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2月14日電(蔣成、吳思)「我4歲開始學習蠟染,每天練習,一直堅持,常和長輩們交流,技術就上來了。」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凹子寨村布依族蠟染師傅伍德芬一邊介紹,一邊埋頭將一支呈倒三角的銅刀往鐵罐裡蘸蠟汁,然後在畫布上作畫。
伍德芬手指輕盈,動作飛快。暗灰色的蠟汁離開銅刀,遇布凝固,大約半個小時後,一隻姿態優美、栩栩如生的鳳凰就成形了。
伍德芬的出生地安順市,素有「蠟染之鄉」的美譽,安順蠟染被稱為「東方第一染」。從古至今,當地布依族、苗族女性自幼學習蠟染技藝,她們自己紡紗織布、畫蠟挑秀,代代傳承。
楊婷婷蠟染作品:鳥鰈魚歡圖。受訪者供圖
27年前,伍德芬被一家蠟染公司相中,前往北京製作蠟染。在跟名師學習的五年時間裡,她畫蠟的技術突飛猛進。
回到家鄉後,伍德芬堅持以「蠟」為生,將作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補貼家用。「蠟染工藝複雜,紡線、織布、點蠟、染色等每一步都很重要。」伍德芬說,她還學習了當地傳承下來的古法織布手藝。
「用傳統的棉線織出來的布比較硬,客人不喜歡。於是我就自己種棉種麻,織布畫蠟。布料改良後,產品有了銷路。」伍德芬說。
2013年起,為鼓勵婦女創辦特色手工企業,帶動靈活就業,貴州省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安順市則以蠟染作為「錦繡計劃」的主要產業。
2014年,伍德芬自主創業,成立蠟染工作室。目前,工作室聘用80多名當地婦女,其中60人為貧困群眾,每人每月可以收入1500元到1800元。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伍德芬的工作室每年還培訓100多名婦女。經培訓合格後,她們可將製作蠟染的原料、工具等領回家自己加工,成品則由工作室回收。
「現在每天大家在一起織布畫蠟,有說有笑。貧困戶在家做蠟染,還能照顧老人小孩,我打心底裡開心。」伍德芬說起工作時笑容滿面。
來自西秀區的「80後」楊婷婷自幼生長在蠟染世家,家族裡有多人從事蠟染,從小耳濡目染,她對蠟染有著很深的情感。
「以前,蠟染只用在苗族頭飾、衣服之類的生活用品上,我覺得範圍太窄了。我想把傳統蠟染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讓指尖技藝如蓮花般綻放。」在楊婷婷看來,蠟染應該順應時代,有所革新。
楊婷婷參加「圓夢錦繡·巧手脫貧」貴州省第四屆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創新產品大賽。受訪者供圖
在楊婷婷的工作室記者看到,有蝴蝶纏繞的手提包,也有印上時尚人物、精美雕花的現代時裝,富有現代感的元素與傳統技藝實現融合。
憑藉嫻熟的手藝,楊婷婷多次在國內大型文化產業博覽會上進行作品展示並受到好評,獲得過「貴州名匠」「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
如今,楊婷婷的工作室每年生產10萬餘件帶有蠟染的服飾、箱包等,銷往北京、廣州、上海等地,有的甚至出口到國外,年銷售額達100多萬元。
8月21日,三名法國戲劇服裝設計師慕名到鎮寧縣凹子寨村布依族蠟染師傅伍德芬家裡交流學習織布和蠟染技藝。鎮寧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楊婷婷還將蠟染製作技藝帶進校園,每年為三四千名大學生上蠟染課。安順學院聘請楊婷婷為客座教授,定期開設蠟染課程。
貴州省婦聯主席楊玲介紹,「錦繡計劃」實施以來,貴州省建起上千個「巧手脫貧基地」、婦女特色手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5年來,婦女特色手工產業產值達60億元,帶動全省近50萬名婦女在家門口創業就業。不少少數民族婦女用她們手中的蠟刀畫出一條脫貧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