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寓意吉祥的侗家蠟染藝術

2020-12-11 華之旅

侗家婦女素有蠟染的傳統。平日裡,侗家村姑農婦,三三兩兩,或坐在廳堂,或圍於樹蔭和瓜棚豆架下,俯身蠟染布板上,專心致志地做蠟染。她們用銅片製成的蠟刀,從溫在灰爐中的瓷碗裡沾上蠟液,描畫在白布上。蠟液落布即幹。畫畢,將蠟布放進藍靛缸裡浸染。由於用蠟液描過的地方染不上色,所以,待煮沸脫蠟和漂洗曬乾後,便顯出藍底白花的各種花紋圖案來。

侗家蠟染,布局對稱,圖案美麗。在世代相傳的蠟染紋樣中,除常見的幾何圖案和各種花卉外,還有銅鼓紋、魚紋、鳥紋和公雞、犬、蝙蝠、貓頭鷹紋。這些圖案,除了審美價值,或記述著優美的傳說,或記錄了 家的歷史,或寄寓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例如,古代侗家人為躲避戰亂而趨入深山,先民曾在蝙蝠棲息的山洞居住過,於是便對蝙蝠有了特殊的感情。又如,銅鼓不僅是節日歡舞時的伴奏樂器,更是財富、權力和神聖的象徵。還有,獵犬是山民出獵時的忠實助手和朋友,遊魚、飛鳥象徵夫妻恩愛,家庭幸福,於是,它們便成了侗家的蠟染圖案。

村寨還流傳著一些關於蠟染紋樣由來的傳說。相傳,遠古時代七日同出,曬焦了大地和萬物。一位善射的侗家英雄,張弓搭箭射日,誰知把太陽嚇壞了,都不敢出來了,世界一片漆黑。幸虧公雞高啼,請出了一個太陽,從此天下恢復光明,並孕育出宇宙萬物。於是,侗家婦女都愛用公雞、太陽紋樣裝飾自己的衣裳。

還有一種田螺紋圖案,相傳源起一則廣泛流行於侗家村村寨寨的田螺精的美麗故事。有一隻田螺精,愛上了勤勞的作家小夥子。一天,田螺精見小夥子出門幹活去了,變成了美麗的姑娘到他家來了,為他燒飯燒菜。飢腸轆轆的小夥子一回到家,便吃上了飯,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不過,如此日復一日,究竟是誰幹的好事呢?小夥子決心要弄個明白。一天,小夥子佯裝上山打柴,卻轉回來躲在屋後靜觀一切。不一會,由田螺精變的姑娘又進屋燒火做飯了。這時,小夥子入屋攔住了她。田螺精坦陳了自己對小夥子的一片鍾情,小夥子感動極了,於是他倆結成了夫妻,過上了幸福生活。侗家姑娘借蠟染布上的田螺紋,寄託她們對自由戀愛和美滿婚姻的憧憬。

蠟染被廣泛用於 家人的人生禮俗之中:處於熱戀階段的姑娘,依俗要以自己製作的蠟染布帕、雨傘袋和腰帶,作為愛情的信物贈送給心上人;新娘出閣時,依例要穿上自己染制的頭帕、衣裙,以顯示自己的心靈手巧……

侗家婦女用蠟染和其他工藝美術織物,裝扮自己,美化生活。例如,每逢節日喜慶,串親作客,祭祀祖先,婦女們都要盛裝打扮。她們身穿的藍布上衣、百褶裙和圍腰,都飾滿了蠟染、刺繡、織錦,腿纏紅裹腿,腳登繡花鞋,再加上頸脖和胸前掛上各種銀飾,真是渾身上下五彩繽紛,銀光閃爍。

不同的是,未婚侗家姑娘的頭飾,要先用發繩館緊髮髻,包紮上蠟染布帕,再於頭頂戴上一頂紅纓垂蕩的圓珠帽。這一特殊的姑娘頭飾,既使人感到她們熱情似火,充滿青春氣息,又在秀美中透出幾分巾幗女將的威武。原來,侗家素有習武的傳統,姑娘們亦擅長武術,嫻熟弓馬。相傳,古代一位侗家姑娘,到京城打擂比武,在比武場上打敗了一個一個男子漢,當場獲得皇帝嘉獎的紅纓珠帽,使侗家姑娘倍感自豪,並且世代相傳,成了侗家少女的頭飾。

