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2020-12-22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苗族過去在「椎牛」、「接龍」或「抬龍」、「吃牯髒」 等宗教活動中,身著盛裝,銀飾滿身,現在在重大節日中,同樣佩戴種類繁多的銀飾。今天,苗族頭戴銀花帽、龍鳳冠、銀牛角,穿銀花衣,頸掛銀項圈、銀鏈等富於了一種新的內容,由過去的僅為避邪而演變成為一種光明和美的象徵。苗族是廣泛使用蠟染的民族。苗族人民盛穿蠟染衣裙。五彩斑爛的蠟染布及其製品不斷受到國內外人民的喜愛,蠟染的起源為何?

苗族頭戴銀花帽

小編在調查中聽到一個關於蠟染起源的有趣傳說。古時候有10個老人,他們是孵招公。建立功、起頭公、鑄造公、撐持公等,造成了天和地以後,使用蒿技杆把天撐上去。由於蒿枝杆不抵勢。撐不住天,於是天一天垮三次,一晚塌三回,弄得人們天天躲天。驚惶萬狀。10 個老人天天發愁,想來想去,想出了造一把傘把天撐起的辦法。他們請「撐天嶺」的一位巧姑娘造「撐天傘」。巧姑娘娃爽用清風作紡車,白雲來織線,織出99匹白布,把布漿洗後。便攤曬在一株白梨樹下。一陣大風吹落梨花,鋪滿白布。蜜蜂在上面採花吐口水,日子一久,蜜蜂吐的口水成蠟跡斑斑點點,樹葉花瓣腐爛,把布汙得黑麻麻的。

娃爽沒有辦法,只好把布拿到河裡去洗。這一洗,黑麻麻地布變成藍茵茵的布,布上有蜂蠟的地方沒染上梨汁,就現出布的底色,斑斑點點晶瑩透亮,十分美麗。巧姑娘縫了13年,縫出了一把藍底白花的撐天傘。10個老人把傘抬到頂天梁一撐,天就穩穩噹噹地蓋在人們的頭頂上了,還現出藍天和星星,十分好看。這據說就是蠟染的起源。後來,巧姑娘被封為花仙,她還教苗族學會了蠟染,苗家女兒從此穿上了象藍天和星星一樣美麗的蠟染衣裙。

蠟染衣裙

這個傳說,將蠟染的起源,追溯到造天地的遠古時代。傳說畢竟是傳說,其實並非那樣古遠。據學者對蠟染起源年代的考證,蠟染古稱蠟纈,始於漢代,在唐代時就很盛行。「唐代的印染方法很多,著名的既有夾纈、蠟纈(即蠟染).絞纈(即扎染)、鹼印、拓印等種」崢當時的蠟纈即蠟染加工技術大有進展。據有關分析認為這時的蠟染花紋圖案,可能源於苗族,因苗族居住地方,均有較充足的蠟染原料,它是蠟染的產生發展的重要條件。據史書上的記載,多數亦傾向蠟染源於苗民這一看法。

《皇清職貢圖》中對苗族服飾的描繪「衣以蠟繪花於布面染之,既染,吉蠟,則花紋似錦。」

說明了苗族古代的衣裙均為蠟染。

苗族古代的衣裙均為蠟染

以植物纖維織成的布,使用蠟染藝術加工,為居住西南兄弟民族特長,早著於宋人筆記中,舊稱『點蠟幔』」。唐代印染加工,大致有三種不同技術,即夾纈、絞纈、蠟纈。蠟纈即用竹筆塗蜂蠟繪成花鳥或幾何圖案於細布上加染去蠟而成。宋人周去非《岑外代答》就談到點蠟幔花紋細緻非常。這種加工技術,可即傳自古代苗族。或和《後漢書●西南夷傳》提到的闌幹斑布有關。這種蠟染工藝,至今仍保存於苗族、布依族等人民生活中,加工技術,親屬累代相傳。花紋或秀美壯麗,或非常細緻,藝術水平極高。一般只限於藍青色,也有五色兼施的,染料一般多採用本地靛青本色花紋。咽蠟染技術,始於古代苗族先民,從上述一段文字記載中得以證明。再從近代、現代的實際情況看,苗族盛行穿蠟染衣裙,蠟染加工技術,雖趨於現代化,但仍保持了傳統工藝特色。

