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原始的蠟染之美——BATIK文化之旅

2020-12-13 騰訊網

一談到印尼,人們就想起了巴迪克服,這是他們的傳統服裝,也是正裝。印尼甚至將每周五定為「巴迪克日」,在這一天,所有的政府人員、大公司員工都要穿巴迪克製成的服裝。

「Batik」一詞來源於爪哇語,即為蠟染的意思,在1880年第一次被記入大英百科全書。

製造蠟染布時,技術精湛的畫工會先用一個裝滿熱蠟油的漏鬥狀銅畫筆,在布上勾勒出精細的圖案。布上的蠟油幹了之後,畫工就會拿去染色,而蠟線卻不會染上顏色,因此可以保持布的原色。

這個步驟會重複好幾次,每次上不同的顏色,最後製成色彩鮮明的圖案。早期的蠟染主要以白、靛、棕三色,這三種顏色都可以通過很天然的方式獲得,並且適合印尼人的膚色。因為是全手工完成,費時費工,因此只有貴族才能擁有。

而在中國,由於這種蠟染技術只能在棉布上實現,對於常著裝綾羅綢緞的中國古代貴族來說,蠟染布並不流行,反而只有平民百姓穿著,或是在就地取材、自給自足的少數民族地區頗為流行。

其中,這項技術(古稱"蠟纈")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國貴州地區延續下來,傳承至今,它也是採用扇形銅刀在布面上蘸蠟作畫,而元素則來源於大自然中的花鳥蟲魚。

一塊方巾,一尺藍布;一筆一划,一點一捺。或似湯湯瀑布泉,又似白煙花簇雪。

一隻蝴蝶,一朵小花,素雅淡然,寧靜久遠……隨心的勾勒,多變的顏色,清新脫俗,瀟灑愜意。

當白布平躺在木板上,蜂蠟跳進陶瓷碗裡,木炭灰和蠟的相遇就開始了。

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裡洗個澡,再蒸個「桑拿」,或深或淺的龍紋,蝴蝶紋,銅鼓紋……便出現了。

最後經過去蠟,一幅巧奪天工的水墨山水畫便完成了。在這過程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出特殊的「冰紋」,更加具有魅力。

蠟染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技藝,在學術界,關於蠟染的起源一直沒有定論,主要有四種說法:埃及、中國、印度、馬來群島。它在公元前4世紀的埃及就已出現,那時專門用蠟染布來包裹木乃伊:把亞麻布浸染過蠟,然後用尖物劃出花紋。

蠟染在唐朝時期的中國、奈良時期的日本以及印度都有過廣泛的運用。大約在公元6-7世紀,蠟染技術由印度或斯裡蘭卡地區傳到了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地區,在這裡,蠟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樣式和顏色上都有了更多的變化。

直到1860年,蠟染技工開始使用銅印來把蠟印在布上,巴迪克蠟染才得到了普及。這種方法比用銅畫筆來上蠟快得多,還可以重複製造相同圖案的布料。一位爪哇婦女可以在一天之內製作10-20件土布圍裙(sarong),而按以往全手工的方法,一位爪哇婦女需要用12-15天時間來完成僅僅一件土布圍裙。這種大大提升生產效率的方法很快得到了商人們的喜愛與傳播,尤其是當地的華僑。

19世紀初期,荷蘭殖民期間,由荷蘭商人將這種技術又帶到了歐洲和非洲等地。在非洲蠟染製品更多被稱為Adire Eleko。如今,蠟染製品在非洲很多地方都能見到,並且被很多人作為一種文化象徵穿在身上。

蠟染,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和發展,它們雖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卻都記錄並延續著人類共同的智慧。

蠟染的魅力在於傳統手藝作為一種抒情達意的工具,可以在現代人的奇思妙想中有更多元的表達。最質樸的是最民族的,最單純的是最用心的。生命的本質就是如此。匠心而制的蠟染,作為民族的象徵一直在詮釋生命的真諦。

近幾十年來,蠟染布在印尼越來越受人歡迎,並且成為印尼的國家標誌。由於蠟染布在印尼歷史悠久,並對當地文化有很深的影響,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把印尼蠟染布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對於印尼人而言,巴迪克蠟染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服飾,更是一種藝術與生活的傳承,他們也通過穿著巴迪克蠟染來體現社會地位、身份和信仰。

