回來,在編寫《英漢大詞典》的同時反覆精讀莎劇,發表了「博能返約,雜能歸粹——試論莎士比亞戲劇容量」、「帷幕落下以後的思考——評第一屆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等論文,提出了書齋與舞臺溝通,全方位接近莎士比亞, 準確理解莎士比亞的觀點。1989年起,陸谷孫開始擔任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
在國內,陸谷孫對莎士比亞的研究是與他編詞典齊名的。陸谷孫曾感嘆,他最美好的日子,就是在學校裡與同學同演莎士比亞的戲、朗讀莎士比亞的作品。
相關報導:
《英漢大詞典》前主編陸谷孫去世 一生痴迷莎士比亞
不做大師 甘為「匠人」
陸谷孫先生。(來源:新京報)
單調煩瑣、繁重艱辛,還容不得一絲差錯,這就是詞典編纂。但詞典亦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基石與抵達其它文化的橋梁。正是在這個少人喝彩的領域中,陸谷孫先生投入40餘年,渾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與時間賽跑編詞典,用生命詮釋了何謂學術界的「匠人精神」。
「什麼大師,偽劣,山寨的。」一次,在接受電視臺拍攝之後,陸谷孫先生淡然拒絕了「泰鬥」和「大師」的美譽。
除了皓首窮經、其樂無窮地編纂詞典,陸谷孫先生最為享受的身份是——「教書匠」。在復旦,陸谷孫是著名的英語系「老神仙」,這不僅指他的學問之深、輩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風骨。
相關報導:
不做大師,甘為「匠人」——追憶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
一生堅守淡泊精神
被復旦大學學生評為「復旦十大傑出教授」的陸谷孫一生堅守讀書人的淡泊精神。他曾自謙說:「不要把自己當作了不起的存在,你不過是整個世界很微小的一個粒子……所以,寫本書、編個字典這樣的事情可能有點成就感,但過後一會兒就淡忘了。」
相關報導:
《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逝世 他一生堅守淡泊精神
陸谷孫的一天
陸谷孫:我就是這樣當上教授和博導的
雅號「老神仙」 愛和年輕人打交道
陸谷孫教授。(來源:北京日報)
陸谷孫教授在上海有個「老神仙」的雅號,他的學生朱績崧說,這是上海譯文出版社的一個編輯起的,「或許有時陸老師給人的感覺確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從復旦大學外文學院首任院長的職位上退了下來,他更有理由對文山會海說『不』了。這兩年,每當我拿著某些所謂學術機構的大紅燙金邀請函,去他『洞府』(老宿舍樓底層,採光欠佳)領『法旨』時,他總是慢悠悠,篤姍姍,抽出一根硬中華點上,等煙濃得要他眯上眼時,才吐出一句『我看還是算了吧,儂去幫我尋只理由——這樣,就講我去美國探親了!』
中國的社交網絡興起後,陸谷孫一度以「陸老神仙」為網名與網友頻繁交流,內容大多以英語文化相關。而他關於中國文化的見解也往往令人印象深刻。陸谷孫最後一條微博狀態停留在2013年。
見年輕人常在網上把「同學」喚為「童鞋」,「陸老神仙」便有樣學樣地在微博上自稱「老鞋」。和年輕人的「交情」也給了陸老先生很多學術上的靈感,他編的《中華漢英大辭典》當中,「爆表」、「大媽」、「點讚」、「給力」、「谷歌眼鏡」、「過度包裝」、「腹黑」……這些新詞全部收錄,別具一格又兼收並蓄。
相關報導:
陸谷孫:低調的「老神仙」 陸谷孫:漫步英文世界的老神仙
