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之鄉」貴州安順:蠟刀畫出脫貧致富路

2020-12-25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貴陽12月14日電(蔣成、吳思)「我4歲開始學習蠟染,每天練習,一直堅持,常和長輩們交流,技術就上來了。」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凹子寨村布依族蠟染師傅伍德芬一邊介紹,一邊埋頭將一支呈倒三角的銅刀往鐵罐裡蘸蠟汁,然後在畫布上作畫。

伍德芬手指輕盈,動作飛快。暗灰色的蠟汁離開銅刀,遇布凝固,大約半個小時後,一隻姿態優美、栩栩如生的鳳凰就成形了。

伍德芬的出生地安順市,素有「蠟染之鄉」的美譽,安順蠟染被稱為「東方第一染」。從古至今,當地布依族、苗族女性自幼學習蠟染技藝,她們自己紡紗織布、畫蠟挑秀,代代傳承。

楊婷婷蠟染作品:鳥鰈魚歡圖。受訪者供圖

27年前,伍德芬被一家蠟染公司相中,前往北京製作蠟染。在跟名師學習的五年時間裡,她畫蠟的技術突飛猛進。

回到家鄉後,伍德芬堅持以「蠟」為生,將作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補貼家用。「蠟染工藝複雜,紡線、織布、點蠟、染色等每一步都很重要。」伍德芬說,她還學習了當地傳承下來的古法織布手藝。

「用傳統的棉線織出來的布比較硬,客人不喜歡。於是我就自己種棉種麻,織布畫蠟。布料改良後,產品有了銷路。」伍德芬說。

2013年起,為鼓勵婦女創辦特色手工企業,帶動靈活就業,貴州省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安順市則以蠟染作為「錦繡計劃」的主要產業。

2014年,伍德芬自主創業,成立蠟染工作室。目前,工作室聘用80多名當地婦女,其中60人為貧困群眾,每人每月可以收入1500元到1800元。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伍德芬的工作室每年還培訓100多名婦女。經培訓合格後,她們可將製作蠟染的原料、工具等領回家自己加工,成品則由工作室回收。

「現在每天大家在一起織布畫蠟,有說有笑。貧困戶在家做蠟染,還能照顧老人小孩,我打心底裡開心。」伍德芬說起工作時笑容滿面。

來自西秀區的「80後」楊婷婷自幼生長在蠟染世家,家族裡有多人從事蠟染,從小耳濡目染,她對蠟染有著很深的情感。

「以前,蠟染只用在苗族頭飾、衣服之類的生活用品上,我覺得範圍太窄了。我想把傳統蠟染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讓指尖技藝如蓮花般綻放。」在楊婷婷看來,蠟染應該順應時代,有所革新。

楊婷婷參加「圓夢錦繡·巧手脫貧」貴州省第四屆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創新產品大賽。受訪者供圖

在楊婷婷的工作室記者看到,有蝴蝶纏繞的手提包,也有印上時尚人物、精美雕花的現代時裝,富有現代感的元素與傳統技藝實現融合。

憑藉嫻熟的手藝,楊婷婷多次在國內大型文化產業博覽會上進行作品展示並受到好評,獲得過「貴州名匠」「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

如今,楊婷婷的工作室每年生產10萬餘件帶有蠟染的服飾、箱包等,銷往北京、廣州、上海等地,有的甚至出口到國外,年銷售額達100多萬元。

8月21日,三名法國戲劇服裝設計師慕名到鎮寧縣凹子寨村布依族蠟染師傅伍德芬家裡交流學習織布和蠟染技藝。鎮寧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了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楊婷婷還將蠟染製作技藝帶進校園,每年為三四千名大學生上蠟染課。安順學院聘請楊婷婷為客座教授,定期開設蠟染課程。

貴州省婦聯主席楊玲介紹,「錦繡計劃」實施以來,貴州省建起上千個「巧手脫貧基地」、婦女特色手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5年來,婦女特色手工產業產值達60億元,帶動全省近50萬名婦女在家門口創業就業。不少少數民族婦女用她們手中的蠟刀畫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相關焦點