蠟染之美不止於五彩斑斕,不止於精雕細琢,在於的是內心的感受。

享受生活的風和日麗,感悟安寧超脫。不浮華,不造作,一筆一划即是生活。

Sahara Nana 引入印尼的蠟染工藝,吸收各個民族的傳統樣式,將傳統美學和現代審美結合在一起,打造出新的獨具匠心的Sahara Nana品牌產品,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走進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感受濃鬱苗族風情,丹寨非遺文化體驗
    丹寨丹寨縣是「揚武鄉蠟染藝術之鄉」、「龍泉鎮卡拉鳥籠藝術之鄉」、「南皋鄉石橋古法造紙之鄉」。它民族文化非常豐富,擁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想要全面了解苗族文化,可以到丹寨非遺小鎮。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過去在「椎牛」、「接龍」或「抬龍」、「吃牯髒」 等宗教活動中,身著盛裝,銀飾滿身,現在在重大節日中,今天,苗族頭戴銀花帽、龍鳳冠、銀牛角,穿銀花衣,頸掛銀項圈、銀鏈等富於了一種新的內容,由過去的僅為避邪而演變成為一種光明和美的象徵。苗族是廣泛使用蠟染的民族。苗族人民盛穿蠟染衣裙。五彩斑爛的蠟染布及其製品不斷受到國內外人民的喜愛,蠟染的起源為何?
  • 貴州文化:寓意吉祥的侗家蠟染藝術
    侗家婦女素有蠟染的傳統。平日裡,侗家村姑農婦,三三兩兩,或坐在廳堂,或圍於樹蔭和瓜棚豆架下,俯身蠟染布板上,專心致志地做蠟染。她們用銅片製成的蠟刀,從溫在灰爐中的瓷碗裡沾上蠟液,描畫在白布上。蠟液落布即幹。畫畢,將蠟布放進藍靛缸裡浸染。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蠟染、扎染和印染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苗族、瑤族中還有一種更原始獨特的樹脂染法,據作者的調查,其具體製作過程是:先在土白布上按照需要繪製各種圖案,然後用楓樹脂或松油與牛油混合
  • 蠟染文化走進新州一小 讓孩子們充分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把蠟染引進課堂,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較好地傳承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隨後,吳茗星、吳明珍老師,這兩位革家姑娘調入黃平縣新州鎮第一小學,蠟染社團漸漸壯大。目前,黃平縣新州鎮第一小學少年宮蠟染社團已有60多名學員。
  • 貴州蠟染,永不凋零的藝術奇葩
    凡到「多彩貴州」休閒觀光的遊人,領略過神奇風光與古樸原生態民族文化,收拾起悠閒寧靜的心情即將離別這片真山真水之時,都要順便捎上幾塊蠟染工藝品,或悉心珍藏,或饋贈親友,或用於家居裝飾,從中不斷收穫閒情雅趣。蠟染已經成為許許多多人們生活的必備品。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染、扎染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染纈基本工藝」。早在《後漢書》、《新唐書》等史籍中就有關於它的記載。
  • 【宜賓】筠連縣:傳承民間手工藝苗族「蠟染」進校園
    蠟染,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為豐富校園課外生活,傳承民族文化,積極展示筠連縣作為少數民族待遇縣的文化特色,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方面的全面發展,筠連縣中學校把苗族蠟染工藝作為校園文化發展和建設的一部分,將「蠟染」文化引進校園,開設蠟染社團,組織學生開展「蠟染」第二課堂活動。
  • 貴州苗族蠟染:藍底白畫,至簡之色,開出至繁之美
    如此,上蠟之處不染色,無上蠟之處染色,花紋由此得來貴州深山裡的苗族村寨,春天裡油菜花開滿梯田。攝影@這和那▼蜂蠟為墨,蠟刀為筆今天羅佩瓊的家人都外出了,她一人在家畫蠟,家裡的兩條白毛的土狗,總是緊緊地跟隨著她。
  • 美不美?你說了算!貴州推出10條鄉村旅遊精品路線
    為讓遊客享受貴州鄉村旖旎的山水田園風光、濃鬱的民族民俗風情,感受鄉村「自然味」、「鄉野趣」,會上推出了首批十條貴州省鄉村文化旅遊精品路線:貴陽鄉村避暑之旅、醉美遵義清涼之旅、六盤水民俗體驗遊、尋夢鄉愁安順鄉村休閒之旅、銅仁自駕故園行、畢節花海洞天之旅、黔東南少數民族鄉村深度遊、黔南鄉村田園休閒體驗之旅、黔西南風情田園體驗遊、貴安人文鄉村遊。
  • 洪驚濤:我家的蠟染工藝穿上了文化版權「保護紗」|激活價值 注力...
    為版權維護周旋了30餘年的洪驚濤最近遇上件「喜事」,省委宣傳部和省版權局再次走訪他家,給他們的蠟染工藝品做了版權登記,那些秀美的壁飾圖都成了「有證之圖」。版權是智慧財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資源。
