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苗族過去在「椎牛」、「接龍」或「抬龍」、「吃牯髒」 等宗教活動中,身著盛裝,銀飾滿身,現在在重大節日中,同樣佩戴種類繁多的銀飾。今天,苗族頭戴銀花帽、龍鳳冠、銀牛角,穿銀花衣,頸掛銀項圈、銀鏈等富於了一種新的內容,由過去的僅為避邪而演變成為一種光明和美的象徵。苗族是廣泛使用蠟染的民族。苗族人民盛穿蠟染衣裙。五彩斑爛的蠟染布及其製品不斷受到國內外人民的喜愛,蠟染的起源為何?
小編在調查中聽到一個關於蠟染起源的有趣傳說。古時候有10個老人,他們是孵招公。建立功、起頭公、鑄造公、撐持公等,造成了天和地以後,使用蒿技杆把天撐上去。由於蒿枝杆不抵勢。撐不住天,於是天一天垮三次,一晚塌三回,弄得人們天天躲天。驚惶萬狀。10 個老人天天發愁,想來想去,想出了造一把傘把天撐起的辦法。他們請「撐天嶺」的一位巧姑娘造「撐天傘」。巧姑娘娃爽用清風作紡車,白雲來織線,織出99匹白布,把布漿洗後。便攤曬在一株白梨樹下。一陣大風吹落梨花,鋪滿白布。蜜蜂在上面採花吐口水,日子一久,蜜蜂吐的口水成蠟跡斑斑點點,樹葉花瓣腐爛,把布汙得黑麻麻的。
娃爽沒有辦法,只好把布拿到河裡去洗。這一洗,黑麻麻地布變成藍茵茵的布,布上有蜂蠟的地方沒染上梨汁,就現出布的底色,斑斑點點晶瑩透亮,十分美麗。巧姑娘縫了13年,縫出了一把藍底白花的撐天傘。10個老人把傘抬到頂天梁一撐,天就穩穩噹噹地蓋在人們的頭頂上了,還現出藍天和星星,十分好看。這據說就是蠟染的起源。後來,巧姑娘被封為花仙,她還教苗族學會了蠟染,苗家女兒從此穿上了象藍天和星星一樣美麗的蠟染衣裙。
這個傳說,將蠟染的起源,追溯到造天地的遠古時代。傳說畢竟是傳說,其實並非那樣古遠。據學者對蠟染起源年代的考證,蠟染古稱蠟纈,始於漢代,在唐代時就很盛行。「唐代的印染方法很多,著名的既有夾纈、蠟纈(即蠟染).絞纈(即扎染)、鹼印、拓印等種」崢當時的蠟纈即蠟染加工技術大有進展。據有關分析認為這時的蠟染花紋圖案,可能源於苗族,因苗族居住地方,均有較充足的蠟染原料,它是蠟染的產生發展的重要條件。據史書上的記載,多數亦傾向蠟染源於苗民這一看法。
《皇清職貢圖》中對苗族服飾的描繪「衣以蠟繪花於布面染之,既染,吉蠟,則花紋似錦。」
說明了苗族古代的衣裙均為蠟染。
「以植物纖維織成的布,使用蠟染藝術加工,為居住西南兄弟民族特長,早著於宋人筆記中,舊稱『點蠟幔』」。唐代印染加工,大致有三種不同技術,即夾纈、絞纈、蠟纈。蠟纈即用竹筆塗蜂蠟繪成花鳥或幾何圖案於細布上加染去蠟而成。宋人周去非《岑外代答》就談到點蠟幔花紋細緻非常。這種加工技術,可即傳自古代苗族。或和《後漢書●西南夷傳》提到的闌幹斑布有關。這種蠟染工藝,至今仍保存於苗族、布依族等人民生活中,加工技術,親屬累代相傳。花紋或秀美壯麗,或非常細緻,藝術水平極高。一般只限於藍青色,也有五色兼施的,染料一般多採用本地靛青本色花紋。咽蠟染技術,始於古代苗族先民,從上述一段文字記載中得以證明。再從近代、現代的實際情況看,苗族盛行穿蠟染衣裙,蠟染加工技術,雖趨於現代化,但仍保持了傳統工藝特色。
苗族的傳統蠟染各地風格不一,貴州黃平蠟染以精巧細緻、工整綺麗聞名;貴州丹寨蠟染以構思奇巧、活潑流暢見長;貴州安順的多色蠟染結合巧妙;四川敘永等地在蠟染圖案上配採線刺繡,工藝嫻熟,清秀雅致;雲南馬關等地的蠟染,多以麻布為料,製作奇麗的蠟染花裙。貴州普定、丹寨、黃平等縣的傳統加工技術聞名於國內外;貴州安順地區興辦的現代化蠟染加工廠,以現代技術生產的蠟染布,深受國內外用戶的好評。