  • 神奇的貴州蠟染[圖文]
    而唐宋以後,隨著各種加工便捷的染色工藝在國內逐漸推廣,全靠手工繪染的蠟染在很多地方便棄而不用,走向消亡。但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封閉自給的貴州山區,蠟染卻得以在各族勞動婦女中代代相傳,長盛不衰,因而貴州被稱為蠟染之鄉。
  • 貴州蠟染,永不凋零的藝術奇葩
    似一汪清泉,在歷史的長河中汩汩流淌了兩千餘年;若一朵性靈之花,經過一代代少數民族婦女的巧手培育,競相綻放在雄奇峻秀的貴州高原上,並且以它那永不凋謝的生命圖案,受到無數中外遊客的青睞與喜愛……  這些年,貴州蠟染這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名氣是越來越響了。
  • 原來中國的蠟染,竟然幾乎分布在貴州
    蠟染古時候稱為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這是我國古老的防染工藝,歷史已很悠久。我國古代發現的蠟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於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藍色蠟纈毛織物藍色蠟纈棉織品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出土的西涼(公元400—421年)藍色纈絹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幾種蠟纈絹、蠟纈紗;還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層壁畫下發現的唐代廢置的大量蠟纈殘幡。
  • 讓蠟染成為新時尚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恆新手握蠟刀,一勾一划,一繞一點,鳳凰翱翔於畫布之上,浸入藍靛染缸,一方藍布呈現出諸般形態。這幅正在繪製的作品名叫《鳳凰吉祥》,而作者是蠟染大師楊正華。在平壩區重彩真絲蠟染工坊產品陳列室裡,掛滿了各種絲製彩色蠟染產品——款式有布匹、披肩、絲巾、領帶等,有的色澤豔麗,有的清新雅致,配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圖騰花紋,在燈光照耀和微風吹拂下顯得靈動柔亮,令人注目。安順市被譽為中國「蠟染之鄉」,安順蠟染也被稱為「東方第一染」。蠟染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技藝。
  • 貴州丹寨:非遺之鄉的文旅融合之路
    「雲上丹寨,非遺之鄉」名副其實。貴州省丹寨縣擁有7項國家級、24項省級、100餘項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蠟染藝術之鄉」「中國鳥籠之鄉」「中國古法造紙之鄉」。近年來,這裡興起了體驗遊、研學遊等非遺旅遊新模式,「看風景」與「玩非遺」「品文化」相結合,備受遊客青睞,助推了丹寨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安順蠟染、地戲、苗族服飾來青……青島安順兩地開展非遺交流活動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12月1日-12月9日,開放美麗的濱海帆都青島與神秘雋秀的福地瀑鄉安順再次攜手,共同開展青島·安順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成果交流活動。活動期間,安順非遺傳承人觀摩了青島即發發製品製作技藝、即墨花邊製作技藝、周氏流亭豬蹄製作技藝、漁網編織技藝、木質漁船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深度感受了青島的海洋文化與歷史傳承。同時,安順蠟染技師們先後走進市北區洛陽路第一小學、青島實驗初中,為同學們詳細地講述了獨具特色的安順蠟染,從面料處理、蠟畫繪製、浸染、脫蠟、漂洗的全過程,並指導孩子們親手製作了蠟染作品。
  • 貴州安順農特產品暢銷青島金沙灘啤酒城
    安順特色農產品 安順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對口支援地區。 據介紹,安順屬高原型溼潤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溫和宜人。「安順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十分適宜茶葉生長,所產紅茶、綠茶、黑茶、白茶等品質較高,非常受歡迎。」此外,工作人員還重點介紹了蜂蜜、牛肉乾、香菇等多種農產品。 除了農特產品,現場展銷的蠟染、銀飾等手工藝品也十分「吸睛」。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蠟染工藝苗族的傳統蠟染各地風格不一,貴州黃平蠟染以精巧細緻、工整綺麗聞名;貴州丹寨蠟染以構思奇巧、活潑流暢見長;貴州安順的多色蠟染結合巧妙;四川敘永等地在蠟染圖案上配採線刺繡,工藝嫻熟貴州普定、丹寨、黃平等縣的傳統加工技術聞名於國內外;貴州安順地區興辦的現代化蠟染加工廠,以現代技術生產的蠟染布,深受國內外用戶的好評。現將湖南省湘西苗族的傳統蠟染法介紹如下:苗民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種色布外,還有傳統的染制花布的技法。此法是,先給各種形狀託影於兩塊易刻的軟木上,圖形雕成空心花孔,用來做蠟染花模。
  • 蠟染大師王月圓:以刀代筆,繪製指尖藝術
    點蠟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裡,用火盆裡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的第一步是經營位置。有的地區是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繪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 貴州苗族蠟染:藍底白畫,至簡之色,開出至繁之美