  • 神奇的貴州蠟染[圖文]
    而唐宋以後,隨著各種加工便捷的染色工藝在國內逐漸推廣,全靠手工繪染的蠟染在很多地方便棄而不用,走向消亡。但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封閉自給的貴州山區,蠟染卻得以在各族勞動婦女中代代相傳,長盛不衰,因而貴州被稱為蠟染之鄉。
  • 家紡也能扎染蠟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扎染蠟染的傳承與現代視覺藝術的有機結合,對於扎染蠟染藝術的視覺化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平常的生活中,家紡產品是應用最多而且具有日常屬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扎染蠟染技術與家紡產品相結合,可以使扎染和蠟染融入尋常百姓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流傳。
  • 貴州黔西民間藝術傳承:蠟染技藝進校園
    (熊軍萬 攝影報導)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民族民間藝術,今年來,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小學依託非遺資源優勢,將蠟染製作技藝引進課堂,邀請獲得國家級蠟染傳承人群培訓優秀獎盃的陳應敬老師定期為學生傳授蠟染臘畫技藝,既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民族民間文化、感受非遺魅力,又使民族蠟染、蠟畫技藝代代相傳。
  • 「媽媽製造x 原始代碼」中國傳統手工藝體驗專場在京舉辦
    2019年7月17-18日,「媽媽製造 x 原始代碼」中國傳統手工藝體驗專場活動在北京潮流地標——三裡屯通盈中心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媽媽製造項目攜手原始代碼喜馬拉雅秘境沉浸式數字藝術展共同開展,公眾在體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通過數字模擬的山海變幻感受喜馬拉雅山脈的變遷。
  • 山東青島:非遺蠟染進校園
    2020年12月1日,來自貴州安順的非遺蠟染走進山東青島洛陽路第一小學,為學生們帶來一場苗家傳統蠟染的文化講座,學生們通過學習手工蠟染技藝,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2020年12月1日,山東青島洛陽路第一小學的學生在體驗手工蠟染技藝。
  • 遇見百年古村,設計之旅帶你走進北山感受設計之美
    >珠海國際設計周釋放設計的無窮能量在北山楊氏大宗祠的東廂房有一家古樸清幽的停雲書房書房創始人云朵作為2020珠海國際設計周「北山舊時光之旅」策展人 帶領大家走進百年古村的街道、古宅與庭院在北山的慢生活裡體驗傳統文化、復古潮流時尚設計、生活美學的融合與新生探索珠海文脈的延續與傳承
  • 感受漢字之美,傳承文化經典
    弘揚漢字書法,展現中華文化魅力。12月8日,海澱區圖書館(北館)「漢字書法之美」系列講座圓滿落幕。講座自2018年初開展以來,共舉辦了九期,吸引了千餘名書法愛好者的積極參與。「教育部首屆書法教師培訓特聘教授」、「全國規範漢字書寫專業委員會科研組成員」蘇豐輝先生擔任主講老師,通過介紹先祖的生存環境,真實和虛構的動物,一草一木,衣食住行,生活用品,以及最初的文字展現形式,讓參與讀者感受了漢字演化的形態之美,充分了解到漢字與生活緊密相連,書法更可以讓人體味寧靜與愉悅。
  • 讓蠟染成為新時尚
    安順市被譽為中國「蠟染之鄉」,安順蠟染也被稱為「東方第一染」。蠟染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技藝。楊正華一家從事家庭作坊式蠟染工藝。為將家鄉技藝傳承發揚,他時常思考,怎樣將現代審美與傳統技藝相結合。1986年,他到貴州師範學院藝術系進修油畫專業,將西方油畫與傳統蠟染工藝相結合,獨自設計了200多種蠟染樣式。
  • 苗鄉蠟染:傳承千年的古老工藝,藏在大山深處的藍色圖騰
    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湖南的苗族以及布依族地區,其中貴州苗族的蠟染最為代表。根據《周禮》中記載,周朝時便設有染草之職,負責管理染色;秦朝時設有「染色司」;唐宋時期設有「染院」,這些都證明了古代染色技術的普及。據學者考證,早在秦漢年間蠟染便已出現,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之後傳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