#周末去哪玩#

風土人情:路不拾遺的塔吉克人與他們的吻禮

探尋原始文化的起源,十八站舊石器文化

旅行文化探尋:「千年瓷都」景德鎮

中國第一個漢民族民俗博物館:山西丁村民俗博物館

旅行文化探尋:人文初祖伏羲氏

相關焦點

  • 貴州蠟染,永不凋零的藝術奇葩
    凡到「多彩貴州」休閒觀光的遊人,領略過神奇風光與古樸原生態民族文化,收拾起悠閒寧靜的心情即將離別這片真山真水之時,都要順便捎上幾塊蠟染工藝品,或悉心珍藏,或饋贈親友,或用於家居裝飾,從中不斷收穫閒情雅趣。蠟染已經成為許許多多人們生活的必備品。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染、扎染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染纈基本工藝」。早在《後漢書》、《新唐書》等史籍中就有關於它的記載。
  • 神奇的貴州蠟染[圖文]
    中廣網貴陽7月7日消息(記者王珩 實習記者張倩)到貴州黃果樹旅遊,在領略瀑布輝煌的氣勢同時,細心的你一定發現旅遊區內帶著古樸神韻的貴州蠟染的叫賣。貴州蠟染那精美的圖案,神奇的「冰紋」一定會讓初次與它相識的人拍案叫絕。蠟染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在貴州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這種古老的技藝一直流傳至今。
  • 讓蠟染成為新時尚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恆新手握蠟刀,一勾一划,一繞一點,鳳凰翱翔於畫布之上,浸入藍靛染缸,一方藍布呈現出諸般形態。這幅正在繪製的作品名叫《鳳凰吉祥》,而作者是蠟染大師楊正華。楊正華一家從事家庭作坊式蠟染工藝。為將家鄉技藝傳承發揚,他時常思考,怎樣將現代審美與傳統技藝相結合。1986年,他到貴州師範學院藝術系進修油畫專業,將西方油畫與傳統蠟染工藝相結合,獨自設計了200多種蠟染樣式。
  • 貴州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各類動植物圖紋藝術源於最樸實無華的生活,而最質樸的是最民族的,最單純的是最用心的。苗族人民將生活的細枝末節繪於白布上,一筆一划道出生命的本質。蠟染中的圖紋隨心而做,傳統工藝世代相傳,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賦予深邃的民族文化內涵。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蠟染工藝苗族的傳統蠟染各地風格不一,貴州黃平蠟染以精巧細緻、工整綺麗聞名;貴州丹寨蠟染以構思奇巧、活潑流暢見長;貴州安順的多色蠟染結合巧妙;四川敘永等地在蠟染圖案上配採線刺繡,工藝嫻熟貴州普定、丹寨、黃平等縣的傳統加工技術聞名於國內外;貴州安順地區興辦的現代化蠟染加工廠,以現代技術生產的蠟染布,深受國內外用戶的好評。現將湖南省湘西苗族的傳統蠟染法介紹如下:苗民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種色布外,還有傳統的染制花布的技法。此法是,先給各種形狀託影於兩塊易刻的軟木上,圖形雕成空心花孔,用來做蠟染花模。
  • 走進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感受濃鬱苗族風情,丹寨非遺文化體驗
    丹寨丹寨縣是「揚武鄉蠟染藝術之鄉」、「龍泉鎮卡拉鳥籠藝術之鄉」、「南皋鄉石橋古法造紙之鄉」。它民族文化非常豐富,擁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想要全面了解苗族文化,可以到丹寨非遺小鎮。
  • 貴州90後「蠟染夫妻」火到了韓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貴州丹寨的一對 90 後蠟染小夫妻,在韓國火了!近日,《人民畫報》韓國特別節目《高恩帶你看中國》報導了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一對 90 後夫妻通過蠟染致富的故事。在視頻中,我們不僅看到兩位年輕人精湛的蠟染技藝,還有他們用網絡直播等方式,把貴州的蠟染文化廣為傳播的故事。
  • 家紡也能扎染蠟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Ⅱ
    昨天我們簡單介紹了扎蠟染藝術的相關知識,今天,我們繼續來帶大家了解扎蠟染藝術在家紡產品設計中的視覺表現。這種獨特的印染效果是任何機械工藝印染方式都難以達到的效果,具有不可重複的特點,這也是扎蠟染藝術的魅力所在。而扎蠟染藝術的獨特性與不可複製性也成了扎蠟染藝術廣泛傳播的重要障礙。隨著計算機數字藝術功能與設計方法的逐漸發展,扎蠟染藝術難以複製性的難題得以有效的解決。
  • 陳建攝影作品《蠟染的魅力》供大家欣賞分析
    在土布上用蠟刀作畫 藍靛染織技藝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少數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積澱形成的傳統,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蠟染是傳統民間藍靛染織技藝中的工藝之一,是一種以蠟為防染材料進行防染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去蠟後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藍染工藝中藍白相交的藝術形式,創造了純樸自然、絢麗多姿的藍白世界。其製作過程中紋樣圖案的取材、造形、寓意及創新等,採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 原來中國的蠟染,竟然幾乎分布在貴州