蠟染工藝

苗族的傳統蠟染各地風格不一,貴州黃平蠟染以精巧細緻、工整綺麗聞名;貴州丹寨蠟染以構思奇巧、活潑流暢見長;貴州安順的多色蠟染結合巧妙;四川敘永等地在蠟染圖案上配採線刺繡,工藝嫻熟,清秀雅致;雲南馬關等地的蠟染,多以麻布為料,製作奇麗的蠟染花裙。貴州普定、丹寨、黃平等縣的傳統加工技術聞名於國內外;貴州安順地區興辦的現代化蠟染加工廠,以現代技術生產的蠟染布,深受國內外用戶的好評。

現將湖南省湘西苗族的傳統蠟染法介紹如下:苗民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種色布外,還有傳統的染制花布的技法。此法是,先給各種形狀託影於兩塊易刻的軟木上,圖形雕成空心花孔,用來做蠟染花模。染時將布夾在兩塊花模之間,蒙影對準花紋後扣緊,然後用蠟加熱,熔液流灌入夾好的花模空心處,使高溫熱蠟液掩蓋花型布面。待冷卻,結薄蠟殼蓋於布面上,再將花板解開,取受蠟之布投入染缸中浸色。未被蠟液浸燙之布,一染即上色,被蠟溶液蓋住的花型則安然無事。染後,將布煮熱使蠟殼脫去,蠟蓋之花型則顯露出來。此種染法功效好,苗鄉人民多自雕花胚,印染帳簷或門帘子,適用美觀。

傳統蠟染法

另有「漿膏」染髮,即將自製的無色漿水灌注於預製的花型板中,使漿膏結在布面上,染後脫去膏漿,現出花紋來。鳳凰縣禾庫一帶苗族男女老少,喜戴梅花頭帕。故尚有梅花印染法。此法是用繩子將布系成梅花形狀,每朵間隔一定距離。系畢投入染水中浸染上色,取出晾乾,解去捆繩,即現紋亦如梅花。這種蠟染技術,今在苗、布依、仡佬、瑤等民族中仍廣為流行。多用作服裝、被蓋、背帶、包帕等裝飾。

原料主要是蜂蠟或楓膠、白布、藍靛等。繪製時,用銅質蠟刀蘸液,在白布上點繪圖案紋樣,後在藍靛缸浸染,經沸水煮去蠟質,即呈現出藍白分明、花紋如繪的圖案等等,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多用自然紋樣為主的大花,以花鳥、魚、蟲作圖案題材,造型生動,生活氣息濃厚,風格豪放活潑;貴州黃平蠟染綺麗工整,紋樣精細,結構嚴密,無論是幾何圖案或花草魚鳥自然紋樣都組合得極為協調,疏密有致;貴州鎮寧、安順、普定布依族、苗族蠟染清雅素淨苗族的傳統蠟染不僅要保持,而且應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如藝術蠟染與工藝蠟染相併重、手工蠟染與機制蠟染相結合,促使它發展成為一種國民的新潮之所需。

蠟染技術

我國古代火藥、印刷術、指南針、造紙四大發明,對世界流傳之廣、影響之深是難以估量的。蠟染術雖不能與它同等看待,然而這種技藝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摘錄一段文字供大家參考。蠟染在歐洲沒有久遠的傳統,可能在16世紀以後才傳入。近代歐洲有不少人研究它,一些藝術家致力於提倡和推廣,使古老的蠟染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一些藝術院校還正式把蠟染選為課程。一些有名的服裝設計家及室內裝潢家,應用蠟染來增強他們的設計與創作的藝術性。如19世紀未,歐洲藝術家努伏和猶近司迪、美洲藝術家路易蒂芬納同時開始復興蠟防,用於工藝品及高級服裝。

