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印尼,人們就想起了巴迪克服,這是他們的傳統服裝,也是正裝。印尼甚至將每周五定為「巴迪克日」,在這一天,所有的政府人員、大公司員工都要穿巴迪克製成的服裝。
「Batik」一詞來源於爪哇語,即為蠟染的意思,在1880年第一次被記入大英百科全書。
製造蠟染布時,技術精湛的畫工會先用一個裝滿熱蠟油的漏鬥狀銅畫筆,在布上勾勒出精細的圖案。布上的蠟油幹了之後,畫工就會拿去染色,而蠟線卻不會染上顏色,因此可以保持布的原色。
這個步驟會重複好幾次,每次上不同的顏色,最後製成色彩鮮明的圖案。早期的蠟染主要以白、靛、棕三色,這三種顏色都可以通過很天然的方式獲得,並且適合印尼人的膚色。因為是全手工完成,費時費工,因此只有貴族才能擁有。
而在中國,由於這種蠟染技術只能在棉布上實現,對於常著裝綾羅綢緞的中國古代貴族來說,蠟染布並不流行,反而只有平民百姓穿著,或是在就地取材、自給自足的少數民族地區頗為流行。
其中,這項技術(古稱"蠟纈")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國貴州地區延續下來,傳承至今,它也是採用扇形銅刀在布面上蘸蠟作畫,而元素則來源於大自然中的花鳥蟲魚。
一塊方巾,一尺藍布;一筆一划,一點一捺。或似湯湯瀑布泉,又似白煙花簇雪。
一隻蝴蝶,一朵小花,素雅淡然,寧靜久遠……隨心的勾勒,多變的顏色,清新脫俗,瀟灑愜意。
當白布平躺在木板上,蜂蠟跳進陶瓷碗裡,木炭灰和蠟的相遇就開始了。
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裡洗個澡,再蒸個「桑拿」,或深或淺的龍紋,蝴蝶紋,銅鼓紋……便出現了。
最後經過去蠟,一幅巧奪天工的水墨山水畫便完成了。在這過程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出特殊的「冰紋」,更加具有魅力。
蠟染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技藝,在學術界,關於蠟染的起源一直沒有定論,主要有四種說法:埃及、中國、印度、馬來群島。它在公元前4世紀的埃及就已出現,那時專門用蠟染布來包裹木乃伊:把亞麻布浸染過蠟,然後用尖物劃出花紋。
蠟染在唐朝時期的中國、奈良時期的日本以及印度都有過廣泛的運用。大約在公元6-7世紀,蠟染技術由印度或斯裡蘭卡地區傳到了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地區,在這裡,蠟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樣式和顏色上都有了更多的變化。
直到1860年,蠟染技工開始使用銅印來把蠟印在布上,巴迪克蠟染才得到了普及。這種方法比用銅畫筆來上蠟快得多,還可以重複製造相同圖案的布料。一位爪哇婦女可以在一天之內製作10-20件土布圍裙(sarong),而按以往全手工的方法,一位爪哇婦女需要用12-15天時間來完成僅僅一件土布圍裙。這種大大提升生產效率的方法很快得到了商人們的喜愛與傳播,尤其是當地的華僑。
19世紀初期,荷蘭殖民期間,由荷蘭商人將這種技術又帶到了歐洲和非洲等地。在非洲蠟染製品更多被稱為Adire Eleko。如今,蠟染製品在非洲很多地方都能見到,並且被很多人作為一種文化象徵穿在身上。
蠟染,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和發展,它們雖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卻都記錄並延續著人類共同的智慧。
蠟染的魅力在於傳統手藝作為一種抒情達意的工具,可以在現代人的奇思妙想中有更多元的表達。最質樸的是最民族的,最單純的是最用心的。生命的本質就是如此。匠心而制的蠟染,作為民族的象徵一直在詮釋生命的真諦。
近幾十年來,蠟染布在印尼越來越受人歡迎,並且成為印尼的國家標誌。由於蠟染布在印尼歷史悠久,並對當地文化有很深的影響,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把印尼蠟染布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對於印尼人而言,巴迪克蠟染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服飾,更是一種藝術與生活的傳承,他們也通過穿著巴迪克蠟染來體現社會地位、身份和信仰。
蠟染之美不止於五彩斑斕,不止於精雕細琢,在於的是內心的感受。
享受生活的風和日麗,感悟安寧超脫。不浮華,不造作,一筆一划即是生活。
Sahara Nana 引入印尼的蠟染工藝,吸收各個民族的傳統樣式,將傳統美學和現代審美結合在一起,打造出新的獨具匠心的Sahara Nana品牌產品,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