    蠟染古時候稱為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織物上,然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美麗的花紋。這是我國古老的防染工藝,歷史已很悠久。我國古代發現的蠟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於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藍色蠟纈毛織物藍色蠟纈棉織品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區墓葬出土的西涼(公元400—421年)藍色纈絹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幾種蠟纈絹、蠟纈紗;還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層壁畫下發現的唐代廢置的大量蠟纈殘幡。
  • 快手非遺帶頭人浪漫侗家七仙女央視傳播侗族非遺文化
    侗鄉放響了穿雲箭——快手非遺帶頭人浪漫侗家七仙女央視傳播侗族非遺文化6月7日端午節當天,《相聚中國節》端午特別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快手網紅浪漫侗家七仙女作為壓軸大戲出現在節目中,令侗族的非遺文化著實火了一把。
  • 洪驚濤:我家的蠟染工藝穿上了文化版權「保護紗」|激活價值 注力...
    為切實激活、提升和釋放貴州各類民族民間文化的版權價值,緊扣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大局,激發廣大人民群眾通過版權創造運營實現增收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我省組織實施「激活價值注力攻堅」多彩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版權服務工程。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蠟染、扎染和印染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苗族、瑤族中還有一種更原始獨特的樹脂染法,據作者的調查,其具體製作過程是:先在土白布上按照需要繪製各種圖案,然後用楓樹脂或松油與牛油混合
  • 寓意吉祥的中國畫素材,關於牡丹和荷花的吉祥寓意
    而在傳統中國畫裡,關于吉祥寓意的的素材就有很多,一些花卉、果蔬、動物,如牡丹、葡萄、雄雞等,取其諧音、意象等寓意美好的祈願。有的是單一素材,也有相互之間的組合,如牡丹花開,寓意富貴,與雄雞組合在一起,寓意富貴大吉。吉祥,作為一種文化,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中內容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對於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追求之情。
  • 貴州苗繡蠟染在倫敦時裝周被搶購一空!背後的故事很精彩...
    6月10日,在倫敦時裝周的T臺上,貴州織金苗族繡娘楊林先帶去的苗繡、蠟染作品閃耀亮相!「從貴州織金帶去參展的作品被現場的觀眾搶購一空。」促成貴州展品參展牽頭機構——「唯愛工坊」的相關負責人正激動地發微信向朋友介紹情況。臨摹大自然的貴州傳統手工技藝首次亮相2018倫敦男裝周街頭,掀起了一股中國非遺時尚潮流。
  • 吉祥寓意的花鳥國畫藝術 值得一看
    國畫藝術作為家居裝飾近年來被人們喜愛,國華醫師作為過我傳統的藝術,將它作為作為裝飾不僅是對藝術的賞析,更是對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人都喜歡在自己的家中裝飾一幅過國畫藝術,那是因為國畫藝術可以它不僅可以起到裝飾的效果還可以讓你的心情有所放鬆,讓被人一看就只知道你是一個有魅力的人,對自己的品味又何嘗不是一種升華。
  • 感受原始的蠟染之美——BATIK文化之旅
    其中,這項技術(古稱"蠟纈")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國貴州地區延續下來,傳承至今,它也是採用扇形銅刀在布面上蘸蠟作畫,而元素則來源於大自然中的花鳥蟲魚。大約在公元6-7世紀,蠟染技術由印度或斯裡蘭卡地區傳到了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地區,在這裡,蠟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樣式和顏色上都有了更多的變化。
  • 苗鄉蠟染:傳承千年的古老工藝,藏在大山深處的藍色圖騰
    在2018年6月10號的倫敦時裝周T臺上,貴州畢節市織金縣苗族繡娘楊林先帶去的苗繡、蠟染一經亮相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此外,許多年輕的英國本土設計師對蠟染的精湛工藝及時裝潛力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蠟染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工藝,如今依然活躍在藝術創作和時尚前沿。
  • 貴州苗族蠟染:藍底白畫,至簡之色,開出至繁之美
    如此,上蠟之處不染色,無上蠟之處染色,花紋由此得來貴州深山裡的苗族村寨,春天裡油菜花開滿梯田。攝影@這和那▼蜂蠟為墨,蠟刀為筆今天羅佩瓊的家人都外出了,她一人在家畫蠟,家裡的兩條白毛的土狗,總是緊緊地跟隨著她。
  • 中國畫的吉祥寓意之牡丹與蓮花
    在中國畫裡,關于吉祥寓意的的素材有很多,比如花卉、果蔬、動物等,有的是單一素材,也有相互之間的組合。吉祥,作為一種文化,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中內容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對於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追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