20世紀60年代後期,傑克勞蓀在瑞士的蠟防印花和靛藍染色技術室工作。他用銅輥簡和熱松香印花,然後染色,產生了由機械生產的真蠟防花布。英、荷等一些國家現在生產的真蠟防花布,其工藝原理與傑克所做的是一致的。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苗族傳統印染技術—蠟染
    一、蠟染的起源蠟染古稱「蠟纈(音xié)」是我國古代三大蜡纈、絞纈、夾纈防染技術之一。蠟染是指用蠟加熱熔化塗繪於織物,將織物於染液中染色。二、苗族傳統蠟染的工藝流程苗族傳統蠟染將棉布、麻布進行繪染,在畫蠟前先用草木灰或牛糞煮二三小時進行漂白、曬乾。丹寨、三都「白領苗」用蘑芋漿在布的背面均勻平塗,幹後再用光滑的牛骨將正面布磨光磨平,然後才繪蠟於織物上。
  • 走進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感受濃鬱苗族風情,丹寨非遺文化體驗
    它民族文化非常豐富,擁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想要全面了解苗族文化,可以到丹寨非遺小鎮。非遺小鎮是一座以苗族、侗族傳統建築風格為基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苗侗少數民族文化為內核,全方位了解體驗苗族蠟染、刺繡、古法造紙、銀飾鍛造等非遺項目。丹寨是中國最著名的蠟染藝術之鄉,苗寨中的女性學習蠟染技藝,著裝精美,繡有古色古香的苗繡圖案,極為耀眼。進入丹寨這些苗族鄉村中,會體驗到濃鬱的苗族風情。
  • 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特展開展 再現千年「窩妥」古韻今風
    千年窩妥——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特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展。 在苗疆腹地貴州省丹寨縣,苗族婦女們用手中的蠟刀,繪出了龍紋、銅鼓紋、蝴蝶紋、旋渦紋、魚鳥紋、梨花紋,表達著她們對世界的美好想像,也記錄著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與傳統技藝。  由於蠟染技藝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藝,該技藝又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蠟染、扎染和印染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苗族、瑤族中還有一種更原始獨特的樹脂染法,據作者的調查,其具體製作過程是:先在土白布上按照需要繪製各種圖案,然後用楓樹脂或松油與牛油混合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巧奪天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技藝,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
  • 貴州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關於苗族蠟染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開始出現一些精美的特殊花樣。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花披肩
    本文乃作劉雲溪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覺得苗族喜披的花披肩,愛穿的百褶裙,據說亦與苗族的先民蚩龍部落有關。披肩、百褶裙是苗族的古裝,也可能是遠古的遺制,在中國56個民族中幾乎皆有之。可是苗族的蠟染百褶裙及披肩更具有獨特的內涵。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川黔滇等型服飾特徵
    也有的為綴花衣袖,滿飾蠟染或挑繡雲紋和其他如渦紋、井字紋、幾何紋等圖案。還有一種衣袖分3節,上節為飾滿幾何花紋的蠟染和挑花段,約半尺長;中間為貼花段,用紅、白等色布剪成三角或方塊,拼貼成幾何圖形,約一尺多長;下段是袖口,鑲以花邊。
  • 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古裝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藝術的結晶,它熔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多種傳統工藝於一爐。苗族婦女的裝束苗族服飾文化的變遷苗族服飾文化的變遷,除強制性的因素外,一般來說,居住環境較好、交通要道、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的雜散居區,其發展變化相對快些;居住環境惡劣、交通閉塞、長期在封閉的生活圈內從事傳統生產
  • 古代傳統工藝的代表,手工藝草編與竹編,民間工藝丹寨苗族蠟染