    羅佩瓊是一名蠟染的傳承人,人們稱她這種畫蠟染布的普通女性為「畫娘」。蠟染,是中國少數民族中大量存在的一種染整方式,它和扎染、鏤空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並非以蠟來染布,而是以蠟來防染。織物附著的蠟,將在織物纖維與染料間形成隔絕。
  • 走進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感受濃鬱苗族風情,丹寨非遺文化體驗
    丹寨丹寨縣是「揚武鄉蠟染藝術之鄉」、「龍泉鎮卡拉鳥籠藝術之鄉」、「南皋鄉石橋古法造紙之鄉」。非遺小鎮是一座以苗族、侗族傳統建築風格為基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苗侗少數民族文化為內核,全方位了解體驗苗族蠟染、刺繡、古法造紙、銀飾鍛造等非遺項目。丹寨是中國最著名的蠟染藝術之鄉,苗寨中的女性學習蠟染技藝,著裝精美,繡有古色古香的苗繡圖案,極為耀眼。進入丹寨這些苗族鄉村中,會體驗到濃鬱的苗族風情。
  • 伍德華:誓將蠟染手藝更好的傳承並發揚光大
    又因每家每戶都製作蠟染,也被稱為布依蠟染之鄉。石頭寨村的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學習蠟染技術。她們製作的蠟染比其它地方的要高出許多,不僅花紋精細明晰,而且染制精良,色澤經久不變。現在蠟染布已經走出貴州的大山,很多到黃果樹旅遊的外國客人,還專程到石頭寨來欣賞布依族姑娘是怎樣將白布變成漂亮蠟染布的。當然,他們也都會購買一些蠟染布,作為珍貴的手藝品帶回國去饋贈親友或是自己收藏。
  • 貴州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貴州非遺揭密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蠟染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上周,多多帶大家一起走進了「天然桑拿房」——織金洞。古代蠟染應用來源:非遺東方 隋代宮廷手工藝品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一塊方巾,一尺藍布;一筆一划,一點一捺。或似湯湯瀑布泉,又似白煙花簇雪。藍底白畫,至簡之色,開出至繁之美。
  • 苗鄉蠟染:傳承千年的古老工藝,藏在大山深處的藍色圖騰
    在2018年6月10號的倫敦時裝周T臺上,貴州畢節市織金縣苗族繡娘楊林先帶去的苗繡、蠟染一經亮相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此外,許多年輕的英國本土設計師對蠟染的精湛工藝及時裝潛力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蠟染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工藝,如今依然活躍在藝術創作和時尚前沿。
  • 荒山披綠石成金——貴州安順走出石漠化治理新路
    荒山披綠石成金——貴州安順走出石漠化治理新路 2020-12-19 12:20:52 參與互動   荒山披綠石成金——貴州安順走出石漠化治理新路
  • 扎染|蠟染|苗繡,邊城敘永讓苗鄉千年技藝,再現獨特魅力
    她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地處成都至貴陽,重慶至昆明兩大軸線交匯點,與貴州、雲南交界的南來第一城――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自唐置藺州、元置永寧路以及明設永寧宣撫司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正是在浩瀚的歷史時空裡,歷經風雨滄桑的敘永,不僅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而且商賈雲集,自然形成了川滇黔三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川南門戶之稱。
  • 洪驚濤:我家的蠟染工藝穿上了文化版權「保護紗」|激活價值 注力...
    隨著市場和需求越來越開放擴大,民間藝術作品如何實現版權維護成為了企業和版權人的一場艱難的突圍之爭,洪驚濤便在裡面「陷」了很久。多彩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版權服務工程的啟動,給像他一樣的版權人們提供了「盾牌」,給他們付諸心血的作品穿上了「保護紗」。洪驚濤相信,堅持「一筆一划」原創的手藝人一定不會在那場「突圍之爭」中陷太久。
  • 苗族蠟染手工技藝,點蠟成花
    廣西非遺【苗族蠟染手工技藝,點蠟成花】融水縣苗族蠟染製作手工技藝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據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種蠟染布曾被稱為「闌幹斑布」。
  • 蠟染布是什麼布 蠟染布能做什麼
    蠟染布是什麼布 蠟染布能做什麼 2017-12-06 11:44:04 來源:全球紡織網 蠟染布是什麼布?蠟染布能做什麼?
  • 貴州安順首屆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賽制「名片」
    人民網貴陽6月30日電(王欽)「突出地方特色,展示特色手工藝,打造具有安順地理標誌和民族特色的手工品牌,使婦女特色手工產業成為安順市生態旅遊業和民族文化產業的新亮點、新支柱。」6月26日至7月1日,「安順首屆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