現將湖南省湘西苗族的傳統蠟染法介紹如下:苗民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種色布外,還有傳統的染制花布的技法。此法是,先給各種形狀託影於兩塊易刻的軟木上,圖形雕成空心花孔,用來做蠟染花模。染時將布夾在兩塊花模之間,蒙影對準花紋後扣緊,然後用蠟加熱,熔液流灌入夾好的花模空心處,使高溫熱蠟液掩蓋花型布面。待冷卻,結薄蠟殼蓋於布面上,再將花板解開,取受蠟之布投入染缸中浸色。未被蠟液浸燙之布,一染即上色,被蠟溶液蓋住的花型則安然無事。染後,將布煮熱使蠟殼脫去,蠟蓋之花型則顯露出來。此種染法功效好,苗鄉人民多自雕花胚,印染帳簷或門帘子,適用美觀。
另有「漿膏」染髮,即將自製的無色漿水灌注於預製的花型板中,使漿膏結在布面上,染後脫去膏漿,現出花紋來。鳳凰縣禾庫一帶苗族男女老少,喜戴梅花頭帕。故尚有梅花印染法。此法是用繩子將布系成梅花形狀,每朵間隔一定距離。系畢投入染水中浸染上色,取出晾乾,解去捆繩,即現紋亦如梅花。這種蠟染技術,今在苗、布依、仡佬、瑤等民族中仍廣為流行。多用作服裝、被蓋、背帶、包帕等裝飾。
原料主要是蜂蠟或楓膠、白布、藍靛等。繪製時,用銅質蠟刀蘸液,在白布上點繪圖案紋樣,後在藍靛缸浸染,經沸水煮去蠟質,即呈現出藍白分明、花紋如繪的圖案等等,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多用自然紋樣為主的大花,以花鳥、魚、蟲作圖案題材,造型生動,生活氣息濃厚,風格豪放活潑;貴州黃平蠟染綺麗工整,紋樣精細,結構嚴密,無論是幾何圖案或花草魚鳥自然紋樣都組合得極為協調,疏密有致;貴州鎮寧、安順、普定布依族、苗族蠟染清雅素淨苗族的傳統蠟染不僅要保持,而且應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如藝術蠟染與工藝蠟染相併重、手工蠟染與機制蠟染相結合,促使它發展成為一種國民的新潮之所需。
我國古代火藥、印刷術、指南針、造紙四大發明,對世界流傳之廣、影響之深是難以估量的。蠟染術雖不能與它同等看待,然而這種技藝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摘錄一段文字供大家參考。蠟染在歐洲沒有久遠的傳統,可能在16世紀以後才傳入。近代歐洲有不少人研究它,一些藝術家致力於提倡和推廣,使古老的蠟染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一些藝術院校還正式把蠟染選為課程。一些有名的服裝設計家及室內裝潢家,應用蠟染來增強他們的設計與創作的藝術性。如19世紀未,歐洲藝術家努伏和猶近司迪、美洲藝術家路易蒂芬納同時開始復興蠟防,用於工藝品及高級服裝。
20世紀60年代後期,傑克勞蓀在瑞士的蠟防印花和靛藍染色技術室工作。他用銅輥簡和熱松香印花,然後染色,產生了由機械生產的真蠟防花布。英、荷等一些國家現在生產的真蠟防花布,其工藝原理與傑克所做的是一致的。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