陸谷孫去世 雅號「老神仙」 愛和年輕人打交道
追憶陸谷孫先生
陸谷孫先生。(來源:南都周刊)
陸谷孫先生說,編詞典就像做廚子,受不了做飯做菜的熱氣,就不要輕易進詞典編纂的廚房。他這埋頭一做,就是30多年。
「偏向疏籬斷處盡,亭亭常抱歲寒心。消磨絢爛歸平淡,獨步秋風無古今。」這是陸谷孫寫過的一首詩。對於死亡,陸谷孫曾引用法語文學翻譯家徐和瑾翻譯普魯斯特的一句話:「即使你在墳墓裡面,你的生命力還在爆發。」>>>[陸谷孫:消磨絢爛歸平淡]
相關報導:
追憶陸谷孫教授:稱他是一代宗師,一點都不過分
那年陸谷孫先生曾「被迫」接受的採訪
復旦畢業生回憶陸谷孫的「名師公共課」
「Leave me alone」心願成真 復旦學子憶念「老神仙」
陸谷孫莎學大弟子談崢追憶老師:年過七旬更拼了,年均出一本新書
陸谷孫2015年上海書展發言:翻譯的「有無」和「優劣」
陸谷孫名言
陸谷孫先生。(來源:新民晚報)
編詞典要有"鐵屁股"精神
「在我理想中,只要有10人左右的團隊,既是意志上的強者、業務上的強者,也是身體上的強者。有定力,或者通俗點叫『鐵屁股』。另外,要有字典頭腦,又對搜集、分析、整理語料感興趣。」陸谷孫回憶,編寫《英漢大詞典》時,起初雖號稱有「108將」,但也不如大家想像中那般「兵強馬壯」,志不在此者佔多數,「文革」結束後陸續有人離開,最後只餘17人。
陸谷孫談"中華漢英大詞典":編詞典要有"鐵屁股"精神
英語和中文不是零和遊戲
2014年,英語退出高考的消息傳出,社會譁然。陸谷孫搖搖頭,難掩失望的情緒:「現在整個社會的觀感不對,語言和國家完全是兩回事情。我們拭目以待,英文的權重下去了,中文是不是就能學好?這是整個教育文化程度的問題,我再三強調英語和中文不是零和遊戲。」
《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語言和國家完全是兩回事
翻譯就是一種飛越和抵達
說到翻譯,我心目中常出現「抵達」兩字。從一種文字出發,「抵達」另一種文字的彼岸。
跨越也好,「飛越」也罷,其實仍脫不了直譯/實譯vs意譯/虛譯這樣一個老問題。我只是想把文字和文化的異域比擬作地平天闊的彼岸,有些地點固然可以「抵達」,惟就總體而論,我們也許永遠只能「抵近」。葛傳槼先生當年「翻譯必生誤解」 的觀點不是一點沒有道理的。
陸谷孫談翻譯:翻譯就是一種飛越和抵達
學外語也是在學另一種思維
「這事的重要性再強調也不過分」;「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將是……」這樣的漢語句子會讓我們熟悉另一種思維。這類比較的例子多得是。語言的本質是比喻。近年來多少我們熟悉的比喻都是借鑑西方的,比如說現在常用的「溫水煮青蛙」之類。
陸谷孫談中國人學英語 學外語也是在學另一種思維
「陸老神仙」在詞典中永生
陸谷孫先生。(來源於網絡)
陸谷孫曾這樣評價自己。在編寫詞典時,他有一個習慣,第2版《英漢大詞典》的編者頁背面附註了第1版編者的名字,他堅持不為去世的編者名字加黑框。在他看來,逝去的「戰友」都自由地「活」在詞典裡。如今,駕鶴西去的陸谷孫先生,也將以同樣的方式在詞典裡永生。>>>[詳文]
陸谷孫這樣的人還是太少
躲著大獎不去露臉、不怎麼喜歡當評審和到處開會,而願意給本科生上課,這樣的專家學者,是不是不太多?常寫微博議論時弊、和網友探討「小清新」「剩男剩女」「萌」之類網絡語怎麼翻譯最好,「德高望重」了,卻還能與時俱進,保持著對於新現象新潮流的旺盛好奇心和幽默自適,這樣的老人,是不是不太多?
喜歡陸谷孫,不是因為他沒缺點、是完人,就因為他有學者和大學教師的樣子,有文人才子的風骨。這樣的人,總覺太少。>>>[詳文]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