    在古代,由於生產與生活需要,傳統手工藝很發達,很多日常用品都需要這些傳統手工完成,所以手工技藝也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一、傳統手工藝草編大名草編手工藝是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竹編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一件竹編工藝製品,包含構圖、製作模型、選竹、劈篾、編織、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異常複雜,所有的活都體現在手上。如今,像所有傳統手工藝一樣,單純的竹編手藝人越來越少,但仍有一些匠人仍堅持著這門手藝,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
  • 蠟染文化走進新州一小 讓孩子們充分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黃平縣新州鎮第一小學少年宮傳承民族文化,把蠟染引進課堂,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較好地傳承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隨後,吳茗星、吳明珍老師,這兩位革家姑娘調入黃平縣新州鎮第一小學,蠟染社團漸漸壯大。目前,黃平縣新州鎮第一小學少年宮蠟染社團已有60多名學員。
  • 【宜賓】筠連縣:傳承民間手工藝苗族「蠟染」進校園
    蠟染,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為豐富校園課外生活,傳承民族文化,積極展示筠連縣作為少數民族待遇縣的文化特色,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方面的全面發展,筠連縣中學校把苗族蠟染工藝作為校園文化發展和建設的一部分,將「蠟染」文化引進校園,開設蠟染社團,組織學生開展「蠟染」第二課堂活動。
  • 苗族繡娘直播帶貨 畢節蠟染刺繡作品暢銷北上廣
    今年以來,織金縣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大數據優勢,藉助直播平臺推廣苗族蠟染刺繡,讓該縣萬名繡娘搭乘電商快車,邁上致富路。  在貴州巧姐民族蠟染刺繡傳媒有限公司產品展廳,織金苗族繡娘楊林先和楊君正在YY直播平臺向網友推介蠟染刺繡作品。直播僅1小時,他們就吸引了近5000人次的互動。  織金繡娘楊君介紹,這段時間,她通過直播平臺吸引了大量粉絲,很多粉絲對織金歪梳苗文化和蠟染刺繡的工藝很感興趣,紛紛為其點讚。  織金苗族蠟染刺繡素有「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指尖上的芭蕾」等美譽。
  • 我校舉辦「漢語橋」線上團組交流項目:《中國傳統技藝蠟染及扎染體驗課程》
    1月25日,由教育部中外語言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辦,我校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和我校國際藝術學院共同承辦的「漢語橋」線上團組交流項目《中國傳統技藝蠟染及扎染體驗課程》 正式開課。該項目吸引了來自葡萄牙、亞美尼亞、義大利、西班牙、俄羅斯、希臘等國家共160名學員參加。本次雲端漢語橋項目共14課時,歷時5天,分為文化特色教學和漢語教學兩個部分。
  • 感受原始的蠟染之美——BATIK文化之旅
    而在中國,由於這種蠟染技術只能在棉布上實現,對於常著裝綾羅綢緞的中國古代貴族來說,蠟染布並不流行,反而只有平民百姓穿著,或是在就地取材、自給自足的少數民族地區頗為流行。
  • 讓蠟染成為新時尚
    安順市被譽為中國「蠟染之鄉」,安順蠟染也被稱為「東方第一染」。蠟染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技藝。楊正華一家從事家庭作坊式蠟染工藝。為將家鄉技藝傳承發揚,他時常思考,怎樣將現代審美與傳統技藝相結合。1986年,他到貴州師範學院藝術系進修油畫專業,將西方油畫與傳統蠟染工藝相結合,獨自設計了200多種蠟染樣式。
  • 畢節苗族繡娘直播帶貨,蠟染刺繡作品暢銷北上廣
    ▲直播蠟染工藝織金繡娘楊君告訴記者:「通過這段時間的直播,吸引了大量的粉絲,提升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很多粉絲對我們織金歪梳苗文化和蠟染刺繡工藝的精細度感到很神奇、很震撼。」▲繡娘正在直播織金苗族蠟染刺繡素有「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指尖上的芭蕾」等美譽。▲繡娘們正在工作在織金,大多數苗族婦女都會蠟染刺繡。然而在過去,蠟染刺繡沒有形成產業,多數繡娘們還無法以此謀生。
  • 苗鄉蠟染:傳承千年的古老工藝,藏在大山深處的藍色圖騰
    1982年5月,「中國傳統技術展覽」在加拿大多倫多市隆重開幕,苗族姑娘現場表演的蠟染技術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短短數十年間,貴州苗族蠟染遠播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贏得了無數讚賞,也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