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婦女素有蠟染的傳統。平日裡,侗家村姑農婦,三三兩兩,或坐在廳堂,或圍於樹蔭和瓜棚豆架下,俯身蠟染布板上,專心致志地做蠟染。她們用銅片製成的蠟刀,從溫在灰爐中的瓷碗裡沾上蠟液,描畫在白布上。蠟液落布即幹。畫畢,將蠟布放進藍靛缸裡浸染。由於用蠟液描過的地方染不上色,所以,待煮沸脫蠟和漂洗曬乾後,便顯出藍底白花的各種花紋圖案來。
侗家蠟染,布局對稱,圖案美麗。在世代相傳的蠟染紋樣中,除常見的幾何圖案和各種花卉外,還有銅鼓紋、魚紋、鳥紋和公雞、犬、蝙蝠、貓頭鷹紋。這些圖案,除了審美價值,或記述著優美的傳說,或記錄了 家的歷史,或寄寓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例如,古代侗家人為躲避戰亂而趨入深山,先民曾在蝙蝠棲息的山洞居住過,於是便對蝙蝠有了特殊的感情。又如,銅鼓不僅是節日歡舞時的伴奏樂器,更是財富、權力和神聖的象徵。還有,獵犬是山民出獵時的忠實助手和朋友,遊魚、飛鳥象徵夫妻恩愛,家庭幸福,於是,它們便成了侗家的蠟染圖案。
村寨還流傳著一些關於蠟染紋樣由來的傳說。相傳,遠古時代七日同出,曬焦了大地和萬物。一位善射的侗家英雄,張弓搭箭射日,誰知把太陽嚇壞了,都不敢出來了,世界一片漆黑。幸虧公雞高啼,請出了一個太陽,從此天下恢復光明,並孕育出宇宙萬物。於是,侗家婦女都愛用公雞、太陽紋樣裝飾自己的衣裳。
還有一種田螺紋圖案,相傳源起一則廣泛流行於侗家村村寨寨的田螺精的美麗故事。有一隻田螺精,愛上了勤勞的作家小夥子。一天,田螺精見小夥子出門幹活去了,變成了美麗的姑娘到他家來了,為他燒飯燒菜。飢腸轆轆的小夥子一回到家,便吃上了飯,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不過,如此日復一日,究竟是誰幹的好事呢?小夥子決心要弄個明白。一天,小夥子佯裝上山打柴,卻轉回來躲在屋後靜觀一切。不一會,由田螺精變的姑娘又進屋燒火做飯了。這時,小夥子入屋攔住了她。田螺精坦陳了自己對小夥子的一片鍾情,小夥子感動極了,於是他倆結成了夫妻,過上了幸福生活。侗家姑娘借蠟染布上的田螺紋,寄託她們對自由戀愛和美滿婚姻的憧憬。
蠟染被廣泛用於 家人的人生禮俗之中:處於熱戀階段的姑娘,依俗要以自己製作的蠟染布帕、雨傘袋和腰帶,作為愛情的信物贈送給心上人;新娘出閣時,依例要穿上自己染制的頭帕、衣裙,以顯示自己的心靈手巧……
侗家婦女用蠟染和其他工藝美術織物,裝扮自己,美化生活。例如,每逢節日喜慶,串親作客,祭祀祖先,婦女們都要盛裝打扮。她們身穿的藍布上衣、百褶裙和圍腰,都飾滿了蠟染、刺繡、織錦,腿纏紅裹腿,腳登繡花鞋,再加上頸脖和胸前掛上各種銀飾,真是渾身上下五彩繽紛,銀光閃爍。
不同的是,未婚侗家姑娘的頭飾,要先用發繩館緊髮髻,包紮上蠟染布帕,再於頭頂戴上一頂紅纓垂蕩的圓珠帽。這一特殊的姑娘頭飾,既使人感到她們熱情似火,充滿青春氣息,又在秀美中透出幾分巾幗女將的威武。原來,侗家素有習武的傳統,姑娘們亦擅長武術,嫻熟弓馬。相傳,古代一位侗家姑娘,到京城打擂比武,在比武場上打敗了一個一個男子漢,當場獲得皇帝嘉獎的紅纓珠帽,使侗家姑娘倍感自豪,並且世代相傳,成了侗家少女的頭飾。
#周末去哪玩#
風土人情:路不拾遺的塔吉克人與他們的吻禮
探尋原始文化的起源,十八站舊石器文化
旅行文化探尋:「千年瓷都」景德鎮
中國第一個漢民族民俗博物館:山西丁村民俗博物館
旅行文化探尋:人文初祖伏羲氏